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沈阳 /
东北大学汉卿会堂 2014/6/12
![]()
![]()
![]()
![]()
![]()
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长春 / 吉林大学东荣报告厅
2014/6/14
![]()
![]()
![]()
![]()
忆父亲、谈文学、说传承
白先勇:好的文学教你如何同情
【沈阳晚报
2014-06-13】 特约记者:陈希 实习生:荣青 摄影记者:常晟罡
![]()
利落的短袖衬衫搭配笔挺西裤,当著名作家白先勇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面前时,很难想象他已是一位77岁的老者。首次踏上东北土地的白先勇首站携两部作品《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和《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将在内地出版)来到沈阳,并应北方图书城的邀请到东北大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2日下午,白先勇与本报记者畅聊儿时家庭生活、文学理念、推广昆曲,更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下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考验,希望大家能重视传统文化,令其重拾昔日的辉煌。”
白先勇在昆曲的推广和教育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访时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时,白先勇顿然坐直了身子,眼睛里快要闪出火星子来。从他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到舞台剧《牡丹亭》《玉簪记》在世界各地巡演,白先勇和昆曲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按白先生的话,他和昆曲、和《牡丹亭》是有情缘的。他还透露说,不久自己会出一本新书,讲述十年来自己和昆曲之间的故事,名字就叫《牡丹情缘》。
回忆父亲
“重视教育尊重佣人”
“早就想来东北看看,今天才实现。”白先勇先是与记者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来沈阳,近些年我都在按照父亲曾经的足迹到内地或演讲或聊聊新书。下一站会去长春,那也是父亲曾经打仗的地方。”聊到父亲,白先勇表示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一身戎装的样子,“家里兄弟姐妹10人,唯独我读文科,年轻时觉得和父亲很不像,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身上也显现出父亲的基因,我身上越来越有他那做事锲而不舍的精神。”白先勇坦言父亲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家所有孩子都是按照成绩单来排在家里的地位,我就拼命读书,常常考第一,两个弟弟学习不好就会挨打。”除了学业,他表示父亲很讨厌纨绔子弟的做派,在家里也要尊重佣人,“我们不许骂佣人,上学也不许坐父亲的车子,都是自己骑车上学,和常人无异。”
写作理念
“文学要写人情”
白先勇笑言自己是家里的“一匹黑马”,“父亲从未鼓励我走向文学,但和他聊天中发现他很喜爱诗词,喜欢‘三苏’的作品。再就是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史记》《资治通鉴》。”白先勇坦言早期中国文学带有浓重的历史沧桑感,而自己经历了人世变幻,将目光转移到形态各异的人身上,“我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人是有性格的,我的作品中会更注重人伦方面的表达,情感上也会涉及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等等。中国文学中‘情’是很重要的题目,好的文学教你如何同情,如何挖掘人心潜在的恻隐之心。”
读书经验视野很杂,什么都看
白先勇说:“如果要选一本书对我影响最大,那就是《红楼梦》吧。很有意思的是,隔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在大学教《红楼梦》。”在大陆的作家中,他很欣赏王安忆、余华、贾平凹、韩少功、莫言的作品。“最近看了贾平凹的《秦腔》,我还蛮喜欢这本小说。”白先勇说。
当被问到“您觉得什么样的阅读是有益的”时,白先勇说,“我觉得是历史,现在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还原历史真相。中国人非常尊重历史,有史学传统。中国历史很丰厚,很悠久,但有时候可能被扭曲掉、掩盖掉了。像民国的历史,现在国家一个很好的趋向就是重视研究这一段。这几年我去大学演讲,学生们有强烈的追求历史真相的好奇心。”
推广昆曲它是兵马俑而非娱乐
白先勇致力于推广昆曲,他主持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上演至今表演不下数百场。“我10岁时第一次听梅兰芳与俞振飞演的《游园惊梦》,那时心中就种下与昆曲的缘分。”白先勇回忆称,“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后来打造昆曲《玉簪记》也是这样,将现代舞美设计和传统的戏曲精髓融合,为观众呈现制作精良的昆曲表演。”
“《牡丹亭》在国外上演,我觉得就像兵马俑展出一样,而不认为它是一种娱乐。如今大家已有将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光大的共识,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有心,中国传统文化会重现昔日的辉煌。”白先勇目前正在推广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孽子》,“这部剧也非常好看,杨宗纬唱主题歌,还加入了舞蹈元素,年轻人也会喜欢。”
台湾作家白先勇到吉林大学讲述文学与历史
【新文化网
2014-06-14】编辑:王长春
核心提示:6月14日18时许,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外,学生们早早地排起长队,准备参加19时举行的“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第三讲”,此次讲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将与大家分享文学与历史,讲述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
同学们早早地在报告厅外排起长队
![]()
讲座开始之前的报告厅
6月14日18时许,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外,学生们早早地排起长队,准备参加19时举行的“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第三讲”,此次讲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将与大家分享文学与历史,讲述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白先勇用丰沛的情感、细腻的触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修葺一段没湮没的民国历史。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在海内外拥有无数读者。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推广昆曲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编著《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重新找回被淹没的历史。
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活动,是校团委进一步落实校党委提出的“文化荣校”战略,增强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从本学期开始举办的系列活动。校团委、青年文化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精英来校与青年师生面对面交流。
希望历史公正地替我父亲写传
一场与白先勇关于历史的对话
【新文化报 2014-06-15】编辑:王逸人 李艳华
美编:梁晶 校审:秦立娜
编者按:必须说,作为“封面文章”的主笔,白先勇先生是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好的采访对象。他是作家,他有自己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能钩沉出很多历史著名的人物。于历史,你既可以提问宏大叙事,又可追索细枝末节。6月13日,白先勇先生来到吉林省,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整个展览,这也是他实地踏访的、他所关心的一处历史脚印。其后,我们专访了白先勇先生,与他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对话。
对话人: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
![]()
6月13日,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四平战役纪念馆”
本报记者 郭亮 摄
1
王逸人:白先勇先生,您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能安静地坐下来进行一次对话。
众所周知您是台湾的著名作家,如果说这个属性是后天的,那么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
崇禧的儿子,这个属性则是先天的了,我有个发现不知正确否,就是您以前搞文学的时
候,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您的那个先天属性,但这几年,您年纪大一点,作品里反而更
多地提到白崇禧将军了,这样的转变所为何来?
![]()
1963年1月,白先勇赴美留学前与父亲白崇禧在松山机场的合影,这是他们父子最后一张合影
白先勇:我有一本小说叫《台北人》,这本小说很多篇目背后都有个历史架构,就是民国史。在
我的潜意识里,我用文学的笔法来呈现那段历史。近十几年,我一直想替我父亲写传。
在海峡两岸,那一边因为他在台湾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太好,所以对他的历史有时候是抹
杀、扭曲、掩盖的。而这一边说我父亲是国民党最阴险狡猾的军阀,所以我希望还原我
父亲的历史,给他一个公平的论断。我也看到关于我父亲历史的一些书,有些作者是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观点方面有些是值得商榷的,还有一些是对历史有曲解。我想
凭我自己了解的、知道的为父亲写一本传,这不是偶然的,是酝酿好多年了,我一直希
望有一个公平的历史学者来替我父亲写一个传,因为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写起来很吃
力。可是等也等不到这样合适的人出现,所以我就自己动笔了。
王逸人:我在您的著作《父亲与民国》一书中,读到署名白崇禧将军的两篇文章,一篇是1928年
“北伐”之后,致民国政府的“建议西北国防”的电文,另一篇是1940年“昆仑关战
役”后为阵亡将士题写的战役经过,我是逐字逐句读完的,读完后感觉就是文章写得真
的很不错啊,如果这两篇文章不是出自秘书之手,而是白将军亲自撰写,那真是让人佩
服了,白崇禧将军从小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白先勇:那两篇文章是我父亲写的,他古文还是很有根基的。他从小念私塾,背四书五经,上了
年纪后,他还能成段背诵出《史记》。他还常常替人写对联,或者是题题字。他的文笔
是非常好的。
您能提到“建议西北国防”电文我很高兴,我觉得那封电报非常重要,因为我父亲
是最后一个完成“北伐”的人,他在平津一带善后的时候,北伐军将领在南京开会,准
备裁军。当时四个集团军,第一个蒋介石是总司令,第二个是冯玉祥,第三个是阎锡
山,第四个是李宗仁,跟我父亲一起。对于裁军,我父亲认为裁兵容易裁将难,一个弄
不好就容易惹起兵祸,后来果然发生“中原大战“,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士兵囤边,他是
边防专家,他在保定念军校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边防。他认为,当时中国有两个大问
题,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北。西北那边有信仰、石油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些事情
发生。我父亲认为倒不如让他领着军队去囤边,并且他有一套治疆蓝图,比如公路和飞
机场都建在哪里已有谋划。他对左宗棠治疆史有研究,对古代张骞、班超也很敬佩。
有时说我父亲是桂系军阀,我觉得不严谨。我认为,军阀是只顾着自己地方的小利,
而不是放眼全国。但我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很早就对国家的将来有长远性的考虑。
“北伐”结束,北方统一以后,国民革命军很受欢迎和期待。我父亲带兵进北京的
时候,人民夹道欢迎,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女子师范都请他去演讲。
我父亲很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到老年时也一直保持着,他不光是读古书,对于与科
学相关的知识也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欧洲的崛起与科学是有直接关系的。
再说那封电文,当时如果没有“蒋桂战争”,就不会引起“中原大战”。日本人发
动“九一八”,是看到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反之未必敢发动“九一八”。如果当时蒋介
石采用了我父亲的那封电文,形势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王逸人:有时我觉得历史真是一种偶然,看您在书中提到您父亲最初离开广西桂林去参加“辛亥
革命”时,家里是派了人在队伍所经过的城门口准备拦截的,可您父亲是绕到别的城门
跟着队伍走的,我就想,如果当时他被拦回家去,中国的现代历史有很多页就不是那个
面貌了,对此您怎么看?
白先勇:当时我父亲如果被家人拦回去,我觉得他最有可能在当地当一名教师。的确,一个人的
一生有一些偶然的事情是起决定作用的,他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进入了民国历
史,所以改变了他的一生。
2
王逸人:毛泽东有一首词《清平乐·蒋桂战争》,因为这首词,很多人记住了1929年的“蒋桂战
争”。在那首词里,一方面是李宗仁和您父亲的桂系与蒋介石打得不可开交,另一面是
红军在闽西的根据地分田分地,两方面的气象是完全不同。现在您怎么看待那场战争,
是蒋介石怕桂系坐大,不好控制吗?
白先勇:我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极端复杂,分分合合40年,“北伐”完成之后就是“蒋桂战
争”,为什么要打“蒋桂战争”哟,因为桂系本来就是个广西的地方势力,“北伐”时
仗打得好,一路从广州打到山海关,所以势力一下就膨胀,从一个地方势力变成全国的
势力,两广、两湖、平津都在桂系势力范围内。
桂系不限于广西人,还有好多外省人,例如湖南、湖北、江西、江浙都有的,不过
头头都是广西人。蒋介石是靠黄埔起家的,他认为自己是黄埔的校长,“北伐”他也是
领袖,他常常是军人打扮。但看到我父亲在“北伐”打完以后,声誉高得不得了,蒋介
石不高兴了,他也怕桂系扩展太快,威胁到自己,所以起了军事冲突。蒋介石与桂系的
关系很复杂,又用又防着。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后来被称为国民党军中的“小诸葛”,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大战爆发,白崇
禧将军到达南京,日本的报纸标题是《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我觉得他
完全是一位智谋型的军事将领,您觉得他在军事上的才华,是后天的学习造就的,还是
属于有天生的禀赋?因为您是作家,我们清楚,文学艺术,除了习练之外,那个禀赋是
很重要的,没那个禀赋很多跨越是过不去的。
白先勇:我父亲在国际上的声誉是很高的,他过世的时候《纽约时报》写了一个讣文,称我父亲
是国民党里面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当然作战经验是与学识和修养有关系的,但军事才能也是需要禀赋的,包括判断与
思维方式,我相信父亲在这方面是有长处的。他看一个事情往往看得远、看得广,判断
非常准确。我父亲曾自豪地对我说,军队规模越大,他越能自如地指挥。
还有,带军有一种兵随将转的现象,什么将领带出什么样的兵,他能激励起士兵的
士气,让士兵在心里对他有信任感。我父亲的确在北伐、抗战中打了一些很出名的仗,
参加过台儿庄、昆仑关这些战役,这都是恶战,而且是重要节点。在军队里判断一个人
是不是杰出的,就看你是不是打过一些有名的仗。
3
王逸人:下面是让我对白崇禧将军肃然起敬的历史阶段,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知道抗日战
争中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就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李宗仁将军和您父亲率领
国民党部队击败强敌板垣与矶谷师团,歼灭日军两万(日军统计数字是1984人),这一
仗让全民族士气大振,国际上也对中国刮目相看,白崇禧将军有没有单独和你谈过,作
为指挥官他是如何描述“台儿庄大捷”的?
![]()
1938年4月,白崇禧与李宗仁在台儿庄视察之留影
白先勇:我父亲跟我讲过当时的情景,打得很惨烈。我父亲到前线去鼓励士气,他跟李宗仁一起
部署的战略,那次他和李宗仁合作得很好。我父亲对我说,李宗仁是个战将,往前冲很
猛的。
当时台儿庄如果赢不了,就很危险了,因为当时全国的士气非常低沉、消极,都认
为国军完了,根本无法抵挡。这场战役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意义不同,不光是赢了,
更能证明国军也能打败日军,日军不是无敌的。而且,也让世界各国对这场战争的走向
进行了重新评估。
王逸人:我是后来才知道,抗日战争中“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
与日本人打持久战”这个重要的策略是白崇禧将军在1938年的“武汉军事会议”上提出
来的,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蒋介石提出的,这很了不起,这就是最高抗战原则啊!后来
的历史几乎和这个策略吻合,这不是一城一池一阵一仗的较量,这是战争策略上最形而
上的东西,得需要很高的远见,为什么国军中只有他能提出来呢?
白先勇:当时国军有的人不敢讲话,有的怕讲错了承担不了后果。我父亲很多次正面与日本军队
交战,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来: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如果正面硬碰硬,会一下子消耗
掉。要长久战,把日本拖垮。
我父亲研究世界的战史,拿破仑当时侵略俄国,后来被俄国人打败了,这给了我父
亲很大的启发,我父亲意识到用纵深来拖敌人是很有效的一种做法。
日本当时要闪电战,我父亲认为破解的方法就是持久战,要把日本拖垮。这个对策
很要紧,当时采用的是焦土战,像桂林撤退、湘桂大撤退啊,全城烧光,不留给日本
人,连铁路也不留。因为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顶不住啊!桂林保卫战的时候打得也很
惨,日本人甚至使用了毒气,有很多人被毒死在山洞里。当时撤退是往湖南、重庆方
面。我们全家就是随着那些人撤走的,我当时受日本人的气也受够了,常常是还没睡
醒,日本飞机就来轰炸,眼睛还没睁来,就往山洞里躲。
王逸人:我有一个感觉正好在这跟您求证一下,我觉得白崇禧将军在内心是个很孤傲的人,似乎
在军事上有些看不起那些身居要津的庸才,您觉得他这样在政治上成熟吗?因为自古以
来中国好像从来不是一个把自己事情做好就能有所收获的社会。
白先勇:可以这么讲,他自视很高的,他在军事上大概不怎么看得起蒋介石,因为蒋在军事上没
打过一次像样的仗。但是他的涵养很好,不外露,外圆内方这么一个人,很正直的一个
人,价值观上是非分明,所以他在蒋面前常常犯颜直谏,讲真话,但忠言逆耳。我觉得
在政治上他也不是不懂,要不然也不能在国民党里混得那么久,只是在节骨眼上的时候
他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所以宁愿跟蒋冲突起来。他为什么后来会到台湾去?他也知
道到台湾要受罪的,他可以到香港和到美国,可以到很多地方去,都可以的,他还要到
台湾去,他是要向历史有个交代,最后死的时候还客居异乡。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有否和你谈过,在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里他比较佩服谁?
白先勇:他非常欣赏林彪,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新文化:我看过一些资料,对民国时期地方军的评价,曾有这样的话:“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
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好像广西兵是最能打的一群,不少
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他们认为遭遇的最惨烈的两场战争就是“昆仑关战役”和
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而这两场战斗都是以广西兵为主的,据您了解,事情是否这
样,那么广西兵为什么那么彪悍呢?
白先勇: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历史上的原因,太平天国,在广西人来讲是光荣历史,他们以三万
人起家从广西打到天津。第二,广西当地本来民性很彪悍。我父亲在那儿主政六年,广
西兵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有“新斯巴达“之称,那时广西是兵民不分的,有点像满清
最初的“八旗军”一样,当时他还组织了民团,军政学统统合在一起,全省皆兵,灌输
爱国思想。“九一八”前我父亲看到日本要侵华了,我的演讲词里整天讲这个事,我们
要准备,中日战争要来了,要好好整军,平时还是把这种东西在军事上贯彻了。那时
候,连广西大学的大学生都要受军训的,所以真的发生了战争,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对话人简介
白先勇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上海、香港、台湾。1957年,入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2年出版《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上世纪90年代后大力推广昆曲,自编自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观众和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也推动了昆曲走向复兴之路。
白崇禧之子、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到四平
白先勇先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50多年前历史情境
【城市晚报 2014-06-16】记者:高鸿
报道/摄
![]()
白先勇先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
![]()
左今明局长(右)与白先勇先生(左)互赠留念
6月13日下午,中国国民党桂系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当代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吉林省四平市,在四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左今明、四平战役纪念馆馆长乔培玉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原四平市气象局小楼、四平战役纪念馆、英雄广场浮雕等陈列,跟随着解说员对历史图片和战争遗物的讲解,白先生细心倾听,每到一处,白先生都仔细观看,并不时与左局长聊起当年有关战事的历史。白先勇先生对四平之行非常满意,也完成了他多年来就想到四平战役纪念馆看看、了解四平战役的夙愿。
白先勇先生受邀分别于6月12日、6月14日在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举办讲座,本计划由沈阳乘火车直接到长春,因途经四平,考虑再三,决定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13日前,本报记者先后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工作人员沟通多次,确认白先勇先生当日行程,并依照白先生嘱托低调参观。
13日14时30分许,77岁的白先勇先生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四平战役纪念馆。主管四平战役纪念馆的四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左今明亲自相迎。当白先生经过纪念馆大楼正门前,看到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亲笔题写的“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时,在大楼下留下了到四平后的第一张珍贵照片。
白先勇先生首先来到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原四平市气象局小楼,在门前看到“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指挥部旧址”的标牌,与该标牌一起合影留念。在该遗址,白先生先后参观了一楼、二楼的陈列,并在一楼洞口观看了当年的地下指挥作战所。
走出气象局小楼,白先生步入四平战役纪念馆,途经一楼大厅时,还观看了恰逢6月14日将在四平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吉林省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名家书法作品展,左局长向白先生简单介绍了有关四平的文化遗产情况。
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展厅,从序言厅、战史厅、支前厅、英烈厅、半景画馆等展厅,随着女讲解员的一一讲解,白先生恭心倾听。当看到四平战役中双方的武器装备、电报文件、奖章锦旗及人民群众支前所用的器具等陈列和一段段撼人心魄的血色记忆时,均驻足良久。在“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等有关重要陈列前,白先生留下了颇具纪念意义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在气势恢宏的半球画馆,白先生一行通过声、光、电等陈展艺术形式,看到四平战役中那撼天动地的炮火,血光飞溅的硝烟战场,仿佛置身于50多年前四战四平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历史情境中。
当日18时许,参观结束,白先勇先生挥笔签字留念。左今明局长赠送白先生一套四平战役纪念馆的珍贵资料,白先勇先生赠送一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
6月14日19时,白先勇先生在吉林大学东荣报告厅,为广大学子进行了两个小时意义深刻的演讲。白先生就历史、文学及父亲白崇禧谈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白先勇简介
白先勇,白崇禧之子,1937
年生,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等人戏曲,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影响极广,并撰有父亲白崇禧传记。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东北大学畅谈“文学与历史”
【鞍山日报
2014-06-17】记者:赵梓含
![]()
12日晚,东北大学汉卿会堂座无虚席。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应邀来到这里为学生们作“文学与历史: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的讲座。白先生此次东北之行高校巡讲东北大学为第一站,这也是他首次来沈与高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19时许,当白先勇先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讲台上时,引起了台下观众阵阵欢呼声。在接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这位77岁的老人全程站立演讲,令台下听众感动不已。
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
短篇小说《台北人》是白先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对于这部作品,白先勇说:“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讲座中白先勇提到,他创作的《台北人》虽然跟《父亲与民国》这部作品相隔了五十年,但两者之间有非常深的“血缘”关系,《台北人》后面的历史架构也就是《父亲与民国》的这一段历史。白先勇说:“我写父亲的传记,就是想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这本传记至少在某一面上反映出了民国那一段历史的重要史实。”
白先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在座观众,从各个侧面再现了父亲白崇禧的一生。“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民国史也不是那么了解,但是父亲的一生与民国那么息息相关,如果不写出来,我总觉得好像有些事情没有做完。”白先勇说。在写父亲白崇禧传记的过程中,他搜集了许多的老照片,有些是家里的珍藏,有些是图书馆、博物馆中的馆藏,还有一些更珍贵的来自老杂志,比如《良友》。在讲述这些照片的背后故事时,白先勇感触良多,“这么多照片放在这里,使我生出许多以往旧事的感触和沧桑。照片背后有很多的故事,提醒我它们对于历史的重要意义,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以后照片丢失了,或者有照片但不知道后面的故事,照片也失去了意义。”于是,白先勇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寻找它们的故事。最后他用12年时间编著出版了这部《父亲与民国》,收录了父亲白崇禧近600幅珍贵的图片。其中,多数照片是第一次与读者公开见面,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白崇禧的戎马生涯,下册则是白家的台湾岁月。白先勇说,这部作品除了纪念父亲以外,还希望通过这些私人照片,再现给大家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
《牡丹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签售环节中,白先勇接受了记者的短暂采访。当谈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时,白先勇回答道,小时候当他第一次听见梅兰芳与俞振飞演的《游园惊梦》时,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他怀揣对这份古老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怀,推出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并在世界巡演。之所以叫“青春版”就是希望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白先勇说:“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在国内外上演多场而且备受欢迎,是因为它展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难以得见的‘中国艺术’,而不是一种娱乐或是只供人消遣的普通商品。我后来打造的昆曲《玉簪记》也是这样,将现代舞美设计和传统的戏曲精髓融合,为观众呈现制作精良的昆曲表演,让这门艺术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有将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光大的共识,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我想只要有心,中国传统文化会重现昔日的辉煌。”
舞台剧《孽子》台湾上演
近阶段,白先勇一直忙于舞台剧《孽子》的台湾巡演和新书《关键十六天》的出版。舞台剧《孽子》是白先勇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曾执导电视剧版《孽子》的曹瑞原担纲导演,全剧以父子之情为主线,讲述了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恋少年不被社会、家庭、亲人所理解的痛苦和不为人知的生活。
该舞台剧制作阵容十分强大,由施如芳执笔改编原著,吴素君担任全剧的舞蹈编导,台湾著名歌仔戏名角唐美云,女扮男妆饰演的杨教头,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该角色透过外表男性化而内心温暖的形象,带给了新公园中的“青春鸟”们更多的包容。另外,白先勇还特地请来了著名音乐人陈小霞和林夕,为该舞台剧的主题歌《莲花落》谱写词曲,并邀请杨宗纬担纲主唱。他说:“这部作品经过重新调整后,结合了很多新的元素。整部剧融入了歌曲、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由杨宗纬深情演唱主题曲,还加入了大量舞蹈元素,我想年轻人会很喜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