Quantcast
Channel: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Viewing all 4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作家身影 / 高雄

$
0
0

「孽子」舞台劇移師高雄 白先勇開講

【中時即時 2014-05-17


白先勇(第二排右三)17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講「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並與觀眾合影。(高市文化局提供)


白先勇17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講「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高市文化局提供)


作家白先勇的「孽子」2014年首度搬上華文舞台,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於23日至25日移師高雄春天藝術節,在文化中心至德堂首演8場舞台劇;高雄市文化局力邀白先勇17日下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講「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吸引許多民眾聆聽。

為什麼「孽子」會勾動這麼多人的心思?白先勇說,「孽子」陳述的不只是同志故事,它其實還包含了現在已經被大家遺忘已久的重要東西「天倫」及「人倫」。

他表示,這齣戲講的是人倫─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還有愛情;人們在匆忙、速食而淡漠的社會中,有很多情感已漸漸不敢面對或視為理所當然,像是「父愛」、「母愛」,而這齣戲喚醒了這些來不及咀嚼而被掩埋的人類情感。

為了讓南部觀眾瞭解這個馬上也要在高雄上演的「孽子」舞台劇,高雄春天藝術節已舉辦多場校園講座,高雄、台南18所學校估計約有4500位學生參與講座;文化局也提醒要看戲的民眾所剩票券不多,要盡快買票。

 

孽子搬上舞台 白先勇開講

【聯合報 2014-05-19】記者高培德


《孽子》原著作家白先勇(前二排左五)南台灣開講,與聽眾開心合影。記者高培德/攝影

 

配合高雄春天藝術節,同志文學經典作品《孽子》首度搬上華文舞台,523日到25日在文化中心至德堂開演前,原著作家白先勇昨天在市立美術館搶先開講,與在場兩百多名聽眾分享《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

白先勇指出,父權和君權時代,國仇家恨讓父執輩的心理壓力更覺沉重,尤其「望子成龍」世代傳承,父子間的衝突愛恨交集格外深切,在在觸動觀眾內心。劇中父子對決橋段蘊含深沉力量,讓觀眾大為感動。

白先勇表示,長篇小說《孽子》濃縮成3個半小時的舞台劇,劇中運用現代舞蹈和配樂輔助表現「抽象」概念,舞者來自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主題曲《蓮花落》由知名製作人陳小霞曲、林夕填詞、歌手楊宗緯獻唱。

他表示,《孽子》陳述的不僅是「同志之愛」,還有被大家遺忘已久的「天倫」與「人倫」,劇中人物除了追尋實體的家,更追求精神層次的歸屬感,「家」的概念貫穿全劇,人人渴望重建家庭關係。

演講過程,白先勇也帶來多幅《孽子》劇照與觀眾分享,他表示,吳中天(飾龍子)、張逸軍(飾阿鳳)、莫子儀、柯淑勤、唐美雲、丁強、樊光耀等演員,真可說是「把角色都演活了」,從未演過戲的張逸軍接演前曾猶豫不決,但愈演愈入戲。飾演楊教頭的唐美雲和其他演員有哭有笑,演技逼真寫實。

《孽子》演出時間為523日晚上730分、24日晚上730分、25日下午230分,兩廳院售票系統有預售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四)

$
0
0

昆曲巾生、闺门旦的表演艺术 — 以《牡丹亭》、《玉簪记》为例

岳美缇、华文漪老师主讲

5/29(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牡丹亭》杜丽娘/华文漪柳梦梅/岳美缇

 


岳美缇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习小生,工巾生,师承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和昆曲传字辈沈传芷、朱传茗、周传瑛等名家。追随俞振飞老师近四十年。秉性颖悟、锐意进取,继承了数十折昆曲经典剧目。唱曲功力颇深,唱腔婉约清妍,飞扬流动,表演俊雅风流,举手投足蕴藉倜傥,刻画角色细腻生动,激情饱满,艺术风格素雅清新,刚柔相济,富蕴“俞派”艺术特有的湿润书卷气质,儒雅、温厚的风格。
    代表剧目有《司马相如》、《牡丹亭》、《玉簪记》、《占花魁》、《墙头马上》、《狮吼记》等,剧中塑造了风格迥异、翩翩如生、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于1986年演《偷诗》、《望乡》等剧,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3因主演《玉簪记》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1997年主演《司马相如》再次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并获第八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司马相如》拍成电视戏曲艺术片后获全国电视戏曲“飞天一等奖”。1997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9年获文化部、人事部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两次荣获宝钢高雅艺术表演奖,获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荣誉表演奖;2002年获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华文漪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于1941年。华文漪是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她从小受教于朱传茗“传”字辈艺术家及俞振飞、言慧珠等名师,主工闺门旦,技艺精湛、才华出众,20世纪60年代就享有“小梅兰芳”的美誉。华文漪扮相端丽、身段婀娜、姿态高雅、嗓音华美,表演含蓄而有爆发力,情感丰富而不失闺秀身份,她追求自然的风格,把程式不落痕迹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中,“歌时曲惊四座,舞时精彩纷呈”。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墙头马上》《钗头凤》《蔡文姬》,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韵味悠长、隽永脱俗的美丽形象。
  于1986年演《偷诗》《断桥》等剧目,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移居美国。在美组“华昆社”,参加洛杉矶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国际艺术节等演出,先后在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讲学。1992年荣获美国林肯中心亚洲最佳艺人奖,1997年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艺术学者大奖。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文學相對論/白光 時代的歌聲 - 白先勇vs.奚淞

$
0
0

白光 時代的歌聲
白先勇vs.奚淞


白先勇(左)與奚淞是相交四十年的好友。圖/聯合報記者潘俊宏攝影

 

【聯合報2014-05-19】陳宛茜記錄整理

從〈秋夜〉、〈東山一把青〉、唱到〈我要你〉、〈我等著你回來〉。在對談「白光:時代的歌聲」的過程中,白先勇與奚淞先後合唱了四、五首白光的歌。唱歌時,他們臉上散發青春的光采,彷彿隨著歌聲回到二戰後頹廢滄桑的舊夢中國。對他們來說,白光不止是少年時代的偶像,她的歌聲是《台北人》的主調、時代的聲音,更成為他們生命、性格中的一部分。

 

唱出戰後人類心靈的滄桑

奚淞(以下簡稱奚):我跟先勇認識時,他正在寫《台北人》,包括〈一把青〉、〈永遠的尹雪豔〉,〈一把青〉直接用了白光唱的〈東山一把青〉歌詞。那個時代,大街小巷播的都是周璇、白光的歌曲。她們的歌聲,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聲音。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那時候沒有電視,只有收音機。二次世界大戰後,白光的歌聲響遍中國,尤其是上海。

 

奚:在那樣劇烈變動的時代,總會出現一種歌聲,傳遞出既頹廢又深情的時代情感,這種歌聲只

  會在都市文明成熟發展的城市中出現。如柏林的Marleen Dietrich、巴黎的Edith Piaf,她

  們的歌聲流露女性受到創傷後的堅強,知道朝不保夕,又有一種頹廢。

 

白:她們的歌聲唱出戰後人類心靈的滄桑、都市文明的頹廢。只有在巴黎、柏林、上海這種遭戰

  火洗禮的大城市,一切都燒完了只剩下廢墟,才會出現這種歌聲。她們的歌也可以說是輓歌,

  對時代與生命致哀的輓歌。

 

奚:我喜歡她們的歌聲,多少是因為父親。他們那一代的所有家當在大陸一放就沒了,飄洋過海、

  流離失所。我從父親的收音機中認識白光的歌聲。
    我們這一代跟著父母來到台灣的人,有一種「失樂園」的情懷,覺得有什麼東西失落在

  大陸了,到底失落了什麼,勾起我們的探尋。
    白光的歌是父親那一代人流露情感的方式。他們會有七十八轉的老唱片,放著白光的〈

  我等著你回來〉,因為太太或情人就在大陸等著。我們沒見過那個時代,只是透過這些歌曲

  觀望、想像那一個時代。我認識白先勇後,發現他竟然認識白光。

 

樓上住著李麗華,巷子口住著白光

白:1950年我到香港,住在尖沙咀,那時候上海的難民都住在這。我的鄰居許多是上海的明星,

  樓上住著李麗華、巷子口住著白光。我第一次見到白光是在理髮院,她為理髮院剪綵。她是

  一個好玩、瀟灑的人,對那些理髮師說「來來來照相吧」,完全沒有大明星的架子。

 

奚:有人問白光,她的藝名怎麼來。她回答,我拍電影,電影不就一道白光嗎。她來台灣,記者

  問她,為什麼老把「魂縈舊夢」唱成魂「榮」舊夢。她說,啊,我一直以為是魂「榮」舊夢。

  白姐兒非常有意思、很豪氣。
    我第一次聽白光唱歌,是白先勇的二哥白先德帶我去的。那一年她在高雄的藍寶石大歌

  廳首演,燈光打下去,白光穿著全身都是花的長旗袍,一束光照在身上,幽幽開嗓:「我愛

  夜、我愛夜」,全場起立致敬,對她與那一個時代。
    「我愛夜/我愛夜/更愛皓月高掛的秋夜/幾株不知名的樹已卸下了黃葉/只有那兩三

  片/多麼可憐/在枝上抖怯/它們感到秋來到/要與世界離別」。(註:〈秋夜〉歌詞)。

  天啊,「幾株不知名的樹」,把那一代的感情完全寫出來了。
    〈秋夜〉的歌詞這麼簡單,卻馬上碰觸到深刻的情感。那個時候的歌曲和詩詞沒有斷絕,

  〈秋夜〉雖然是白話文,但歌詞充滿了詩意。
    聽完白光唱歌,我和白二哥跑到後台,想唱白光的歌給白光聽。我和白二哥站在她面前

  唱〈魂縈舊夢〉,白光眼睛瞪得好大。

 

歌聲帶給白先勇創作的靈感


圖為奚淞抄杜甫詩句贈白先勇。圖/聯合報記者潘俊宏攝影

 

白:她曾拍過一部好紅的電影《血染海棠紅》,〈一把青〉就來自那部電影。沒有她的〈一把

  青〉,就沒有我的〈一把青〉。(註:〈東山一把青〉是《血染海棠紅》的插曲)。
    我在香港的快樂戲院裡看《血染海棠紅》。那時的大明星都會隨片登台。只見白光頭上

  插著花,穿上大紅旗袍,手一揮就唱了,一邊跳舞就一邊唱歌。
    「今朝呀鮮花好/明朝呀落花飄/飄到哪裡不知道/郎呀尋花要趁早啊/唉呀哎哎喲/

  郎呀尋花要趁早啊/今朝呀走東門/明朝呀走西口/好像那山水往下流/郎呀流到幾時方罷

  休」。(註:〈東山一把青〉的歌詞)。如果沒有經過戰爭、死亡與飄零,歌聲裡不會沉澱

  這種滄桑的情感。

 

奚:她們就像永不屈服的女神,雖然粉身碎骨,依然不屈不撓,象徵永恆的母性,擁有一種女神

  的本質。

 

白:這種歌聲男生唱不出來的。我曾問過白光,喜不喜歡Marleen Dietrich和Edith Piaf,她說,

  我就喜歡她們兩個。

 

奚:白光用歌聲,抓住了白先勇小說中女性的原型。

 

白:我並非以白光為原型創造角色,而是她的歌聲帶給我創造角色的靈感。如果我的小說中有滄

  桑感,那種滄桑感跟白光的歌聲是一樣的。

 

奚:這是一種靈感的原型。當你塑造出一個角色時,心中會有一種感覺、直覺。

 

白:就像母親唱安眠曲安慰孩子聽,白光用滄桑的歌聲,安慰這些飽受戰亂流離的人。

 

她演的不是戲,而是人生

白:1980年代,我曾跟白光在香港海邊散步。我問她最喜歡那一首歌。她說是〈我要你〉。

 

奚:「我要你/常在我身邊/廝守著黑夜/直到明天/我要你/常在我身邊/忘卻了煩憂/互相

  慰安/夜長漫漫/人間悽寒/只有你能/帶給我一點兒溫暖」。(註:〈我要你〉歌詞)〈

  一點兒溫暖〉就是那個時代的感覺。
    這首歌把那個時代朝不保夕、萬事明天化為雲煙、過了今天可能沒有明天的氛圍,唱了

  出來。看過費雯麗和勞勃泰勒演的電影《魂斷藍橋》就會知道這種感覺。
    1993年,七十多歲的白光與她最後一名情人顏龍,在電影資料館的高肖梅陪同下來到我

  家。我問她,怎麼可以把《血染海棠紅》中的壞女人演得這麼好。她說:誰是壞女人?我就

  自自然然地演她。我這才明白了,後來李麗華也演過這個角色,她把她當作「壞女人」來演,

  她的演技很好,卻不感動人。

 

白:還有《蕩婦心》和《一代妖姬》,白光演得真是好。她演的不是戲,而是人生;她把人生演

  出來了,而不是作戲。白光唱歌也是,她不止唱歌,還唱出人生。

 

奚:在我眼中,白光是一尊敦煌菩薩,她那個高挑的方臉,分明就是一個敦煌菩薩。她的迷人之

  處,是超越了好女人、壞女人,進入一個女性的本質,擁有一個大悲心。她就像白先勇小說

  裡的金大班,看到小舞女出事,一個鑽戒就丟出去了。

 

白:白光是時代之聲。就像鄧麗君用歌聲安撫了飄零到台灣的人,白光撫慰了戰後中國受傷的靈

  魂。

 

奚:鄧麗君的歌聲像大地回春,有一種生命溫柔的喜悅,像新生的愛情。白光則是戰爭的滄桑,

  但底下也潛藏一種女性的撫慰,她也是一種地母型的人。
    我在巴黎念書時,有一次電影中心掛出要演《蕩婦心》。那時巴黎的中國人老死不相往

  來、不大見面,一看要演《蕩婦心》,嘿,到處都鑽出中國人來了。結果電影中心的人說搞

  錯了,要演的是《天下父母心》,不是《蕩婦心》,引起觀眾群起抗議。那時我才明白,白

  光是祕密社會,天涯海角都會有白光迷,每個時代都會有白光的粉絲,因為她的歌曲已經超

  越了流行。
    大家在歡樂的輕歌慢舞後,免不了會碰觸到人生的滄桑、深刻的頹廢,這時候就會碰見

  白光、Edith Piaf,她們是流行中的古典。

 

白:白光的歌就是《台北人》的調子。她歌裡的滄桑,就是《台北人》的滄桑。

 

奚:她的歌聲已進入我們這一代的生命,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永遠不會消失。(四分之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孽子》舞台剧 高雄演出彩排記者會

$
0
0

「孽子」舞台劇 23日高雄演出
【中時即時 2014-05-22】


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2014年首度搬上華文舞台,5月23日至25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今天「孽子」原著作者白先勇出席舞台劇演出前彩排記者會,並與演員們一起合影。(謝明祚攝)

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2014年首度搬上華文舞台,5月23日至25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演員們今天舉行舞台劇演出前彩排記者會為明天的演出宣傳。(謝明祚攝)

 

  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2014年首度搬上華文舞台,5月23日至25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今天「孽子」原著作者白先勇出席舞台劇演出前彩排記者會,並與演員們一起合影。

   
《孽子》移師港都明起連演3天
【自由時報 2014-05-22】記者黃佳琳

 

  作家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今年初在台北首演,連演8場均爆滿,1萬多張票券在開演前3星期售罄,造成相當大的轟動,《孽子》移師港都,明起連續3天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喜愛的觀眾不要錯過,以免向隅。


《孽子》將於明天起連續3天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民眾千萬不要錯過。(記者黃佳琳攝)

 

  《孽子》是白先勇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曾多次改編,2003年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在公視播出,獲6座金鐘獎及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孽子》舞台劇在台北演出時,白先勇連看8場,場場都感動落淚,白先勇說,《孽子》雖是描述同志的愛情悲劇,但早已超越性別、生死,變成普世價值的愛情神話憾動人心。
  曾以電視劇《孽子》獲金鐘獎最佳導演的曹瑞原,首次執導《孽子》舞台劇,並跨界邀集劇場、影視、舞蹈、流行樂界等一流人才,演員包括4位金鐘帝后和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舞台劇主題曲〈蓮花落〉由金曲獎得主林夕、陳小霞分擔任詞曲創作,白先勇再欽點楊宗緯演唱,劇中飾演重要角色阿鳳的張逸軍,曾是太陽劇團雜技演員。
  為讓南部觀眾更加瞭解《孽子》,高雄春天藝術節特地舉辦多場校園講座,曹瑞原更帶著劇組人員走入校園,和上千位學子分享製作過程裡的笑鬧與辛酸。這波《孽子》風潮,更讓高市多所圖書館裡的原著被讀者借光,反應熱烈更是高市文化局當初始料未及的。
  《孽子》將於23至25日在高雄文化中心演出,高市文化局指出,目前尚有餘票可購買,購票請洽電話:02-33939888。

  
白先勇名作「孽子」舞台劇移師高雄
【TVBS 2014-05-23】

 

  作家白先勇的同志經典「孽子」,改編成舞台劇,今年初在兩廳院連演8場都爆滿,現在移師高雄春天藝術節表演,「孽子」接連被拍成電影跟電視劇,如今由舞台劇演員用優美舞技呈現,南台灣的民眾都很期待!
  默默的、幽幽的,在黑暗中的這群人,彷彿在找尋什麼,但又透露出失落,舞者繞行圓池,追逐著張牙舞爪的,情緒既痛苦又矛盾,改編自文學家白先勇名作「孽子」的舞台劇,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和觀眾來場感動之旅。
  高市文化局副局長劉秀梅:「我到我們圖書館去借『孽子』這本書,跟大家報告,我沒借到,為什麼,借走了,30多年前看這本書,跟30年後看,真的,可能是年歲的關係,很有感觸。」
  文學家白先勇:「哪曉得『孽子』一上到舞台演的時候,居然我為之掉淚,我完全沒想到。」
  31年前的長篇小說,持續在文壇發燒,「孽子」不但被拍成電影、電視劇,今年年初也有了舞台劇,在台北兩廳院連演8場,場場爆滿。
  「孽子」舞台劇版,不但精準刻劃出七零年代同志間的深刻情感,還有父與子之間的糾葛,搭配舞台劇演員唯美的舞蹈與身影,將細緻的呈現出這當中的抽象情感,將為南部觀眾,帶來勾動人心的全新體驗。

 

「孽子」演出白先勇:記得帶面紙拭淚
【聯合報 2014-05-23】記者徐如宜


2014高雄春天藝術節將把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搬上舞台,昨天在高雄文化中心進行彩排。記者劉學聖/攝影

 

  文學家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今天起一連三天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昨天的彩排記者會呈現精彩片段,入圍金鐘最佳男主角莫子儀與資深電視劇演員陸一龍,飆演劇中父子關係。
  「孽子」二月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8場,場場爆滿。白先勇說,台北場回收1300餘份觀眾意見調查表顯示,高達93.7%的觀眾感覺滿意及非常滿意。「受劇情感動,四周觀眾不時傳來啜泣聲。」他提醒觀眾看戲時要多帶些衛生紙拭淚。
  高雄春天藝術節為了這次「孽子」南下演出,特地舉辦多場的校園講座,高雄、台南18所學校估計約有4500位學生參與。導演曹瑞原帶領著劇組演員走進南台灣校園,把製作過程的笑鬧與辛酸、演出當中的血淚經歷,及與觀眾彼此之間的情感竄流等故事,分享給高中及各大專院校學生們。
  文化局副局長劉秀梅表示,「孽子」文學效應開始在高雄蔓延開來,目前高雄書局「孽子」原著熱賣,要買還得先行訂購。而高雄多所市立圖書館「孽子」一書借閱狀況也很熱門。
  「孽子」的演員都是一時之選,包括資深演員丁強、柯淑勤、樊光耀與陸一龍,再搭配新生代的演員群莫子儀、吳中天等,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常常令導演激賞不已。飾演阿鳳的張逸軍,曾是太陽劇團舞者,與劇中龍子有一段絕美的愛情故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牡丹亭》:青春昆曲十年路 / 南开大学讲座

$
0
0

《牡丹亭》:青春昆曲十年路
主讲人:白先勇
时间:2013年5月 地点:南开大学


白先勇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

【光明日报 2014-05-19】

    十年前的2004年,我已经来过一次南开,那次是叶先生(叶嘉莹)八十大寿,我来作了个演讲,那时候青春版《牡丹亭》刚刚在台北首演完毕,到内地来巡演。我讲青春版《牡丹亭》,同学们非常好奇。问什么时候能带到南开来呢?那个时候我心里也在想,这么多同学都想要看这个戏,我要想办法弄到天津弄到南开,我就冒险答应了。当时我说,“好,我明年一定带来!”但是我心里是拿不准的。
    我们来一次不容易,因为八十几个人的大团体要演三天戏,九个钟头,每天三个小时。我看同学们那么热烈,心里就已经在祈愿希望第二年能够来南开。非常巧,第二年我们就启动了校园巡回,先在北大、北师大巡演完,然后来到天津。
    天津可口可乐老总莫卫斌先生,他是香港人,但是一直热衷于昆曲。他听说我的愿望后,很支持青春版《牡丹亭》到南开演出,因而成行。也是这个时候,五月天的时候,我们第二年2005年就来演出。当时我们在迎水道那个礼堂,有点旧,没有什么吊杆等设备,可是能够容纳一千三百多人。消息一出去,票一下子就抢光了,不止如此,我还记得蛮动人的一幕。很巧,那次我录下来了,当年在南开演出的盛况。我记得七点演出,有的同学四五点就来了,有的还带着大馒头,挤得满满的,像今天一样阶梯上面统统坐满。
    那时还是侯自新校长主持的,只能进一千三百名同学,其他同学就很着急了,一直往里涌,想把门冲开。那三天演出真是盛况空前,热烈得不得了。后来我们又走了三十几个高校,演员们最忘不了的就是南开同学的热情。

 

我和昆曲结缘

    这次我来干什么呢,讲昆曲的。本来我是写小说的,昆曲不是我的本行。但是我和昆曲的结缘,尤其是与《牡丹亭》,不能不说冥冥之中真的有“命运”。我年纪大一点,比较相信了。我年轻时候不信命运的,要逆势而行的,但是现在不得不相信,好像冥冥中有这么一双手,引导我走向《牡丹亭》。
    我第一次接触《牡丹亭》,是在抗战胜利八年以后的上海,那时候我十岁左右。梅兰芳在八年后回到上海第一次公演,不得了,盛况空前。他是京剧泰斗,当然他昆曲底子也比较厚,但他是评剧、京剧为主,昆曲比较少。但是那次他演了四天昆曲,在美琪大戏院。梅先生和昆曲大王俞振飞先生,两个人配合在上海四天公演昆曲。再后来我遇见俞先生,他才告诉我为什么梅先生那次会演昆曲。他说,因为梅先生八年没演戏了,第一有点担心嗓子调门不够怕吊不上去,第二跟他合作的胡琴没跟着他,所以俞振飞先生就游说他一起演昆曲。
    八年后一出演,不得了!那个黑市票卖得一票一条黄金,很凑巧我们家有人送了几张票。后来我就跟着母亲去看,当然我也不懂,因为大家都要看梅兰芳。但是那次我去刚好是《牡丹亭》的一段——《游园惊梦》。所以冥冥中,我跟昆曲第一次结缘的时候就是《牡丹亭》,俞振飞、言慧珠他们几个大家一起演这个戏。我当然不懂了,但是热闹得不得了。虽然不懂,可是昆曲音乐很奇怪的,尤其是《游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段音乐非常婉转缠绵。小时候听了就一直留在脑中,记忆里就留下昆曲的印象。
    后来到台湾就很少有昆曲了,有也是比较少的曲社与一些曲友。在台湾偶尔会演一些折子戏,像《游园》《惊梦》《思凡》《下山》。第二次看到大型的昆曲演出就是在上海了。我去到台湾、到过美国,经过三十九年,第二次又回到上海的时候是1987年。没想到当时复旦大学叫我去做讲座,在上海停留一个多月,临走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上海昆剧院在演全本《长生殿》,我当时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知道经过“文革”这十年,昆曲是断掉的,我以为昆曲没有了。没想到啊,居然看到了《长生殿》!蔡正仁和华文漪两位大师,当时正值盛年,他们演得真是太好了!全本演完后,我记得我自己跳起来拍手,没想到昆曲在经过“文革”后居然还能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大唐盛世天宝兴衰在两个多钟头演完。
    我那天感动的不仅在于他们演得好。还有我们自己了不起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居然在“文革”后还能够如此重放光芒,那种感动让我在激动之下有许多许多感慨。那时我还完全没想到以后会做青春版《牡丹亭》。当时我想这种艺术一定不能让它衰微下去,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明朝流传下来的了不得的文化成就,而且经过“文革”十年还能大放异彩。当时也是动心起念,只是个念头,也不知道怎么做昆曲。
    但是后来上海看完了就去南京。当时昆曲大家张继青老师在南京,张继青老师外号“张三梦”,因演出《惊梦》《寻梦》《痴梦》得名。我托人请她在朝天宫江苏省昆剧团演这“三梦”几折戏。真是巧啊!叶先生也在那里,我们一块欣赏的张继青大师的表演,登峰造极!我小的时候在上海看《牡丹亭》,三十九年后又在南京听到张继青的《游园惊梦》一段,这次好像冥冥中提醒我:这个剧是了不得的艺术。昆曲的艺术到张继青的境界是让人由衷佩服的。

 

血、泪、汗磨出《牡丹亭》

    再后来两岸已经开放,很多昆剧院、六大昆班经常去台湾表演。很多大师都去表演,我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接触,越来越觉得这个艺术了不得。可是同时,这个昆曲危机,不止是从20世纪才开始。昆曲老早就开始衰微了,最兴盛的时期是乾嘉这两百多年。后来由于很多原因逐渐下滑,好不容易“文革”后,昆曲慢慢起来了,到了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因为商业文化冲进来了,而且第一线的老师傅们渐渐到了退休年纪,中间又留下断层。其十年、前前后后十几年的断层,整个是断掉的,人才是断掉的,昆曲这种艺术不是要学就能学的,这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一招一式传下来的,老师傅不能教了这个艺术就断掉了。
    像蔡正仁、华文漪,他们的师傅——所谓的“传”字辈师傅有四十几位。据说二十世纪昆曲全靠他们传下来的,他们每个人身上可以有六百折戏,到了华文漪这一代每个人只有三百。后来越来越少,很快地消失,再加上断层就快没了。而且观众越来越老化,90年代那时候年轻人不看传统戏曲,尤其是昆曲。他们觉得昆曲就是“困曲”——睡觉的,节奏很慢,而且唱的是诗,比较难懂。所以观众老化,演员也渐渐老了。表演方式渐渐不大跟得上21世纪舞台的美学,我也觉得昆曲可能会渐渐衰微了。
    不仅是我,当时很多香港、台湾一大批关心昆曲的人都在关注这个事情,在我做青春版之前他们就在推广昆曲,只是规模比较小。大家都有这种焦虑担忧,怎么办呢?那我们来制作一个大的经典、大的剧目,以这个经典来训练一批年轻演员接班;二呢,以新演员新制作吸引年轻观众来剧院欣赏我们的昆曲。
    这时刚好有个机会,2002年底我在香港讲昆曲,演讲四场。第一场在香港大学那还好了,下面两场都是中学,沙田中心里一千五百多个讲广东话的中学生,就不太好讲了。让一千五百个孩子不玩手机听我讲昆曲,怎么办呢?在大学教了29年,还从没教过中学,这是我教学生涯最大的挑战。这样吧,我想,我一边讲一边示范演出,找几个年轻俊男美女,他们可能还有些兴趣。后来我定了昆曲演讲题目——《昆曲中的男欢女爱》,就是为了吸引中学生。
    因缘际会,刚好选中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小演员,四个演员演了几折。其中一折就是《游园惊梦》,俞玖林扮演柳梦梅。还演了《思凡》《下山》,《玉簪记》里的《秋江》,统统是一些爱情戏,而且是昆曲里比较有名的折子。那些中学生很起劲,他们没有打电话也没有玩手机,还问一些问题,说明朝时候那么大胆?我就讲晚明时很大胆。我想中学生都可以听,那么也可以吸引年轻的朋友们了。
    后来我就觉得俞玖林嗓子很清亮,当然那个时候功夫还不到。但是扮相、气质都很像柳梦梅,嗓子也很好。传统戏曲找个旦角很容易,“一窝旦”。找个生角难得很,因为男孩子本来学戏就不多。小生很麻烦,那种古代书生的样子非常难找,高矮胖瘦都不行,手长一点不可以,脖子短了也不行!比例要求特别高,戏服脖子一长不好看、水袖甩起来也很高,所以找个生角很麻烦。但是俞玖林统统符合。
    男主角有了,苏州昆剧院院长赶紧把院里面的女孩子个个扮起来,让我“选美”。在忠王府古戏台,那些女学生一起选美。一眼看中了沈丰英,苏州姑娘本来就水灵灵的,那个女孩子眼角留情,我们叫“眼角暗香钩”。杜丽娘这个角色是大家闺秀,不能乱抛媚眼,要很端庄,但她内心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所以要有流露出来的时候。我让他们扮上演了一段,非常般配,很像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角。
    这个比较特别的是两岸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台湾那边这几年培养出了一批舞台工作者、艺术家,还有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剧本。编剧本小组我是召集人,还有张淑香、华玮、辛意云。几个教过《牡丹亭》的专家一起合作五个月编剧本。我们编剧本着一个原则就是传袭汤显祖的经典,不可以随便,抱着非常谦卑、虔诚的态度,原则上只删不改、尽量保留,像剪辑电影一样。55折戏怎么剪成27折,保留精彩的部分,编了五六个月。专家在一起好处就是大家都懂,不好的就是意见太多,调和一下整理出了剧本。
    最重要的是请两位大师来。一位就是张继青,我看了她的戏很佩服!我去游说她,从南京到苏州来教。另外一个汪世瑜,年轻时候演柳梦梅出名的。我把他们请来,因为另外两个演员都是“璞玉”,需要磨,2003年开始我们磨了一年,从早到晚,朝九晚五。我也陪着他们磨,难怪会叫“水磨调”,这个艺术确实是要磨死人的,看了他们排演以后我对昆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真的是非常严谨,每一举每一动都是非常规范的,一点马虎不得。难怪这门艺术有这样高的境界。
    我看过张继青训练我们的女主角,很严格。她平时都很和蔼的,教起戏来把我们女演员经常骂哭,一个水袖动作三十多次,到什么高度甩什么长度,笛音到什么位置,一板一眼。我们“柳梦梅”给汪世瑜老师操练得……一个跪下的动作弄得戏服上血迹斑斑——他留作纪念了,膝盖都出血了。我们这戏真的是血、泪、汗磨了一年才磨出来。
    在台北演了六场,两轮。七千张票,一下子卖精光。宣传做得很大,压力特别大,我们也邀请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如果戏演砸了,不光是我们戏的问题,昆曲前途攸关。没想到在台北第一次演的时候就引起了轰动。我很担心这些演员,他们没演过什么大戏的,在周庄演演草台戏一下子弄到台北大剧院,九个钟头大段大段唱,真怕他们忘词。居然没有忘词,下面人一直在拍手。我后来跟他们谈的时候,柳梦梅出场的时候手拿柳枝一直在抖,小春香也是膝盖在抖,不管怎样第一场很棒也就一直演了下来。

 

艺术的种子播出去了

    惊梦的衣服是白的,是梦中的衣服。一个绣的是梅花,当然因为他是柳梦梅,女孩子身上绣的是蝴蝶,蝶恋花。我们的服装是一大亮点,是苏州的手绣,我们设计了两百套,非常有名,非常细致。讲到这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这出戏投资很大,我们很讲究嘛,什么都要第一好,服装每一件都是手绣的,每一次制作服装都要几十万元。我们非常幸运有一些非常有文化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们对我们非常的支持。手绣和车绣是不一样的,手绣那些花有层次的,一朵梅花有好几层,其实不同的红,看起来是立体的,车绣是平的。我们有十几个花神,每一个花神身上的花都不一样,都是绣出来的。
    我们背景是抽象的,用的是背投。21世纪了,我们的想法是,表演艺术如果成功,如果引起共鸣,一定跟同时代观众的美学相符,如果它与同时代观众的美学不相符,它不会引起共鸣。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如何把科技跟舞台和有六百年的剧种结合起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科技用得不好的话一下子就会把戏破坏掉,所以我们这次非常节制,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遵循、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们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在古典的基础上面我们把现代的元素很谨慎地融进去。《惊梦》这一场,背后都是姹紫嫣红开遍,如果她背后真的画着花画着牡丹,那就写实了。我看过《牡丹亭》的制作片子,它背后真有个大牡丹,而且是个霓虹灯的牡丹,而且还放光的,那个把我吓一大跳,那个不是昆曲的原则,昆曲的原则是抽象的、写意的、抒情的、诗化的,不好随随便便,昆曲的美学有一套,它已经有几百年下来,非常成熟完整的美学,不好随便去动它。
    后来我们还带着戏去了海外,他们的剧评很严苛。那天我们在伦敦演得也非常成功,演了六场,两轮,很多很多知名人士去看。这个人是谁啊?傅聪!带着全家人去看了三场。这位先生,年纪大的这位老人家,很有名的,叫做David Hawkes,他是牛津大学的首席汉学家,是《红楼梦》的英译者。他是俞平伯先生的学生。他从Oxford,他从牛津来看我们的戏,看的时候他很高兴,他跟我讲:《红楼梦》里面也有《牡丹亭》。他用北京话讲得字正腔圆。他说他看我们的戏最喜欢杜丽娘。另一个是牛津大学Chinese Study Center的主任,他跟他品味不一样,他喜欢的是小春香。一个喜欢大家闺秀,一个喜欢丫鬟。我们在一个很有名的古老剧院,坐在中间那位是驻英大使傅莹,她去看我们的戏。她真的很用功的,她还先看剧本,看三天。她后来把她一群朋友都带去看戏,看完了以后她还用笔名写篇文章,说白先勇手上的金娃娃没有人接。她是有心的。
    这是在伦敦演的那次,要英国人站起来拍手不容易的,他们也是非常热烈。最要紧的是他们那个《The Times》——《泰晤士报》,一个礼拜两篇剧评,非常肯定,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后来我们到希腊去了,参加希腊艺术节,在雅典。我们那一次很有意思,到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到希腊悲剧的故乡去踢馆去。希腊人当然懂得看戏剧,这是他们的传统。
    后来2009年在北大,这是我第三次进北大的。我记得那天晚上天寒地冻,零下九摄氏度。那天学生都热得不得了,看完之后,我好冷啊,穿个羽绒衣跑回去睡觉了,他们不放我走,几百人围在那里,我的感觉啊,就是要跟我讲一句话: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那我要听的也是这句话。我觉得那些学生看完以后,像参加到一种文化的仪式里面,脸是发光的。我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看到我们传统的美——我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正接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从此以后亲切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做昆曲也是,希望对看过我们的戏的人,无形中能给他们感应和启蒙。我刚刚来的时候,有一位观众说他十年前看过,在迎水道那边看过,今天又来了,可见是有影响的,十年后又跑来了。还有,前年我在纽约演出,有二三十个留学生跑来看,看完以后,里面有两个南开的,那个时候看过戏的,那个时候是本科生现在是博士生,一个念哥伦比亚一个念纽约大学。都跟我讲,因为那个时候在迎水道看过了,所以他们又来看,种子已经撒到那边去了,我也很高兴。
    我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第两百场演出,非常成功。当时我们有个剧照展,我们拍了二十多万张剧照,二十多万张里面挑出来的,而且还用了光墙展出的。在北京大剧院歌剧厅里演的。两百场我们庆功宴的时候,这些演员大家都很高兴,走了两百场大家还是同一组人,很不容易,大家觉得很珍惜的。
    2012年,CCTV给我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的奖,因为我推广昆曲有功。好了,十年,回到苏州去了。十年前,我们在内地头一次首演,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也是个好大的,很旧的厅。这些,“小兰花”(苏州昆剧院的演员班子),开始我跟她们结缘的时候,她们才二十出头,正是最青春的时候,现在青春不见了,不过演艺有很大进步,演过两百多场了。我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苏州沧浪亭。
    为什么到沧浪亭去呢?在2003年排演的时候,右边是沈丰英,左边是俞玖林。我们要演《游园惊梦》,讲那个戏词,讲那个戏的意境。游园是什么意义,杜丽娘在游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十年前我跟他们讲,就带他们去游园。十年后,我们又跑去了。汤显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句戏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开始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这个,都不懂,现在懂了吗?懂了。似水流年,一下子十年就过了。就在这里,忠王府的古戏台上面,当年我看他们两个扮上去演,我选中他们的,十年后我们又到了这个地方。大家都蛮开心的,做成了一件事情,全世界都跑过了,演了这么两百多场。
    我们从2004年开始演,演到现在呢我们演了10年了,一共演了232场,我全世界都跑了,大江南北都走过,最远走到兰州、西安,最南到桂林、厦门都去过了。这些地方乾隆都没去过的。
    我们在Berkeley演出,大概有两千多位子,大概有五成到六成是非华裔的。有意思的是,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我想,这些感动是因为爱情它美,美的经验是普世的。总而言之我们到美国去,有几方面考虑。第一个是外国观众的反应,第二方面就是报纸剧评的反应。让那几个大学,让学术界认识到还有昆曲这个东西,以前昆曲也去过美国,大部分是演给自己的同胞看的,这种主流的演艺场合,在西岸还是第一次。如果说当时趁着那时候一直再往下巡回的话,可能美国真的对昆曲有更大的兴趣。不过出去一次花费太大了,应该是政府送的,好像政府每年也送不少的东西出去,像昆曲这样,既然联合国都认为是代表作了,应该把它送到外面去。
    平心而论,把我们的表演艺术拿到外国去,要真正得到西方人的佩服,真的不太多。他们可能捧捧场什么的,要他们真的从内心佩服,真的不多。昆曲在美国为什么他们真心佩服,第一是舞蹈,他们没想到舞蹈可以这么美,西方的歌剧有歌无舞,芭蕾美得不得了,有舞无歌。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昆曲是一个。它又不是音乐的形式,真的是非常高雅的艺术。所以在美国他们对这个的确是非常佩服的,他们觉得这个水袖动作怎么这么优美。我们的戏曲,有人说,那么慢,现在的爱情故事都是好莱坞式的,一拍两个小时。昆曲一折,眉来眼去二十分钟。有个剧评家说,他们《惊梦》那一场,勾来搭去的,两情相悦,不可思议。你想在舞台上面,男女相悦很难演。你用水袖勾来搭去,他用英文说so graceful,那么优雅。
    我想,我们上次到美国去,到英国去,他们的反应真的蛮热烈的。我很高兴经过了考验,美国人、欧洲人都对我们的古老艺术完全能接受,不光能接受还能欣赏,而且非常尊敬,这个很要紧。所以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艺术,更应该保护。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我做了十年,中间有很多很多人帮忙,我非常感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有人出来扶一把,又走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现在转向昆曲的教育了,所以我在北京大学设立了昆曲课,以讲座的形式,我每年去教他们一次,在中文大学也是,在台大,下学期,也是。希望昆曲在我们学术界,取得它应有的学术地位。它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们的大学里没有这个课程,我觉得很不应该。所以我试一试在大学里推广,至少同学们亲近这个以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所认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标题为编者所加)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文學相對論/崑曲的情與美 - 白先勇vs.奚淞

$
0
0

崑曲的情與美
從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記》
白先勇vs.奚淞


奚淞。(圖/聯合報記者鄭超文攝影)       白先勇。(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聯合報 2014-05-26】陳宛茜記錄整理

白先勇9歲時,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看了梅蘭芳、俞振飛演的《遊園驚夢》。那時的上海是戰火燒過後的廢墟,「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幽婉哀豔的崑曲成了一生縈繞他耳畔的曲調,也促使他寫出小說〈遊園驚夢〉。
  新世紀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手術讓白先勇重新思考「人生未竟之業」。他決定在歷經文革、現代化與西化的傳統文化廢墟之上,重新種出一株燦爛的崑曲之花。由他擔任製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記》,十年來走遍大江南北、走上國際舞台,用「情與美」搖醒社會的麻木,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

   
撿來的生命做未竟之業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前,我製作過兩次崑曲。1983年,我首次把崑曲搬上現代舞台,邀請徐露、高蕙蘭演《遊園驚夢》、《春香鬧學》。1992年,我又把華文漪請回台灣,與高蕙蘭演一天版的《牡丹亭》。

  2002年,我院子裡養了一盆花,是雲南來的「佛茶」,花比一個碗還大。有一天下午,我走到車房裡去拿一袋土給佛茶,往上一搬,心臟感覺有一隻手伸進來抓了一把,非常不舒服。我們家族有心臟病的遺傳,我對這事很警惕,馬上去看醫師。
  到醫院一做檢查,醫師臉變綠了,說你的心血管99%阻塞了,隨時可能心臟病發作,簡直命若游絲。他馬上抓著我緊急開刀。
  醫生告訴我,命是撿來的。上天留我下來,應該是有未竟之業,我想是佛叫我做一點事,還是餘生最重要的事。我想起了崑曲。

 

奚淞(以下簡稱奚):人活到一個年紀,生命的痕跡會變得很清晰,好像找到一個脈絡。你們別忘記先勇是白將軍的兒子,他把領導軍隊的能力拿來做崑曲,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白:我把古兆申、樊曼儂、辛意雲……最難弄的一群人都集在一起。有一天,我帶著全隊人馬飛

  到蘇州去開會,第一次會議開到晚上兩點。那時是冬天、蘇州漫天大雪,東山的梅花開了,

  豔得不得了。團隊裡都是浪漫得不得了的藝術家,大家想一早去喝酒、賞白雪中的梅花。他

  們認為我早上爬不起來。
    我一聽,說你們玩物喪志,這個節骨眼還有心情去賞梅。第二天我一早就爬起來,準時

  九點開會。現在回頭看,還好沒去賞梅,不然肯定軍心渙散。
    冥冥中有一股神祕的力量,要我做青春版《牡丹亭》。這是連續三天的戲,我請來兩岸

  最到頂的藝術家打造,卻大膽啟用兩名新人演柳夢梅和杜麗娘。多少次要倒下去了,總會出

  現一隻手扶起。

 

我們自己的表情、美感是什麼?

奚:你做了一個時代需要的事情,不知不覺便會引動很多人的心匯聚起來,就像大家會去護持宗

  教一樣。
    青春版《牡丹亭》造成一種典型,也是一種呼喚,讓拚命學習現代化而失去自己表情的

  中國人開始思考:到底我們自己的表情、美感究竟是什麼?就像我的恩師俞大綱說:「讓我

  們傾聽祖先的腳步聲。」想到了我們自己的傳統。

 

白:可能激起了大家對文化的使命感,因此有一種宗教的情操。中國文化衰微了這麼久,這是我

  們的隱痛。

 

奚:《詩經》三百,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試圖從人情之

  常去建立一個理想中的社會。歷代有許多大師在綱常混亂之際,都想重新探觸這份「人情」,

  如唐代的李商隱、明代的湯顯祖等,到了今天也有我們的文學家白先勇。他們想用真情搖醒

  大家的麻木,這個至情至性,也就是傳統中國人建構人文社會最重要的東西。
    青春版《牡丹亭》不止是一部言情戲劇。它背後反映了深受禮教束縛的明代社會,湯顯

  祖應運而出,以至情至性破除社會普遍的麻木狀態、政治的昏饋。在四百多年前《遊園驚夢》

  中大膽的作愛戲,居然莊嚴堂皇,像一個宗教儀式,這恐怕是舉世所無的。

 

白:它是宇宙性的作愛。

 

奚:盛妝的少女走到庭園,開始唱「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春光大好時,你會看到神祕的蜘蛛

  吐出看不見的絲,爬到高處乘風而飛。湯顯祖開宗明義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看

  不見的晴天的絲,突然讓你有了情愫。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太湖石旁作愛,一旁是十二月的花神共舞,還有夢神。用天地神明來

  烘托人類的作愛,生命從此奠基。這樣的戲劇表現讓我們想到情與美如何和天性相應、結構

  成合理的人倫文明。

 

白:這是一個宗教的象徵、儀式。它把《牡丹亭》從言情戲拉高層次,成為神話和寓言,對人生

  和情的寓言。大家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情與美喚醒社會的麻木

奚:湯顯祖是中國少有的奇才,他想用情與美、華麗燦爛的舞台形式來改革中國社會。南京大學

  教授劉俊寫白先勇傳記,也用「情與美」為書名。在混亂的時代,需要用情與美,喚醒整個

  社會的麻木與昏瞶。

 

白:十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出現時,中國民族正處於需要救贖的時候,文革後一片廢墟,處於

  文化  認同的十字路口,非常茫然。這部戲演了230多場、走了30多所大學,從蘭州演到

  西安、桂林,這些地方從來沒看過崑曲。在很多大學演出時造成轟動。因為,這部戲找到表

  現中國人表情的方式,以中國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

 

奚:青春版《牡丹亭》也為中國找到文化的尊嚴。

 

白:中國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失魂落魄,表情不會了,眉眼也不懂了。

 

奚:我們學了太多西方的表情。

 

白:「情與美」是救贖中國的兩種力量。我們累積了40、50萬人次的觀眾,其中60%是二十來歲

  的年輕人。他們不一定看懂、感受也不見得深刻,卻參與了一場「情與美」的儀式。

 

奚:在氾濫的物質生產和廣告行銷之後,社會大眾會開始翻轉,尋找心靈精神真正的滿足。你不

  需要那麼多的物質和消費,心靈也可以得到和諧與滿足。這份和諧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一向

  推崇的,卻在急切地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斬斷了,就像美人自毀花容。崑曲不應

  該是一時的流行,它對未來的世代是一種啟發。說到文化的傳續,就像日本人以恭敬的心看

  能劇,為的是從中找出古典與現代的連結。

 

白:就像東京再怎麼新潮,日本人始終還是努力保存京都的古風。
    以前大陸學生談到崑曲,會說是爺爺奶奶看的「睏曲」、看了要睡覺的,現在卻對崑曲

  心生尊敬,覺得看崑曲是參加一種文化的儀式。

 

奚:如果學生能用尊敬的心看崑曲,忍耐它的「睏」,那才是真的進入狀況。現在的博物館,只

  想把古畫變成3D、動畫,而不讓觀眾好好、安靜地看一幅畫。
    除了「情與美」,崑曲的美感之下更蘊藏中國儒釋道三家合流的成熟文化,《玉簪記》

  便是代表。

 

傳統戲曲如何適度地跟現代科技結合?

白:青春版《牡丹亭》做到頂後,我一直在想,如何再找一部戲超越。我想到《玉簪記》的〈秋

  江〉,波濤洶湧中,兩人海誓山盟,真的是還諸天地。
    《牡丹亭》帶給我的靈感,是如何把中國古代元素放到現代舞台。新版《玉簪記》裡有

  佛教藝術、古琴、書法,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文化。〈琴挑〉以琴傳情,〈偷詩〉則以詩

  示愛。青春版《牡丹亭》有27折、新版《玉簪記》只有6折,可以做成更精緻的藝術品。
    我們在〈偷詩〉這折戲中,放一幅奚淞畫的觀音在舞台上,俯瞰兩個小男女、芸芸眾生

  談情說愛。中國傳統不能在佛像前談情,我們讓它反過來,佛也有情。奚淞有一本畫冊《33

  白描觀音菩薩》,我一翻就是這個菩薩,把祂請上台。祂一上台,整個台就活了。

 

奚:這個舞台上的觀音讓我想到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小說描繪廣告招牌上一雙超大的眼睛,

  始終凝視著這個世界。

 

白:「情」在崑曲裡變成一種宗教的儀式。新版《玉簪記》的舞台上,奚淞畫的菩薩,手裡有一

  朵蓮花,加上董陽孜的書法,兩者配在一起產生了一種特殊力量。

 

奚:舞台上的「菩薩手」好像在護持青春的花朵。在大乘佛教菩薩思想開展後,對情感有另一種

  詮釋。在菩薩的護持下,從至情至性可以引導成心靈的開悟。

 

白:新版《玉簪記》不止是一齣戲,更延續了中國琴曲書畫的傳統。

 

奚:新版《玉簪記》的舞台不是西方的寫實,而是一種象徵性的表現。〈秋江〉裡沒有真的水、

  而是以書法象徵江水,呼喚整個情境。

 

白:崑曲的美學是抽象寫意、象徵詩化的。有劇團演《牡丹亭》,在舞台上吊了一園子的塑膠柳

  枝。我們的《牡丹亭》只擺了一幅抽象畫,表達「奼紫嫣紅」的意境。我製作的青春版崑曲,

  舞台上的布景都是抽象寫意、象徵性的。

 

奚:現代劇場的舞台比古代大很多,現場觀眾也多了許多倍。如果還是像傳統崑曲一樣只擺一桌

  二椅,那是不行的。要引爆劇場,或許得借助一些現代的技術。

 

白:現代舞台都有電腦控制的燈光。我在想,未來的表演藝術必得跟現代科技結合。中國傳統戲

  曲如何使用科技,卻不被傷害,這就是工夫。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五)

$
0
0

昆曲官生、闺门旦的表演艺术 — 以《长生殿》、《贩马记》为例
蔡正仁、华文漪老师 主讲

6/5(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长生殿》 唐明皇/蔡正仁   杨贵妃/华文漪


《贩马记》 李桂枝/华文漪   赵 宠/蔡正仁

 


蔡正仁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工小生,尤其擅长官生戏。师承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及传字辈沈传芷、周传瑛等名家。代表剧目有《撞钟分宫》《惊变埋玉》《迎像哭像》《太白醉写》《八阳》《贩马记》《见娘》《乔醋》《评雪辨踪》等。主演大戏有《长生殿》《琵琶记》《牡丹亭》《白蛇传》《风筝误》《连环记》《班昭》《桃花扇》等,塑造了昆剧小生中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各种行当的不同人物。
   1986年因演出《乔醋》《见娘》等剧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主演《长生殿》荣获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1993年主演昆剧《牡丹亭》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昆剧电视剧《牡丹亭》获1997年全国电视戏曲片“飞天奖”和“金鹰奖”,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及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等奖项。2009年6月因主演精华版昆剧《长生殿》而荣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
   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

 


华文漪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于1941年。华文漪是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她从小受教于朱传茗“传”字辈艺术家及俞振飞、言慧珠等名师,主工闺门旦,技艺精湛、才华出众,20世纪60年代就享有“小梅兰芳”的美誉。华文漪扮相端丽、身段婀娜、姿态高雅、嗓音华美,表演含蓄而有爆发力,情感丰富而不失闺秀身份,她追求自然的风格,把程式不落痕迹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中,“歌时曲惊四座,舞时精彩纷呈”。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墙头马上》《钗头凤》《蔡文姬》,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韵味悠长、隽永脱俗的美丽形象。
  于1986年演《偷诗》《断桥》等剧目,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移居美国。在美组“华昆社”,参加洛杉矶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国际艺术节等演出,先后在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讲学。1992年荣获美国林肯中心亚洲最佳艺人奖,1997年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艺术学者大奖。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臺灣大學崑曲傳承計劃啟動

$
0
0

臺灣大學崑曲傳承計劃啟動

財團法人趙廷箴文教基金會捐款設立白先勇崑曲講座


趙廷箴文教基金會捐款設立白先勇崑曲講座,簽約儀式於4月30日下午4時於臺灣大學貴賓室舉行。
左起:王安祈教授、辜懷箴女士、趙元修先生、白先勇教授、楊泮池校長、陳弱水教授、林鶴宜教授。

 

  財團法人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趙元修先生暨執行長辜懷箴女士每年捐款新臺幣300萬元,為期三年,於臺灣大學文學院設立白先勇崑曲講座,簽約儀式於2014年4月30日下午4時於臺灣大學貴賓室舉行。趙董事長及辜執行長秉承基金會創會宗旨,以弘揚中華文化爲目標,特在文學院設立白先勇崑曲講座,以提升全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同時對外文系校友白先勇先生在推廣中華文化上的努力表示敬意。
  趙元修董事長、辜懷箴執行長暨白先勇先生於4月30日下午4時到訪,由楊泮池校長代表臺灣大學簽約,並由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教授、戲劇系主任林鶴宜教授及王安祈教授全程陪同。楊校長感謝基金會的捐款,同時表示,本講座的設立將使臺灣大學朝傳統華人文化的學習中心更進一步,吸引更多外籍學子,講座課程的多元形式——如多媒體及網路開放課程——將可在國際間發揮更大影響力。
  白先勇先生於臺灣大學外文系求學期間受夏濟安先生啟發,先於《文學雜誌》上嶄露頭角,後與同學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掀起臺灣文學史上現代主義的風潮。白先生本人的創作遍及小說、散文、劇本,並參與許多舞臺劇、電影、電視劇、崑劇之演出製作,近年來對於崑曲的保存、推廣和傳承不遺餘力,在活色生香的現代媒體中,傳揚古典高雅藝術的悠遠神韻。
  白先勇崑曲講座將於103(2015年春天)學年度開始運作,擬邀請臺灣大學校內與國內外之戲曲學者與專業人士至校授課,授課過程全程專業錄影,一方面作為課程案例教材,一方面作為珍貴的影像資料可公開發行,另也將配合課程舉辦崑曲公演。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预告 / 沈阳东北大学、长春吉林大学

$
0
0


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白先勇主讲

沈阳/东北大学

         时间:2014年6月12日(四)19:00-21:30

         地点:东北大学汉卿会堂

长春/吉林大学

         时间:2014年6月14日(六)19:00-21:30
         地点:吉林大学东荣报告厅

 

 《台北人》是白先勇老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是白先勇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与家族历史有关的作品。
  对于《台北人》,白先勇曾说,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台北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如此,《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亦如此。
  从《台北人》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跨越三十年,纸泛黄,鬓微霜……
  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白先勇如何用丰沛的情感、细腻的触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修葺一段没湮没的民国历史,让我们听白先勇说“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白先勇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在海内外拥有无数读者。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推广昆曲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编著《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重新找回被淹没的历史。

 

【参与方式】

校内同学 请关注校内论坛及海报。
校外读者 转发微博
http://weibo.com/1968315541/B7j9g4fkC并注明参与学校即有机会获入场券。

 

主办:网易云阅读、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
合作:北方图书城、东北大学校园文化促进会 、共青团吉林大学委员会
   共青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委员会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纯朴无华华自现:华文漪/上官秋清

$
0
0

纯朴无华华自现:华文漪


华文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11-26】

文/秋清

  今年10月5日下午,我提早来到番禺路影城边上的那家宾馆,在大堂吧挑了处沙发,坐定,等待一位所有昆曲迷口中心中的“美人”。
  华文漪女士款步而来,身着一件袖口和前襟镂花的黑色短袖衫,肩上裹着一条银灰底黑色提花大披巾,淡淡地涂了一抹朱红唇彩,衬出一张虽岁月留痕,但依然干净清爽的脸,那双在舞台上流光溢彩的眼眸,这时只是含着柔和的光。
  和舞台上光彩熠熠,一张口,一启喉,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释放摄人能量的她完全不同。所有曾在她身上活灵活现的人物:杜丽娘、陈妙常、白素贞、杨玉环、李倩君、蔡文姬、唐婉等等,统统都退下了。此刻,她在戏外,她是华文漪。眼前的她,是如此的悠悠地淡淡地,坦坦然然,毫不张扬,十分可亲。
  这次晤面,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叙谈。因我也正在学唱昆曲,是以提问时,就索性直奔了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她的艺术。然后,才问到她此次回沪的目的。我发现,谈艺显然也是她最感兴趣的话题,因为说起来她的表情就开始灵动,到畅快处,不禁眉飞色舞。她的嗓音极富磁性和弹力,听来分外悦耳。
  及后,11月13日上午,我来到华女士的家中,再作拜访。坐在餐桌边,一人一杯清茶,我们谈到她学艺的故事,谈到前辈大师,还有和她合作过的那些了不起的艺术家们对她的帮助和影响,谈到她对人物的理解……这时我们的谈话,就像是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起来……

   
犹记初入昆剧门

  小时候的华文漪,常常跟祖母一起去看越剧,父母亦是爱文艺的,母亲少女时代做过明星梦,不过大学毕业就结了婚,梦也就没法儿圆了。1954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的一纸招生启事,将60名十岁出头的孩子,招募到了昆曲的旗下,这就是后来飨誉海内外,成为传承这门古老艺术中坚力量的“昆大班”。华文漪的父亲看到这则启事后,父母决定带女儿去报考。祖母和外公尤其不赞成让孩子做“戏子”,但年轻父母的观念到底占了上风,结果小华文漪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在一千个孩子中屏开雀选。
  8年的学习,相当于从前梨园子弟的坐科,都是得为今后的舞台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华女士特别指出,昆大班和科班完全不同,除了练功一样外,他们的学习生活真是“幸福死了”:不用交学费,一年发两套校服,生活有保姆照顾,食堂每天都有营养餐。


俞振飞和沈传芷给蔡正仁和华文漪说戏

 

  他们的老师,大多是“传”字辈的艺人们。朱传茗、张传芳、方传芸、华传浩、倪传钺等等,他们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有识之士的资助下,危难关头继承下昆剧的老艺人。建国前,昆剧再次没落,这些艺人们也大都郁郁不得志,多数穷困潦倒。昆剧演员训练班成立,才把他们请了回来当教师。既得到了重视和尊重,又不必再为生活忧愁的艺人们,对孩子们视如宝贝,宠爱有加。另外,昆剧大师俞振飞、平剧皇后言慧珠,更担任着戏校的正副校长。孩子们上课之余,被安排观看各路来沪艺术家们的表演,去戏院时,三个孩子坐一辆黄包车,60个孩子二十辆黄包车,一上马路就引得路人侧目,简直是一道风景线。后来,有人称昆大班是“奶水”最足的一批演员。
  华文漪和绝大部分孩子一样,入校时白丁一个。投考的初衷,也是“随便演什么戏,只要是演戏就好了”。至于什么是昆剧,家里人也不懂。回忆起刚入校时,头一回看戏,是开蒙老师朱传茗演《断桥》,白娘娘在台上,可一看就是一名瘦高的中年男人,腰包还老是往下掉,又再被他塞回去,台下的孩子乐得炸开了锅。华文漪笑称当时糊里糊涂,别的都不记得,光记得老师出洋相了。拍曲的时候老打瞌睡,这也是她童年印象最深的记忆之一。
  第一次上台,她演的也是《断桥》。十五六岁的年纪,演出在黄河路长江大戏院。她当时怕死了,不敢上台,结果被推了出去。当时演许仙的,是现在著名的丑角演员刘异龙,他原来学的是小生。在台上感觉在“弹棉花”,自己怎么演的演了什么,一概都不知道了。还有那时候,虽然是演对手戏,可是女同学和男同学,连眼神都不敢对一下。昆剧以小生小旦戏为主,唱词都与情爱有关。不过对于唱词,学生一般不敢问,老师也从不解释,若是问起,老师就会回答:等你们长大以后就晓得啦!华女士边讲边笑:我们那时候真是傻傻的,什么都不懂。不过,那次上台效果似乎还不错,她被老师发现了。
  那8年爱护有加又要求严格的训练,让她和同学们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所有的角色,都是通过最最基本的手、眼、身、法、步五功的变换和运用,通过唱、做、念、打四法,一个个活现在舞台上的。


《白蛇传》 白素贞/华文漪


《白蛇传》白素贞/华文漪  许仙/蔡正仁

 

从“小梅兰芳”到大华文漪

  华文漪毕业后,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赴港演出《白蛇传》,那次她扮演《游湖》等头三折戏中的白娘娘,而且唱的是京戏。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是光彩照人,令人激赏。那年她二十岁。相隔二十三年,她再次随上海昆剧团去香港参加艺术节,挑大梁主演了《牡丹亭》、《墙头马上》、《偷诗》、《跪池》等多出名折名剧,将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神态栩栩,呼之欲出”(俞振飞语),声誉鹊起,还赢得了“小梅兰芳”的美誉。
  于是问起她当年参加演出戏曲艺术片《游园惊梦》的事来,那部电影由梅兰芳扮演杜丽娘,俞振飞扮演柳梦梅,言慧珠扮春香,华传浩演杜母。昆大班有十二位女同学应邀在《惊梦》中扮演花神。电影拍摄手法的巧妙运用,令剧中那一群青春少女,真个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问起当时对梅兰芳的印象,华文漪说,当时就感觉梅大师就像神一样,高不可攀。所以敬而远之,看见了还是躲得远远的。想起当时来,她笑称那时是“不开窍的”。
  在别的文章里看到过,当时梅兰芳对她印象很深,见她姓华,还以为是名丑华传浩的千金,有家学渊源。听说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后,很感意外,直说人才难得。
  见我不满足的样子,华女士又想了想,想起一桩事来,说有一次跟着别人一起去梅兰芳家做客,别的都忘了,但梅大师站在家门口跟大家挥手道别的样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带着回味深长的表情,叹到:那神态可真美啊!小华文漪当时都看呆了。


《长生殿》 杨玉环/华文漪  唐明皇/蔡正仁

 

  后来有次看了梅兰芳的电影《贵妃醉酒》,小华文漪特别激动,因为觉得“真是太美太美了”!她被梅兰芳在这出戏里的演出征服了。除了着魔似的跟同学比画着身段上的美,边说她还边做了起来。更要紧的,是她特别佩服男人演女人,比女人还要漂亮还要嗲,还要有女人味。她意识到反倒是女人演女人的时候,不重视这些,总以为演出来自然就是女人了。“我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自己是女人,演出来就是女人,就不去讲究了。女人味儿也是要有艺术性才能表现出来的吧。不是是个女人就有女人味。你演不过男旦嘛!”她想她从此演戏,也要特别美,特别嗲。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她的颖悟和自省。她的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名家,而是从名家那里得到启发后,再将名家的好吸收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她讲到几位老戏曲导演,像杨衬彬(《墙头马上》、《蔡文姬》)、阿甲(《晴雯》)、李紫东(《长生殿》)、郑拾风(《钗头凤》)等,让她了解了作为一名演员,在舞台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提到方传芸老师,对她帮助很大,他当时是上海昆剧团排第一个全本《牡丹亭》时的技导,身段方面都是他加工的。方老师是刀马旦出身,本来答应华文漪退休后要教她《花木兰》,结果戏还没教就去世了。“太可惜了!”提到没学成《花木兰》,华文漪一声叹息。或许,她觉得如果学了一出武旦的戏,对于她的闺门旦表演,在尺寸的拿捏上亦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吧。


华文漪在话剧《游园惊梦》中饰演钱夫人定妆照

 

  因为第一次交谈时,已经听她讲起过1988年她应白先勇之邀,南下广州参演话剧《游园惊梦》。缘起于白先勇长大后头一回回大陆,观看了上海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大感意外,格外激动。剧中主角钱夫人,曾是一位昆曲名伶出身的贵夫人,在戏里需要唱好几段昆曲。这个角色对于对艺术要求严格的白先勇而言,是只可遇不可求。见到华文漪的表演,他感到钱夫人的扮演者非她莫属。华文漪也欣然接受了邀请,尽管太多人不赞同作为昆剧名角儿的她去涉足全新的话剧舞台。她说:“我需要一个实践经验,这是最宝贵的,别人没有的。机会难得,我一定要去尝试,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了,不过可以一点一点克服。”因为“突破一层能学到很多东西。”也不是完全不害怕,但不是害怕名气受损,只因为没接触过话剧,还不了解话剧表演,因而感到陌生。
  毕竟话剧表演和昆剧表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台词。戏曲里念白都是假嗓,话剧的台词得用真嗓念,华文漪是南方人,普通话不标准,不过,钱夫人也是南方人,问题不大。话剧台词亦是门很深的功夫,当时由著名配音演员,在剧中饰演将军夫人的姚锡娟,专门负责帮助她的台词。刚开始,华文漪听到自己的大嗓,觉得非常陌生,非常不习惯。排了两个多月,这出戏首先在广州上演,然后到上海、香港巡演。所到之处,观众反响异常热烈,演出成功了。演到最后一站香港,她自觉是最好的一场,可惜的是,那次没有录像。舞台上,很显然她用昆剧艺术滋养了她的话剧角色。她从此没有再演过话剧,但惟一的那次尝试,她感到话剧表演亦锤炼了她的昆剧艺术。
  因为提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次上昆去香港的演出,痴迷了香港观众,但对于华文漪来说,似乎并没有找到和人物真正契合的点。我感到很惊讶,问那时您已经四十多岁了呢。她回答说“是呀”。“那么您觉得在表演上真正开窍,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和彼得·谢勒斯(Peter Sallers)合作的时候。”
  那是她在演过话剧后,又一次的大胆举动。1998年,她参演了由美国先锋舞台剧导演彼得·谢勒斯导演的后现代版《牡丹亭》。那此演出,被许多试图从舞台上看到昆曲传统程式的人大失所望。有人甚至认为作为昆剧皇后的华文漪,让一个老外如此“摆布”她,有失身份。舞台上,华文漪扮演的杜丽娘,既不化戏妆,亦不着行头,水袖化做两缕纱。
  彼得·谢勒斯非常痴迷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把这个剧本研究了七年之久,想必他也和白先勇一样,遇见了华文漪,就如同找到了灵感找到了戏的灵魂,还有信心。华文漪感动于一个外国人对《牡丹亭》的珍惜和热爱,相信她作为一名演员的天性,亦再次被“一个新的实践经验”所激发。不过当时的华文漪,已年近六旬,考虑到无论如何装扮,都无法扮回到年方二八的杜小姐,很容易弄巧反拙,商量下来,决定不如放弃所有行头。然而艺术是不会衰老的,尽管表演空间只剩下“唱”和“做”,这次的挑战更大了,因为她必须在舞台上抽离掉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意境来,观众才可能承认她是剧中的那位青春少女。
  她说有一刻,当舞台上的灯光骤然亮起,照射着她,她生出一种奇异的感受,“感到心都打开了”。她口中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原来杜丽娘的感怀是如此这般!在舞台上塑造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后,在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四功五法,早已娴熟到成为她的第二天性后,从这一刻开始,她才真正和人物融为了一体,她的心感受到了杜丽娘的心。
  原来,真的是艺无止境。华文漪说她很幸运,从一出道,就遇到了那些痴迷于艺术、为艺术呕心沥血的导演编剧,从他们身上,她学习吸收了太多养分。“时代、社会,自己也在变化,生活的经验和累积,艺术的积累,都在变化。”


纯朴无华华自现

  一早听说华文漪人很“直”,常说真话。两次采访,我已经对华女士的“真”颇有体会了。为何不说“直”而说“真”?因为她无论是在表达自己艺术观,还是生活观,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可以感受到,那都来自她的思考和感受,因为是自己的观点,也无涉他人,所以可以直言不讳,因为后果是要自负的。当遇到她不大愿意涉及的话题,很自然地,就无法继续。但我感受到的也非刻意回避,而是她原本就没有就那些问题想得太多。我理解那是一种“含”,“真”并不只有“露”才真,很多时候,“不露”才是真。
  中国有句话叫做艺如其人。惟其对人物诚挚相待,才有了舞台上那些人物的真情流露。中国著名戏曲评论家,年逾八旬的刘厚生老先生曾对华文漪的舞台艺术,有过一句评价,叫做:“纯朴无华而华自现”。华文漪其人,亦如是。
  谈到舞台表演真正的境界,华文漪说:“就是不要有私心杂念。你一门心思去体会这个角色,不要去演这个角色,你就要是这个角色。”“不是想这下我多美呀,那下要叫好啊,这下嗓子要发挥呀……这都是私心杂念。”
  这时,华女士的丈夫苏盛义先生过来补充道:演员要进得去出得来,戏曲演出拿到本子塑造人物的时候,是先要进去。不进去无法体现人物,去体现的时候不进去,那体现什么呢,不准确,也感动不了人。等到你充分掌握了,到舞台演的时候呢,就要出来了。否则气也提不上来了。观众在里面,你要出来。因为你已经经过了一个进去的创作过程。听君一席言,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11月底,上海戏曲学校为纪念当年的言慧珠校长,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言慧珠当年的学生,昆大班旦角演员中的佼佼者,全部被请回学校,参加纪念演出。这便是华文漪今次回来的目的了。


《墙头马上》李倩君/华文漪

 

  戏码中,最让京昆戏迷们兴奋不已的,当属12月2号晚,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最经典的舞台情侣“华(文漪)岳(美缇)”,将在18年后,再现天蟾舞台,合演她们的老师俞振飞、言慧珠的《墙头马上》,那是当年俞言二人带进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也是两位今天的昆剧艺术家,在前辈跟前熏染学习得最多的一出戏。在和华文漪长谈过两次之后,想到尽管这次既让人期待,又让不少人或担心或疑虑——华文漪一路过来可没少让人替她担心呢——我则深信了自己眼前的这位艺术家,是一定会不孚众望的。


《长生殿》 杨玉环/华文漪

 

华文漪简介

  1941年3月18日生,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所昆剧演员训练班,俗称“昆大班”,1962年毕业。工闺门旦,得朱传茗等“传”字辈昆剧老艺人及俞振飞、言慧珠等名师真传。六十年代甫出道即享有“小梅兰芳”的美誉。1986年获戏曲梅花奖,1989年赴美定居。开始在海外传播中国精美经典的昆曲艺术。1991年12月,获得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1997年,作为昆曲表演艺术家,荣膺美国政府“最高传统艺术奖”(获奖者一共11位),由当时的总统夫人希拉里亲自颁奖。
  华文漪扮相端丽、身段婀娜、姿态高雅、嗓音华美,表演含蓄而有爆发力,情感丰富而不失闺秀身份,她追求自然的风格,把程式不落痕迹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中,“歌时曲惊四座,舞时精彩纷呈”,为昆曲舞台创造出一个个韵味悠长、隽永脱俗的美丽形象。
   主要作品:杜丽娘(《牡丹亭》)、陈妙常(《玉簪记》)、白素贞(《白蛇传》)、杨玉环(《长生殿》)、李倩君(《墙头马上》)、李桂枝(《贩马记》)、柳氏(《狮吼记·跪池》)、费贞娥(《刺虎》)、蔡文姬(《蔡文姬》)、唐婉(《钗头凤》)等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预告 / 北京

$
0
0


文学与历史
从《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到《关键十六天》
白先勇主讲

      时间:2014年6月18日(周三)19:00-21: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七圣中街12号爱琴海购物中心
          3楼3025单向·空间(13号线光熙门站B口,近云南大厦) 
      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单向空间 
      电话:010-84240036 

活动免费,单向街会员可预定签名书,VIP会员可预留座位。

 

 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也是一个惨痛的悲剧。而白崇禧在事件发生后历时16天赴台宣慰,作用尤为关键,远不仅止于一时的止痛疗伤、平乱救人。白崇禧1949年赴台后之所以一直受压制、遭当局疏离,也与他二二八宣慰时在台湾树下的威望不无关系。
  白先勇先生近期将会出版新书《关键十六天》,详尽梳理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既有充足的官方史料,又有民间视角的访谈,对于全面了解二二八、全面认识白崇禧,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白先勇如何用丰沛的情感、细腻的触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作为白崇禧将军之子,白先勇如何修葺一段被湮没的民国历史,让我们听白先勇说“文学与历史:从《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到《关键十六天》”。
   
 白先勇 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在海内外拥有无数读者。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推广昆曲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编著《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重新找回被湮没的历史。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 / 沈阳东北大学、长春吉林大学

$
0
0

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沈阳 / 东北大学汉卿会堂 2014/6/12





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长春 / 吉林大学东荣报告厅 2014/6/14





 

忆父亲、谈文学、说传承
白先勇:好的文学教你如何同情
【沈阳晚报 2014-06-13】 特约记者:陈希 实习生:荣青 摄影记者:常晟罡


  利落的短袖衬衫搭配笔挺西裤,当著名作家白先勇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面前时,很难想象他已是一位77岁的老者。首次踏上东北土地的白先勇首站携两部作品《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和《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将在内地出版)来到沈阳,并应北方图书城的邀请到东北大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2日下午,白先勇与本报记者畅聊儿时家庭生活、文学理念、推广昆曲,更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下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考验,希望大家能重视传统文化,令其重拾昔日的辉煌。”
  白先勇在昆曲的推广和教育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访时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时,白先勇顿然坐直了身子,眼睛里快要闪出火星子来。从他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到舞台剧《牡丹亭》《玉簪记》在世界各地巡演,白先勇和昆曲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按白先生的话,他和昆曲、和《牡丹亭》是有情缘的。他还透露说,不久自己会出一本新书,讲述十年来自己和昆曲之间的故事,名字就叫《牡丹情缘》。

 

回忆父亲 “重视教育尊重佣人”

  “早就想来东北看看,今天才实现。”白先勇先是与记者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来沈阳,近些年我都在按照父亲曾经的足迹到内地或演讲或聊聊新书。下一站会去长春,那也是父亲曾经打仗的地方。”聊到父亲,白先勇表示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一身戎装的样子,“家里兄弟姐妹10人,唯独我读文科,年轻时觉得和父亲很不像,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身上也显现出父亲的基因,我身上越来越有他那做事锲而不舍的精神。”白先勇坦言父亲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家所有孩子都是按照成绩单来排在家里的地位,我就拼命读书,常常考第一,两个弟弟学习不好就会挨打。”除了学业,他表示父亲很讨厌纨绔子弟的做派,在家里也要尊重佣人,“我们不许骂佣人,上学也不许坐父亲的车子,都是自己骑车上学,和常人无异。”

 

写作理念 “文学要写人情”

  白先勇笑言自己是家里的“一匹黑马”,“父亲从未鼓励我走向文学,但和他聊天中发现他很喜爱诗词,喜欢‘三苏’的作品。再就是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史记》《资治通鉴》。”白先勇坦言早期中国文学带有浓重的历史沧桑感,而自己经历了人世变幻,将目光转移到形态各异的人身上,“我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人是有性格的,我的作品中会更注重人伦方面的表达,情感上也会涉及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等等。中国文学中‘情’是很重要的题目,好的文学教你如何同情,如何挖掘人心潜在的恻隐之心。”

 

读书经验视野很杂,什么都看

  白先勇说:“如果要选一本书对我影响最大,那就是《红楼梦》吧。很有意思的是,隔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在大学教《红楼梦》。”在大陆的作家中,他很欣赏王安忆、余华、贾平凹、韩少功、莫言的作品。“最近看了贾平凹的《秦腔》,我还蛮喜欢这本小说。”白先勇说。
  当被问到“您觉得什么样的阅读是有益的”时,白先勇说,“我觉得是历史,现在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还原历史真相。中国人非常尊重历史,有史学传统。中国历史很丰厚,很悠久,但有时候可能被扭曲掉、掩盖掉了。像民国的历史,现在国家一个很好的趋向就是重视研究这一段。这几年我去大学演讲,学生们有强烈的追求历史真相的好奇心。”

 

推广昆曲它是兵马俑而非娱乐

  白先勇致力于推广昆曲,他主持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上演至今表演不下数百场。“我10岁时第一次听梅兰芳与俞振飞演的《游园惊梦》,那时心中就种下与昆曲的缘分。”白先勇回忆称,“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后来打造昆曲《玉簪记》也是这样,将现代舞美设计和传统的戏曲精髓融合,为观众呈现制作精良的昆曲表演。”
  “《牡丹亭》在国外上演,我觉得就像兵马俑展出一样,而不认为它是一种娱乐。如今大家已有将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光大的共识,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有心,中国传统文化会重现昔日的辉煌。”白先勇目前正在推广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孽子》,“这部剧也非常好看,杨宗纬唱主题歌,还加入了舞蹈元素,年轻人也会喜欢。”

   
台湾作家白先勇到吉林大学讲述文学与历史
【新文化网 2014-06-14】编辑:王长春

 

核心提示:6月14日18时许,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外,学生们早早地排起长队,准备参加19时举行的“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第三讲”,此次讲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将与大家分享文学与历史,讲述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同学们早早地在报告厅外排起长队


讲座开始之前的报告厅

 

  6月14日18时许,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外,学生们早早地排起长队,准备参加19时举行的“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第三讲”,此次讲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将与大家分享文学与历史,讲述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白先勇用丰沛的情感、细腻的触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修葺一段没湮没的民国历史。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在海内外拥有无数读者。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推广昆曲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编著《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重新找回被淹没的历史。
  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活动,是校团委进一步落实校党委提出的“文化荣校”战略,增强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从本学期开始举办的系列活动。校团委、青年文化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精英来校与青年师生面对面交流。

   
希望历史公正地替我父亲写传
一场与白先勇关于历史的对话

【新文化报 2014-06-15】编辑:王逸人 李艳华 美编:梁晶 校审:秦立娜

 

编者按:必须说,作为“封面文章”的主笔,白先勇先生是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好的采访对象。他是作家,他有自己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能钩沉出很多历史著名的人物。于历史,你既可以提问宏大叙事,又可追索细枝末节。6月13日,白先勇先生来到吉林省,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整个展览,这也是他实地踏访的、他所关心的一处历史脚印。其后,我们专访了白先勇先生,与他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对话。

对话人: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


6月13日,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四平战役纪念馆” 本报记者 郭亮 摄

 

1

王逸人:白先勇先生,您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能安静地坐下来进行一次对话。

    众所周知您是台湾的著名作家,如果说这个属性是后天的,那么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

    崇禧的儿子,这个属性则是先天的了,我有个发现不知正确否,就是您以前搞文学的时

    候,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您的那个先天属性,但这几年,您年纪大一点,作品里反而更

    多地提到白崇禧将军了,这样的转变所为何来?


1963年1月,白先勇赴美留学前与父亲白崇禧在松山机场的合影,这是他们父子最后一张合影

 

白先勇:我有一本小说叫《台北人》,这本小说很多篇目背后都有个历史架构,就是民国史。在

    我的潜意识里,我用文学的笔法来呈现那段历史。近十几年,我一直想替我父亲写传。

    在海峡两岸,那一边因为他在台湾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太好,所以对他的历史有时候是抹

    杀、扭曲、掩盖的。而这一边说我父亲是国民党最阴险狡猾的军阀,所以我希望还原我

    父亲的历史,给他一个公平的论断。我也看到关于我父亲历史的一些书,有些作者是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观点方面有些是值得商榷的,还有一些是对历史有曲解。我想

    凭我自己了解的、知道的为父亲写一本传,这不是偶然的,是酝酿好多年了,我一直希

    望有一个公平的历史学者来替我父亲写一个传,因为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写起来很吃

    力。可是等也等不到这样合适的人出现,所以我就自己动笔了。

 

王逸人:我在您的著作《父亲与民国》一书中,读到署名白崇禧将军的两篇文章,一篇是1928年

    “北伐”之后,致民国政府的“建议西北国防”的电文,另一篇是1940年“昆仑关战

    役”后为阵亡将士题写的战役经过,我是逐字逐句读完的,读完后感觉就是文章写得真

    的很不错啊,如果这两篇文章不是出自秘书之手,而是白将军亲自撰写,那真是让人佩

    服了,白崇禧将军从小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白先勇:那两篇文章是我父亲写的,他古文还是很有根基的。他从小念私塾,背四书五经,上了

    年纪后,他还能成段背诵出《史记》。他还常常替人写对联,或者是题题字。他的文笔

    是非常好的。
      您能提到“建议西北国防”电文我很高兴,我觉得那封电报非常重要,因为我父亲

    是最后一个完成“北伐”的人,他在平津一带善后的时候,北伐军将领在南京开会,准

    备裁军。当时四个集团军,第一个蒋介石是总司令,第二个是冯玉祥,第三个是阎锡

    山,第四个是李宗仁,跟我父亲一起。对于裁军,我父亲认为裁兵容易裁将难,一个弄

    不好就容易惹起兵祸,后来果然发生“中原大战“,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士兵囤边,他是

    边防专家,他在保定念军校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边防。他认为,当时中国有两个大问

    题,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北。西北那边有信仰、石油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些事情

    发生。我父亲认为倒不如让他领着军队去囤边,并且他有一套治疆蓝图,比如公路和飞

    机场都建在哪里已有谋划。他对左宗棠治疆史有研究,对古代张骞、班超也很敬佩。
      有时说我父亲是桂系军阀,我觉得不严谨。我认为,军阀是只顾着自己地方的小利,

    而不是放眼全国。但我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很早就对国家的将来有长远性的考虑。
      “北伐”结束,北方统一以后,国民革命军很受欢迎和期待。我父亲带兵进北京的

    时候,人民夹道欢迎,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女子师范都请他去演讲。
      我父亲很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到老年时也一直保持着,他不光是读古书,对于与科

    学相关的知识也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欧洲的崛起与科学是有直接关系的。
      再说那封电文,当时如果没有“蒋桂战争”,就不会引起“中原大战”。日本人发

    动“九一八”,是看到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反之未必敢发动“九一八”。如果当时蒋介

    石采用了我父亲的那封电文,形势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王逸人:有时我觉得历史真是一种偶然,看您在书中提到您父亲最初离开广西桂林去参加“辛亥

    革命”时,家里是派了人在队伍所经过的城门口准备拦截的,可您父亲是绕到别的城门

    跟着队伍走的,我就想,如果当时他被拦回家去,中国的现代历史有很多页就不是那个

    面貌了,对此您怎么看?
白先勇:当时我父亲如果被家人拦回去,我觉得他最有可能在当地当一名教师。的确,一个人的

    一生有一些偶然的事情是起决定作用的,他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进入了民国历

    史,所以改变了他的一生。


2

王逸人:毛泽东有一首词《清平乐·蒋桂战争》,因为这首词,很多人记住了1929年的“蒋桂战

    争”。在那首词里,一方面是李宗仁和您父亲的桂系与蒋介石打得不可开交,另一面是

    红军在闽西的根据地分田分地,两方面的气象是完全不同。现在您怎么看待那场战争,

    是蒋介石怕桂系坐大,不好控制吗?
白先勇:我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极端复杂,分分合合40年,“北伐”完成之后就是“蒋桂战

    争”,为什么要打“蒋桂战争”哟,因为桂系本来就是个广西的地方势力,“北伐”时

    仗打得好,一路从广州打到山海关,所以势力一下就膨胀,从一个地方势力变成全国的

    势力,两广、两湖、平津都在桂系势力范围内。
      桂系不限于广西人,还有好多外省人,例如湖南、湖北、江西、江浙都有的,不过

    头头都是广西人。蒋介石是靠黄埔起家的,他认为自己是黄埔的校长,“北伐”他也是

    领袖,他常常是军人打扮。但看到我父亲在“北伐”打完以后,声誉高得不得了,蒋介

    石不高兴了,他也怕桂系扩展太快,威胁到自己,所以起了军事冲突。蒋介石与桂系的

    关系很复杂,又用又防着。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后来被称为国民党军中的“小诸葛”,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大战爆发,白崇

    禧将军到达南京,日本的报纸标题是《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我觉得他

    完全是一位智谋型的军事将领,您觉得他在军事上的才华,是后天的学习造就的,还是

    属于有天生的禀赋?因为您是作家,我们清楚,文学艺术,除了习练之外,那个禀赋是

    很重要的,没那个禀赋很多跨越是过不去的。
白先勇:我父亲在国际上的声誉是很高的,他过世的时候《纽约时报》写了一个讣文,称我父亲

    是国民党里面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当然作战经验是与学识和修养有关系的,但军事才能也是需要禀赋的,包括判断与

    思维方式,我相信父亲在这方面是有长处的。他看一个事情往往看得远、看得广,判断

    非常准确。我父亲曾自豪地对我说,军队规模越大,他越能自如地指挥。
      还有,带军有一种兵随将转的现象,什么将领带出什么样的兵,他能激励起士兵的

    士气,让士兵在心里对他有信任感。我父亲的确在北伐、抗战中打了一些很出名的仗,

    参加过台儿庄、昆仑关这些战役,这都是恶战,而且是重要节点。在军队里判断一个人

    是不是杰出的,就看你是不是打过一些有名的仗。


3

王逸人:下面是让我对白崇禧将军肃然起敬的历史阶段,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知道抗日战

    争中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就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李宗仁将军和您父亲率领

    国民党部队击败强敌板垣与矶谷师团,歼灭日军两万(日军统计数字是1984人),这一

    仗让全民族士气大振,国际上也对中国刮目相看,白崇禧将军有没有单独和你谈过,作

    为指挥官他是如何描述“台儿庄大捷”的?


1938年4月,白崇禧与李宗仁在台儿庄视察之留影

 

白先勇:我父亲跟我讲过当时的情景,打得很惨烈。我父亲到前线去鼓励士气,他跟李宗仁一起

    部署的战略,那次他和李宗仁合作得很好。我父亲对我说,李宗仁是个战将,往前冲很

    猛的。
      当时台儿庄如果赢不了,就很危险了,因为当时全国的士气非常低沉、消极,都认

    为国军完了,根本无法抵挡。这场战役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意义不同,不光是赢了,

    更能证明国军也能打败日军,日军不是无敌的。而且,也让世界各国对这场战争的走向

    进行了重新评估。

 

王逸人:我是后来才知道,抗日战争中“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

    与日本人打持久战”这个重要的策略是白崇禧将军在1938年的“武汉军事会议”上提出

    来的,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蒋介石提出的,这很了不起,这就是最高抗战原则啊!后来

    的历史几乎和这个策略吻合,这不是一城一池一阵一仗的较量,这是战争策略上最形而

    上的东西,得需要很高的远见,为什么国军中只有他能提出来呢?
白先勇:当时国军有的人不敢讲话,有的怕讲错了承担不了后果。我父亲很多次正面与日本军队

    交战,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来: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如果正面硬碰硬,会一下子消耗

    掉。要长久战,把日本拖垮。
      我父亲研究世界的战史,拿破仑当时侵略俄国,后来被俄国人打败了,这给了我父

    亲很大的启发,我父亲意识到用纵深来拖敌人是很有效的一种做法。
      日本当时要闪电战,我父亲认为破解的方法就是持久战,要把日本拖垮。这个对策

    很要紧,当时采用的是焦土战,像桂林撤退、湘桂大撤退啊,全城烧光,不留给日本

    人,连铁路也不留。因为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顶不住啊!桂林保卫战的时候打得也很

    惨,日本人甚至使用了毒气,有很多人被毒死在山洞里。当时撤退是往湖南、重庆方

    面。我们全家就是随着那些人撤走的,我当时受日本人的气也受够了,常常是还没睡

    醒,日本飞机就来轰炸,眼睛还没睁来,就往山洞里躲。

 

王逸人:我有一个感觉正好在这跟您求证一下,我觉得白崇禧将军在内心是个很孤傲的人,似乎

    在军事上有些看不起那些身居要津的庸才,您觉得他这样在政治上成熟吗?因为自古以

    来中国好像从来不是一个把自己事情做好就能有所收获的社会。
白先勇:可以这么讲,他自视很高的,他在军事上大概不怎么看得起蒋介石,因为蒋在军事上没

    打过一次像样的仗。但是他的涵养很好,不外露,外圆内方这么一个人,很正直的一个

    人,价值观上是非分明,所以他在蒋面前常常犯颜直谏,讲真话,但忠言逆耳。我觉得

    在政治上他也不是不懂,要不然也不能在国民党里混得那么久,只是在节骨眼上的时候

    他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所以宁愿跟蒋冲突起来。他为什么后来会到台湾去?他也知

    道到台湾要受罪的,他可以到香港和到美国,可以到很多地方去,都可以的,他还要到

    台湾去,他是要向历史有个交代,最后死的时候还客居异乡。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有否和你谈过,在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里他比较佩服谁?
白先勇:他非常欣赏林彪,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新文化:我看过一些资料,对民国时期地方军的评价,曾有这样的话:“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

    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好像广西兵是最能打的一群,不少

    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他们认为遭遇的最惨烈的两场战争就是“昆仑关战役”和

    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而这两场战斗都是以广西兵为主的,据您了解,事情是否这

    样,那么广西兵为什么那么彪悍呢?
白先勇: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历史上的原因,太平天国,在广西人来讲是光荣历史,他们以三万

    人起家从广西打到天津。第二,广西当地本来民性很彪悍。我父亲在那儿主政六年,广

    西兵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有“新斯巴达“之称,那时广西是兵民不分的,有点像满清

    最初的“八旗军”一样,当时他还组织了民团,军政学统统合在一起,全省皆兵,灌输

    爱国思想。“九一八”前我父亲看到日本要侵华了,我的演讲词里整天讲这个事,我们

    要准备,中日战争要来了,要好好整军,平时还是把这种东西在军事上贯彻了。那时

    候,连广西大学的大学生都要受军训的,所以真的发生了战争,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对话人简介

白先勇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上海、香港、台湾。1957年,入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2年出版《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上世纪90年代后大力推广昆曲,自编自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观众和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也推动了昆曲走向复兴之路。

 

白崇禧之子、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到四平
白先勇先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50多年前历史情境

【城市晚报 2014-06-16】记者:高鸿 报道/摄

白先勇先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


左今明局长(右)与白先勇先生(左)互赠留念

 

  6月13日下午,中国国民党桂系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当代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吉林省四平市,在四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左今明、四平战役纪念馆馆长乔培玉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原四平市气象局小楼、四平战役纪念馆、英雄广场浮雕等陈列,跟随着解说员对历史图片和战争遗物的讲解,白先生细心倾听,每到一处,白先生都仔细观看,并不时与左局长聊起当年有关战事的历史。白先勇先生对四平之行非常满意,也完成了他多年来就想到四平战役纪念馆看看、了解四平战役的夙愿。
  白先勇先生受邀分别于6月12日、6月14日在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举办讲座,本计划由沈阳乘火车直接到长春,因途经四平,考虑再三,决定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13日前,本报记者先后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工作人员沟通多次,确认白先勇先生当日行程,并依照白先生嘱托低调参观。
  13日14时30分许,77岁的白先勇先生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四平战役纪念馆。主管四平战役纪念馆的四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左今明亲自相迎。当白先生经过纪念馆大楼正门前,看到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亲笔题写的“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时,在大楼下留下了到四平后的第一张珍贵照片。
  白先勇先生首先来到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原四平市气象局小楼,在门前看到“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的标牌,与该标牌一起合影留念。在该遗址,白先生先后参观了一楼、二楼的陈列,并在一楼洞口观看了当年的地下指挥作战所。
  走出气象局小楼,白先生步入四平战役纪念馆,途经一楼大厅时,还观看了恰逢6月14日将在四平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吉林省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名家书法作品展,左局长向白先生简单介绍了有关四平的文化遗产情况。
  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展厅,从序言厅、战史厅、支前厅、英烈厅、半景画馆等展厅,随着女讲解员的一一讲解,白先生恭心倾听。当看到四平战役中双方的武器装备、电报文件、奖章锦旗及人民群众支前所用的器具等陈列和一段段撼人心魄的血色记忆时,均驻足良久。在“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等有关重要陈列前,白先生留下了颇具纪念意义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在气势恢宏的半球画馆,白先生一行通过声、光、电等陈展艺术形式,看到四平战役中那撼天动地的炮火,血光飞溅的硝烟战场,仿佛置身于50多年前四战四平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历史情境中。
  当日18时许,参观结束,白先勇先生挥笔签字留念。左今明局长赠送白先生一套四平战役纪念馆的珍贵资料,白先勇先生赠送一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
  6月14日19时,白先勇先生在吉林大学东荣报告厅,为广大学子进行了两个小时意义深刻的演讲。白先生就历史、文学及父亲白崇禧谈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白先勇简介

    白先勇,白崇禧之子,1937 年生,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等人戏曲,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影响极广,并撰有父亲白崇禧传记。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东北大学畅谈“文学与历史”
【鞍山日报 2014-06-17】记者:赵梓含

 

  12日晚,东北大学汉卿会堂座无虚席。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应邀来到这里为学生们作“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的讲座。白先生此次东北之行高校巡讲东北大学为第一站,这也是他首次来沈与高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19时许,当白先勇先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讲台上时,引起了台下观众阵阵欢呼声。在接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这位77岁的老人全程站立演讲,令台下听众感动不已。

 

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短篇小说《台北人》是白先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对于这部作品,白先勇说:“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讲座中白先勇提到,他创作的《台北人》虽然跟《父亲与民国》这部作品相隔了五十年,但两者之间有非常深的“血缘”关系,《台北人》后面的历史架构也就是《父亲与民国》的这一段历史。白先勇说:“我写父亲的传记,就是想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这本传记至少在某一面上反映出了民国那一段历史的重要史实。”
  白先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在座观众,从各个侧面再现了父亲白崇禧的一生。“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民国史也不是那么了解,但是父亲的一生与民国那么息息相关,如果不写出来,我总觉得好像有些事情没有做完。”白先勇说。在写父亲白崇禧传记的过程中,他搜集了许多的老照片,有些是家里的珍藏,有些是图书馆、博物馆中的馆藏,还有一些更珍贵的来自老杂志,比如《良友》。在讲述这些照片的背后故事时,白先勇感触良多,“这么多照片放在这里,使我生出许多以往旧事的感触和沧桑。照片背后有很多的故事,提醒我它们对于历史的重要意义,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以后照片丢失了,或者有照片但不知道后面的故事,照片也失去了意义。”于是,白先勇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寻找它们的故事。最后他用12年时间编著出版了这部《父亲与民国》,收录了父亲白崇禧近600幅珍贵的图片。其中,多数照片是第一次与读者公开见面,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白崇禧的戎马生涯,下册则是白家的台湾岁月。白先勇说,这部作品除了纪念父亲以外,还希望通过这些私人照片,再现给大家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

 

《牡丹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签售环节中,白先勇接受了记者的短暂采访。当谈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时,白先勇回答道,小时候当他第一次听见梅兰芳与俞振飞演的《游园惊梦》时,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他怀揣对这份古老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怀,推出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并在世界巡演。之所以叫“青春版”就是希望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白先勇说:“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在国内外上演多场而且备受欢迎,是因为它展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难以得见的‘中国艺术’,而不是一种娱乐或是只供人消遣的普通商品。我后来打造的昆曲《玉簪记》也是这样,将现代舞美设计和传统的戏曲精髓融合,为观众呈现制作精良的昆曲表演,让这门艺术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有将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光大的共识,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我想只要有心,中国传统文化会重现昔日的辉煌。”

 

舞台剧《孽子》台湾上演

  近阶段,白先勇一直忙于舞台剧《孽子》的台湾巡演和新书《关键十六天》的出版。舞台剧《孽子》是白先勇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曾执导电视剧版《孽子》的曹瑞原担纲导演,全剧以父子之情为主线,讲述了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恋少年不被社会、家庭、亲人所理解的痛苦和不为人知的生活。
  该舞台剧制作阵容十分强大,由施如芳执笔改编原著,吴素君担任全剧的舞蹈编导,台湾著名歌仔戏名角唐美云,女扮男妆饰演的杨教头,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该角色透过外表男性化而内心温暖的形象,带给了新公园中的“青春鸟”们更多的包容。另外,白先勇还特地请来了著名音乐人陈小霞和林夕,为该舞台剧的主题歌《莲花落》谱写词曲,并邀请杨宗纬担纲主唱。他说:“这部作品经过重新调整后,结合了很多新的元素。整部剧融入了歌曲、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由杨宗纬深情演唱主题曲,还加入了大量舞蹈元素,我想年轻人会很喜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 / 北京

$
0
0

文学与历史:从《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到《关键十六天》
北京 / 单向·空间 2014/6/18











白先勇现身北京预热新书回忆父亲白崇禧戎马经历
【中国新闻网 2014-06-19】上官云 编辑:吉翔


白先勇

 

  18日晚,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小说家白先勇在北京举办“文学与历史”讲座,与读者分享写作经验与父亲一生戎马经历。
  白先勇是白崇禧幼子,曾师从知名学者叶嘉莹,迄今为止有多部作品出版,其中不少与父亲有关。如出版于前两年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以六百张图片配上说明,将与父亲有关的那段民国历史串联起来进行讲解。白先勇表示,这样也是从侧面讲民国史。
  要写有关白崇禧的书,就势必要熟悉相关历史。白先勇研习了自父亲参军到去世为止能搜集到的大部分资料,给他留下印象较为深刻印象的是白崇禧后来治理广西的过程。他介绍,当时白崇禧很重视广西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教育等的平衡。
  “不少文化名流都曾经到访,比如胡适。”白先勇说,即便闻名后世的大画家徐悲鸿也曾经在广西建立桂林美院,并在那里教书。也正是在此期间,徐悲鸿创作了著名的《广西三杰》,里面的人物之一白崇禧,“这幅画现在存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画的栩栩如生,对我父亲的神态描摹很到位。”
  据了解,白先勇近期有两本著作出版,一本是《父亲与民国》,一本是《关键十六天》,均与历史有关。其中《关键十六天》将不日于中国大陆上市,其中援引了很多历史文献。而在这之前,白先勇自认比较好的作品则是《台北人》。他说,自己在那部书中讲到武昌起义、五四运动。
  当天演讲约有两小时,超过百位读者到达现场,几十人自带垫子席地而坐。白先勇与之进行热烈互动,并数次表示对读者热情的感动。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与蒋介石是“悲欢离合四十年”
【中国新闻网 2014-06-19】上官云


资料图:5月10日,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中新社发张道正摄 

 

  近日,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小说家白先勇新书《关键十六天》即将在大陆上市。18日晚,白先勇现身北京举办读者沙龙并接受采访提问。他表示,身为作家,文学是自己最重要的职业。谈及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他用“悲欢离合四十年”来形容。
谈自身:文学是最重要的职业
  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白先勇善于在文字中以丰沛的情感、细腻的触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说,自己是一个写作的人,文学是最重要的职业。但对历史也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历来十分关注。
  白先勇笑着表示,中国有一个传统:文史不分家,诸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也是优秀文学作品,“我记得我在台大上大学,大一便学了《史记》,以其中的十几篇文章当作古文教材。后来想想,学到这些实属有幸,《史记》是一本最好的小说,它的散文性是一流的。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场景的描写均极为生动。”
  这些阅读经历让白先勇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历史经典也是文学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学家,从屈原到杜甫,作品中的历史意识非常浓厚。而这也和整个中华民族有关,“我们的历史那么悠长,到今天没有断层。当我对我的美国学生讲解沧桑两个字,无法用英文翻译,因为美国只有两百多年历史。”
  正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相伴而生的文学才能够把其中天翻地覆的变动经历表现出来。在白先勇看来,小说中有《三国演义》,戏剧中有《长生殿》与《桃花扇》,这足能够说明文学与历史极为接近。

忆父亲白崇禧:北伐是他事业上的一个高潮

  尽管身为知名作家,但几乎每次受访,白先勇均不可避免的要被问到父亲白崇禧,而在他出版的多部作品中也与父亲有关。白崇禧生于1893年,在那个革命热情高涨的时代,他和很多人一样选择去读军校。白先勇回忆,父亲起先在广西读陆军小学,说是陆军小学,其实学生已经有十几岁,相当于中学生,“当时的督学是蔡锷,极具革命思想,父亲也受到了感染。”
  真正改变白崇禧一生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他的一生中,常常跟儿女讲起这段经历。听闻武昌起义,当时只有18岁的白崇禧与120个同学组织了广西学生军敢死队,穿着草鞋步行前往武昌,打算支援。白先勇说,由于“敢死队”这个称呼有些吓人,祖母(即白崇禧之母)曾颇为焦心,派出白崇禧两个哥哥守在北城门打算将他抓回去,“哪知我父亲听到消息,从西门溜走了。”
  “开始我不太理解这件事对父亲的意义。后来我想,这也许意味着他见证了民国的诞生。”白先勇说,后来父亲到河北保定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大大小小参加数次战争,这样直至1926年。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北洋军阀中势力最大的是孙传芳吴佩孚等人。于是在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决定北伐。
  “蒋介石邀请我父亲当国民革命军参谋长。”白先勇将北伐战争称为父亲事业上的一个高潮:白崇禧带领军队一路北上,从广州一直打到山海关,“进入北平的时候,清华大学还请他去演讲。”那一年,白崇禧35岁。

八年抗战:父亲指挥台儿庄战役桂林成一片火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地方军事领袖中,白崇禧迅速响应抗战,又一次被蒋介石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据白先勇介绍,上海失守之后,蒋介石要求白崇禧留下来与李宗仁一起在台儿庄指挥作战,“当时日本是派出有常胜军之称的矶谷师团、坂垣师团。”
  由于当时日军装备胜过中方军队许多,白崇禧便指挥军队设置陷阱,将日军包围,据当时统计数据显示,这一仗歼灭日军近两万人,该战果使得当时悲观主义思想一扫而光。
  “四月战斗结束。五月份我父亲就上了当时著名杂志《良友》画报的封面,李宗仁则已于四月登上该杂志封面。”白先勇调侃,这本书内容大部分讲风花雪月,以往封面均为美女,“两个军人跑上去,大概还是第一次。”
  艰苦卓绝的抗战也给年幼的白先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身处桂林,在需要撤离的时候,乘坐最后一班车逃难到重庆,“回头一看,全桂林已是一片火海。为了抗战,全国人民的牺牲太大了。”

父亲的台湾岁月:受监视站在桌子上给小孩子演讲

  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白崇禧也开始了在那里十七年的生活。白先勇介绍,父亲当时身处海南,可以去香港或美国,“可他还是选择去台湾,说这是向历史交代。”时隔多年,白先勇再度揣摩父亲的用意,认为他参加武昌起义、北伐、抵抗日本人,最后选择到台湾,这是最后选择的归宿。
  “父亲在台湾并无实权,但仍然不被信任,有特务24小时轮流监控,一直到他过世均是如此。”白先勇也随父亲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我们一家人去看戏,外面下着滂沱大雨,后面跟着吉普车。我母亲蛮幽默,说辛苦他们了,叫我买几张票请他们一起看。”
  据白先勇透露,在这样的环境中,白崇禧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那时他给儿子的印象便是“认真”,“父亲曾经带过百万大军,也特别喜欢演讲。在台湾没有兵,就到一所山上的小学给小孩子训话。可能没人听懂内容,但他还是认真的站到桌子上去讲。”
  1966年,白崇禧心脏突发并与世长辞,葬礼仪式极为隆重。白先勇展示了一张蒋介石前往吊唁照片,并认为蒋介石脸上似有哀容,那一刻的感触大概是真的,“曾有谣言说蒋介石毒死我父亲。但是后来曝光的蒋介石日记证实并非如此。有句古话讲‘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很复杂,是‘悲欢离合四十年’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白先勇:父亲的传写不尽 文学的梦尚未醒/北京青年报

$
0
0


 

有关父亲的新作《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即将出版
白先勇:父亲的传写不尽文学的梦尚未醒
【北京青年报 2014-06-24】文/罗皓菱 摄影/严赟华


白先勇与父亲,1963年1月在台北松山机场留影。

 

   白先勇说,愈到晚年,发现自己跟父亲白崇禧越来越像。“从前还不太觉得,年纪大了才发现,咦,怎么越来越像爸爸。他做事常常锲而不舍,不做成不罢休,很少说半途而废。”
   这些年,白先勇确实如此,做昆曲如是,写父亲亦如是。继《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之后,白先勇马不停蹄又带来一本有关父亲的新作《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之所以有此书,是因为台湾二二八事件之后,受蒋介石委派,白崇禧赴台湾宣慰,处理善后事务。
  “关于我父亲,有太多的话想说,怎么写都写不完。”白先勇长叹道。
   
    李欧梵先生用三个梦来概括白先勇的一生:《台北人》的文学梦、《牡丹亭》的青春梦,现在他还正在做着“父亲”的民国梦。梦正酣,尚未醒……
    有梦的人常常比较容易幸福,77岁的白先勇身体里藏着的还是那个当年趴在钢琴上,手执一杯曼哈顿,纵酒欢歌的年轻人。讲起话来两眼放光,说到兴起处从沙发上立马直起身子,用手不停地拍打膝盖。说到动情处,他的手指则在腿上轻点,就像在弹奏一首钢琴曲。
    和白先勇聊天总是从下午开始,多少年来他形成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晚上读书写作,一直到天亮,上午是他的“夜晚”,“晚上很安静,我的书大部分都是晚上写出来的。”
  话题一般是从“父亲”开始,以“文学”结束。儿子写父亲难免有些“不客观”,他说,“人之常情,我不为我父亲说话,我为谁说话?”……隔了半晌,补充道,“但史料都是在的,我不是凭空瞎写。”——文学还写不写?一只手重重落在腿上,嗓音提高八度,“有的!有的!一本一本来嘛。”


谈父亲
很多人说我为我父亲讲话,
我不为我父亲讲话,我为谁讲话?

北青报:我们都知道您刚刚出版了《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还正在写父亲的传记,为什么要单独

    出版《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白先勇:二二八事件在台湾史上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多少人因此丧失生命,多少心灵受到创伤,

    多少家庭遭遇不幸。在我看来,1947年在台湾发生的二二八事件,不仅是台湾史上,亦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悲剧。1894至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台湾被割

    让,台湾人民是这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1937至1945年,第二次中日八年战

    争,大陆人民丧失上千万生命,亦是最大的受害者。而这同一民族、同是被日本军国主

    义迫害的两地人民,在二二八事件中竟然互相残杀起来,留下巨大的创伤和难以弥补的

    裂痕。对待如此严重的历史事件,当务之急,是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原原本本彻底还

    原。只有还原全部真相,人民才可能有全面的了解、理解,才可能最后达到谅解。

 

北青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
白先勇:二二八发生的1947年,我当时还住在上海那栋洋房里养病。不过碰巧的是,陈仪在派去

    台湾之前,是我们的邻居。他的日本太太我每天看到,那个时候房子很奇怪,栏杆有很

    大的缝隙,能够看见对面的。
      我是1952年从香港到台湾来的,离开二二八事件不过五年,所以他们记忆犹新啊。

    当时我15岁,在建国中学读书。我念中学以至上大学的年份里,常常遇到老一辈的台湾

    本省人士对我这样说:当时要不是你父亲到台湾来,台湾人更不得了啦!我父亲过世的

    时候,上千人来祭悼,很多人都是我不认识的,扶老携幼,可以看出台湾人民对他的感

    念。

 

北青报:这本书和《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不同的是,你是和廖彦博一起合作的,主要的部分由他

    书写,而您则负责与一些当事人的口述部分。
白先勇:虽然我因为撰写父亲传记,涉猎过不少有关二二八事件的书籍,但我本身未受过史学训

    练,搜集资料,取舍分析,对我来说,是一件吃重而不讨好的工作。幸亏我找到合作对

    象,青年历史学者廖彦博。他这篇长达160余页的论文,考核翔实,观照全面,是迄今

    为止对父亲来台宣慰这段关键历史最完整的一则文献。
      书中第二部分是口述访问,由我亲自主导。我一共访问了六位人士,六位受访者从

    各种角度切入,让父亲宣慰台湾这段历史不仅只存于文献记载,也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印象最深的比如萧锦文,他已经被推到大卡车上,往刑场枪决。可是卡车走到一半,又

    折回头,返警察局,放回地下室,逃过一劫。萧锦文后来出狱后,舅舅邓社长告知,是

    父亲那道“禁止滥杀,公开审判”的命令,千钧一发,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我访问

    萧锦文时,他已88岁,提到这段往事,仍十分激动,他紧握住我的手,颤声说道:“是

    你父亲那道命令,让我多活了66年!”

 

北青报:改变写作的方式是不是您从《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就感觉到了一种历史写作的困境?事

    实上那本书出来以后,也有读者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有些“文过饰非,为尊者讳、为

    亲者讳、为贤者讳。”
白先勇:很多人说我为我父亲讲话,我不为我父亲讲话,我为谁讲话?很多事情他不晓得跟我讲

    了多少次,我知道他的看法。当然其中必然有个人的看法,但都是凭史料,没做过的事

    情我不会讲,尤其这本书,在台湾非常敏感。

 

北青报:作为一个父亲,他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白先勇:我父亲虽然很威严,但他能够讲理,你可以说服他。当初我从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考台

    大外文系的时候,当时家长肯定不会同意的,会被骂死的,但我父亲没有生气。人各有

    志嘛,他年轻时不也一样?

 

谈文学
文学和历史我都喜欢
有时候文学的影响比历史还要紧

北青报:有评论家说,《台北人》以文学的方式写历史,《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则是直接用历史

    的方式写历史,您自己有意识到吗?
白先勇:文学的作品都是在潜意识完成的,但背后那个历史架构在那里。我在《台北人》的卷首

    引用了乌衣巷那首诗,有民国的那个东西在那里。

 

北青报:您更喜欢哪一种写作呢?
白先勇:文学和历史都要紧。文学当然对我来讲是我的志业,有时候文学的影响比历史还要紧,

    我的《台北人》肯定比《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卖得多,不停地重印,别人对我的印象都

    从那里来的。但是历史可以反观当作文学的注解,你如果把两本书合在一起看,可能就

    更了解了,有人说真相大白,当年为什么那样写,原来我心中还有历史的意识。

 

北青报:嗯。确实很多人现在都会用《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来为《国葬》和《梁父吟》当注解。

    当时写父亲和今天写肯定是不同的?
白先勇:几十年前要写历史,还没到那个程度,历史需要在一些人生凝练以后。文学比较直接一

    点,感性一点,历史比较理性,有根有据。感性还是理性,其实两个我都有,我喜欢看

    《史记》,看历史、传记这些东西。

 

北青报:你曾谈到在“五四运动”一百年的时候,希望中国能迎来又一次文艺复兴,将传统和现

    代结合,现在你看到这样的苗头了吗?
白先勇:难啊。这个要命啊,但不能不做啊。我的昆曲就是一个实验,脱了九层皮,累得我啊。

    人家说你干吗啊,其实这等于是一个事业,一个载体,我试试看,我们的古文化还有没

    有。昆曲给我很大的信心,我们的古文化给它适当的养分,它可能把我们过去的源头跟

    现代接起来,重新“回春”。
      再往深层看,我们很多问题出来,都是文化问题。我们文化的传统支离破碎,所以

    这个不对,那里也不对,21世纪对我们这个民族很重要,能不能复兴就在此一举,需要

    全民的共识,我们都有这个心,我想会成的。

 

北青报:我记得您曾经谈到过在创办《现代文学》这本杂志时的背景,有一点对“五四”时期文

    学腔调的不满?具体指的是什么?
白先勇:五四以来,那个时候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常常受西方翻译的影响。那个年代的白话文

    创作的确很多很幼稚的,比如说巴金早期那些,郭沫若早期那些。巴金后来写得好了,

    《寒夜》就很棒,那个时候白话文有点文艺腔。

 

北青报:但您喜欢鲁迅?
白先勇:鲁迅厉害了,很老练。他40岁才开始写,而且别忘了,他虽然是反传统的,但他自己古

    书念得很多的;他也很奇怪,创造出自己的文体,还蛮有味道的。《红楼梦》那个传统

    才是正宗的,还有三国、水浒、西游、儒林外传,我们把这个丢掉了,现在写小说的人

    要先看这些,不看这些不行的。现在年轻人不太爱看大部头经典,爱看连续剧,但是文

    字也要紧的,所以我虽然已经退休了,还被绑回台大教《红楼梦》。台湾的大学生也不

    耐烦看《红楼梦》,我说不行,这本天书要看的,从头看到尾。

 

北青报:在大陆也是这样,上次做过一个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居首。王

    蒙先生就很生气,他说连《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中华民族读书人的耻辱。
白先勇:我同意。怎么会这样?我以前讲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

    种是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现在我要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红楼

    梦》的,一种是没看过《红楼梦》的。

 

北青报:现在出版的新的文学作品你都看吗?比如台湾更年轻一辈的?
白先勇:我都看的,那是一种新的风格。大陆的我也看的,韩寒我也看的,再年轻一些的就看不

    过来了。据说你们这边每年上千本小说,看不过来的。

 

北青报:有您比较喜欢的吗?
白先勇:我还是比较喜欢中生代的那批作家,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王安忆他们这一批。

 

北青报:对于这批作家,似乎现在有一种现实焦虑症,读者也习惯性地批评说现实太精彩了,作

    家在这个荒诞的现实面前输掉了修辞?
白先勇:作家现在确实需要一种特别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现实确实变化太快了。这三十年,可能

    在人类史上也没有这么大的变化,目不暇接,不怪作家赶不上这个变动。以前我们讲记

    忆,现在写一个城市的东西,过两年就不见了。北京,我来过很多次,好像过几年就是

    一个新城。
      这种情况下,作家要自己想办法。我的看法是,文学是写人性人情,人性人情是不

    变的,除非哪天发明一种药,人变成外星人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抓住永恒的东西

    来写,总是会触动人的不变的东西。最近,我的小说《孽子》在台湾改成舞台剧,轰动

    得不得了,观众哭成一团,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自己写的东西,自己也掉泪,真

    要命。我想,那就是因为它里面抓住了一些不变的东西——人伦。

 

谈两岸交流
文化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公约数
《甄嬛传》看得疯掉了,我也看,好看!

北青报:您曾经说文化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公约数?现在两岸的文化交流您觉得处在一个什么阶

    段?
白先勇:文化是两岸之间的一种共识。不是政治,经济,利之所趋。文化上,两岸、全世界的华

    人、中华文化、文明都是共识,真的要努力复兴我们的文化,有可能的。青春版《牡丹

    亭》成功的意义在哪里?那就是两岸合作的一个大文化工程。
      表面看来,两岸交流已经相当频繁。台湾对这方面的影响,邓丽君、琼瑶、周杰

    伦,流行的,台湾戏剧、台湾的文学也渐渐引进了。大陆的文化到台湾去的,也有不

    少,连续剧《甄嬛传》看得疯掉了,我也看,好看!《雍正王朝》,席卷台湾;昆曲很

    奇怪,台湾喜欢大陆的昆曲,听戏的也有,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远不够。文化其实就是

    文化,不要涉及政治,真正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深入,大陆文化这么丰盛,这方面应该

    加强,应该让台湾感受到民族认同。

 

北青报:昆曲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
白先勇:北大的昆曲课程还要继续做下去。这个课程很贵,一年一百万。我又帮他们找了钱,美

    国一个基金会。我希望北大能够一直接续下去。以前,俞平伯他们本来就在北大教昆

    曲,我帮助恢复北大的传统而已。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又设立了一个,明年在台大再设立

    一个,内地、港台都有昆曲中心。我希望在校园里头,把昆曲当做一个文化启蒙课程,

    学生喜欢嘛,又有戏看,又有课听,潜移默化地,5年在北大教了好几百学生出来了。

    西方谁不学古典音乐、歌剧?我们真的缺少这些。对自己文化,文化复兴,要从教育开

    始。

 

北青报:您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比如父亲的传记什么时候能写完?我们已经太久没有看到您

    的小说了,还有计划写吗?
白先勇:我父亲的传,写不完了,太复杂了,他和蒋介石40年的关系太复杂了,写不尽,一本一

    本慢慢来吧。小说也会写,肚子里有一大堆,出版的时候再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台灣大學2014白先勇文學講座/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 影音

$
0
0

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
台灣大學2014白先勇文學講座
講座影音: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2S206


白先勇文學講座

  趨勢科技文化長同為台大校友陳怡蓁女士,為表達對於白先勇先生之尊崇,特別捐助台灣大學設立「白先勇文學講座」,邀聘國際素負聲望之重要學者到台講學,持續為臺灣文學研究打開新的扉頁。自2009年開始進行課程講座,已陸續邀請國外重要文學學者或作家至臺大擔任講座或擔任專家、駐校作家,以提昇台大文學院之學術水準及嘉惠學子。過去陸續邀請了葉維廉、李歐梵、馬悅然、李渝教授、藤井省三、川合康三等知名學者專家前來授課,今年更由白先勇老師主持「紅樓夢導讀」課程。白先勇先生本人的創作,遍及小說、散文、劇本、參與並推動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崑劇之演出製作,文藝成就跨越領域。

 

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

  台灣大學2014年白先勇文學講座「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課程,文學家白先勇先生主講,其宗旨在於引導民眾及學生如何解讀中國文學經典小說《紅樓夢》。《紅樓夢》不僅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之最高峰,亦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十八世紀集大成之藝術作品。兩百多年來,《紅樓夢》對中國社會影響之大迄今未衰。經典閱讀乃人文教育重中之重,以《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之重要地位,應該在人文教育計劃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紅樓夢》導讀課程首先從小說藝術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紅樓夢》作為小說作品其美學上之成就,分析小說架構、人物刻劃、小說語言運用、神話設計等多方面切入。除此之外,《紅樓夢》內容思想涵蓋中國哲學傳統:儒、釋、道三家,精深博大。本課亦試圖將《紅樓夢》置於中國思想傳統中,檢視其文化意義及人生觀照。指定教材:《紅樓夢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

   
「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課程錄影現可在線觀看,共十六講。

  “臺大開放式課程”本課程影音主題網頁: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2S206
  “趨勢教育基金會”本課程影音主題網頁(更新至第十五講):
  
http://www.trend.org/event/edu/2014pai/


課程進度及影音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紅樓夢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

課程影音
(觀看請點擊對應講次)

第1週

2月17日

導  論

第一講

第2週

2月24日

導  論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第二講

第3週

3月3日

   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程乙本)  託內兄如海薦西賓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程乙本)  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第三講

第4週

3月10日

   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程乙本)  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送宮花賈璉戲熙鳳 宴寧府寶玉會秦鐘

第四講

第5週

3月17日

   比通靈金鶯微露意 探寶釵黛玉半含酸

 (程乙本)  賈寶玉奇緣識金鎖 薛寶釵巧合認通靈
   戀風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頑童鬧學堂
   金寡婦貪利權受辱 張太醫論病細窮源
第十 一回 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
第十 二回 王熙鳳毒設相思局 賈天祥正照風月鑑
第十 三回 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
第十 四回 林如海捐館揚州城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

第五講

第6週

3月24日

第十 四回 林如海捐館揚州城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
第十 五回 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秦鯨卿得趣饅頭庵
第十 六回 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
第十 七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第十 八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程乙本)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第六講

第7週

3月31日

第十 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語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第二 十回 王熙鳳正言彈妒意 林黛玉俏語謔嬌音
第二十一回 賢襲人嬌嗔箴寶玉 俏平兒軟語救賈璉
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第七講

第8週

4月7日

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第二十四回 醉金剛輕財尚義俠 痴女兒遺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 魘魔法姊弟逢五鬼 紅樓夢通靈遇雙真
 (程乙本)  魘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靈玉蒙蔽遇雙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橋設言傳心事 瀟湘館春困發幽情

第八講

第9週

4月14日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
第二十八回 蔣玉菡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

第九講

第10週

4月21日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
第二十八回 蔣玉菡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還禱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 十回 寶釵借扇機帶雙敲 齡官劃薔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第十講

第11週

4月28日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第三十二回 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動唇舌 不肖種種大承笞撻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錯裏錯以錯勸哥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釧親嘗蓮葉羹 黃金鶯巧結梅花絡

第十一講

第12週

5月5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釧親嘗蓮葉羹 黃金鶯巧結梅花絡
第三十六回 繡鴛鴦夢兆絳芸軒 識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

第十二講

第13週

5月12日

第三十七回 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
第三十八回 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咏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開合 情哥哥偏尋根究底
第四 十回 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

第十三講

第14週

5月19日

第四十一回 攏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紅院劫遇母蝗蟲
 (程乙本)  賈寶玉品茶攏翠庵 劉姥姥醉臥怡紅院
第四十二回 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香
第四十三回 閑取樂偶攢金慶壽 不了情暫撮土為香

第十四講

第15週

5月26日

第四十三回 閑取樂偶攢金慶壽 不了情暫撮土為香
第四十四回 變生不測鳳姐潑醋 喜出望外平兒理妝
第四十五回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

第十五講

第16講

6月9日

第四十六回 尷尬人難免尷尬事 鴛鴦女誓絕鴛鴦偶
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調情遭苦打 冷郎君懼禍走他鄉
第四十八回 濫情人情誤思游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第十六講

 

課程參考書目

王國維: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俞曉虹,《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箋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俞平伯:俞平伯,《紅樓夢辯》=《紅樓夢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
胡 適:胡適等著,《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1961年及1985年。
夏志清: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譯,陳正發校,《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新

    華發行,1988年。
    夏志清,《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2007年。
    C.T. Hsia.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林語堂: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臺北:文星,1966年。
趙 岡:趙岡,《漫談紅樓夢》,臺北:經世,1981年。
    趙岡、陳鍾毅,《紅樓夢新探》,臺北:晨鐘。
潘重規:潘重規,《紅學六十年》,臺北:文史哲, 1974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辨》,臺北:三民, 1990年。
    潘重規,《紅學論集》,臺北:三民,1992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解》,臺北:三民,1992年。
    潘重規,《紅樓血淚史》,臺北:東大,1996年。
余英時: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198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年。圖書館電子資源(全文檔案):
    
http://goo.gl/KK01p5。本書收有〈近代紅學發展與紅學革命──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1974)、〈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3)和〈關於紅樓夢的作品和思想問題〉

    (1974))
臺大圖書館:「紅樓夢研究資料庫」(含「小說文本」及「研究論文」)
錄影資料:中國央視版「紅樓夢」(1987)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陳怡蓁夫婦,在成功打造趨勢科技為全球知名的網路安全專家後,於2000年成立趨勢教育基金會,致力推廣藝術文化,期許科技與人文兩相結合,灌注創意,創造台灣新趨勢。
  趨勢教育基金會秉持將文學資源與全民共享的理念,特別將本期授課講學課程影音以最快速開放予民眾觀賞學習,期望興盛文學閱讀風氣。
www.trend.org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记昆曲著名女小生岳美缇/林赛

$
0
0

记昆曲著名女小生岳美缇
【《人物》杂志 2007年11月】文/林赛


《牡丹亭》柳梦梅/岳美缇

 

只为这如花美眷拼却的似水流年

  昆曲,发端于明朝中后叶的江南。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平民阶级与士大夫阶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和交流,一种戏曲扮演起了这种流通的主要角色,这就是昆曲。
  昆曲迤逦婉转,一如江南的温山软水,几番峰回路转,几番缠绵浮沉,从危檐高耸的紫禁城,到广西偏远的边陲小镇,传遍了大江南北。这种传递既有地理纬度上的跨越,也有不同阶级经度上的贯通,更绵延过无情的岁月,冗长的时光,构筑起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立体的人文氛围。让今天的我们格外兴奋的是,这样一个属于民族的声音,一个民族传承的人文氛围,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来自昆曲,如此温暖的声音。
  一刹那的意乱情迷,一辈子都难再寻觅。她这样一个端秀的女子,冠之以如诗的名字,一双灵动的眼眸,几步柔软的身段,似刚从画中走出来,吟一口悠扬婉转的昆曲,穿越百年的时光,一寸寸,一声声落进人的心里,又仿若一滴新墨自笔端坠落,漾在纯白的宣纸上,开出一朵清丽的花来。

  她是岳美缇,中国昆曲界首屈一指的女小生。

 


《玉簪记·偷诗》潘必正/岳美缇

 

我,一个孤单的女小生

  缇,帛丹黄色。——《说文》
  美缇,丝帛,那淡而柔和的光泽,有如清水,有如素笺,有如修竹,亦可谓之为君子。这样的质地,若衬上珠玉,自是相得益彰,尤其是那块温润的,有淡淡水纹的羊脂。多美的名字啊!
  就像昆大班的其他同门一样,文漪、瑶铣、春霞、洵澎、谷音,岳美缇的名字一如那一支支曲子里精致清雅的词藻,是不用浅吟低唱,只看了字句,便口角噙香,心内欢喜。
  有人说,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倘若你亲自去昆大班走一趟,那一串串悦耳的名字,仿佛一幅幅美景,总教人流连不去。
  岳美缇,从来没有辜负过这样一个名字。
  在昆曲界,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小生的道路,当然不好走。岳美缇称自己是孤单的女小生,此话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女小生在男小生的队列里走了30多年,走得很艰辛。”
  这是一条漫长而迂回的道路,时宽时窄,时而平缓,时而陡峻。她有过欢乐,那是在学艺年代,师长们像“独生女”那样疼爱她。“除了学戏、练功外,我的心里充满了理想和阳光”。她也曾气馁,苦闷以至动摇,“女小生的这条路能否走下去?”在“砸烂”传统文化的时候,艺术被摧毁了,昆曲剧团被解散了,“那时我认为此生不会再与女小生续缘了”。当春风又绿江南岸,岳美缇重新踏上舞台的那一刻,她对自己的女小生身份仍然心有余悸,她承受着社会上时隐时现的对“女演男”这种现象不认同的压力,同时长期困惑于如何克服自身、超越自身、寻求自己理想的艺术道路。


上世纪60年代,昆大班小生岳美缇、蔡正仁(左起)等学生在向昆曲大师俞振飞(中)学戏。

 

  岳美缇在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后的第3年,改行当了一名女小生。当时的她对于学校分配给她的小生身份既困惑又懊恼,她几次三番地找老师谈话,表达自己对小生这个角色的“反感”,甚至提笔给时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的俞振飞写信,拒绝接受学校的安排。
  不久,俞校长就回信了,信中说:“你的抬手投足都好,唱念也好,你有唱小生的条件,要你改唱小生,是我的意思,我一定会对你负责到底的!”信的最后写了“祝你勇往直前!”几个大字!
  十七八岁,不知天高地厚,好胜而倔强的岳美缇就这样被俞振飞坦率而热情的回信打动了,“这么一个大艺术家,答应对我一个毛丫头负责到底!此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和放心,顿时心中像被朝阳照得透亮、透亮,我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认准了方向,似乎也看到了鲜花盛开的前景,我为幸运的突然降临而欣喜若狂!”
  岳美缇反反复复不知把信读了几十遍,一字一句都咽了下去,装在心上,从此踏上了女小生的道路。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沈传芷为岳美缇授戏

 

  上世纪50年代,乃是极正统的时代,怎么会在一个完全不同于旧科班的、新型的戏曲学校里,培养被认为旧社会残存的、畸形现象的“女小生”?
  社会上对“女小生”确实有偏见。有人一听说“女小生”三个字,这出戏就不要看了。有人说:“我知道岳美缇的戏不错,但是我不要看女小生!”他们认为女小生总是有种“娘娘腔”,演出的戏也都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一股“小家子”气。也有人非常欣赏“女老生”、“女武生”,因为老生、武生戏大都是演帝王将相、忠孝义节,很有气派,又有深度。再说女武生练得一身武功、绝招,演来一定比男的光辉。但老师们偏偏把岳美缇放在专演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一行中,令岳美缇备受“奚落”和“冷淡”。
  岳美缇不服气,她心里明白,“既然让我演小生,我就注定要比男生下更大的功夫!”
  岳美缇整天穿着三寸厚的高靴跑圆场,练翻身、飞脚、打把子、耍枪花,穿着靴子上楼、下楼、上课、走路、吃饭,“我还有一种感觉:一穿上厚底靴,自己俨然就是个英俊、潇洒的后生了。”
  以后几十年中,无论在哪种条件、场合下排练,岳美缇都最先穿上那双高靴。由于长年厚底重量的挤压,她的脚指甲都由紫血变成黑色。演员的基本功好与差,像一个人的体质强与弱一样重要。岳美缇自知比别人起步晚,别人练一遍她就练两遍,别人清晨6点起身,她就一定要比别人起得更早。白天随同学们一起在课堂学戏,晚上便去补上大家已学过的那几出戏,她“一心想追回三年半的光景,赶上同学们”。
  在演《白蛇传》的许仙时,导演要求在《惊变》一场,许仙见白娘子酒后变成白蛇,吓得昏死过去,这时要摔一个“僵尸”,人直挺挺地往后倒下去。男生一个个都能摔,摔得不好容易脑震荡。岳美缇壮壮胆,头昏过几次也就练出来了。一天演出不小心挫伤了右肩,肿得很厉害,第二天膀子都抬不起来,晚上演出时,凭着一股子勇气,咬咬牙,照旧摔了个硬僵尸。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到“昆曲以风流潇洒、多情、善良的小生、小旦为主角,以精心细作的姿态、唱腔来刻画心理,情意。配以优美文词,相当突出地表现了一代风神。”
  岳美缇,做一个孤单的女小生,她告诉自己“要认清自己在昆曲艺术中的位置,要认准自己的艺术形象,演出自己的风格来。我演我的戏,我走我的路,让传统的精品真正呈现它的价值。让热爱中华文化的观众,从中认识中国文明历史,使观众得到陶冶,使观众沉醉其中,得到思索、启迪……”
  舞台的无数次磨炼,对人生的无数次领悟,再加上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岳美缇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小生:大抵都是摸透了女子的心思,将那一丝丝细腻温柔融化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里,恰如江南水乡的温糯细软,是可着人心意的有情男子,糅合了女人对男人的许多梦想和期待,这个人的眼里心里都是你,从此两人便痴痴沉入一片甜美中去了。也不是没有洒脱的一面,只是这洒脱,带着几分娇,几分憨,几分惹人爱怜。
  观众们最爱岳美缇的柳梦梅,岳美缇的潘必正,岳美缇的秦钟。细腻且温柔,多情而倜傥,增一分过柔腻,减一分太刚冷。然不经意间,又流露一种飞扬灵动,潇洒风流,恰是风度翩翩、温良醇厚的妍俊少年。这样的男子,大抵是每个女子心里的一点念想吧。丝萝当托乔木,只是这世间各色杂生,寻不得也哥哥!

 

人逢今世缘


《占花魁·受吐》秦钟/岳美缇

 

  岳美缇的不同在于她不能接受和认同“女小生”这样的称谓。自然,她不能完全摆脱这些,因为她无法改变先天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影子,或者说是女性的思维角度,多少会投射到她的众多角色中。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自觉地去揣度男人的心态性情,不自觉地熨帖了女人的眼中心里,如此这般,岂不是好?
  “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怎做得伯劳东去撇却西飞燕,叫我思思想想心心念,拼得个成针磨杵休辞倦,看瞬息韶华如电,但愿得一霎风光,不枉却半生之愿。”——《江儿水》
  岳美缇,曾是那个花团锦簇的戏校毕业生,被誉为“昆曲复兴有望”。不久卷入“京剧革命”、“文化革命”的巨浪,昆剧团即被指令解散。她的理想之梦被碾得粉碎,直苦叹投错了胎,下决心当工人,再不回首!
  “岂知十几年后,重建了上海昆剧团,挡不住昆曲艺术的诱惑,又回到了同学们重聚的昆曲圈内来,朝思暮想着昆曲的中兴。”
  80年代,出现过“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演出”的惊人舆论,但说实在的,昆曲的圈中人,无论名角还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谁也没有真正享受过明星的风光。
  大半辈子生活在昆曲这个寂静的世界里,两耳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声音,始终为生存的艰难、前途的渺茫而担惊受怕,这样的孤寂,旁人无法体会。只有自己鼓励自己,从内心深处探寻艺术的本源。
  闲暇时,岳美缇爱上了画竹。那一年,她遇到了有海上“竹王”美誉的申石伽先生。
  一天,申石伽先生兴致颇高地对岳美缇说:“我到公园去看竹子,看到小孩踢毽子,这是形态的一种变态,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我想起你在舞台上的水袖,左右环抱的姿态,我都把它们变成竹子的风姿,这就是为我所用,一切不放过!”说着取出好几幅新画的风竹,那幅临风狂舞的“乱云飞”,笔势疾驰,下垂的竹梢突然上翘,感觉是有风雨袭来,竹梢的重量使得竹身回转,整枝竹子似乎是在半空中晃荡。申先生笑着说:“你可看出这就是水袖的动作?”看着岳美缇茫然的样子,他左右手竟动起来,果然竹身回旋处真有水袖翻折的意思。
  昆曲小生特别讲究儒雅、清新的那股书卷气,婉约的声腔和精心细作的姿态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神韵;而竹子挺秀、潇洒的气质,虚怀若谷的神貌,岳美缇作画时,常常感慨它们之间竟有如此神魂相融的奇妙!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是叶剑英元帅在听完岳美缇的《牡丹亭》后为她题的扇面,从此“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便成为了岳美缇一生的座右铭。
  获得“梅花奖”最高荣誉那年,岳美缇整整45岁。
  面对这个迟来的荣誉,她不禁动情地写道:“按这年龄才得奖,也没有什么可以雀跃欢呼的,但减去那没演戏的十多年,算来也才三十出头,正是一个争相上下的年龄,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年龄,一个想搞点名堂的年龄。然而今天,已经过了知天命,虽然还揣有一份热情,还想排出好戏来,但这已不能与前七八年相比了……”
  “这些年我对昆曲艺术的思索和理解就像对待婚姻爱情一样真诚和谨慎。我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勤奋,自觉地接触着艺术创作的各个部门,为艺术有新的寻求而暗暗自喜,像自己的自尊自爱能建造了今天幸福的家庭一样,我期待着艺术生命也会开出艳丽之花。”
  在舞台上,在音律中,我们觅到了温柔浅笑的她。台上台下,梦里梦外,也顾不得是清醒还是糊涂,是今生还是来世,是此岸还是彼岸,且到这荼蘼架外,牡丹亭前,叹春光暗流转,见你欢颜。
  岳美缇,这个孤单的女小生,还有昆曲,还有舞台,还有观众,怎会寂寞?

 


《玉簪记·琴挑》潘必正/岳美缇

 

岳美缇简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习小生,工巾生,师承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和昆曲传字辈沈传芷、朱传茗、周传瑛等名家。追随俞振飞老师近四十年。秉性颖悟、锐意进取,继承了数十折昆曲经典剧目。唱曲功力颇深,唱腔婉约清妍,飞扬流动,表演俊雅风流,举手投足蕴藉倜傥,刻画角色细腻生动,激情饱满,艺术风格素雅清新,刚柔相济,富蕴“俞派”艺术特有的湿润书卷气质,儒雅、温厚的风格。
  代表剧目有《司马相如》、《牡丹亭》、《玉簪记》、《占花魁》、《墙头马上》、《狮吼记》等,剧中塑造了风格迥异、翩翩如生、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于1986年演《偷诗》、《望乡》等剧,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3因主演《玉簪记》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1997年主演《司马相如》再次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并获第八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司马相如》拍成电视戏曲艺术片后获全国电视戏曲“飞天一等奖”。1997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9年获文化部、人事部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两次荣获宝钢高雅艺术表演奖,获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荣誉表演奖;2002年获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預告 / 香港書展

$
0
0



白先勇《止痛療傷》、《牡丹情緣》演講會


          時間:2014年7月17日 15:00-16:30

          分類:世界視窗講座系列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演講廳1&2

          講者:白先勇

          報名:請按此登記

 

台灣作家白先勇7月17日下午將出席香港書展,帶來兩部新作 —《止痛療傷》及《牡丹情緣》,與書迷分享創作感受。
《止痛療傷·二二八關鍵十六天》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本書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
《牡丹情緣》講述了白先勇10年來傳承昆曲的故事。10歲那年,他在上海欣賞過梅蘭芳與俞振飛表演的昆曲選段《遊園驚夢》,立刻被昆曲的優雅風格所吸引,從此與昆曲結緣。白先勇的代表作小說集《臺北人》中,就有與昆曲有關的短篇小說《遊園驚夢》。他主持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至今在世界各地上演兩百餘場,後來又打造了新版《玉簪記》。白先勇和昆曲的故事說不盡道不完,按白先生的話,他和昆曲、和《牡丹亭》是有情緣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盛放在中西園林裏的牡丹花/英語·人生

作家身影 / 香港書展

$
0
0

白先勇《止痛療傷》、《牡丹情緣》香港新書發布會
2014.07.17














白先勇《止痛療傷》、《牡丹情緣》香港新書發布會/2014.07.17
影音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yNjE0NzMy.html

 

2014.07.17香港書展“世界視窗講座系列”
戲曲與歷史—《牡丹情緣》與《止痛療傷》演講會
影音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yNTY5MTI4.html

 

臺灣作家白先勇出席香港書展講座
【新华网 2014-07-17】责任编辑:李清


  7月17日,臺灣作家白先勇(右)在香港書展“世界視窗講座係列”上回答聽眾提問。當日,第25屆香港書展舉行“世界視窗講座係列”,臺灣作家白先勇作“戲曲與歷史——《止痛療傷》與《牡丹情緣》”的演講。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5屆香港書展7月16日至22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書展期間,主辦方將舉辦逾330場文化活動,包括邀請知名作家親臨開講,近距離與讀者交流互動。新華社記者李鵬 攝

 

白先勇:我是崑曲的傳教人,一直說到你相信為止
【新華網 2014-07-17】記者:張晶

 

  “崑曲,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美’和‘情’,它用最美的形式錶達了中國人最深層的感情。我是崑曲的傳教人,一直要說到你相信、你喜歡為止。有著超過500年曆史的崑曲,一定能夠堂皇地登上世界的舞臺。”
    17日的香港書展上,77歲的白先勇談起崑曲,依然手舞足蹈,像個好奇的孩子。
    從2002年開始,他就為推廣崑曲藝術不遺餘力,他與蘇州昆劇院聯合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從2004年上演至今已演出數百場,享譽海內外。
    回憶起與崑曲的初次邂逅,白先勇說,10歲那年,他在上海觀看過梅蘭芳和俞振飛表演的崑曲《牡丹亭》選段《遊園驚夢》。當時並不懂崑曲的他,只是深深被崑曲的“美”打動了。而真正“動心起念”去傳承崑曲藝術,卻是在39年之後。
    1987年,白先勇闊別多年後回到大陸,正趕上上海崑曲團上演《長生殿》。其後他又到南京,看了江蘇昆劇團張繼青演的“驚夢”“尋夢”。
    “我激動地跳起來鼓掌,其他觀眾都走了,我還愣愣地站在那裏。震撼,不只為當天的演出,更是感慨文化的回歸。”他說。
    從2002年開始,作家白先勇在寫作之外,開始多了兩項新任務:籌款、創建團隊。
    他親自上門去請最專業的崑曲老師手把手教授青年演員;他放下“名作家”身段,“支光所有人情支票”去籌款,10年來共籌到3000萬元人民幣;他將絕美精彩的演出免費帶到各大高校,帶到年輕人中。
    為什么要製作“青春版”《牡丹亭》?這是白先勇十多年來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很多崑曲演員老了,崑曲本身也越來越老了,漸漸脫離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觀。我想做一次嘗試,借這個機會培養一批青年崑曲演員,也以這些青春煥發的演員吸引年輕的觀眾,激起他們的嚮往與熱情。
    “我希望把崑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接軌,製作一部又古典又現代,符合21世紀審美觀的戲曲。最終的目的,是想讓500多歲的崑曲重新煥發光彩,賦予它新的青春。”
    從台灣到香港,從蘇州到北京,從武漢到蘭州,再從英國到美國……白先勇說,還要去歐洲、澳大利亞,去世界的各個閃亮舞臺,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崑曲的美。
    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登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舞臺。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演出後上臺致謝時,白先勇說:“我們今天能站在這裡,實在付出很多努力。”
    鲜花和掌聲的背後,是一絲不茍的堅持。2003年剛開始籌建團隊時,經費不足,整個團隊只能窩在一個沒有窗戶的旅館裏排練。
    “南方的冬季十分溼冷,沒有暖氣,那種冷颼颼的感覺現在我都還記得。當時每天的午飯就是一個包子,一吃就是一個月。”
    “演出時舞臺上每套服裝都特別美,那是我們專門請到的經驗豐富的蘇繡師傅一針一線繡出來的,衣服上的每朵梅花層次都不一樣……”白先勇說,“崑曲是美的極致,我不允許它不完美。”
    2006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演出之後的幾個月內,該校東亞研究所就和音樂系一起開設了崑曲課程。對此,白先勇的心情很複雜:為什么出去演出一次,他們就知道崑曲是美的,立刻主動開課去研究?而在崑曲自己的國度,我卻要一遍一遍去演講去介紹,反復告訴你它是美的呢?
對於青年人,白先勇有著自己的期待:“希望崑曲能夠作為啟蒙,讓年輕人回過頭來欣賞、親近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真的很美。”(完)

 

白先勇敬重父亲痴心牡丹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14-07-17】作者:杨晓霞

  
  今年是香港书展25周年,作家白先勇在其新书中再次讲述了他生命中的爱,一是对父亲的爱,一是对艺术的爱。“父亲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而让更多人认识昆曲艺术则是我的文化使命。”

 

还原“二二八” 敬重父亲

  1952年,白先勇迁居台湾。回忆起来,他表述当时有很多台湾人见到他都特意提及父亲白崇禧,感恩他当时的善念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当年15岁的白先勇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年,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其父亲过世时,登门吊唁的人很多都是白先勇“不认识”、“没见过”的陌生人。“我也觉得很奇怪,那些人来了后都留言说感谢救命之恩。”
  新书取名“止痛疗伤”,白先勇书展的新书发布会上解释,是为了还原历史、填补空白,让人们了解真相,最终走出伤痛。在台湾,至今还有很多冲突是由这个历史根结引起。“不解开就走不出来,没有什么比真相更能让他们的伤口愈合。”
  在新书撰写前,白先勇一直努力收集其父亲宣慰台湾时的相关函电、广播、演讲、文告资料,也采访了“二二八事件”幸存者。幸存者之一萧锦文,如今已89岁高龄,提起往事,他不禁老泪纵横,直言当年被押赴刑场枪决路上,因白先勇父亲一道特赦令而逃过一劫。“是你父亲让我多活了66年。”
  借此契机,白先勇再一次对父亲肃然起敬,从内心深处肯定他的善良与伟大。“要是换另一个人去安抚台湾,这些幸存者可能就是不同的命运。”

 

深爱昆曲打造年轻版牡丹亭

  与昆曲的结缘始于上海,白先勇10岁时在上海观看了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演出,刚好就看到“牡丹亭”这一折戏,印象深刻。“当时盛况空前,一张票炒到了一条黄金的价格。”
  昆曲在明清时曾是国剧,后来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式微。而年少时留下的昆曲情结一直让白先勇无法放下。“昆曲是了不得的民族艺术成就,我要让它重新回到舞台。”
  过去10年,白先勇一直致力于让昆曲年轻化,塑造青春版牡丹亭。他带领一帮青年昆曲演员走遍全世界,演出高达230场,场场爆满,尤其是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表演时,高达200美金的套票全部售罄,演出谢幕时外国观众高声欢呼、掌声不断。“他们都看呆了,不知道原来在京剧前几百年还有这么惊艳的艺术存在。”
  演出的成功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美国加州大学第二年就在伯克莱分校开通昆曲课,这让始料不及的白先勇感到无比兴奋。“哎呀,没想到一场演出就有这样的效果,我在国内到处跑、到处讲,同胞们都没有这种反应,人家一次就被昆曲的魅力收服了。”
  讲到这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都写在了白先勇的脸上。“可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直到让同胞们相信为止,我就是昆曲的传教士。”
  而逾百场演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为了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风采,白先勇除了培养众多青年昆曲演员,还为学生免费演出,先后投入了逾3000万人民币。为创造舞台效果,200多套精美的舞台服装都是白先勇邀请苏绣老师傅一针一线做出来,仔细到衣服上的每一朵梅花都要重叠有致,尽善尽美。
“那时我陪着一帮演员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练功,2月风啊,灌得我整个人都僵了。”但那段每天吃大包子,长达10个小时陪练,没有冷气供暖的时光,在白先勇眼里看来是值得的。“我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昆曲的美,把它传承下去。”(完)

 

白先勇带来两本新书
【大公网 2014-07-18】


图:白先勇在新书发布会上谈推广崑曲的经歷 /本报摄

 

  【大公报讯】记者李梦报道:台上的白先勇一身便服,精神很好,看不出已年过古稀。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他从头站到尾。
这次参加香港书展,他带来两本新书──《牡丹情缘》和《止痛疗伤》。前者关于他过往十年在两岸四地和欧美诸国推广崑曲的经歷,后者延续两年前出版的《父亲与民国》,讲的是他父亲白崇禧亲歷的“二二八事件”。

 

为崑曲当传道士

  很多人都知道最近这些年作家白先勇不怎么写小说了,改谈崑曲,而且“曲”不离口,“在CCTV(中央电视台)抛头露面不知多少回了”。“有人说我是崑曲传道士。”白先勇笑道。
  他的崑曲情结,源于小时候看的一折《游园惊梦》。当时,梅兰芳和俞振飞两名角去上海演出,一票难求,“黑市票差不多一条黄金一张”。少年白先勇有幸现场见到梅、俞二人扮演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台上一颦一笑,眉目传情。“那时候小,不懂,但我看到了”。
  看到,便也记住了。长大后,他始知原来崑曲有六百年歷史,明代传奇话本上千,当年单在苏州一城便有数百崑曲戏班,真称得上“百戏之祖”。
  崑曲有它过去的辉煌,但待到白先勇接触并深入了解时,这剧种已不可避免地式微。最令白先勇印象深刻的一次观剧经歷是一九八七年在上海,上海崑剧院演《长生殿》。“崑曲在‘文革’中被禁十年,我原以为它再也找不回来了。”白先勇说,那次演出让他觉得,“还有救”。“我几乎是跳起来拍手。这样的艺术,怎么能衰微?”
从那时起,白先勇“动心起念”,要为崑曲传扬做些事情。二○○二年,他应康文署邀请来港开办崑曲讲座,其中一场要面对一千五百个中学生。“我很紧张,他们不愿意听怎么办?”白先勇于是想到“边讲边示范”的方法,请来江苏苏州崑剧院的年轻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等,在台上唱了几齣折子戏,不想,反应出乎意料地好,“台下没有人说话,也没人玩手机”。于是,有了二○○三年的青春版《牡丹亭》。过去十年里,这齣戏在两岸四地和欧美诸国一共演了二百三十场,而且几乎场场满座。“我和演员们都没想到。”白先勇说。
  以“青春版”命名,因为他和製作团队起用的都是年轻一代演员,也因为他“想要召回崑曲的青春”。起初,因为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扮演者俞玖林和沈丰英都二十出头太年轻,白先勇特意请来张继青和汪世瑜两位前辈手把手指教二人,“磨了一年”。台北首演,成功,然后去苏州、北京,巡迴美国和英国。在伦敦演出时,钢琴家傅聪去看了;在加州大学四个校区巡迴演出时,那些研究歌剧的、希腊悲剧的教授们也去了。有一位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在看过三场全九小时的演出后说:“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精彩的戏剧。”
  排练并巡演青春版《牡丹亭》,令白先勇觉出崑曲的美,“它的确是中国人的宝贝”。青春版《牡丹亭》常去大学巡演,某年冬天去北京大学,零下九度的天气。散场后,观众都不走,围住白先勇。“他们就想跟我说一句话: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来北大”。
因为这句话,白先勇觉得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说父亲当年往事

  在本次香港书展与读者见面的,还有《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两年前,天地图书公司为白先勇出版过上、下两册《父亲与民国》,记录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北伐和抗战时期的往事。今次这本《止痛疗伤》,将视线聚焦在白崇禧对于一九四七年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处理上。蒋介石当年派白崇禧去台湾“安抚”事件爆发后的惶惶人心,白崇禧入台后颁行“禁止滥杀,公开审判”等指令,短短十六天即见出“止痛疗伤”成效。“可后来蒋(中正)与我父亲关系不好了,这段歷史也就被人为抹去了。”白先勇说《止痛疗伤》的出版,意在“还原歷史真相”。
白先勇续说:“有人说你为你父亲写歷史,总是替他讲话。我当然要替他讲话,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个英雄。但同时,我相信歷史资料自己也会讲话。”

 

白先勇香港书展推介新书谈昆曲
【深圳特区报 2014-07-18】记者:钟润生

 

昨日下午,台湾作家白先勇出席香港书展活动,为读者推介他在香港出版的新作《牡丹情缘》,并与书迷分享创作感受。
《牡丹情缘》讲述了白先勇10年来传承昆曲的故事。10岁那年,他在上海欣赏过梅兰芳与俞振飞表演的昆曲选段《游园惊梦》,立刻被昆曲的优雅风格所吸引,从此与昆曲结缘。白先勇的代表作小说集《台北人》中,就有与昆曲有关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他主持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至今在世界各地上演两百余场,后来又打造了新版《玉簪记》。活动中,白先勇说自己和昆曲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并用数十张照片回顾他推广昆曲的每一个关键场景和大事记,“我希望昆曲只是一个启蒙,能够让年轻人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接受洗礼,喜欢它,热爱它,爱护它”。

 

白先勇《牡丹情緣》 推廣崑曲
【蘋果日報 2014-07-18】


著名作家白先勇出席講座,分享創作新書的經歷。

 

  台灣名作家白先勇來港宣傳《牡丹情緣》及《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兩本新作,擔當起崑曲傳道士和為父說話的重任,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填補歷史缺陷。白先勇的著作不時涉及政治,但於他而言,文學是一如既往的純粹,非政治能干擾,「文學是從人性、人情所出發,是超越政治的。」
  白先勇十年來推廣崑曲的經歷都會收入新作《牡丹情緣》,《牡》的發源地正是香港,「2002年受邀請到沙田文化中心跟中學生演講崑曲,要他們不玩電話不談天,我就請了四個來自蘇州的年輕人示範崑曲,結果兩個小時內無人說過話。當時我就想為何年輕人不看崑曲,於是引發我想去做一套青春版崑曲《牡丹亭》。」有人稱他為崑曲傳道士,十年來在世界各地辦了232場崑曲,香港中文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因此開設崑曲課,白先勇坦言錢是最大難關,「我以前是寫小說,不用別人拿錢。崑曲首演場地已經要200萬,很難啟齒叫別人募捐。」

 

促國民黨公開「二二八」真相

  另一新作《止痛療傷》是記錄台灣「二二八」事件後,白先勇父親、當時國防部長白崇禧赴台制止軍警濫殺、平定混亂的16天,填補國民黨抹煞的歷史空白,「『二二八』傷痛一日不解決,對台灣前途絕對有害。」雖然國民黨曾為「二二八」事件道歉,但他認為與其道歉,不如向公眾披露當時真相。

 

白先勇攜兩新書亮相香港書展
【晶報 2014-07-18】作者:姜夢詩

 

  昨日下午,白先勇帶著他的兩本新書——《牡丹情緣》和《止痛療傷》來到香港書展,與讀者分享他的故事。
  《牡丹情緣》講述的是白先勇過去10年的昆曲之路。他與昆曲的結緣也是從香港開始。2002年,他受邀在沙田為1500個中學生講2個小時的昆曲。白先勇坦言,盡管教書多年,但對著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學生講昆劇,是他教書生涯中的最大挑戰。最後他選擇了邀請四位昆曲演員現場表演的方式來講昆曲,其中就包括《牡丹亭》。
  “為什麼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這是我這兩年來在海峽兩岸常被問到的問題。因為昆曲演員老了,昆曲本身也愈演愈老,漸漸脫離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觀,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目的就是想做一次嘗試,借著制作一出昆曲經典大戲,舉用培養一群青年演員,而以這些青春煥發、形貌俊麗的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激起他們對美的向往與熱情,最後將昆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接軌。換句話說,就希望能將有500年歷史的昆曲劇種振興,賦予新的青春生命。”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記錄了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將軍的一段歷史。該書以檔案、文書、口述訪問等方式,整理了1947年白崇禧將軍處理“二二八”事件善後事宜的關鍵16天的詳細經過,在重現“二二八事件”的珍貴史料中,該書也如實地描繪了白崇禧于抵台後發表《宣慰台灣報告書》,秉著從寬處理原則,迅速懲辦事件中下令濫捕濫殺的政府官員,及圖謀煽動的暴動者,以平民怨,同時挽救許多無辜者性命的經過,對當時處于肅殺氣氛下的台灣民心,起到止痛療傷的作用。

 

白先勇谈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国民党该公布真相
【南方都市报 2014-07-18】作者:赵大伟


  第25届香港书展进入第三天,台湾作家白先勇此次书展奉上两部新作,分别是《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和《牡丹情缘——白先勇都昆曲之旅》。

 

父亲受命“灭火”

  《止痛疗伤》一书中,白先勇透过更多史料研究与爬梳,希望还原1947年“二二八”历史事件,重新定位他父亲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时任国防部长,蒋介石派他去善后“灭火”,“一方面因为我父亲抗战时有功,在民间有威望,另外一方面蒋介石还是相信我父亲处理危机的能力。”白先勇说。“二二八”事件发生两周后,白崇禧在台湾待了16天,因而本书也就是以这16天为脉络,还原“二二八”事件。

 

访问其他幸存者

  新书封面选取白崇禧刚到台湾时的“国防部布告”为素材,末尾署名“部长白崇禧、三月十七日”。白先勇说,“这个时期非常关键。为父亲17日到了台湾就开始广播,申明对‘二二八’事件持从宽的态度。”
  此外,白先勇访问了一些幸存者,比如萧锦文先生,当时他21岁是《大明报》的记者,社长逃走了,萧锦文就被抓了。“国民党用刑,审问他社长在哪?结果最后他被判了死刑。最后五六个人赶到卡车上,被拉去刑场,可车走到了一半回来了。后来才知道是白崇禧下令不准滥杀。”

 

同情父亲的遭遇

  “创作文学小说时,我立场是从人出发,文学是人性和人情,超越政治的。”白先勇说,因为政治原因,他父亲在“二二八”事件中对一直没有得到正视,因此他希望这本书中很多历史原件可以还原历史。“我不会虚构他的话和事,我同情他的遭遇那是一定的。他是个英雄,在我心中。”“二二八死难的人大概有两千,国民党政府已经开始赔偿,即使受过刑的人在内,只有八百多人去领取了抚恤金。”白先勇觉得,国民党应该道歉,但领不领情自有判断,“我的看法,与其道歉不如公布真相。”

 

作家白先勇为父作传
【华西都市报 2014-07-18】记者:张杰

  
  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曾写出《台北人》、《纽约客》、《孽子》等经典小说的著名作家白先勇,17日现身香港书展,借推出两本新书《牡丹情缘》、《止痛疗伤》之机,做了一场演讲会。白先勇先是与读者分享了他在致力推广传统戏曲艺术,担任10年昆曲“义工”的心得。
除了致力于推广昆曲,白先勇近些年也投入很多精力用在为父作传上。继《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之后,白先勇又出版了一本有关父亲的新作《止痛疗伤》。在该书中,白先勇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披露白崇禧上世纪40年代奉命处理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他所了解的事件真实细节。

 

白先勇:对待艺术和历史都需要虔诚
【青年报 2014-07-18】特派记者:郦亮


白先勇带着新书与读者见面。

 

    白先勇带了两本新书现身香港书展,一本是关于昆曲的《牡丹情缘》,一本是关于父亲的《止痛疗伤》。白先勇昨天对青年报记者说,传播昆曲精髓,和为父亲作传,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他对此都抱着“虔诚的态度”。
    《牡丹情缘》写的是白先勇作为总制作人推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10年来的点滴。“很多人都说,现在的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疏远了,割裂了,但我却认为,只要是美的动人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感动人心。”在白先勇看来,昆曲作为传统文化中“动人的东西”的代表,是“用最美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的最深沉的感情。”
    在《止痛疗伤》中,白先勇则写了父亲白崇禧在1947年的一段往事。白先勇很早就想为父亲写这样一本书,他为此准备了将近20年。他并不讳言自己的叙述是偏向父亲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止痛疗伤》里的历史材料“自己会说话”。
艺术和历史被白先勇视为现在最需要去做的两件事。“历史和艺术有的时候是相通的。对待这两件事,都需要怀着虔诚的态度、谦卑的心,和谨慎的方式。”白先勇说。

 

白先勇:父亲白崇禧的贡献被国民党正史泯灭
【凤凰网文化 2014-07-18】作者:李颖


白先勇

 

  凤凰文化讯 77岁的白先勇,脸颊绯红,身着一袭黑衣,出席了17日香港书展的讲座。依旧保持着过往的一派天真,微笑着为观众介绍近年的2本新作--《牡丹情缘》与《止痛疗伤》。这两本新书,犹如用戏曲碰撞历史,一本彰显着白先勇不懈宣传昆曲魅力之心;另一本彰显其想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诚挚之心。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讲座上,白先勇自诩是“昆曲传教士”,第一次被昆曲俘获内心是小时候在上海听俞振飞与梅兰芳演绎的《游园惊梦》。那杜丽娘的婀娜多姿,柳梦梅书生才气,深深地镌刻在白先勇心中,“昆曲种子的姻缘便因此种下。”白先勇说道。
  但让白先勇感到叹息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昆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不断式微。“这么伟大的人类艺术,不能让其在舞台上消失,所以我便开始做昆曲的推广。”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目标,白先勇也由此付之不懈努力。
  砥砺着各方困难,白先勇殚精竭虑,好不容易号召起两岸三地的文化戏曲精英,一同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并想由此吸引社会中的年轻人关注、了解昆曲这一古朴美丽的文化精髓。“当时台北首映这出青春版牡丹亭时,心情既是异常期待,又是分外担心,怕演出时出了差错,或是年轻人不喜欢。”不过,白先勇的担心是多余的,台北首映获得超出预想的赞许。昆曲诠释的中国式爱情,震撼了在场的年轻人。曲散,掌声不绝。
  在白先勇及其一群文艺戏曲精英的努力下,瑰宝昆曲似乎得以涅槃,两岸三地的大学纷纷开设了昆曲研究中心。不仅如此,白先勇还带头将昆曲带出国门,带到了西方世界。“现在回想,我为昆曲所做的初步目的达到了。”白先勇笑着说道。
  这段与昆曲的不解之情,便被白先勇着成《牡丹情缘》一书。

 

历史便应是真相

  白先勇除了侃谈自己与昆曲之情缘外,还阐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便是其家父白崇禧将军与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纠葛。
  台湾“二二八”事件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平定台湾的动乱而发起残酷的镇压。“父亲事后被派往台湾做善后处理。父亲一到台湾便持以正义、宽大处理的态度释放之前被抓的台湾人。”白先勇说道。可惜日后白崇禧与蒋介石关系破裂,国民党的正史记载中似乎泯灭了白崇禧将军所做的贡献。
  “书之所以起名为《止痛疗伤》,那边是台湾那段不愿被提及的历史伤口,真相却被埋没,没被还原。所以我们必须'止痛与疗伤'”。白先勇用口述历史的角度,展示了那段被尘封的过往。“历史就是真相,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真相,不忘历史。”

 

白先勇书展开讲 细说两段情
【腾讯文化 2014-07-18】

 

[摘要]白先勇指出,由于后期父亲与蒋中正关系转差,当年政府对父亲来台宣慰这段历史的记录甚少,于是引发他为这段台湾重要的历史著书,希望能“还原真相、填补这段空白的历史”。


台湾文豪白先勇开讲,细说两本新作 -- 《止痛疗伤》及《牡丹情缘》的创作历程。

 

  2014年7月18日 - 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5届香港书展正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昨天(7月17日)请来台湾文豪白先勇开讲,细说两本新作 -- 《止痛疗伤》及《牡丹情缘》的创作历程,虽然两本着作题材相距甚远,却有一个共通点 -- 就是白先勇为过去十年所钻研的领域作一个总结。

 

再度为父亲白崇禧出书

  过去十多年来,白先勇埋首整理父亲白崇禧将军的生平,继2012年推出的《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今年新作《止痛疗伤》记述台湾“二二八”事件后,白崇禧奉命由南京飞往台湾,进行为期16天的宣慰工作。白先勇指出,由于后期父亲与蒋中正关系转差,当年政府对父亲来台宣慰这段历史的记录甚少,于是引发他为这段台湾重要的历史著书,希望能“还原真相、填补这段空白的历史”。
  讲座中他提到,在写书的过程中,他四出寻访“二二八”事件的幸存者,其中一位年届89岁的老翁,当年无辜被判死刑,在送往刑场途中,因白崇禧将军的一道特赦令而逃过一劫。两人见面时,老翁提起往事老泪纵横,对白将军感激万分,而白先勇亦再次肯定父亲的伟大功绩。

 

《牡丹情缘》写下昆曲十年“宣教史”

  另一部著作《牡丹情缘》,白先勇忆述过去十年推动昆曲传统艺术的点滴。他提到2002年被邀到香港一间中学演讲,向学生介绍昆曲。当接到邀请后他十分烦恼,如何让一班中学生不打瞌睡、不玩手机,专注听演说?于是他特意请来几位年轻漂亮的演员作现场示范,结果反应是出乎意料地热烈。于是他深明要推动昆曲艺术,便要让演员及观众年轻化。
  自2004年起,白先勇献身于筹办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在世界各地公演多达230场。这出长达九小时、分三天演出的昆曲,场场爆满,引起轰动,令白先勇喜出望外。
  台下有为数不少30岁以下的观众,当中有部分曾观赏过青春版《牡丹亭》昆曲。他们在提问环节中发言,感谢白先勇为他们开启昆曲艺术之门。白先勇形容自己为昆曲宣教士,希望让下一代爱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

 

余下展期活动继续精彩

今年担任书展讲座的讲者阵容鼎盛,其中倪匡、严歌苓、董启章、中岛京子、阎连科、任志刚、黄碧云、刘兆玄、蔡明亮等将于余下展期开讲,读者可以透过书展网站了解讲座详情及报名参与。

 

書展熱讀: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文匯報 2014-07-21】圖文:草草


作者:白先勇、廖彥博   出版:天地圖書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白崇禧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從三月十七日飛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總共十六天的時間,白崇禧以沉著的態度、明晰的智慧、悲憫的胸襟,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灣軍政高層濫施捕殺的真相,拯救了眾多民眾的性命,並且提出台灣未來改革的方向。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造成兩岸隔絕。國府當局撤退來台,發現白崇禧在台灣民間的崇高聲望,便處心積慮,加以掩蓋泯滅。於是,台灣近代歷史上這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便成了一段被隱藏多年的故事。本書是白崇禧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功在國家,澤及無辜 ─ 白健生將軍身影/許倬雲

$
0
0

【聯合報 閱讀〈人文〉2014-07-19】
功在國家,澤及無辜 ─ 白健生將軍身影
文 / 許倬雲


               許倬雲(左起)、辜懷群、白先勇合影。    圖/許培鴻攝影,白先勇提供

 

功在國家 澤及無辜
健公去世時,出殯行列所經,老兵立正敬禮,百姓俯伏哀泣。
軍民如此去思,足見公道自在人心。只是,為中國可惜!……

 

  白先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最近為其尊翁白健生將軍(編按,白崇禧,字健生),撰寫了三本著作:其中兩本是《父親與民國》,另一本是《療傷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承蒙他寄給我閱讀。

              《療傷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書影。       圖/時報出版提供

 

  先勇要為健公作傳,是長久的心願。將近二十年前,我和他在北卡州晤面,他就提到,要撰寫健公的傳記。我建議他,要找一個近代史的史家,參考他手上的資料,配合各種檔案,可以撰寫一個很詳細的傳記。後來我們知道,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已經出版健公的回憶錄;也許因此,這次他的著作,乃是以相片為主體,文字作為旁白。既然健公已經有一本很長的回憶錄,確實不需要再做重複的努力。
  這幾本書,在我讀後的感覺,乃是一個兒子,對自己父親的回憶和思念。《父親與民國》的上冊,都是大陸上的事蹟,有大部分,是先勇未曾經歷的歷史;下冊則是健公退休,居住在台灣的事蹟,其中大多數,都是健公私人生活;另外一本則是健公在二二八事件後,來台安定局面的一些事蹟。健公後半段的生活過程,許多先勇自己親身經歷的,或者聽見老太爺敘述的事情。大量相片,宛然身影;加上流暢的行文,使得讀者有深切的感受,對於這位老將軍的心情,令人常有同情之感。
  健公是中華民國最傑出的將領,他一生指揮的幾次大戰役,都有關鍵性的意義。例如,台兒莊之役,使抗戰初期戰局的混亂,初步決定了抗戰的大戰略。在台兒莊以後,日本侵華,中國抵抗,轉變為長期的拉鋸戰和消耗戰。在國共內戰期間,健公指揮的四平街之役,曾經擊敗林彪的大部隊;國軍幾乎可以完全掌握東北地區。然而,由於馬歇爾將軍要求停戰,健公掙來的轉機,功敗垂成。中共的部隊才得到喘息的機會,接著捲土重來,國軍終於失敗。從民國建國以後,內、外戰的無數戰役,若從軍事史的立場來看,真正夠到大兵團作戰的戰役,也就上述這兩次。國軍將領之中,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大概也只有健公一人而已。這兩次戰役的對手方,日本和中共,對於健公的指揮能力,都深為佩服。不管戰役成敗,能使敵方佩服者,必定是真正傑出的指揮官。
  健公雖然在中華民國軍人之中,是人人佩服的「小諸葛」,但他終其一生,並沒有機會完全施展他的才能。他是桂系的重要人物,曾經與李宗仁共事,建設廣西,組織桂軍。李、白二人私交,深厚無比。在北伐期間開始,健公受蔣介石的器重,屢次將重要戰役,委託健公指揮。蔣介石國家元首,健公是以地方部隊起家,既是中華民國的將領,為了保衛國家,則接受中央政府的指揮,乃是義不容辭。不幸者,蔣、李二人,分分合合,恩怨糾纏,彼此之間,始終沒有真誠的合作。健公夾在二人之間,對國家的忠,與對友人的義,常常不能兩全。這一難局,使得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經常將健公留在身邊;而在內戰期間,除了東北地區的大戰,曾經由健公指揮,在徐蚌會戰快要開打前,中央政府也曾經想讓健公指揮這次關鍵性的大會戰。然而,在中華民國行憲以後,選舉第一任總統,李宗仁強勢競選副總統,違背了蔣介石要以孫科為副手的願望。這次蔣、李之間的失和,造成健公何所取捨的困局。他為了朋友之義,不能不站在李宗仁一邊,可是李宗仁放棄代理總統職位,離國赴美時,健公為了對國家的忠,選擇單身赴台,不作他想。
  中華民國抗戰的艱困,和內戰的失敗,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國軍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參謀本部。抗戰將起之時,在華擔任顧問的德國將領,曾經建議中國政府,必須盡力組織一個,指揮全局的總參謀部。如果這個建議實現,健公無疑是擔任參謀總長的最佳人選。抗日戰爭如此艱難,一方面是國力不足,軍隊系統混亂,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央缺乏全盤指揮的機制,以至每一次戰役,都是局部性的抵抗,沒有通盤考量,更談不到戰區之間的彼此呼應。今日離抗戰期間,已經有六十多年,撫今思昔,作為一個歷史工作者,一方面為健公沒有得到施展長才、一伸抱負的機會,常常嘆息。另外一方面,更為國家未能善用如此人才,無比的痛惜。
  戰後,台灣回歸祖國,大陸內戰方殷,人力、物力都浪費在內戰。新回祖國的台灣,百廢待舉;人心危疑之際,終於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在那不幸的悲劇之後,政府派遣健公來台處理亂局。他以「欽差大臣」的身分,全權處理危局。到台之後,立刻命令地方的軍警安全單位,不得再擅自逮捕無辜。這一當機立斷的措施,使許多善良的平民百姓,能夠免於牢獄之災,也不至於死於非命。健公在世,從來沒有張揚自己的義舉。可是,台灣百姓心念健公的適時措施,有些人因為健公的命令,才有活下去的機會。這些百姓,在健公賦閒之時,常常稱道健公的功績;健公在台的人望,卻也使得蔣介石不安,深恐因為健公的聲望,會影響他自己的領袖地位──這是又一次,健公的不幸遭遇。
  自古人才,得到施展者,沒有幾人。雖有施展機會,而能用盡其才者,更為稀少。這麼一位「小諸葛」,卻是終生有扼腕之痛!健公去世時,出殯行列所經,老兵立正敬禮,百姓俯伏哀泣。軍民如此去思,足見公道自在人心。只是,為中國可惜!假如健公能夠真正主持中華民國參謀本部,也許抗戰和內戰的後果,都會有所不同。史學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看見這一類歷史的不幸!
  我沒有機會閱讀中研院近史所出的健公回憶錄,因此無法置評。不過,我知道那個時候,日本防衛廳所編的戰史還沒出版;而中華民國軍史局的檔案,似乎至今還有待整理。兵馬倥傯,又加倉促來台,健公自己手上,大概也沒有留下戰爭的檔案和紀錄。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過程,恐怕永遠不會有完整的陳述。生長在抗戰時期,我常常感慨,這一次有關民族存亡的大事,那些數百萬戰死的英靈,和數千萬死亡的同胞,在世界上,竟留不下長期的紀錄。言念及此,不禁淚下。
  先勇對健公的思念和回憶,孺慕與欽佩,兩者均甚深厚。我們談論健公生平事跡,我常常為他的孝思感動。現在能看到如此大量的影像紀錄,我自己也能從老輩的遺影,憶念先父的一生。那一代人物的不幸,那一代中國的不幸,永遠是我們的悲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4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