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2014《崑曲之美》第十一講預告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六)
属于我们的《牡丹亭》
叶朗老师主讲
3/27(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叶 朗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学原理》)、《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孽子」劇評/直到欲望随莲花开落/张怡微
直到欲望随莲花开落 —
《孽子》三十年
张怡微
作为白先勇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孽子》自1983年出版以来,已经走过30个年头。今年,曹瑞原跨界操刀,《孽子》以舞台剧的形式再度走入了观众的视线,2月7日起在台湾上演。
1986年,《孽子》首次被改编为电影,由曾经拍摄《搭错车》的台湾知名导演虞戡平执导,该片在上世纪八零年代的保守氛围中一枝独秀,也引领了后来类似题材在台遍地开花的先锋。无论是李安、蔡明亮,都曾前赴后继涉足相关领域的创作,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亮眼成绩,《孽子》的先河无疑具有启迪之意。
2003年,《孽子》被改编成电视剧,由曹瑞原执导。在台湾公共电视开播后,重播五次,遂成经典。2005年,曹瑞原还改编并导演过白先勇的另一部小说作品《孤恋花》,同样掀起热潮。再隔十年到如今,适逢台湾“多元家庭”法案被热烈讨论。曹瑞原跨界操刀,《孽子》以舞台剧的形式再度走入了观众的视线,自2月7日开演以来,8场票券被抢购一空。这距离电视剧《孽子》的诞生,已是十周年。
小说集《台北人》诞生于白先勇去美国前、尚在台大创办《现代文学》时期。当时的台湾虽然社会风气保守,但现代主义思潮已在青年人中蔚然成风。“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是上世纪七零年代流行于台湾民间的顺口溜。据白先勇回忆,“我们可以说是战后第一代成长的,那时好像是在一片废墟里,旧的社会价值都崩溃了,剩老一辈的人还抱着那些已经空掉的东西。所以在那样子的环境之下,就会有一种自我的寻找。当然,我们也受了一点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再来,跟我们看现代主义那种求新望变的作品也有关系。”无论是性别认同、身份认同、情欲觉醒,还是对旧伦理、旧秩序的殉身抵抗,都陆续出现在包括白先勇在内的许多作家作品中。
被遗弃的青春美
《孽子》所关注,不仅仅是一群不被社会认可的、颓废的、流浪的台湾边缘男性,这些人物也以其青春自毁的赤诚顽强抗击着当时台湾社会压抑的政治氛围。而事实上,台湾的性别运动与其民主化的进程也是密切相关的。
白先勇说,《孽子》是“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围绕着台北新公园无家可归的“鸟儿”们,兀自寻觅伴侣、透支热望的肉身,即使是付出毁灭的代价都在所不惜。台湾知名评论家陈芳明甚至笑称白先勇和陈映真笔下的人物死亡率最高。炽热不羁的阿凤与情痴龙子的苦恋,身世折射着一代台湾老兵及其后代命运的失足青年阿青,寻父而流落为妓的小玉……这些活泼泼的少年,不仅仅以其性情与命运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他们更代表了社会最底层、最沉沦、最纯粹的少年心灵景致。白先勇说,“他们也是人,也有亲情的、爱情的渴求。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心中一个想法就是:人生而平等。”
“《孽子》二月七日开始要演成舞台剧,我想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这群人,很渴望要一个家,抽象的跟实在的家,能给他一种栖息与灵魂上的安抚。同志没有家的话,就永远在居无定所的飘零状态。当然有了家,一定跟异性恋一样有很多家的问题,但他们要的就是家的庇护。”
——白先勇
舞台上游逡的少年们,如电影《湖畔春光》一样,不断绕着水池来回踱步。灯光投影的巨大莲花,冰冷氤氲,宛若小说中力图表现的“黑暗王国”,只有隶属它的人才能从中榨取稀薄的暖意。当白先勇的手书投影在这透明的、宛若鱼缸的舞台之上时,《孽子》清冷纯粹的质地还是有了适切的底色。总的来说,舞台剧《孽子》试图表现的,还是传统父权伦理下的孽与偿。导演力图表现的,也是为这些离群索居的“鸟儿”们找到一个真正的家。
一往情深 暗底光明
从舞台剧的专业角度来说,曹瑞原是跨界新手。他原本想要选用范植伟、张孝全、杨佑宁等电视剧的原班人马出演,但最终放弃了。为了在舞台上更好的展现张力,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歌舞,也选择了许多青年舞蹈演员加盟。开场郭老独白带出黑暗王国,青春鸟在公园嬉闹被警察抓进警局,安乐乡的歌声舞影,以及傅老爷的葬礼,都出现舞蹈场面。新公园的罗马式置景、及酒吧的氛围也因七、八零年代怀旧歌舞的加入,增添了旧时代的时髦氛围。倒是略微出乎意料,这些失魂落魄、爱到失心疯的孩子们,居然有如此健康欢腾的一面。
阿凤的扮演者张逸军则是这些歌舞之魂,以其来自太阳剧团的职业素养,演出了一场高空绸吊特技。红色的绸布在空中飞旋,野凤凰的这把火,如焚风扫过,具有相当的感染力。白先勇说:“阿凤是一只野凤凰,凤凰就该一飞冲天,无拘无束,舞蹈,正可以表现阿凤的野性,张逸军以舞蹈肢体和吴中天对戏,缠绵得很。”“我们这个戏啊,很重很悲!但是,其实底下、暗底下,它是有一线光明在那里的。”
彩排时,白先勇数次感动落泪。他说,张逸军是历来演员中最像阿凤原型的;吴中天高帅挺拔,加上眼中淡淡的忧郁,也最像原著中的龙子。而导演别出心裁,甚至将龙子与阿青的床戏在舞台上以MOTEL置景,龙子回忆杀害阿凤,爱到皮开肉绽。白先勇称舞台剧《孽子》的“戏剧性超越小说语言。”
“三十年重来,我仍然爱你,想与你拥有自己的家。”
配角演员的出彩,也为舞台剧《孽子》增色不少。李青探母一段,几乎完全是由柯淑勤的演技撑起的场面。2003年曾以电视剧《孽子》获金钟奖最佳女主角的柯淑勤,此次是她第二次演出嫁给大陆老兵的本省孤女阿丽,轻车熟路。扮演傅老爷子与扮演李青父亲的演员,承担了白先勇寄予厚望的“父子亲情”。
对于原著改编最大的人物,是小说中八面玲珑的老Gay杨教头,在剧场版中则变性成了Tomboy大姊大,由知名歌仔戏女演员唐美云出演。她与满场飞的“狐狸精”小玉一搭一档,性别倒置,注入了轻松诙谐的元素。故而舞台上的十五场戏,既有龙凤恋、父子反目等大悲情,亦有星星点点的小喜乐,冷热调和,虚实交错。
这出长达210分钟的长剧以莲花入戏,白先勇指定著名音乐人陈小霞、林夕为舞台剧《孽子》谱写主题歌《莲花落》,更钦点歌手杨宗纬主唱,荡气回肠、如泣如诉。莲花的意象贯穿始终,随四季更迭,转生救赎。
“找对了人为什么更难过/爱/因为爱上了谁/变龌龊/倘若/慈悲的阳光眷顾我/能否照耀着我们直到欲望随莲花开落”。
原文登载于【上海壹周 2014-02-24】


文學因緣—感念夏志清先生
文學因緣 —
感念夏志清先生
白先勇
夏先生本人從不講究虛套,快人快語,是個百分之百的「真人」,因此我在他面前,也沒有甚麼顧忌,說的都是心裡話。打從頭起,我與夏先生之間,便建立了一份亦師亦友,忘年之交的關係,這份情誼,一直維持了半個世紀,彌足珍惜,令人懷念。
白先勇一九六三年初會夏志清先生(前),攝於Hudson
River遊船上,後排右起:歐陽子、陳若曦、鮑鳳志、白先勇。
我因文學而結識的朋友不少,但我與夏志清先生的一段文學因緣,卻特殊而又悠久,前後算算竟有半個多世紀了。我在台大唸書的時期,便從業師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讀到夏志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那篇論張愛玲小說《秧歌》的力作,對當時台灣文學界有振聾啟聵的作用,兩位夏先生可以說都是我們那個世代的文學啟蒙老師。
一九六三年我到美國唸書,暑假到紐約,遂有機會去拜訪夏志清先生,同行的有同班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因為我們都是夏先生兄長濟安先生的學生,同時又是一群對文學特別愛好、開始從事創作的青年,我們在台大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夏先生亦是知曉的,所以他對我們特別親切,份外熱心,那天他領了我們一夥去赫遜河(Hudson
River)坐遊船,那是個初夏的晴天,赫遜河上涼風習習,紐約風光,歷歷在目,夏先生那天的興致特別高,笑話一直沒有停過,熱鬧非凡,五十年前那幅情景,迄今栩栩如生。有夏先生在,人生沒有冷場的時候,生命不會寂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一股強烈的光與熱,照亮自己,溫暖別人。
六三年夏天,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上暑期班,選了一門瑪莎·弗莉(Martha
Foley)開的「小說創作」,弗莉是《美國短篇小說年度選》的資深編輯,這本年度選集,頗具權威,課上弗莉還請了一些名作家如尤朵拉·韋娣(Eudora
Welty)來現身說法。課餘,我便到哥大Kent
Hall夏先生的辦公室去找他聊天。那時年輕不懂事,在夏先生面前高談闊論,夸夸其言自己的文學抱負,《現代文學》如何如何,說的興起,竟完全不顧自身的淺薄無知,夏先生總是耐心的聽著,還不時說幾句鼓勵的話。夏先生那時心中不知怎麼想,大概會覺得我天真幼稚,不以為忤。夏先生本人從不講究虛套,快人快語,是個百分之百的「真人」,因此我在他面前,也沒有甚麼顧忌,說的都是心裡話。打從頭起,我與夏先生之間,便建立了一份亦師亦友,忘年之交的關係,這份情誼,一直維持了半個世紀,彌足珍惜,令人懷念。
後來我回到愛荷華大學唸書,畢業後到加州大學教書,這段期間,我開始撰寫《台北人》與《紐約客》系列的短篇小說,同時也開始與夏先生通信往來,幾乎我每寫完一篇小說登在《現代文學》上後,總會在信上與他討論一番。夏先生私下與人相處,非常隨和,愛開玩笑,有時候興奮起來,竟會「口不擇言」,但他治學嚴謹卻是出了名的,他寫信的態度口氣,與他平時談吐亦大不相同,真誠嚴肅,一本正經,從他的書信看得出來,其實夏先生是個心思縝密,洞燭世情的人,而他又極能寬厚待人,對人對生命,他都持有一份哀憐之心。試看他與張愛玲的書信往來,夏先生愛其才,而又憫其坎坷一生,對她份外體貼入微。他們之間的信件,真情畢露,頗為動人。
我有幸也與夏先生也保持一段相當長的書信往返,他對我在創作上的鼓勵是大的。夏先生對已成名的作家,評判標準相當嚴苛,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魯迅、巴金等人絲毫不假辭色,可是他對剛起步的青年作家卻小心翼翼,很少說重話,以免打擊他們的信心。那段期間我與夏先生在文學創作上,互相交流,是我們兩人交往最愉快的時光,每次收到他那一封封字體小而密的信,總是一陣喜悅,閱讀再三。我的小說,他看得非常仔細,而且常常有我意料不到的看法。《紐約客》系列他比較喜歡〈謫仙記〉,他認為結尾那一段李彤自殺,消息傳來,她那些朋友們的反應,壓抑的悲哀,寫得節制而達到應有的效果。後來他把〈謫仙記〉收入他編的那本《二十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英文是我自己譯的,經過夏先生精心潤飾,其中也選了張愛玲的〈金鎖記〉,這本選集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當時有不少美國大學當作教科書。
是我們在討論《台北人》小說系列時,我受益最多,關於〈遊園驚夢〉他說我熟悉官宦生活,所以寫得地道。他又說我在〈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裡,我對老人賦予罕有的同情。一般論者都認為這只是一篇寫同性戀者的故事,夏先生卻看出這篇小說的主旨其實是在寫年華老去的亙古哀愁。至於對《台北人》整體的評價,他說《台北人》可以說是部民國史,民國的重大事件:武昌起義、五四運動、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都寫到小說中去了。
一九六九年夏先生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長文〈白先勇論(上)〉評論我的小說,這篇文章發表在《現代文學》12月第39期上。那時我只寫了二十五篇短篇小說,《台北人》系列才完成七篇。夏先生這篇論文,對我的小說評價在當時起了很大的肯定作用。文中有些溢美之辭:「白先勇是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在藝術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後期小說相比或超越他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也不過五、六人。」,「尤其從〈永遠的尹雪艷〉到〈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那七篇總名《台北人》的小說,篇篇結構精緻,文字洗練,人物生動,觀察深入,奠定了白先勇今日眾口交譽的地位。」。這篇「上論」其實只論到早期幾篇小說。他認為早期寫得最好的一篇是〈玉卿嫂〉,他詳細深入的分析了這一篇小說,他引用愛神維納斯Venus與美少年阿宕尼斯Adonis的悲劇神話,來比喻玉卿嫂與慶生之間一段冤孽式的愛情故事,觀點頗具創意。
〈白先勇論(上)〉最後夏先生如此預告:「我對〈芝加哥之死〉要說的話很多,留在本文第三節同別的後期小說一併討論。」。但夏先生始終沒有寫出下篇,可能他想等我的《台北人》系列寫完後,再論。可是《台北人》一直到一九七一年才寫完,接著歐陽子分析《台北人》一系列的文章陸續登出,並結集為《王謝堂前的燕子》,夏先生有一次跟我通信提到《台北人》已有人精心論析,他認為他自己不必再寫了。後來《寂寞的十七歲》出版時,夏先生把〈白先勇論(上)〉改為〈白先勇的早期小說〉當作序言。
夏先生在我教書生涯上,亦幫了大忙。一九六五年我從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拿到藝術碩士學位。這種學位以創作為主,止於碩士。當時我的選擇有兩個:我可以繼續攻讀博士,循著一般當教授的途徑,在美國唸文學博士起碼要花四、五年的功夫,我那時急著要寫自己的小說,不願意花那麼大的工夫去苦讀研究別人的作品,而且好像寫小說的人,很少有唸博士學位的。另一個選擇就是找份工作,一面寫作。正好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東方語文系有一個講師空缺,教授中國語文,我去申請得以錄取,夏先生的推薦函有很大的影響,以夏先生在美國漢學界的地位,他的推薦當然有一定的份量。後來,在我長期的教書生涯中,每逢升等的關鍵時刻,夏先生都會大力推薦,呵護備至。因為我沒有博士學位,在美國大學升等,十分不容易,我很幸運憑著創作及教學,一直升到正教授退休,夏先生一封封強而有力的推薦信,的確幫我渡過不少難關。其實夏先生提攜後輩,不惜餘力。他的弟子門生,對他都常懷感念。夏先生雖然飽受西洋文化的洗禮,事實上他為人處世,還是地地道道中國人的那一套:重人情、講義氣、熱心腸、好助人。夏先生自哥大退休,接班人選中了青年學者王德威,他賞識王德威的才學,也喜歡他的性格,大力栽培,愛護有加,兩人情同父子,夏先生晚年,王德威對夏先生的照顧亦是無微不至的。
雖然我長年在美國西岸加州大學教書,但我也有機會常到東岸,尤其是紐約,探望親友、開會演講。每次到紐約,我一定會去拜訪夏先生。夏先生好客,我去了,他總會約好住在紐約我的老同學、老朋友:叢甦、莊信正等人一同到他喜歡的幾家中國飯館去共進晚餐。我記得有一次還到紐約中國城的四五六,吃江浙菜,那家紅燒大烏參特別有名。叢甦與莊信正是我的學長,也是夏濟安先生的弟子,與夏志清先生及夏太太王洞女士數十年相交,是他們伉儷最親近的朋友。我們幾個人一同聚餐,談笑無拘,是最快樂的時光。
一九七四年,亞洲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在東岸波士頓開年會,中國文學方面夏先生主持了一節研討會,他邀我參加,我宣讀的論文是: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中的流放主題(The
Wandering Chinese—the Theme of Exile in Taiwan
Fiction)。平時我很少參加AAS的年會,年會的目的雖然說是為了學術界互相砌磋,但很多時候是為了覓職,互攀關係。但那次因為是夏先生當主持人,而且許多朋友都參加了,我記得有李歐梵、劉紹銘、楊牧、於梨華、鍾玲、陳幼石等人。熱鬧非凡。那次夏先生特別高興。
一九八二年,我的小說〈遊園驚夢〉改編成舞台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公演十場,轟動一時。紐約大學中國同學會邀請我與女主角盧燕到紐約大學去放映“遊”劇錄影帶,並舉行座談會,夏先生與叢甦都被邀請參加座談。夏先生對盧燕的演技十分激賞,他說我寫〈遊園驚夢〉是Stubbornly
Chinese。那時李安正在紐約大學唸電影,他也來參加座談會。會後還邀請我們觀賞他的學生畢業短片。沒想到後來他變成了國際大導演,是台灣之光。
一九九三年,夏先生七十歲退休,王德威精心策劃,在哥倫比亞大學開了一個研討會,將夏先生的弟子都召喚回來,替夏先生祝壽。有的宣讀論文,有的自述跟夏先生的交往關係,其間還有夏先生的同事、老友,我也應邀參加。那是一個溫馨而有趣的場合,夏先生的同事門生一一上台,講述了夏先生許多趣事、糗事,台下笑聲不斷。但大家的結論都推崇夏先生在西方漢學界,尤其是中國小說史述方面的鉅大貢獻,大家一致稱讚。他的兩本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是研究中國小說的兩座里程碑,在西方學術界,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夏先生在哥大教書數十年,作育一大群洋弟子,散佈在美國各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夏氏門生影響頗大。
夏先生八十歲生日時,我寫了一篇長文〈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為夏先生祝壽,評介他那本經典論著,後來登在聯合報上。說來《中國古典小說》這本書與我也很有一段因緣。夏先生對我們創辦的《現代文學》一向大力支持,常常賜稿,他在這本雜誌上發表過不少文章,而且都是極有份量的論文,遠在一九六五年第26期上,首次刊出夏先生的〈《水滸傳》再評價〉,這篇論文是他《中國古典小說》中〈水滸傳〉那一章的前身,由何欣先生譯,接著《現文》第27期又刊出夏先生的〈《紅樓夢》裡的愛與憐憫〉,這篇論文後來擴大成為他書中論《紅樓夢》的那一章。那時我已知道夏先生在計劃寫《中國古典小說》這本書,付印前,我請他將樣稿先寄給我閱讀,因此,我可能是最早看到這本書的讀者之一,我希望將此書各章盡快請人譯成中文在《現代文學》登出。我記得那大概是一九六八年的初春,接到夏先生寄來厚厚一叠樣稿,我花了幾天工夫,不分晝夜,一口氣把這本鉅著看完了。看文學評論著作,很少讓我感到那樣興奮過,《中國古典小說》這本書的確引導我對書中論到的六部經典小說,有了新的看法。
除了〈三國演義〉那一章是請莊信正譯出刊在《現文》第38期(一九六九)外,其餘各章仍由何欣翻譯、刊登《現文》的有五章:〈導論〉、〈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本來何先生把〈金瓶梅〉、〈儒林外史〉也譯出來了,但是當時《現文》財源枯竭,暫時停刊,所以〈金瓶〉、〈儒林〉這兩章中譯始終未能登出。那時我自己創辦「晨鐘出版社」,有心將夏先生這本書的中譯本在台灣出版,並徵得了夏先生的同意,但因為夏先生出書謹慎,出版中譯本須自己校對,仔細修改。這一拖下來,便是數年,直到「晨鐘」停業,這本書仍未能付梓。這是一直耿耿於懷的一件事。一九八八年《中國古典小說》中譯本終於問世,不過是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這本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經典,曾引導西方學界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走向新的途徑,新的看法。在《現文》上登載的幾章中譯,對台灣學界,亦產生深刻的影響。
夏先生退休不久,患了心律不整的病症,但他非常注重保養身體,所以這些年健康精神都還很不錯,直到三年多前,夏先生因病住院,那次病情來勢洶洶,夏先生在醫院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全靠夏太太全心全力照顧呵護,才得轉危為安。其間我常與夏太太通電話,用電郵聯絡,知道夏先生病情凶險,也暗暗替他著急,為他祈禱誦經。後來知道他康復出院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那段日子夏太太真是辛苦,每天探病,一個人長途跋涉,了不得的堅強。
2012年《父親與民國》紐約演講現場,接受夏志清夫婦(前右二)致意。圖片來自世界新聞網記者許振輝/攝影
前年秋天十一月間我因出版父親的傳記《父親與民國》,紐約世界日報及華人作家協會,邀我到紐約演講,同時蘇州崑劇院也應邀到紐約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精華折子。我在法拉盛演講,聽眾有六七百人,夏先生與夏太太也去參加,我一講就講了三個鐘頭,因為父親一生與民國歷史都是講不完的故事。夏先生坐在前排,竟撐住了,還聽得很入神。青春版《牡丹亭》折子戲在Hunter
College
的戲院上演,我請了一批朋友去看:叢甦、莊信正夫婦、李渝,當然還有夏先生、夏太太。那天的戲男女主角俞玖林、沈豐英演得特別賣力,尤其是俞玖林的〈拾畫〉份外出彩,半個鐘頭的獨角戲揮灑自如,夏先生坐在我身旁興奮得指著台上叫了起來:那個男的怎麼演得那麼好!
看完戲第二天,夏先生、夏太太請我吃飯,莊信正兩夫婦也參加了,還有夏先生的妹妹。我們在附近一家有名的法國餐館吃龍蝦大餐,那次夏先生的精神氣色都特別好,一點不像生過重病的樣子,那天晚上,又跟我們從前聚餐一樣,大家說得高興,吃得開心。夏先生對人生那份樂觀的熱情,是有感染性的,跟他在一起,冬天也不會覺得寒冷。
夏先生病後已不便於行,需坐輪椅,那晚吃完飯,夏太太用輪椅推著夏先生回家,我看見夏太太努力的推著輪椅過馬路,在秋風瑟瑟中兩老互相扶持,相依為命,我心中不禁一陣憫然,深深被他們感動。
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夏先生過世,噩耗傳來台北,雖然我已聽說夏先生又因病住院,但是還是抵擋不住突來的傷痛,掉下淚來。我打電話到紐約給夏太太,她說夏先生走得很平靜,前一天二十八號還吃了我叫Harry
& David送過去的皇家梨Royal
Pears。近年來我不在美國過聖誕,不過總會預先訂好皇家梨聖誕節送給夏先生,那是他最愛吃的水果。
原文刊载于香港明報月刊2014年3月號
夏太太王洞女士阅《文學因緣—感念夏志清先生》后給香港明報月刊的回信:
Dear 芳:
谢谢您给我看先勇的悼文,不愧为大家,文美而情深。志清2009年初,因吞嚥困难,进到St. Luke’s
Hospital急诊室。年轻医生无知,给他吃了yogurt,他一下子呼吸不上来,就给他嘴里放了一个大管子,全靠机器呼吸,后来脖子,肚皮上各开一个洞,呼吸,进食。五个月不能自己呼吸,六个半月不会吃饭。加上在Jewish
Home住了两个月复健,整整半年不在家,他已八十九岁,幸亏他的医生,不放弃他,竟然活着回来,会呼吸,能吃能喝,只是腿的机能没法恢复。走一条街就得坐轮椅。这期间,先勇常打电话来,探问病情。很使我感动。说了半天,就是想告诉您志清大病是四年多前。
志清自从1962年搬来纽约,就爱吃Oregon出产的一种梨叫Royal Riveria pears (原产法国 Riveria,
1897移植Oregon)。不知是他从广告上看来的,还是别人送他的,他每年都买,朋友来,他都要拿出来,请他们尝尝。先勇记得每年都会送他两盒,这梨通常放一星期才熟,冰箱里还可再放两三个星期。我每天去看他,一定带先勇送的梨给他吃,他二十八号晚上吃了,二十九号,我中午带给他的是芒果,晚上带去梨,他已经走了。
您若有机会在十一月到二月间来美国,只要一星期前告诉我,我一定订购给您。这梨真的很好吃!
王洞上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八)
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郑培凯老师主讲
4/10(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山东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于1970年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著作甚多,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明清文化史、艺术思维及文化美学为主。编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上下册》(合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茶与中国文化:茶文化、茶科学、茶产业》、《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及《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高尚的快乐》、《真理愈辩愈昏》、《树倒猢狲散之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等三十余种。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香港中文大學2014《崑曲之美》第十三講預告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九)
昆曲武丑的表演艺术 — 以《盗甲》《偷鸡》为例
张铭荣老师主讲
4/17(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师承传字辈老师周传沧、华传浩、王传淞及京剧名家盖春来等。毕业后继得京剧名丑艾世菊、张春华指点。工武丑,能文能武,戏路较宽。武丑戏代表剧目有《问探》、《盗甲》、《挡马》、《借扇》、《时迁偷鸡》等,武功出色,能从五张叠起的桌子凌空翻下。文丑戏有《问路》、《教歌》、《说穷羊肚》、《吃糠》、《痴诉点香》、《势僧》等,所扮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诙谐幽默、惟妙惟肖。兼任导演,参与执导《血手记》、《一捧雪》、《司马相如》、《牡丹亭》、《琵琶行》、《班昭》、《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剧目。1959年首届上海市青年会演优秀表演奖。1979年第二届上海青年会演优秀表演奖。2000年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昆剧《琵琶行》导演奖。2006年获文化部授予“昆曲艺术优秀(导演)主创人员”称号。2009年6月因出演昆剧《寻亲记》而荣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荣获2009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2009年度上海优秀文艺工作者奖。曾多次赴香港、台湾地区和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国家演出。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薪火相传又五年—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新气象
随着白先勇老师来京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带来经典昆曲折子戏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连演三天,台上台下,热烈非凡,场面火爆更是一票难求。这是北大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成效的有力说明。
白先勇老师2014/3/6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香/沈国芳
2014/3/6《经典昆曲欣赏》课堂示范表演 摄影:许培鸿
新版《玉簪记·秋江》陈妙常/沈丰英 潘必正/俞玖林
2014/3/6《经典昆曲欣赏》课堂示范表演
2014年3月6号,北京大学2014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由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老师带来,以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为例为同学们讲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昆曲新美学。正值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十周年之际,白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历程,并请来了两位主演现场示范表演,不禁让人感动。课后,有的同学在微博中感慨道,“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四个人的舞台,三小时的戏,白老师、演员、观众,我们都老了,唯有昆曲永远青春!” 2014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还将请到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华文漪老师与蔡正仁老师、岳美缇老师一起以经典昆曲剧目为例为同学们讲诉昆曲的表演艺术。
折子戏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同学们排队等待入场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 香/沈国芳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柳梦梅/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寻梦》杜丽娘/沈丰英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写真》杜丽娘/沈丰英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拾画》柳梦梅/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幽媾》杜丽娘/沈丰英 柳梦梅/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浣纱记·寄子》闻 益/鲍 牧 伍 子/吕 佳 伍子胥/屈斌斌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8 摄影:许培鸿
《跃鲤记·芦林》姜 诗/柳春林 庞 氏/沈国芳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8 摄影:许培鸿
《白罗衫·井遇》奶 公/闻 益 张 氏/陈玲玲 徐继祖/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8 摄影:许培鸿
《义侠记·挑帘裁衣》王 婆/陈玲玲 潘金莲/吕 佳
西门庆/柳春林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八义记·闹朝扑犬》屠岸贾/唐 荣 赵 盾/闻 益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疗妒羹·浇墓》乔小青/沈国芳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狮吼记·跪池》柳 氏/沈丰英 陈季常/俞玖林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今年的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等,年轻演员大胆尝试自己没涉足的人物、行当,挖掘自己本工的行当,几年来,都有很大进步。有的同学看完演出在微博中这样写道,“走过十年,青春牡丹,靓丽依旧;大雅昆曲,和者日众。”
演员传承折子戏是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每年的重要任务,他们遍访全国各院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求学传统折子戏,以图改变传统折子戏传承每代减半的现状。学生观演折子戏,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特色,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作为通选课,每节课都邀请各地名师讲演的同时,还免费送选课学生折子戏戏票,让学生们都有机会欣赏昆曲。不仅如此,对外售卖的戏票也坚持10块到30块的低票价,将昆曲观众培养做到实处,让想看的学生都看得起。经过几年培养,观众的认识逐步从“《牡丹亭》很美”,开始转变为“昆曲很美”,从“我想看《牡丹亭》”,开始变成“我想看昆曲”。
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在2013年的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计划启动仪式上曾提到,“我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的血液里有心理学家荣格讲的那种‘集体意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和渴求。他们没有排斥我们的古典文化,这些大学生是未来我们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力量,希望大学生们至少看一次昆曲表演,感受它的美。我相信,种子撒下去,慢慢会发芽。”
2014年2月,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如期在北京大学理教107召开,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开启了新的篇章,也标志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进入新五年的征程(2014-2018),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的成立也预示着昆曲的传承还要在北大继续大放异彩。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即2009年启动以来成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四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并由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升级为通选课;昆曲表演工作坊的开设更是让同学进一步的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已完美收官。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计划将在现有五年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继续深入推进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让同学们亲身参与进来;针对各高校戏剧戏曲专业优秀学生学业和青年昆曲演员深造计划,培养青年昆曲人才;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了数字昆曲网站,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并重昆曲研究的实用性和国际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一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风采,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了解昆曲之美,感受昆曲之魅。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老师曾谈到,“新的时代引导我们回归传统文化,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质生活占据统治地位,而忽视文化的、精神的追求,造出很多‘单面人’。中华文化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中国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我们要回归传统文化的经典。”
当然,北大昆曲传承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昆曲传承、传播,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都还要不断提高。正如新五年的支持者,美国FCCH基金会主席辜怀箴女士所说,“我们希望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能够四处开花,北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点燃昆曲传承的火把,期待这一个平台能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投入,一起来关怀。”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整合了强大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体会昆曲之美,使广大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为北京市高校、甚至全国高校提供了艺术教育成功的典范,承担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提高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水平,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艺术修养和人生品味;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剧目整理、档案建设、剧目制作等角度开展对于中华文化尤其是昆曲的传承与推广,在保护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磨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出光芒,并通过展演、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年轻学子中呈现和传播,有望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为昆曲培养传承人,培养观众,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为中华文化复兴。
北大昆曲传承计划进入新五年(2014-2018)
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四个人的舞台,三小时的戏
【中国艺术报
2014-03-14】汪卷
北京大学2014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日前由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带来。正值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十周年之际,白先勇在课上讲述了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历程,并请来了剧中两位主演现场示范表演。课后,有同学在微博中感慨道,“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四个人的舞台,三小时的戏,白老师、演员、观众,我们都老了,唯有昆曲永远青春!
”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四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并由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升级为通选课;昆曲表演工作坊的开设更是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已收官。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计划将在现有五年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继续推进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让同学们参与进来;针对各高校戏剧戏曲专业优秀学生学业和青年昆曲演员深造计划,培养青年昆曲人才;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了数字昆曲网站,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了解昆曲之美。
今年的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等,年轻演员大胆尝试自己没涉足的人物、行当,挖掘自己本工的行当,几年来,都有很大进步。演员传承折子戏是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每年的重要任务,他们遍访全国各院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求学传统折子戏,以图改变传统折子戏传承每代减半的现状。学生观演折子戏,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特色,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作为通选课,每节课都邀请各地名师讲演的同时,还免费送选课学生折子戏戏票,让学生们都有机会欣赏昆曲。不仅如此,对外售卖的戏票也坚持10元到30元的低票价,将昆曲观众培养做到实处,让想看的学生都看得起。经过几年培养,观众的认识逐步从“
《牡丹亭》很美” ,开始转变为“昆曲很美” ,从“我想看《牡丹亭》 ” ,开始变成“我想看昆曲” 。
据了解,2014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还将邀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华文漪与蔡正仁、岳美缇一起以经典昆曲剧目为例讲述昆曲的表演艺术。
昆曲:“美的瞬间”和“遗传密码”
【中国科学报
2014-03-14】记者:王俊宁
3月7日-9日,由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带来的折子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连演三天。作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的课程示范演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热闹程度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第一期成效的最好说明。
不仅有《牡丹亭》
再次站在舞台上唱昆曲的沈丰英、俞玖林,角色却由最为观众熟知的,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变成了“河东狮”柳氏和“妻管严”陈季常。
3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的课程示范演出中,沈丰英、俞玖林压轴出场的《狮吼记·跪池》是当晚的大戏,也是整场演出的高潮。
对于《狮吼记》的故事,许多观众已从电影、小说中了解颇多,但是此次演出通过昆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一番新的趣味。
“对于部分接触戏曲较少的观众来说,传统的昆曲作品往往很有距离,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易理解,而《狮吼记·跪池》折子戏则很‘亲民’。”
课程示范演出交流嘉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告诉记者,“怕老婆的陈季常一紧张便下跪,跪在池边还与‘蛙哥’对话,充满了一种可爱的窝囊气;柳氏虽然声色俱厉,但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尤其是与苏东坡争论的几段,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
整出折子戏节奏有张有弛,唱词与念白衔接得恰到好处,两位主演在舞台上的默契演出,更让此本折子戏收获了许多笑声和掌声。
如今提到昆曲,便不得不提作家白先勇。
2004年,由他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大获成功,也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而后,褪去青春版《牡丹亭》光彩的昆曲将何去何从,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白先勇就一直致力于传承昆曲文化,让昆曲在现代的中国‘活’起来。”陈均告诉记者,“‘活起来’是指把现代生活融入到昆曲的唱词与对白中,拉近昆曲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不再有距离感。”
陈均介绍说,此次课程示范演出中许多折子戏都是在北京的首演。“让昆曲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在这几出较新的折子戏中也多有表现。比如将‘老公’等词汇自然地穿插到念白之中,以及让演员大胆地唱出‘夫妻应当相敬如宾,丈夫未循夫纲,妻子就有权力惩罚他’这样的观点。”
“精雕细琢的唱词、念白,生动传神的肢体表达都是经典昆曲最基本的支撑,同时也是昆曲最大的魅力所在。”陈均表示,“然而注入了‘新鲜血液’的昆曲自然更加活泼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不可能一帆风顺
为了让更多年轻一代感受昆曲的魅力,2013年6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大陆高校成立的第二所专门的昆曲学术研究机构。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的数字昆曲网站,不久也会正式上线发布。
作为一个专门的昆曲推广网站,数字昆曲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并重昆曲研究的实用性和国际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一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风采,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感受昆曲之美。
看到了昆曲传承的成绩也要意识到不足。
“虽然昆曲传承工作也有段时日,然而如今仍然时常要面临是否需要昆曲,或昆曲传承的意义何在等疑问。”陈均说,“另外,在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一些‘数源稀少’的问题。”
目前,专业的昆曲演员还未能普及,绝大多数昆曲爱好者,都以曲唱为主,有兴趣和能力在舞台上彩串表演的并不多。
此外,在剧目的策划和创作上,也要面临擅长舞台表演的人才有限的障碍。“在昆曲的演出节目策划上,选择合适的剧目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昆曲的人来说,只能选择《牡丹亭》《玉簪记》等经典剧目。观众对新的昆曲剧目接受还有一定难度。”陈均说。
不止是“礼失而求诸野”
目前,“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早已开启。此次课程示范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八义记·闹朝扑犬》《疗妒羹·浇墓》等。
因为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受益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如今传承折子戏也成了他们每年的必修任务。
在白先勇和众多昆曲爱好者的努力之下,昆曲这种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各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文化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基本美学十分契合的古典艺术,也能在现代生活散发它的魅力。
“从小的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昆曲既可成为日常生活的某种寄托,也可成为‘美的瞬间’,也能发挥‘兴观群怨’的功能。”陈均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昆曲不仅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在‘礼失’之今日社会,除了‘求诸野’,也要求之于昆曲等久衰而未绝的传统文化之形式,如此或许能接上中华文化的气脉,而再造中华文化之新形象。”
“而若要论其最重要的作用应是‘回向’。”陈均总结说,“也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通过昆曲这一形式(亦可以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原点,而因之使其加入我们的生活,丰富并重塑我们的生活面貌。”
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的启示
【中国文化报
2014-04-03】石 岩
2014年3月6日,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赴北京大学,为“昆曲传承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堂《经典昆曲欣赏》课做主讲人。白先勇亲临课堂,吸引了大批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前来旁听,可容纳200人的大教室前后站满了人。在课堂上,白先勇请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来自苏州昆剧院的沈丰英、俞玖林做示范演出,完全按演出装扮的两人在教室前轻歌慢唱,如戏中人穿越时空,在场的学生置身于大雅至美的昆曲营造的梦幻中,演出结束后,学生们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向传统经典致敬。3月7日至9日后续三天,苏州昆剧院又派出以优秀青年演员为主的精良演出队伍,在北大、北师大连续演出昆曲经典折子戏,其中包括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华彩部分,也有《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等新排演的折子戏,白先勇在每场演出前做开场主讲介绍,苏昆则将近年来传承的昆曲经典片断逐一呈现,对这种“名家+名剧+名团”昆曲艺术传播方式,青年人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曲终而人不散,观演后,很多人将白先勇和主演围住。对于昆曲的名剧改编、对于传统艺术的形式创新的各种话题一一展开……“走过十年,青春牡丹,靓丽依旧;大雅昆曲,和者日众。”有学生在微博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2003年,一直对昆曲和《牡丹亭》怀有深刻情感的白先勇动意策划、汇集两岸三地的艺术精英古兆申、樊曼侬、汪世瑜、张继青等联合苏州昆剧院组建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创排工作。在编剧方面,白先勇提出忠实于汤显祖《牡丹亭》原始文本,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作的精粹性;在舞台呈现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剧场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将传统昆曲的典雅风格与现代舞台美术装置、灯光音效以及数码背景等手段有机融合,实现了传统戏剧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白先勇将与苏州昆剧院的这次合作颇具创意地定义为“青春版”,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深度挖掘《牡丹亭》文本中的青春爱情主题,大胆起用苏昆“小兰花班”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另一方面是将主体观众定位在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观众,此外,舞台着力呈现出“清丽淡雅”,凸显青春活力。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传播”之路走到今天,既有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文化自觉,也有匠心独运的传播意识和策略。
一、“进校园”传播策略
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有人力主出资让这部戏进行全球商业巡演,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白先勇最终决定从大陆高校开始启动青春版《牡丹亭》推广计划,因为他深知在一个人的审美启蒙阶段,与传统文化的一次邂逅就可能是唤醒青年人沉睡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契机。白先勇把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看做是核心传播策略,这一策略也得到苏州昆剧院的高度认可与配合。
(一)演出“进校园”,低价学生票推广青春版《牡丹亭》
为了让莘莘学子迈得进高雅艺术的门槛,每次“进校园”白先勇及苏州昆剧院都会要求留出一部分演出票作为学生票,而定价往往只有20元或40元。从成本核算角度讲,如此低廉的票价是不符合演出经纪规律的,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让高票价成为学生了解昆曲、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障碍。2013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进入清华大学演出,主办方留出最好的四排座位仅以40元票价卖给学生,此外还推出了大量20元、40元、60元的学生票,满足学生观看演出需求。苏昆曾算过一笔账,青春版《牡丹亭》三天演出的投入主要包括场租和交通费、食宿费等,投入超过25万元。“进校园”演出单靠票房无法做到收支平衡。但是,在文化部、财政部奖励“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补贴下,在白先勇各处“化缘”的支撑下,在苏昆与各高校谈判获得的资源支持下,“进校园”演出十年没有间断。
(二)讲座与示范演出“进校园”,引导青年观众深入了解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进行讲座及示范演出的传统起源于该剧创排之前,也正是因为一场讲座使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结缘。2002年,白先勇受邀在香港四所高校进行“昆曲中的男欢女爱”的主题讲座,为了使香港学生能直观了解感受昆曲艺术当中细腻的情感表达,白先勇提出希望找几位青年演员协助在讲座中进行示范演出,白先勇好友古兆申通过与大陆“巾生魁首”汪世瑜的交流,请来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5位青年演员,结果首次尝试的示范演出深受青年学生欢迎,这为日后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昆曲传承计划”进校园,持续深化昆曲校园传播
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持续演出五年之际,白先勇开始寻求与高校更深度的文化传播合作,当年春天,高校“昆曲传承计划”应运而生,率先在北京大学落地。“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北大开设了4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并由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升级为通选课;而昆曲表演工作坊的开设更是让上百位学生有机会演出自己的校园版《牡丹亭》。新五年计划于2014年开始,继续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继续推进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新增青年昆曲演员深造计划,培养青年昆曲人才;建设数字昆曲网站,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珍贵昆曲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让有兴趣和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昆曲研究与欣赏。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是昆曲传承计划中的重点,白先勇不仅亲自到课堂上为高校学生讲述昆曲的基本知识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传播历程,还邀请该剧编剧华玮、摄影师许培鸿、导演汪世瑜、主演沈丰英、俞玖林及更多昆曲专家来授课,这些主讲人生活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北京、苏州等地,但4年来都出于传承保护昆曲的使命感坚持授课。该课程在北大获得成功后,白先勇在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课程。
二、“进校园”传播效果
笔者2012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进行了200余份问卷调查;2013年,结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场演出进行了近400份调查问卷,两次调研跨度一年。实际调研印证了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传播产生的良好效果。
(一)青春版《牡丹亭》短期传播出现“新魔弹”效果
“魔弹论”是大众传播理论中早期的强效果论,传播媒介拥有强大的力量,其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可以引起直接而迅速的态度变化或直接支配受传者的行为。在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的传播实践中,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存在一种短期传播效果,非常类似“魔弹论”,即笔者所谓的“新魔弹”效果。在听完现场讲座或观看完演出之后,从受访者为青春版《牡丹亭》打分的结果中,打满分占比6%,打90-99分占比57%,可见受传者对这出剧目整体的认可度及美誉度,整体的高分评价充分说明该剧在短期内具有强效果。
(二)青春版《牡丹亭》长期传播效果具有一定行动转化效果
笔者采访、调查发现,虽然不能说青春版《牡丹亭》可以持续改变所有青年观众对昆曲的认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但其长期传播效果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转化力令人欣喜。在北大、北师大与苏大的调查中,124位被调查者表示在观看过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更加主动了解昆曲;81位表示会更主动了解传统文化;87人表示会更主动接触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到非遗的保护层面,108人表示关注非遗保护现状,48人表示要参与传播非遗保护理念或直接保护非遗的工作。
总之,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传播,受益于白先勇及其组建的有着丰富海外文创实践背景的专业团队所具备的国际文化视野和营销传播理念。“进校园”之初,白先勇团队在新浪博客开通名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博客,发布最新消息并与粉丝互动,吸引超过4万人关注;在校园交通枢纽地带张贴海报,以专业肖像摄影师许培鸿拍摄的精美剧照吸引高校师生注意,使看过海报的青年观众产生“惊艳”观感;白先勇以“文化精英”“昆曲义工”身份亲自主讲推介演出,发挥在青年学生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号召力;后续通过校园演出、学术座谈、经典昆曲欣赏选修课、昆曲传习工作坊等一系列艺术传播活动,使学生对“活化”昆曲、保护昆曲的认知不断深入,并逐渐产生从态度到行为的转化和改变。笔者采访调查的很多大学生是从青春版《牡丹亭》首次接触昆曲,由喜爱一台戏到成为昆曲的忠实“粉丝”,此后不断参加更多的昆曲传播活动,甚至加入到志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中来。十年里,由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带来如此深入而持续的传播影响力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实践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文化价值。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
昆曲侯派武生艺术 — 以《夜奔》《单刀会》为例
侯少奎老师主讲
4/24(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出生于1939年,祖籍天津。北方昆曲剧院著名武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历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方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研究会理事、北京振兴京昆协会理事等。
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侯益才和父亲侯永奎均为昆剧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师承侯永奎、侯炳武、傅德威、赵松想、王瑞芝等名家,在代表剧目《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中,出色地饰演了林冲、关羽和赵匡胤等人物,以魁梧、豪迈、英武、嗓音高亢、吐字清晰、韵味纯正等特点称誉昆曲界。
1984年,获北京市中青年会演优秀表演奖;1985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年,以戏曲电视剧《南唐遗事》荣获电视剧飞天奖;1987年以《宗泽交印》荣获北京市新编历史剧会演优秀表演奖;1996年以《水淹七军》荣获北京市新编历史剧会演优秀表演奖。
他继承的剧目有《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麒麟阁》、《倒铜旗》、《闹昆阳》、《夜巡》、《武松打虎》、《五人义》、《钟馗嫁妹》、《挑华车》、《铁龙山》、《四平山》、《艳阳楼》,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受到内外行的好评。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作家身影 / 高雄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
2014年4月7日(一)至5月5日(日)
高雄市立社教館 (高雄市小港區學府路115號)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開幕記者會《止痛療傷》共同作者廖彥博先生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開幕記者會薇阁文教公益基金会董事長李傳洪先生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開幕記者會 陳菊市長與白先勇先生
左起:高雄市教育局副局長郭金池先生、高雄市新聞局長丁允恭先生、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先生、高雄副市長李永得先生、高雄市長陳菊女士、白先勇先生、薇阁文教公益基金会董事長李傳洪先生、江春男先生、廖彥博先生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開幕記者會
白先勇先生親自導覽解說
陈菊感谢白崇禧228为台湾止痛疗伤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4-04-10】記者:高易伸
高雄市长陈菊10日出席高雄《一代名将-白崇禧身影展》开幕式指出,无论二二八、白色恐怖、美丽岛事件及林宅血案等,许多事件迄今仍无法得到真相。陈菊感佩白崇禧将军来台对生命的挽救与安抚,对于白将军采取宽大的处理措施,抚慰当时身陷恐惧的台湾社会,做到真正为台湾“止痛疗伤”之效。
陈菊说,自己经历过美丽岛事件,能够理解受难者感受,此刻她心情更是特殊。“没有人有死亡的经验,而等待死亡的过程是煎熬、残忍的!”政治并没有比人性、人权,以及对人的怜悯与爱更为重要。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于1947年2月底发生的大规模民众反抗政府事件,白崇禧将军时任国防部长,事件后奉蒋中正之命来台宣慰16天,以国防部长身份,向全省军警情治人员发布禁止滥杀、公开审判的命令。并火速制止军警滥捕滥杀,并追查二二八事件真相,为人心惶惶、受到创痛的台湾即时疗伤止痛。
陈菊现场感叹时间飞快。自发生美丽岛事件以来已过了35年,也从年轻步入晚年。面对这些历史,希望大家更努力让台湾社会更美好!陈菊自认政治没有什么重要,没有什么比人性、人权,与对人的怜悯与爱更重要。
陈菊又以太阳花学运为例,指出台湾年轻人的勇敢,与自己这世代完全不同,但看到他们对台湾政治上的主张与两岸之间的关系,年轻人有些属于自己的意见。在台湾不同的意见可以被充分表达,更是经过几十年大家的共同努力。
她指出,台湾社会这么多年,大家都认为,民主可以讨论、可以协商。这些学生们提到理性、沟通,主张非暴力、和平,这些都是非常高贵的价值,而这些价值要维护真的需要很努力!
陈菊认为,白先勇老师是台湾很重要的文学作家,同时他也拥有如此特殊的爸爸。白将军所崇尚对人的怜悯,以佛家而言,就是功德无量。透过书籍与照片,由白先勇老师来纪念父亲,让台湾社会知道,白崇禧将军当年来到台湾足以抚慰身陷恐惧的台湾人,因为大家对他的信赖,才让台湾社会能够止痛疗伤。
陈菊说到二二八与美丽岛事件,心中仍有波澜。(中评社 高易伸摄)
「白崇禧身影展」開幕陳菊:感念白將軍為台灣「止痛療傷」
【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市政新聞 2014-04-10】
【高雄訊】由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所策劃的「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今(10)日於高雄市立社教館開幕。市長陳菊於致詞時指出,白將軍於二二八事件時以國防部長的身分來台善後,關鍵時刻拯救許多無辜的台灣同胞,其胸懷相當令人感佩。
陳菊表示,當年高雄在二二八事件中受創極深,但無論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及林宅血案等,許多事件迄今仍無法得到真相。因此,透過本次展覽所呈現的珍貴史料,讓我們對於歷史真相有更清楚的認識。而在二二八事件時,白將軍採取寬大的處理措施,撫慰當時身陷恐懼的台灣人、真正為台灣「止痛療傷」。
白先勇則指出,本次展覽特別展出白將軍和二二八事件相關珍貴影像和報導圖文。特別是白將軍在來台的16天關鍵停留時間中,發布「禁止濫殺」的命令,危急間拯救了許多無辜的台灣同胞,所以許多台灣人至今仍十分感念白將軍。
本次「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自即日起至5月5日止,於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2樓展示廳展出。藉由展覽圖文,紀錄白崇禧從民國15年至民國55年,走遍大江南北、見證歷史,也讓社會認識白崇禧將軍對台灣的貢獻。
白崇禧將軍身影展 高雄登場
【中時即時
2014-04-10】吳江泉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在高雄開幕,高雄市長陳菊(左)到場向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教授(右)致賀。(吳江泉攝)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在高雄開幕,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教授(左)擔任導覽。(吳江泉攝)
還原歷史真相,止痛療傷─「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高雄盛大開幕,將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展出至5月5日,藉由從民國15年至民國55年展覽圖文呈現,讓參觀民眾跟隨這位擅長運籌帷幄有「戰神」美譽的一代名將走遍大江南北、見證歷史,重新回顧白崇禧將軍之於台灣的重大貢獻與歷史定位。
4月10日晚間7點30分,白先勇教授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演藝廳舉行「由《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專題演講,此次演講為白先勇教授在高雄地區唯一開放讀者參加的公開演講,機會實屬難得!關心近代中國與台灣動盪曲折歷史的民眾,千萬不可錯過。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還原歷史真相,收錄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奧美董事長白崇亮最新訪談史料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當年3月17日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將軍來台宣慰,至4月2日任務完成。他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拯救許多人的性命。民國38年,國府當局意外發現白將軍在台灣聲望崇高,便處心積慮,加以淹蓋泯滅。於是,台灣近代歷史上這關鍵16天,便成了一段被隱藏多年的故事。
時報文化於3月11日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一書,由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以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將軍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16天。
為了提供後續研究的便利,本書附錄與白崇禧將軍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易,全文照錄;此外,為了彌補官方檔案的不足之處,更收錄白先勇教授與二二八事件相關見證人蕭錦文,家屬:陳永壽、資深媒體人楊照、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前榮總醫院院長彭芳谷、粟明德等六位訪談記錄,白崇禧上將宣慰台灣這段歷史不僅只存於文獻紀載,也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有血有肉,有其延續不斷的生命,這些訪談亦可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
為台灣「止痛療傷」陳菊推崇白崇禧
【新頭殼newtalk
2014-04-10】金名
高雄市長陳菊與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為「一代名將 —
白崇禧將軍身影展」揭幕。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今(10)日起在高雄市立社教館開幕,市長陳菊致詞時指出,白崇禧在228事件時,以國防部長的身分來台善後,關鍵時刻拯救許多無辜的台灣同胞,撫慰當時身陷恐懼的台灣人、真正為台灣「止痛療傷」。
這項由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所策劃的還原歷史真相,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身影展,藉由從民國15年至民國55年展覽圖文呈現,讓參觀民眾,重新回顧白崇禧將軍對台灣的重大貢獻與歷史定位。
陳菊表示,當年高雄在228事件中受創極深,但無論228、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及林宅血案等,許多事件迄今仍無法得到真相。因此,透過這次展覽所呈現的珍貴史料,讓大家對於歷史真相有更清楚的認識。
白先勇則指出,這次展覽特別展出白將軍和228事件相關珍貴影像和報導圖文。特別是白將軍在來台的16天關鍵停留時間中,發布「禁止濫殺」的命令,危急間拯救了許多無辜的台灣同胞,所以許多台灣人至今仍十分感念白將軍。
「228事件」民國36年爆發,當年3月17日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將軍來台宣慰,至4月2日任務完成。他為遭受228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拯救許多人的性命。民國38年,國府當局意外發現白將軍在台灣聲望崇高,便處心積慮加以淹蓋泯滅,台灣近代歷史上這關鍵16天,便成了一段被隱藏多年的故事。
此外,「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228」這本書籍,則還原歷史真相,收錄228見證人蕭錦文,家屬陳永壽、資深媒體人楊照、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前榮總醫院院長彭芳谷、粟明德等6人訪談記錄。
還原二二八真相白崇禧身影展高雄開幕
【大紀元
2014-04-11】記者:李晴玳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於高雄市立社教館開幕,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親自為來賓導覽解說。(記者李晴玳/攝影)
由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所策劃的「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於高雄市立社教館開幕。藉由展覽圖文,記錄白崇禧從民國15~55年,走遍大江南北、見證歷史,還特別展出白將軍和二二八事件相關珍貴影像和報導圖文,也讓社會認識白崇禧將軍對台灣的貢獻。展期自即日起至5月5日止。
一代名將高市展覽介紹白崇禧與二二八
【中廣新聞
2014-04-11】林憲源
作家白先勇為他的父親白崇禧將軍所策劃的「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南下高雄市立社教館(4月10日至5月5日),展出白崇禧將軍的珍貴影像、報導剪影圖文等。白崇禧將軍在二二八事件後,銜命來台善後,來台第一天就下令「禁止濫殺」,這項展覽也特別介紹白將軍與二二八的關連。
「白崇禧將軍身影展」展出民國15年至55年,白崇禧將軍的影像以及報導圖文,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撰寫展覽圖說。白崇禧為人熟知的是他在對日抗戰期間,指揮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軍事上的勝利讓敵對的日軍稱白崇禧為「戰神」。國人較不熟悉的是,228事件之後,白崇禧以國防部長身分,銜蔣中正之命來台善後。白崇禧抵台第一天,下令「禁止濫殺、公開審判」,這道命令及時救了許多正被押往刑場準備處決的生命。
白崇禧為二二八來台16天,白先勇以及學者廖彥博透過史料蒐集以及訪問耆老,寫成「止痛療傷」一書,紀錄這關鍵16天。白先勇說,這本書希望還原真相,填補歷史紀錄的空白。
高雄市長陳菊出席展覽開幕,陳菊認為白將軍關鍵時刻拯救許多無辜的台灣同胞,其胸懷令人感佩,功德無量。陳菊表示,當年高雄在二二八事件中受創極深,透過展覽所呈現的珍貴史料,讓我們對於歷史真相有更清楚的認識。
社教館展出白崇禧將軍身影
【中國時報
2014-04-11】吳江泉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在高雄開幕,市長陳菊(左)到場向白先勇教授(右)致賀。(吳江泉攝)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10日在高雄市立社教館開幕,由白將軍之子、文學家白先勇教授擔任導覽,《時報文化》並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一書,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16天。
高市長陳菊開幕致詞表示,白崇禧將軍在228事件扮演重要角色,因胸懷及體恤挽救很多人性命。陳菊也提到美麗島事件、林義雄滅門血案,感觸良多,反觀今日太陽花活動,新世代年輕人很勇敢,對政治主張有不同意見能充分表達,她認為民主可以討論、可以協商,必須和平理性溝通非暴力。
「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在高市立社會教育館展出到5月5日,藉由從民國15年至55年展覽圖文呈現,讓參觀民眾跟隨這位擅長運籌帷幄有「戰神」美譽一代名將走遍大江南北見證歷史,重新回顧白崇禧將軍之於台灣重大貢獻與歷史定位。
白先勇:社會需止痛療傷
【聯合報
2014-04-11】記者:徐如宜
太陽花學運暫告一段落,作家白先勇昨在高雄表示,當局應了解學生的焦慮與苦悶,「現在台灣的處境這麼艱難,學生也好、政府也好,最重要的是替台灣找一條出路!」
白先勇昨天在高雄社教館舉辦「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紀念父親白崇禧,他看這次學運,認為學生、當局與整個社會都需要「止痛療傷」,與他的新作書名不謀而合。
白先勇提及,當年父親來台為228處理善後留下的史料裡,曾特別指示對學生一定要寬大,「因為學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人才!」
他說,當年任國防部長的父親白崇禧,228事件後到台灣,關心態度和措施緩和了部分情勢,「療傷止痛是父親當年的悲願,也是現今台灣社會所需要的。」
白崇禧將軍身影展還原228歷史事件過程
【人間衛視
2014-04-14】記者:周鎮宇
知名文學作家白先勇在最新著作「療傷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還原當時父親白崇禧將軍,在二二八事件來台的關鍵十六天,日前也在高雄社教館舉行一代名將白崇禧身影展,利用一張張的歷史照片,讓民眾了解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一張張歷史照片,在知名作家白先勇的集結下,將民國三十六年期間擔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將軍來台十六天,為台灣人止痛療傷的情形,重新呈現在眾人面前,讓人了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剛好是白崇禧將軍兒子的文學作家白先勇,運用各種檔案收集,與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訪談紀錄,在最新著作「療傷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重新呈現那段歷史,配合著展覽當中的歷史照片,重新回顧白崇禧將軍的一生。
這一次的一代名將白崇禧身影展,將從即日起到五月五號在高雄社教館展示廳盛大展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到場參觀,一睹一段隱藏多年的歷史故事。
「文學與歷史」:從《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
高雄師範大學 / 2014.4.11
「文學與歷史」:從《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講座 /
高雄師範大學
4月11日星期五晚上7:00文學院與圖書館共同邀請知名文學作家-白先勇教授於小型劇場舉辦「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從《父親與民國》到《療傷止痛》」演講,並為「2014第一屆高師大文學院盃」熱鬧開幕。
從近三個小時的精彩演講,才真正認識白先勇老師的父親-白崇禧將軍,歷史上有「戰神」美譽的一代名將。白將軍的一生是從清末的武昌起義,到民國的北伐、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
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所串聯起來的。228事件後,當時已是國防部長的白將軍來台灣宣慰,關鍵的16天查明軍政濫捕殺的真相,約束軍紀、制止濫刑拘捕,拯救許多民眾的性命,但這段歷史卻被刻意淹蓋泯滅了,而《父親與民國》和《療傷止痛》的大量珍貴史料與訪談可以填滿部分歷史的空白。白先勇老師說:「瞭解歷史,才能諒解。」目前高市立社會教育館舉辦《一代名將白崇禧將軍身影展》,展出至5月5日,能讓民眾回顧白崇禧將軍對台灣的貢獻與歷史定位。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一)
戏里与戏外 — 对几个昆曲精品剧目艺术效应的分析
江巨荣老师主讲
5/8(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安徽省歙县人,1938年1月出生,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五年制。1962年起为同校研究生,师从赵景深先生,主修元明清文学与中国戏曲。196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古代文学与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复旦大学教授,2001-2011年任复旦昆曲社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史论集》(合作)、《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元明清散文选讲》、《剧史考论》、《明清戏曲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即出)。标校有《琵琶记》、《六十种曲》等。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白先勇 同志文學經典《孽子》 劇場磅礡呈獻/高雄
勾動人心的一齣大戲《孽子》舞台劇
2014高雄春天藝術節《孽子》磅礡登場
5/23(五)~5/24(六)19:30 5/25(日)14:30
白先勇:我們高雄見!
演出時間:5/23(五)~5/24(六)19:30 5/25(日)14:30
節目全長約120分鐘,含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
票 價:600 900 1200 1500 1800
2200 2500 3000(台幣)
售 票:網上訂票請點擊
勾動人心的一齣大戲《孽子》舞台劇
白先勇
攝影/許培鴻
我這一生看過不少戲,即使只算我自己參加製作或改編自我作品搬上舞台的,我也看過許多。1982年由我製作改自我的小說《遊園驚夢》舞台劇,當年在國父紀念館公演十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豎立了台灣話劇史上一道里程碑,十場我都看了。近十年來我自己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世界巡演共兩百三十多場,我大概看過一半,而我看到的那些場次都是爆滿的,觀眾有時達到兩三千人。至於我的小說改編成舞台劇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永遠的尹雪艷》也在上海看過了。可是今年二月七日至十六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公演的《孽子》舞台劇,八場我都看了,那卻是我一生看戲經驗,最受震撼的一次。
台北《孽子》公演前三個星期,八場票一萬多張搶售一空,看戲的觀眾以年輕人居多,約佔六、七成,但中老年齡層的觀眾也不少,觀眾中有很大部份是《孽子》小說讀者或《孽子》電視劇觀眾,但也有為特定對象來捧場的,如主題曲歌者楊宗緯的粉絲,演員莫子儀、唐美雲的崇拜者。但藝文界、學界、企業界,許多重要人士也都去了。平常到國家戲劇院觀看表演,觀眾總有幾分拘謹,正襟危坐,好像參加一場文化儀式,可是《孽子》一開場,全場好像馬上有一股暗暗的電流,四處上下流竄,勾動了在場一千五百位觀眾的心,觀眾情緒跟著劇情一直起伏,到了終場,掌聲爆起,沒有掉淚的觀眾,算是少數。我去看戲的朋友,從美國、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來的,作家、教授、出版編輯,統統感動掉淚。著名畫家黃銘昌坐在我身後、哭濕了一疊紙巾,台達電文教基金執行長女強人郭女士滿面淚痕說:這就是愛情!她指劇中那一場龍鳳戀。唐美雲說她的朋友們買了五千元一張的貴賓票,個個哭得泣不成聲。觀眾用眼淚投票肯定了《孽子》這齣舞台劇的價值。《孽子》是我寫的,人物也是我創造的,可是看到龍子抱著阿鳳搶天慟哭、阿青與他垂死母親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手戲,我自己的眼淚,也禁不住暗暗掉了下來。
為甚麼《孽子》會勾動這麼多人的心思?我想主要這齣戲講的是人倫—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還有愛情。而《孽子》的演員們又十分稱職,把戲中的情感恰如其份的都表演出來了。莫子儀、吳中天、張逸軍,老一輩的柯淑勤、唐美雲、丁強、樊光耀、北藝大的學生:魏群翰、李尉司、許博翔等,把劇中人物個個都演活了。
攝影/許培鴻
其實《孽子》舞台劇的成功,全在於導演曹瑞原,運用一套極富創意而又有效的舞台形式,把《孽子》中極沉重又沉痛的複雜感情,成功表現出來。首先他用舞蹈來詮釋劇中比較抽象的兩場戲:<黑暗王國>、<龍鳳血戀>。尤其在<龍鳳血戀>中,太陽馬戲團中的明星舞者張逸軍一場飛揚翱翔的彩帶舞,活脫脫就是一隻不甘受拘、飛向那遠方天際的野鳳凰。這場愛與死之舞,美而烈,令人驚艷,令人撼動。是這齣戲大放光芒的一刻。這場同志愛情悲劇,早已超越性別、生死,變成了一則有普世價值的愛情神話了。
由陳小霞作曲、林夕填詞、張藝編曲、楊宗緯演唱的主題歌《蓮花落》,在這齣戲接近尾聲的剎那,橫空而出,楊宗緯那特殊纏綿悱惻、如泣如訴的歌聲一下子揪住了所有觀眾的心:
攝影/許培鴻
記住了你輪廓忘掉了我死活 冰涼的淚該往哪裡流落
擁抱曾經暖和 命運何曾承諾 用情夠深就不忍心逼迫
夢在胸膛 醒來卻流離失所 本來只要倆人填滿一個角落
如今都是錯 找對了人為什麼更難過 愛 因為愛上了誰變齷齪
倘若 慈悲的陽光眷顧我 能否照耀著我們 直到慾望隨蓮花開落
夢本單純 只有怪呼吸混濁 生來只要撐住沒有你的寂寞就不會有錯
擁有過你為什麼要懦弱 天 怎麼要比誓言還執著
倘若 旱天雷能保持緘默 讓我赤裸裸愛一場 赤條條來去也
不 用 誰 為 我 解 脫
《孽子》在台北上演,北部觀眾為它流了不少眼淚。相信這次高雄春天藝術節《孽子》在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熱情的南部觀眾將為它灑下更多的淚水。我也將在5月23日前往高雄和大家一起觀賞《孽子》在高雄的演出,我們高雄見!
1983年,禁忌猶深的70年代,以同志間激烈情感為經,以華人社會最糾葛的父子親情為緯創作的《孽子》出版了,並成為華人同志文學經典之作。白先勇老師寫到「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30年後,社會再起討論之際,《孽子》由曾以原著改編電視劇獲得金鐘獎最佳導演的曹瑞原再度改編,以跨界美學觀點走入劇場,執導動人經典。
舞台劇版《孽子》以「同志之愛」及「父子親情」為主軸,邀集劇場、影視、舞蹈、流行樂界的表演及創作名家大師與菁英攜手合作。在戲劇張力表現外,導演運用了象徵性的肢體與舞蹈細膩刻畫,讓原著中「龍鳳戀」神話化,創造抒情感人的浪漫詩意。臺北首演八場,萬張門票售鑿,觀眾紛紛感動落淚、動情至深。
邀請您走進劇場,體驗這場勾動人心、探觸人心,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狂情烈愛。
原
著:白先勇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作為台灣現代文學的領航人之一,白先勇的小說擅長以現代主義手法,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從《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到《孽子》皆然。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且不斷有學者投入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他的作品也是導演們的最愛,已有多部改編成電影電視和舞台劇,膾炙人口;如舞台劇《永遠的尹雪艷》、《遊園驚夢》、哈佛大學英文版《孽子》;電視劇《孽子》、《孤戀花》;電影《孽子》、《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最後的貴族》等。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並致力復興崑曲藝術,他所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不但獲得廣大迴響,並創下200場的驚人演出紀錄。
導
演:曹瑞原
金鐘獎導演。曹瑞原的作品既有紀錄片的質樸寫實,又帶著強烈的戲劇性張力,擅長情緒氣氛的掌握,精準的時代氣味、豐厚的影像魅力、靈活的場面調度與統整演員風格的能力。作品屢獲國內、外影展肯定,並被認為是白先勇作品影像化的最佳詮釋者。所執導的電視劇《孽子》曾榮獲電視金鐘獎最佳連續劇、導演、女主角等6項大獎;《孤戀花》曾榮獲金鐘獎5項大獎及亞洲電視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印度新德里影展評審特別獎;《飲食男女2-好遠又好近》榮獲柏林影展文化美食單元閉幕片。
此次首度執導舞台劇,將以跨界美學觀點與劇場創作對話,打造《孽子》的舞台風華。
編
劇:施如芳
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譽為「當代台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金鐘獎傳統戲曲類節目。近年來跨界的觸角甚廣,寫過歌仔戲、京劇、崑曲、豫劇、歌劇、音樂歌舞劇。合作過的演員和劇團,幾乎囊括臺灣戲曲中壯年輩的眾名角,尤其和唐美雲老師合作最深。為國光劇團和國家交響樂團跨界合作編創的《快雪時晴》,被譽為台灣近十年最深刻的戲曲節目。第11屆台新獎評審團特別獎:二分之一Q劇場《亂紅》,也為編劇群之一,編寫其中歌仔戲的段落。
金鐘獎影帝丁 強
金鐘獎影帝,從影近50年參與過無數電視電影作品,2001年以《記住、忘了》一片獲得金鐘獎最佳單元劇男主角,後再以《夏天到了出去玩吧》、《幸福小公園》獲得同獎項提名。年輕時曾為了上台演戲而叛逆逃家的他,數十年後為了《孽子》,帶著已然內蘊深厚的演技,再次回歸闊別的劇場舞台。
國家文藝獎得主、金鐘影后唐美雲
國家文藝獎得主、金鐘影后。她在當代國際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的跨國作品《鄭和1433》中驚人表現,讓大師頻頻讚譽為「詮釋出眾、風格獨到」。出身歌仔戲世家,是當今臺灣歌仔戲舞臺上最耀眼的首席小生,1998年創立唐美雲歌仔戲團,已成精緻歌仔戲的領導品牌,其作品《燕歌行》獲選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節目。
資深影視演員陸一龍
資深影視演員。從影三十餘年,演技精湛,作品無數。70年代華視熱門八點檔《保鑣》、《洪熙官與方世玉》等當家小生,飾演豪情大俠聞名,至90年代轉型飾演著重內心戲的父輩長者,近年亦跨足舞台劇演出。曾以公視人生劇展《早秋的散步》入圍金鐘獎最佳男配角。
金鐘獎影后柯淑勤
金鐘獎影后。精湛的演技使她入圍金鐘獎多達10次,並以《孽子》電視劇李母的角色獲得2003年電視金鐘獎最佳連續劇女主角獎,同年亦以《回家系列之團圓飯》獲得最佳單元劇女配角獎;影后再度挑戰《孽子》舞台劇版同一角色,讓人期待。
金鐘獎影帝 樊光耀
金鐘獎影帝。先後接受Don
Gilleland(紀澤然)、王振全、陸愛玲、李寶春、李國修的表演訓練,1999年拜入相聲大師吳兆南門下。2005年以《壞蛋》獲頒第四十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單元劇男主角獎。戲路寬廣,表演亦莊亦諧,善於塑造人物,活躍於戲劇、影視、相聲、廣告各領域的專業演員。
實力派偶像演員吳中天
實力派偶像演員。學生時代從舞台劇接觸表演。入行後多演出影視作品,渴望不斷嚐試各種截然不同的角色,試探性格上的可能性與表演寬度。2006以電影《指間的重量》雙料入圍第43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新進演員及新加坡國際首作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曾以電視劇《桔醬的滋味》、《舊情照相館》、《牽紙鷂的手》三度入圍金鐘獎。
實力派偶像演員莫子儀
實力派偶像演員。1996年開始參與劇場與影視演出至今,特殊的憂鬱氣質和舞台魅力,使得他擁有不少忠實戲迷。其多元的戲路與表演能量,也深受眾多導演喜愛。曾以人生劇展《艾草》、《瓦旦的酒瓶》、《濁水溪的契約》及電視劇《罪美麗》四度入圍金鐘獎。
國際盛名的太陽劇團近十年來飾演『火』的表演者中最好的一位張逸軍
2008年加入國際盛名的「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隨團世界巡演《龍獅
Dralion》高達2162場,擔綱四大主角地、水、火、風之中「火-Yao」的角色,被該劇最高藝術總監Sylvie Galarneau
讚譽為「近十年來飾演『火』的表演者中最好的一位」。此次首度參加舞台劇演出,將以舞詮釋《孽子》劇中狂情烈愛的傳奇角色。
《孽子》專屬官網:www.trend.org/crystalboys


「孽子」劇評/孽子 愛與死 - 白先勇vs.奚淞
《孽子》愛與死 -
白先勇vs.奚淞
作家白先勇、畫家奚淞是相識四十年的知己
兩人都經歷過大時代的浪潮,走過的藝術道路也相似
白先勇
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台大外文系畢業,1965年獲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後,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文學家白先勇著作等身,《台北人》、《孽子》、《樹猶如此》等書膾炙人口,近年更投入愛滋防治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獲廣大回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奚
淞
1947年出生於上海,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後赴法,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十七版畫工作室;奚淞為知名畫家,曾任教於國立藝專、入選首屆「雄獅美術雙年展」,近年舉行「平淡/光陰」、「尋找一棵菩提樹」、「心與手三部曲」等個展,廣受好評,著有《大樹之歌──畫說佛傳》、《光陰十帖──畫說光陰》等書;也寫作散文,代表作《姆媽,看這片繁花》。
【聯合報 2014-05-05】陳宛茜記錄整理
什麼是戲劇的規矩?
奚淞(以下簡稱「奚」):那一天看到《聯合報》頭版上,怎麼白先勇看彩排自己也哭了?《孽子》的首演滿驚人的,上半場的表演又是歌又是舞、又有很長的念白和雜技。落幕時,坐在我身邊的編舞者吳素君激動地倒在我肩頭,再一看坐在我前排的導演曹瑞原也哭了,我覺得整個劇場被顛覆了。這些年來,沒看過國家戲劇院裡那些西裝革履的觀眾,會彼此傳遞衛生紙。包括導演、編舞,全部哭成一團。全世界有沒有人看到「雜技」會哭的?這在歷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這碰觸到戲劇的核心問題,到底什麼是戲劇的規矩呢?這麼多年來,我看到大家遵守劇場的規矩,穿得規規矩矩,坐在戲院裡認真看戲,不准咳嗽、不可擤鼻涕、不可以亂動。很多人來國家劇院看戲,因為他們代表一種階級,而中下階層是不會到劇院看戲的。這些社會菁英人士形成一種看戲的形態,他們太規矩了,失掉中國劇場原有的活潑性,我小時候看平劇,隨時可以叫好的,但我們現在被訓練得很有規矩。
《孽子》的劇場開始回歸傳統劇場,就像早年的國軍文藝中心,大家盛裝出席,可是很活潑。觀眾可以鼓掌、流淚、喝采,主動參與戲劇的所有情境。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我製作過很多戲,《孽子》是最奇怪的一部。我對自己的東西那麼熟,看《孽子》竟然還會哭,這太奇怪了。我沒那麼容易掉淚,但我看了八場,卻場場都哭。這部戲有一股氣場,讓老中青觀眾都哭,男孩哭,女孩也哭,沒看過一部戲讓全場的人這麼哭。
郭珊珊這麼理性的人,看到中場卻變成淚人一個,她指著龍子和鳳子說,「這就是愛情」。
奚:這種氣場,我只有在禪修班體驗過。只有修行到了一個境界,慈悲的心大開,大家才會互相
傳衛生紙。
拿龍子和鳳子在新公園蓮花池畔的情殺來說,愛情與死亡,是生命中最強烈、高潮的東
西,《孽子》用舞蹈和特技展現,推演到最高點,這在舞台上相當少見。演鳳子的張逸軍舞
蹈系畢業,曾是太陽劇團的雜技演員。他靠自己揣摩,沒有一句對白、靠動作表現強烈的感
情。他沒有任何因襲的東西,卻把可以是很粗暴的謀殺,與狂烈的愛情,提升到一個嚇人的
層次。
現代戲劇很黑色,不敢表現善良
白:情殺這一段無法用文字表達,只能用舞蹈表達。話劇用舞蹈、獨白,這是我想的,沒想過效
果是這樣。我曾經看英國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改編《威尼斯之死》為歌劇,也是一句對
白都沒有,用唱歌、舞蹈的方式表現。我想,跳舞加獨白,也是一種創新的表現形式。
奚:這一段就像公孫大娘舞劍。
白:愛與死的題目,電視上處處可見,但大家無動於衷。但《孽子》用這麼特殊的形式、牽動大
家心中超越性別的情。
張逸軍演鳳子是拚了命的。他演情殺這段舞蹈時半裸,把絲帶綁在身上,他從絲帶滑下
來時,絲綢就像刀一樣刮傷他的肉,還用刺了青的身體在水池上翻滾。他傷得很重,卻一句
抱怨都沒有。
電視、電影上演的情殺,都很難看、不美。張逸軍說他不會演,但他不必演,本人就是
天生的鳳子。他對生命的感應,相當敏感,擁有一種天真。他來聽我在台大開的課《紅樓
夢》,說阿鳳就像是林黛玉,把眼淚還給寶玉。
奚:他不用語言,用身體表達感情,這點和男主角龍子配得剛剛好。
白:有人說這齣戲的龍子動作有點僵硬,但小說中的龍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激情到了一個極
限。他被阿鳳扯來扯去,雖然殺死阿鳳,自己才是一個受難者。
奚:現代的戲劇很黑色,它不敢表現善良,表現善良時會覺得很害羞,表現黑暗卻覺得正大光明,
這也是現代人的問題。但《孽子》雖然表現社會的黑暗面,卻給予善意和溫暖的包容,對生
命充滿期望。
人倫是這麼陌生的事!
奚:《孽子》所以感動人,是把個人的特殊事件提升到一種生命的「天問」,提出一個針對全人
類的核心問題。這齣戲用了許多年輕演員,他們用天真的方法,演這齣你以為黑暗的戲。最
後以自己的純真,抵達了這樣一個高度,成為一個傳奇。
白:如果問觀眾為什麼掉淚?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各取所需。
奚:《孽子》觸動各種類型的情感,觀眾「藉他人的靈堂,哭自己的滄桑」,每個人找到自己的
哭點。
白:父子情、兄弟情、愛情,各種情都在裡頭。
奚:《孽子》其實也在談一個被遺忘的重要議題:天倫。中國原本是禮儀之邦、講倫理治國;但
到了現在,人倫是這麼陌生的事。但《孽子》喚起人倫的情感,老人對子女的愛,現在沒人
這麼表現。
白:《孽子》用一種全新的形式講「人倫」,這是現代人不敢面對的問題,所以有些人會害怕,
現在誰敢講父愛、母愛。
奚:因此大家莫名地被觸動,這是被遺忘已久的重要東西。大家是用眼淚來投票,感動了卻說不
出來為什麼,這卻回復到活潑的劇場傳統。
白:大家沒準備,猛不防被戳動了。
一部戲如果沒有一點冷場、沉悶,是假裝的
奚:有人批評這部戲獨白太多太長,說太多話,對不起,這才是傳統大戲。現代人受廣告影響,
直接訴諸感官,沒耐心好好聽別人說話。一部好戲如果沒有一點點冷場、沉悶,這是假裝的,
因為生命就需要讓你安靜下來沉思、進入狀況。戲劇不能老是刺激、興奮,一定要有些地方
讓你停下來沉思。這齣戲巧妙就在這裡,它有時很熱鬧、好玩,但有時讓你停下來沉思、關
懷戲中人物的脈絡。
白:莎士比亞最精采的戲都是獨白,《哈姆雷特》、《馬克白》、《李爾王》……都是獨白。
奚:《孽子》中的念白繼承京劇的傳統。他不僅要演這個角色,還要向觀眾告白、說明這件事,
這是最古典的。
戲裡的阿青說了許多白先勇式的獨白,負擔白先勇的敘事方式。有人覺得他囉哩吧唆,
但我覺得他好極了。
白:阿青的低調獨白,詮釋得相當好。
奚:《孽子》這部戲什麼都有,將獨白、舞蹈、雜技和歌星獻唱,全都融進舞台裡。有人說這是
大雜燴,我卻覺得這就是人生。
生命本身是酸甜苦辣、生旦淨末丑的一種圓滿,一切東西都可以在舞台上呈現。生旦淨
末丑,是中國人獨特的戲劇美學。中國戲劇不是一味地悲、一味地喜,而是悲喜之間一種平
衡,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滋味。生旦淨末丑代表中國人對人生的一種態度和觀點,在《孽子》
這部戲裡,徹底地實現了。
《孽子》實現了這種圓滿,但它不是單純地承襲舊有的傳統,它是真正的文藝復興,把
中國演變了一千多年的戲劇,在舞台上呈現。生旦淨末丑、悲劇和喜劇可以一起演。一悲一
喜,輪流在舞台上呈現。
踏雪尋梅,是民國以來的感動
奚:唐美雲把這齣戲的勁道拉起來,沒有她,年輕小孩的味道也不對了。
白:楊宗緯的歌也唱得相當好,唱得好揪心。陳小霞寫的〈蓮花落〉有點像歌劇,我告訴她,這
歌可像《蝴蝶夫人》那樣寫,音樂往上拉。
主題曲〈踏雪尋梅〉,代表這部戲的核心精神:每個孽子都在踏雪尋梅。當音樂一起來,
我聽見用童聲唱的〈踏雪尋梅〉,內心充滿感動。
奚:不止孽子,每個人都在踏雪尋梅。這是一種民國以來的感動,我們對未來世界充滿希望,相
信走過這段路,便會走到一個美好的世界。
白:非常五四、非常三○年代,像黃自、劉雪庵譜寫的曲子。
奚:這種五四精神,是想透過一個新時代的改變,讓中國傳統中最好的部分恢復青春。
白:《孽子》講的是黑暗王國,裡頭卻是對青春的嚮往。這齣戲的北藝大演員,為這齣戲帶來青
春希望,形成此劇一大特色。
奚:年輕演員用他們的純真無邪去體驗,卻為中國明清以來的戲劇傳統,帶來一次文藝復興。 (四之一)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二)
青春版《牡丹亭》的戏曲史意义
傅谨老师主讲
5/15(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1956年生,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艺术》杂志主编。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生导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开始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1990年后转向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多年来,共出版专著和论文集《艺术美学讲演录》、《戏班》、《中国戏剧》、《温岭戏班》、《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京剧学前沿》、《老戏的前世今生》、《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戏曲美学》等十多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凤凰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京剧学初探》,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戏剧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艺术教室》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两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奖、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学术奖项;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经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研究、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初北京戏剧发展研究”,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京剧学学科建设”等项目研究。目前正主持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京剧通论”研究。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孽子》舞台劇高雄演出媒體報導
《孽子》舞台劇高市文化中心將登場
【中時即時
2014-05-06】王爵暐
作家白先勇(左)與導演曹瑞原(右)一同宣傳舞台劇《孽子》。(王爵暐攝)
白先勇認為只要一進劇場,觀眾就會有如被電流所勾串在一起。(王爵暐攝)
改編自白先勇原著的舞台劇《孽子》,即將在5月23日至25日於高雄文化中心演出,白先勇與導演曹瑞原6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南部的觀眾進場觀賞這部華文同志文學經典劇作,白先勇在記者會中表示,這齣劇作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時,不知感動多少觀眾,一進劇場,就彷彿有一種電流把大家勾串在一起。緊接著在高雄的演出,更引發一股《孽子》文學效應,不只在圖書館中要排隊才借得到書,書店或網路購書也都必須提前訂購,白先勇也發下豪語,希望能前進香港演出,甚或是到整個中國去表演。
張小虹批孽子舞台劇曹瑞原回擊
【中時即時
2014-05-06】汪宜儒
改編自作家白先勇同名小說的《孽子》舞台劇,繼2月份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8場後,5月23日起將移師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上演。
在6日下午的宣傳記者會上,白先勇抱著台北場的1千3百餘份問卷結果笑說,自己做的戲如果真不好,實在也沒臉再出來宣傳,「但這裡頭有6成4的觀眾表示非常喜歡,2成9的觀眾覺得喜歡,加上每一場觀眾以眼淚投下的票,我知道這戲是好的,所以才能觸動那麼多人啊。」
不過,在台北首演之後,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張小虹曾發表一篇「有這樣的《孽子》,為何還需要導演?」的評論,直抒失望之情,針對美學、情節設定、角色安排,乃至劇中對於70年代軍國威權的描繪不當等,都提出了觀點,其敢言直述的辛嗆文字,在劇場圈引發一陣瘋傳。
對此評論,《孽子》舞台劇導演曹瑞原直言回應:「妳的靈魂跟不上創作者的靈魂,台灣的劇場何須這樣的劇評。」曹瑞原認為,創作者本不喜歡解釋,但見有人抱著理論學說卻不理解劇中根本傳遞的人性、救贖與理解,「下了這麼重的標題,卻是貧乏的理論文字,我實在不想被挨著打。」
白先勇:相信觀眾的眼淚
【中國時報
2014-05-07】汪宜儒
由白先勇原著改編而成的舞台劇《孽子》,即將在5月23日至25日於高雄文化中心演出,作家白先勇(左)與導演曹瑞原(右)6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南部觀眾朋友欣賞。(王爵暐攝)
改編自作家白先勇同名小說、由曹瑞原執導的《孽子》舞台劇,今年2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8場,造成轟動,但也出現負面評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張小虹曾撰寫〈有這樣的《孽子》,為何還需要導演?〉一文,直言失望與不滿,引發網路瘋傳。5月23日起,這部話題作品將移師高雄至德堂上演。
話題戲劇移師高雄
面對批評,昨天在高雄場宣傳記者會上,白先勇抱著台北場所收集的1千3百餘份問卷淡定笑說,自己做的戲如果真不好,實在也沒臉再出來宣傳,「但這裡頭有6成4的觀眾表示非常喜歡,2成9的觀眾喜歡,加上每一場觀眾以眼淚投下的票,我知道這戲是好的。」
白先勇分享自己連看8場《孽子》的經驗,「這戲很奇怪,一開場,全場好像有一股暗暗的電流四處流竄,勾著觀眾的心,直到中場,龍鳳傳奇生死戀將氣場帶到最高,好像有『轟』的一聲,大家哭成一片。」某一場,坐他身邊一位高壯的年輕男孩,更是從頭到尾都嗚嗚的哭著,「我想這戲真的讓大家失態了。因為戲碰到了人類心中最基本原始的情感:父子的、兄弟的、情人的人倫。」
難得厲色捍衛作品
不過張小虹在評論中針對美學、情節設定、角色安排,乃至劇中對70年代軍國威權的描繪,都提出了批判,甚至對劇中由女同志老T詮釋男同志老gay的設定表示意見:「小說《孽子》的怪胎王國、怪胎家族,乃是放逐於異性戀父權體制的黑暗存活,其『怪胎性』決不是『變男變女變性向』的隨機組合,不可不察。」
對此,素來溫言和藹的白先勇難得厲色,流露出父母捍衛兒女名譽的神情,「從來就是先有作品才有理論,理論家的演繹是得根據作品來走,更何況隨之演繹的理論可能有百種。我從來不理理論,理論是給教授做論文的,而教授若沒理論不能教書的。」
「評論者靈魂跟不上」
曹瑞原也直言回應:「評論者的靈魂跟不上創作者的靈魂,台灣的劇場何須這樣的劇評。」曹瑞原說自己身為創作者,本就不喜歡在作品之外過度解釋作品,但見有人抱著理論學說卻不理解劇中根本傳遞的人性,「她下了這麼重的標題,卻是貧乏的理論文字,我實在不想被挨著打。」
他強調自己一直都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處理所有人性的慾望表現、糾纏矛盾,「白老師的作品已先行,毋需解釋何謂同志的認同、焦灼,重點是普世的對家的渴望、對愛的渴求,而救贖與理解,是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
5月17日下午2點,白先勇將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演講廳演講「《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
張小虹批「孽子」劇 白先勇反批
【聯合報
2014-05-06】記者何定照
白先勇原著「孽子」改編成舞台劇,今年二月間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引發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等批評,寫下「有這樣的『孽子』,為何還需要導演?」一文,認為該戲明明是劇場,卻沒有劇場感。白先勇今為該戲五月下旬在高雄演出站台表示,他最在乎的是觀眾,他每次看該劇四周都很多人哭,觀眾是用眼淚在投票,表示該劇值得看。
張小虹在文中引用自己分析白先勇「孽子」原著時提出的「陽具父親」、「肛門父親」,指「孽子」舞台劇把男同志老Gay楊教頭角色,換成女同志老T,翻轉了「孽子」在對陽物父親(王將軍、傅老爺子)與肛門父親(楊教頭)的對比用心;身為張小虹外文系大學長的白先勇指出,向來都是先有作品才有理論,不能一昧用理論來套作品。
白先勇說,他寫「孽子」時是把對人生的體驗寫出來,若用理論寫作品,根本寫不出來;「理論家非得按著我的作品才能寫出來,我們沒作品,他們就沒理論。」
「作為創作者,我從不管理論。」白先勇說,像有這麼多莎士比亞理論,都是先有莎士比亞作品,才會有理論,「作品為主,理論為次」。何況一種作品會有百種理論,不能信;「等我寫出來,就是新的理論!」例如「紅樓夢」也是一出來,所有的理論就都改了。
白先勇認為,理論是大學教授為寫論文才努力掌握,因為沒理論,他們就沒法教書。許多理論家都往往自己費勁把理論串出來,但不能反過來要求作品符合他們的理論。
孽子舞台劇被批白先勇:觀眾用淚投票
【聯合報
2014-05-07】記者何定照
白先勇原著「孽子」改編成舞台劇,二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等人給予負評。白先勇昨出示戲劇院做的觀眾問卷調查,指出高達九成三觀眾喜歡該劇,「理論家各有各的看法,我在乎的是觀眾!」
張小虹二月看完「孽子」後,撰文「有這樣的『孽子』,為何還需要導演?」批評該戲沒劇場感。
她並引用舊作「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提出的「陽物父親」(指王將軍、傅老爺子)、「肛門父親」(指楊教頭)概念,認為舞台劇版以女同志老T替換老Gay楊教頭,翻轉了原著對陽物父親與肛門父親的對比用心。
同為台大外文系畢業的白先勇昨天說,理論是大學教授為寫論文才掌握,作為創作者,他從不管理論。他說,他看了八次「孽子」舞台劇,每次都哭,周圍的人也都哭,「觀眾是用眼淚在投票」。
他認為該戲是因打中社會久被遺忘的人倫情感,包括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愛情,才使觀眾都像作家奚淞形容的「藉他人的靈堂,哭自己的滄桑」。
「孽子」舞台劇導演曹瑞原昨天也呼籲張小虹將同志當成一般人看待,不要用陽物父親、肛門父親等詞來隔離同志。
張小虹說,她對「孽子」舞台劇中將楊教頭角色替換成女同志深覺不妥,並非因不合理論或原著,而是因楊教頭這照顧男同志且帶他們陪酒的角色,乃是男同志文化圈感性結構出來的特定角色,不能隨意用女同志替換。
但張小虹也說,作為觀眾、評論者,她雖覺老Gay變女同志的安排不符合同志情感結構,但仍尊重白先勇身為創作者想開創的可能性。
●「孽子」五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將在高雄至德堂演出。
舞台劇《孽子》
5月下旬高雄登場
經典再現 探觸人性
【yam蕃薯藤新聞 2014-05-06】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白先勇的同志文學經典《孽子》於2014年首度搬上華文舞台,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旋即在5月23日至25日來到高雄,於文化中心至德堂為觀眾帶來這部首演8場。舞台劇版的《孽子》刻畫這部70年代以同志間激烈情感為經,以華人社會最糾葛的父子親情為緯的經典文學作品,在抱持著關注華文劇場的情懷下,「高雄春天藝術節」為熱情的南部觀眾帶來此齣勾動人心的旗艦大戲。
集頂尖藝術家跨界打造大戲
《孽子》舞台劇可謂是集結了台灣各界的藝術家打造出來的磅礡大戲,作為華人世界影響深遠的同志文學,也是白先勇唯一長篇小說《孽子》,除了之前公布的編導人選:金鐘獎導演曹瑞原(原電視劇《孽子》導演)跨界執導,及作品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施如芳編劇之外,最令觀眾高度關切的重點就是演員的選擇,其中包含許多鍍金帝后與資深演員:丁強、柯淑勤、樊光耀與陸一龍,有他們精彩深厚的表演底子,再搭配新生代的演員群:莫子儀(飾演李青)、吳中天(飾演龍子),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常常令導演激賞不已。飾演阿鳳的張逸軍,與劇中龍子有一段絕美的愛情故事,舞蹈系畢業曾擔綱太陽劇團雜技演員的張逸軍,透過他唯美的舞蹈與特技身影,讓很多抽象的情感都得以傳達到觀眾心中,也讓畫面增添許多的抒情詩意。
原著故事觸動各種類型的情感
《孽子》包含了各種情感,父子情、兄弟情、愛情,各種情都在裏頭,知名畫家悉松說:《孽子》觸動各種類型的情感,觀眾「藉他人的靈堂,哭自己的滄桑」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哭點。《孽子》陳述的不僅僅只是同志故事,它所要說的其實還包含了現在已經被大家遺忘已久的重要東西「天倫」及「人倫」,人們在匆忙、速食而淡漠的社會中,有很多情感已漸漸不敢面對獲視為理所當然,像是「父愛」、「母愛」,而這齣戲喚醒了這些來不及咀嚼而被掩埋的人類情感,這也是這齣戲之所以這麼觸動人心這麼令人低迴不已的原因。
<節目資訊>
演出名稱:孽子
Crystal Boys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製作演出:國家兩廳院、創作社劇團、曹瑞原導演工作室
演出時間:五月二十三日19:30;五月二十四日 14:30、19:30;五月二十五日19:30
演出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 至德堂
票價:600、900、1200、1500、1800、2200、2500、3000
孽子移高雄白先勇盼再開紅盤
【人間福報 2014-05-07】記者:郭士榛
知名作家白先勇的作品《孽子》舞台劇,今年二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公演八場票房全滿,但包括藝評家張小虹等多篇藝術評論對《孽子》多有質疑,昨日,白先勇用數據說話回應藝評的雜聲,他拿出兩廳院八場演出後現場問券表示,觀眾給《孽子》的評分四和五分的占百分之九十三,給一分和二分的占百分之二,他肯定現場觀眾是喜歡《孽子》這齣戲。
白先勇認為,《孽子》舞台劇的成功,全在於導演曹瑞原,運用一套極富創意而又有效的舞台形式,把《孽子》中極沉重又沉痛的複雜感情,成功表現出來。首先他用舞蹈來詮釋劇中比較抽象的兩場戲:〈黑暗王國〉、〈龍鳳血戀〉。尤其在〈龍鳳血戀〉中,太陽馬戲團明星舞者張逸軍一場飛揚翱翔的彩帶舞,活脫脫呈現不甘受拘束、飛向那遠方天際的野鳳凰。這場愛情悲劇,早已超越性別、生死,變成了一則有普世價值的愛情神話。《孽子》舞台劇強調「人與人間取得諒解是最珍貴的結果。」
曹瑞原表示,高雄的演出會針對演員的表演、故事節奏做些調整,他笑稱,在拍電影或電視劇收工就放心,但舞台劇導演則是每天都不放心,因為日子在流動,每天都會產生不同變化,白先勇則認定,《孽子》要演個二十場後,不斷的修整才算定調。
《孽子》受邀參加高雄春天藝術節,二十三至二十五日高雄至德堂演出。白先勇將於十七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演講廳講述「《孽子》舞台劇的情與美」。


「孽子」劇評/觀眾反饋、聯合文學孽子專題
兩廳院《孽子》觀眾問卷調查
觀眾對本節目的整體滿意度: 93.7% (最高兩級滿意度總合)
觀眾願意推薦本節目給他人欣賞之意願指數: 92.4%
觀眾願意再次欣賞同類型節目的演出之指數: 95.4%
演出時間:2014年2月7-16日(NT,共8場)票房:100%
觀眾意見
◎ 下半場傅爺與阿青對戲,傅爺的口白情感俱足,音樂下得有得滿,感覺干擾了,有點可惜。
◎ 嗯...吳中天的演出總讓我感動,有些台詞雖只有幾個字,但是一出口就讓我起雞皮疙瘩,讚!
◎ Awesome!
◎ Danke!
◎ Excellent!!X3
◎ Excellent!! Good job! 很愛。
◎ excellent!謝謝。
◎ good job!阿麗演得超棒!戲精!
◎ Good job.
◎ good!!X7
◎ Good,但為何沒有原聲帶啊?
◎ Great!!X2
◎ Happy Valentine's Day.
◎ so good!
◎ Thank you very much! Awesome.
◎ Thank you!
◎ Thanks for anything.
◎ Very good!
◎ 小玉太可愛。
◎ 已看兩次,加演、再加演,有加演一定再帶朋友來看。
◎ 今天的演出真是太棒了。
◎ 今天看第二次,更多感動!
◎ 今天演出成功,期待加演。
◎ 太棒了!!X4
◎ 太棒了,非常感動。
◎ 太感動了,我哭濕了一條手帕。
◎ 太感動了。
◎ 太精彩、太感動。
◎ 比我預期的還要更棒。
◎ 令人永生難忘。
◎ 加場。
◎ 加場。
◎ 本來沒期待青春鳥們的演技,但他們真的超出期望,值得嘉獎。
◎ 本劇是我在觀賞數年TIFA表演,由本國自製的作品,最讓人激賞的作品與演出!
◎ 白先勇老師好可愛,阿鳳我愛你!
◎ 印象深刻,清新細緻。
◎ 多演白先勇先生的著作,謝謝!
◎ 好看,感人!謝謝幕前幕後辛苦的工作人員!
◎ 好看,精彩。
◎ 好看。
◎ 好感人~
◎ 好感動,Great Show。
◎ 你們很棒!
◎ 你們真的很棒。
◎ 完整的表達了原著的文學感,舞蹈的編排非常精彩!
◎ 希望晚上的演出時間可以提早。
◎ 希望楊宗緯可以每場都現場演唱。
◎ 床戲穿太多。
◎ 我以為是「正常」的舞台劇,但加上舞蹈真是大亮點!OST?
◎ 我很佩服編劇的功力,能將白先勇的鉅作有骨有肉的呈現,全體演員表現十分出色,了不起,是歷年來TIFA年度製作最精彩的一齣。
◎ 我真的好喜歡這次的戲劇,有機會會再觀賞。謝謝你們!
◎ 我超愛白先勇老師。
◎ 我覺得楊教頭的台詞可以改為全台語,小鳳的舞蹈超棒,小玉騷的好可愛,但最愛莫子儀和吳中天(可以不要這麼快就把衣服穿上好嗎?)。
◎ 辛苦了!
◎ 辛苦了!很棒。
◎ 辛苦了,棒!
◎ 辛酸而感人的一齣戲,如何看待彼此之親情和愛情、接納和了解,才是課題及解脫的道路前進!Thanks!
◎ 兩人獨白部份可考慮加入後方演員默劇演出。
◎ 演出:十分感動,父子間、兄弟間、朋友間、龍鳳戀都很美、很動人!"
◎ 服務方面,換錢不便。演出非常好!
◎ 服務很好,演出很滿意。
◎ 阿鳳Bravo!演員Bravo!
◎ 阿鳳GOOD。
◎ 阿鳳的演出超級精彩,阿鳳死了QAQ...嗚嗚...阿鳳QAQ...
◎ 阿鳳與龍子的血戀經舞蹈表現令我十分感動,淚都停不下來。
◎ 非常好!
◎ 非常好看。
◎ 非常美麗,但舞台劇真的對這個故事而言太過侷促。音樂很棒。台詞可以更好。大悲垂淚。
◎ 非常喜歡,謝謝你們。
◎ 非常棒!
◎ 非常棒!很感動、很興奮!謝謝大家的努力!
◎ 非常棒。!X2
◎ 非常棒的演出。
◎ 非常感動,面紙用了半包了,能看到白先勇本人謝幕十分榮幸,演員們都超棒,真情流露,令人動容。
◎ 非常感謝!
◎ 非常精彩。
◎ 非常精彩的作品。
◎ 非常優質,我會再次光臨兩廳院!
◎ 非常驚喜!謝謝全體製作團隊及演出者!
◎ 很好,完美。
◎ 很希望導演及演員能留下來簽名,真的很感動。
◎ 很棒!希望中心多贊助劇團演出。
◎ 很棒!希望還有這種節目!加油!
◎ 很棒!很喜歡。
◎ 很棒,希望能另擇檔期公演,因要介紹友人觀看,卻已買不到票了!
◎ 很棒。!X6
◎ 很開心看到這樣的編制、格局、用心,燈光、音樂都很好,開場群舞舞者可再多一點情感,會更有戲。還好有買2場,可以好好細看一次。
◎ 很感動,謝謝所有演員!
◎ 很感動。
◎ 很難形容此刻心底那種沉重感,很深刻也很動容的演出!全體團隊同仁辛苦了,很棒的年度大戲!
◎ 柯淑勤、吳中天、傅老爺子、張逸軍好讚!
◎ 看完後情感會許久不散,很棒,感謝。
◎ 音樂+戲劇搭配舞蹈,有別於連續劇的呈現方式,格外生動、精彩,演員陣容非常強大,超棒!
◎ 音樂的確震撼,尤其在阿鳳以特技飛舞方式搭配而出!楊宗緯歌聲無話說,太觸動人心。
◎ 特地北上看戲,真是值得!
◎ 真的太棒了,很驚豔!
◎ 真的很好看!把台灣文學經典完美呈現,不虧對這個經典。
◎ 真的很感人,已經可以在心中排行前三名的舞台劇,讚!
◎ 真棒!淚流滿面!母親哭戲真好!
◎ 除了很棒之外說不出話來了!
◎ 唯美的場景,不可承受之沉重一波波襲來,愛無對錯,敬我們所愛的每個人。
◎ 張逸軍的舞蹈充滿生命力,展現出我心目中《孽子》阿鳳的姿態,非常令人動容。
◎ 莫子儀、吳中天,超棒!
◎ 這次的經驗,真的很令人難忘。
◎ 這是第二次欣賞,2/7首演及今天,今天的李青太棒了!
◎ 通常都會有當天最喜愛的項目,但今天的表演卻選不出來,全部都很完美。
◎ 喜歡阿鳳這個角色的表現用肢體做情緒做大的延伸,舞台、演員、節奏、音樂,整個很棒,舞蹈整體很美。
◎ 場面安排很磅礡,能振奮感官,阿鳳舞蹈那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 棒。
◎ 超值得。
◎ 超級好看!
◎ 超棒的。
◎ 進入這個本土的、不被承認的kingdom,感觸很深!你們都辛苦了,謝謝!
◎ 嗚嗚嗚,大心,我也要回家!
◎ 感人。
◎ 感同身受。
◎ 感恩!
◎ 感動。
◎ 感謝!非常美麗的表演!雖然舞台空間使用及劇情流暢性稍嫌不足,仍然對演員、導演及全體工作人員努力感到激賞!
◎ 感覺很好!
◎ 團隊們真的辛苦了!
◎ 演出太棒!
◎ 演出很棒,看到多次眼眶泛淚,good!
◎ 演出真是太棒了!
◎ 演出視覺很震撼!
◎ 演技非常好。
◎ 演員的選角真是令人驚豔,尤其是傅老爺、唐美雲,為編劇增色不少。
◎ 演員表現很棒。主題曲很動人。
◎ 精彩!
◎ 精彩演出,動人而美麗!
◎ 精緻。
◎ 舞台很美,感染力強。
◎ 舞台設計非常喜歡!演員也有不同的演出驚喜。
◎ 舞台設計非常棒!燈光也是~
◎ 舞台運用很巧妙,氛圍營造很濃厚。
◎ 舞台劇超棒,希望能有更多場次。
◎ 舞蹈及音樂都很震撼!
◎ 舞蹈很棒!舞台超棒(設計)。
◎ 舞蹈很棒,近年少有在劇中安排得宜之作。
◎ 舞蹈很傳神。
◎ 劇本精彩,太棒了!
◎ 樊老師,我是昨天相遇覺旅咖啡的Eric,謝謝您還有整個團隊如此具有生命的演出,給我一個美好的夜晚。
◎ 謝謝!!X2
◎ 謝謝白先生的原著,曹導演、吳老師精彩的編排,阿青整場穩鍵的台風演出,阿鳳的舞蹈令人驚豔,龍子令人震撼的哭聲、犀利的台詞,整體都讓人覺得值得再看一次。
◎ 謝謝你們!
◎ 謝謝你們的演出,I have a great night!情人節快樂!
◎ 謝謝演出者的辛苦,辛苦了!
◎ 謝謝孽子讓我看到愛是恆久不變的!(美中不足的是音響出了點狀況)
◎ 還好有看!
◎ 雖為他人贈票,但觀賞後覺得有自付三千元以上來欣賞的價值!願日後有機會多來~
◎ 雖然口白多(網路上較多人提的缺點),但仍不影響觀賞感受。
◎ 雖然演出時間很長,但是我並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是如此之快!
◎ 雖然舞台劇版本對人物的刻劃跟呈現與敝人從小說中的感受想像有不少差異,不過演員們用力的詮釋始終令人欽佩,上半場最符合想像及動容的片段莫過於龍子刺死阿鳳,很棒!喜歡下半場的整體表現,片段的交錯及劇情發展,演員表現投入更傑出,可圈可點!
◎ 豐富的回家去!
◎ 孽子非常精彩。
◎ 孽子說的是「人性」,渴望引出慾望,而去追求,但如果只是如此單純,或許便不會有如此糾結的情緒在拉扯,這就是人性。
◎ 讚。!X2
◎ 讚賞演員龍子!
孽子觀後感--王靳靈
“孽子” 舞台劇將70年代禁忌的同志戀人的愛慾激情和至親家人糾葛的情,一層一層堆疊起,時而炙熱濃,時而悲涼孤寂,全劇揉合音樂,歌曲,舞蹈,更加絕美動人,揪著一顆心,感受每一個場景帶來每一個生命的故事,無奈的吶喊,奮力的跨越……燃燒了的生命只為了那最卑微的渴求,真情摯愛。戲散了,心中仍惦著,希望他們都已找到了心靈的歸依。


作家身影 / 天津南开大学
听昆曲仿佛经历文化洗礼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现身南开园畅谈《牡丹亭》
【天津网
2014-05-10】记者:张帆摄影:姜宝成
“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90岁生日快乐!”作为叶嘉莹90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首场讲座,昨天,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现身南开大学,为广大学子带来了一场“青春版《牡丹亭》10年之旅”的讲座。台大求学时,白先勇常去旁听叶嘉莹老师的《诗选》,“叶先生讲起课来真是如沐春风,你一听就希望下课铃不要敲”。
省身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的场景让白先勇又回忆起10年前在南开的一幕,“2004年,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我第一次来到南开做讲座,提到了昆曲《牡丹亭》,当场就有很多学生希望来南开演。当时学生们的热情出人意料,转年我们就在南开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很多学生提前几个小时来排队,手里还拿着大馒头。1300人的大礼堂坐满了人,外面还有几百人进不来。2006年,我们又演了两次《牡丹亭》,效果非常好。”连续三年的美好记忆,让白先勇觉得自己和南开是有缘分的,“南开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的学府,有这么多人喜欢昆曲不是偶然现象。”10年里,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了232场,但目前的境况仍不能令他满意:“现在国内的戏曲演出市场并不乐观,并非年轻人不喜欢,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看。现在的中国人在迫切寻求文化认同,但我们的文化传承似乎在十九世纪后就被一刀斩断了。”
说起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认为这是“两岸戏曲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一项文化工程”。讲座中,白先勇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昆曲的不解之缘。“我第一次看到昆曲是在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先生8年后第一次来上海演出,演的就是昆曲《游园惊梦》。当时我只有10岁,只觉得看着热闹,虽看不懂,但音乐婉转缠绵让我印象深刻。”39年后,机缘巧合下白先勇和叶嘉莹先生一同再次欣赏了昆曲《游园惊梦》,“接触愈深越发觉这门艺术真的了不得”,也是在那时他“动心起念”,认定“这门艺术绝对不能衰微下去”。真正促成青春版《牡丹亭》的问世,则是2002年白先勇在香港的一次讲座,“当时要讲的是昆曲,听众是一群中学生,为了吸引他们,我把题目确定为‘昆曲中的男欢女爱’,又找来俊男美女现场边演边讲,同学们听得很起劲,还踊跃发问,给了我很大灵感,可以说这就是后来的青春版《牡丹亭》的雏形。”
当下,外来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也让白先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前,首先要‘顾本’,不知己怎知彼。我希望能够借昆曲为媒介启发国人对于美的认同。听昆曲就像进行一种文化仪式,仿佛让人经历了一次文化洗礼。”
白先勇南开园畅谈十年昆曲之旅
【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4-05-10】
与任何一项抢救文化的工程一样,要推广昆曲,白先勇首先面对的是昆曲的危机。“昆曲本身以及演员、表演方式、观众都在老化。因为节奏太慢,年轻人把昆曲叫成‘困曲’,意思就是说昆曲是让人犯困的。”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为白先勇及其身后团队的重要课题。
5月9日晚,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作客南开大学,畅谈自己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摄影:钱琳)
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叶嘉莹教授出席本次讲座。(摄影:钱琳)
5月9日晚,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作客南开大学,畅谈自己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此次白先勇到天津,是应邀参加由南开大学组织的“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晚的南开大学省身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叶嘉莹教授也莅临现场,并完整聆听了整场讲座。白先勇首先讲述了个人与昆曲的悠久情缘。童年时听戏曲大师梅兰芳唱昆曲,中年重回大陆再度看到久违的昆曲演出;巧合的是,这两次演出唱的都是《游园惊梦》。“再次在大陆看到昆曲演出我特别激动,当天演出都结束了,我一个人还站在那里使劲鼓掌。”相隔数十年的这两出昆曲,一个在白先勇心中种下种子,另一个则促使种子最终“破土”,白先勇说自己终于对推广昆曲这件事“动心起念”了。
与任何一项抢救文化的工程一样,要推广昆曲,白先勇首先面对的是昆曲的危机。“昆曲本身以及演员、表演方式、观众都在老化。因为节奏太慢,年轻人把昆曲叫成‘困曲’,意思就是说昆曲是让人犯困的。”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为白先勇及其身后团队的重要课题。在一次面向香港中学生的讲座中,白先勇给讲座起名为《昆曲中的男欢女爱》,并大胆启用了来自苏州的年轻演员演绎《牡丹亭》,因为“俊男靓女肯定能让人关注。”这也成为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起点。
讲座中,白先勇回忆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编排过程,用他的话来讲,一个草台班子在1年的时间里用“血、泪、汗”给生生磨出来了,并于2004年在台北完成了2轮共6场的首演。白先勇笑说,因为整个剧目有9个钟头,首演时自己直担心这些年轻演员会忘词。
到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了十年。十年间,剧组总计演了232场,国内到过如兰州这样几乎没有昆曲基础的城市;国外也征服了美、英等国挑剔的戏剧同行与观众。讲座中,白先勇通过期间积累的珍贵照片为到场观众完整展示了青春版《牡丹亭》从无到有、最终走遍天下的“十年之旅”。
“昆曲并不是拿来赚钱的,昆曲演出完全不能考虑商业价值。每一次昆曲演出。我的心情都像是在展示青铜器这样珍贵的文物。”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国内的3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观众,这已是十年间的最大收获。而在《牡丹亭》之后,《玉簪记》等昆曲作品也都在陆续恢复中。
作为自封的昆曲推广“义工队长”,近年来白先勇的关注重点已从昆曲演出转向昆曲教育,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台北大学开设了昆曲课。据白先勇介绍,其在北大的课程已开办5年,课程以欣赏为主,并邀请昆曲名家现场演绎。“我很高兴的是,学生们已经开始自己组台演戏,并且演得很不错!”
讲座最后,面对南开大学发出的演出邀请,白先勇表示期待青春版《牡丹亭》的第300场演出能落户天津。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连走廊上都坐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学生。(摄影:钱琳)
白先勇南开讲述青春版《牡丹亭》十年之旅
【中国新闻网
2014-05-10】记者:张道正
“叶先生,老师,生日快乐!”台湾作家白先勇9日晚作客南开大学,讲述青春版《牡丹亭》十年之旅,一身深红色唐装的他出场站定第一件事即是向台下就坐的叶嘉莹先生鞠躬祝福。这种自然朴实的尊师重道之举立刻就赢得全场掌声。
在台大读书时,白先勇常去旁听叶嘉莹老师的《诗选》课,视叶先生为恩师偶像。“十年前我已经来过一次南开,那次是叶先生八十大寿,我来做了个演讲,也是讲青春版《牡丹亭》,这次适逢叶先生90大寿,我再来南开,所以说是十年之旅。”
“昆曲不是我的本行,但是我和昆曲的结缘,却让我开始相信命运。”白先勇笑言,“好像冥冥中有这么一双手,让我接触《牡丹亭》。”
白先勇回忆,九岁时曾跟随爱戏的母亲在上海美琪大剧院欣赏到梅兰芳演出,“当时我年龄小,听不懂戏,可《游园惊梦》中那一段婉丽妩媚的唱腔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而第二次真正再看到昆曲,是在1987年,又是在上海,却已经是三十九年后的事了。”
“真是没想到,昆曲经历了文革,还依然能大放光彩。”白先勇言及往事,仍是感慨不已:“戏演完,观众都走完了,我还在激动地拍手,真是令人感动,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白先勇直言,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不断地衰微;外来文化的渗入,自身文化流失断层,让整个中华民族失魂落魄。
“绝不能再这样下去,要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白先勇讲至此处,一直笑嘻嘻的面庞变得严肃,“21世纪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关键时刻,如果再错过这个世纪,可能真的很难再回头。”
为了让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重现光芒,白先勇选择了昆曲入手。在他看来,昆曲就如宋瓷、古青铜器一般珍贵而美好。
“昆曲是不能完全商业化按市场走的!”白先勇说,推广昆曲,其实就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跟展示青铜器一样。“因为昆曲本身的性质,不能要求它和相声一样,要有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白先勇的努力下,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创作了青春版《牡丹亭》,并在全球巡演了近300场,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巨大轰动。
“昆曲需要年轻的演员,也需要年轻的观众。”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一直推动昆曲以公益形式进入校园。“中国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看一次昆曲。”
白先勇还现场播放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演的盛况图片和短片,其中也包括十年前在南开大学演出时的实况。“我还记得满动容的一幕,很多学生拿着大馒头提前几个小时排队的情景,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南开同学的热情,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晚的演讲长达三个小时,77岁高龄的白先勇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讲述,他甚至一张一张地分享青春版《牡丹亭》在每地演出的每张剧照,如数家珍,脸上满是自豪而满足的笑。(完)
白先勇席慕蓉谈叶嘉莹与诗歌
【中国新闻网
2014-05-10】记者:张道正
“叶先生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10日出席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如此表示。
叶嘉莹,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她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
“我是在台湾大学的时候,是叶先生的旁听生,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的教诲真的是对我启开了一扇门,让我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白先勇介绍,叶先生讲杜甫的诗,五十年后再听依然感动。“我想叶先生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著名诗人席慕蓉也分享了叶嘉莹诗词对于普通高中生的影响,还介绍了叶嘉莹先生的小名和“蒙古族”的身份,以及族群记忆的作用。她引用叶嘉莹先生“写诗读诗是生命的本能”的名句改变了一个男孩对诗歌和生活的认识,并表示:“人的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给我们的诗词的延续下叶老自己关于族群的记忆也都是延续的。”
席慕蓉表示,所有的事情其实不是短暂的在南开大学今日的会场里发生的,都是从几千年以前,一直到今天,一直到几千年以后,“我想叶先生在这里是一个特别发亮的光点。”(完)
九旬叶嘉莹:如有来生,还教古诗
【东方早报
2014-05-11】记者:刘欣 通讯员:吴军辉 录入编辑:崔彩云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权威学者,大概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都会被推荐去看《迦陵著作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南开举行白先勇慕蓉等为老师祝寿
5月10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5月9日,一身深红色唐装的作家白先勇来到南开大学做讲座。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坐在台下的叶嘉莹躹了一躬,并说:“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90岁生日快乐。”而昨天(10日),一场“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正式开幕,这简直就是一场学界红毯秀,到场的嘉宾除了白先勇,还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诗人席慕蓉,以及来自各校所的代表们。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权威学者,大概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都会被推荐去看《迦陵著作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京城一个古老的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1945年,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解放前随国民政府海军任职的丈夫去了台湾,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唯一外籍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昨天的庆祝会上,席慕蓉分享了几个有趣的细节。2002年,两人相识,叶嘉莹对席慕蓉说:“我也是蒙古人,我们家是从叶河水过来的。你如果找到叶河水,我们就一起去看。”于是席慕蓉很努力地去找叶河水,半年后,她拜托在沈阳的朋友找到了叶河水,在吉林省的梨树县。一起去看过叶河水后,两人还一起去了蒙古高原,上了大兴安岭。
“叶老师在11岁的时候,她的伯父告诉她说,‘要记得我们是从叶河水过来的,我们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几十年之后,这位当年那么小的‘小荷子’(注:叶嘉莹小名)记住了。一个族群的记忆在一个家庭中延续了下来。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给我们关于的诗词也是如此。”席慕蓉说,她最近去参加一个年轻的学生的文学比赛,有一个读高中的男生得到诗歌的第一名。“但是他有很大的困扰,因为所有的同学都觉得他是一个怪物。他写了一首妈妈的诗,说她很辛苦,每天要问他明天上什么课、给他准备什么衣服。诗写得真的很好,但是他很困窘,因为他妈妈说你写我干嘛”。
“颁奖那天,我借用了叶先生的话,我说,叶先生说写诗读诗是生命的本能。结果没想到这个回答解决了这个男孩子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自从诗得奖以后,所有人都要问他你怎么会写诗。他上来之后,就说感谢叶先生,‘我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跟每一个人说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90高龄的叶嘉莹仍然活跃在讲台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授课。至今,她仍保持每年在国内讲学一个学期。
叶嘉莹在会上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白先勇:希望这个世纪,我们能进行一次“文艺复兴”
【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4-05-12】朱虹、吴军辉
一位特殊的观众——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台下就坐,适逢叶先生90岁寿辰,白先勇开讲第一句话便是“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生日快乐”,并行了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5月10日,当身着深红色唐装、脸上挂着招牌式微笑的白先勇先生步入南开大学省身楼报告厅时,掌声立即响彻全场。
2004年白先勇第一次造访南开,那时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刚刚起航。这一回旧地重游,他做客南开公能讲坛,为大家讲述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
一位特殊的观众——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台下就坐,适逢叶先生90岁寿辰,白先勇开讲第一句话便是“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生日快乐”,并行了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十年的一个成绩,是播洒下昆曲的“种子”
十年前初到南开时,白先勇就承诺:如果场地条件允许,他将率领青春版《牡丹亭》剧组为南开学子现场表演。他没有食言,随后的两年内,他两次率团来南开为同学们义演。
“这十年我最感动的,是来南开演出时同学们的热情。”白先勇说,2005年第一次来南开表演《牡丹亭》时,同学们的热情令他大出所料:晚上7点的演出,下午4点就排起了长队,演出时全场爆满,依然还有很多同学没挤进礼堂,却也不舍离开。
白先勇感到,同学们的热情是真的,不是来看热闹。“演出三天一共九个钟头,场场火爆,看热闹不会有这种耐性。”白先勇回忆,当时南开学生状态,就像参与文化仪式一般,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而给他们带来洗礼的,正是许久没有触碰的民族文化之美。
前年,昆曲《牡丹亭》在纽约演出,几十名在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特意前去观看。在同他们聊天时白先勇得知,其中有两人是南开大学毕业生。当年他们在南开欣赏过《牡丹亭》的表演,从此就爱上了昆曲。
他认为,回顾这十年的“旅程”,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绩——他播洒下了很多昆曲的“种子”,让很多年轻人开始乐于接受这个不被人熟知的文化瑰宝。
看了演员排练增加了对昆曲十二分的敬意
聊起昆曲,白先勇无需一字讲稿,也不用任何提示,依然思如泉涌,滔滔不绝。昆曲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
他说,昆曲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国剧”。它的美学在中国所有表演艺术中是顶尖级的,影响了京剧在内的众多剧种,并与小说、传奇一道代表了明朝最高的文化成就,
回忆起自己和昆曲《牡丹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白先勇感慨:“我年轻时候不相信命运,但是现在想想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双手,让我接触《牡丹亭》。”
当时是抗战胜利以后,梅兰芳先生回到上海举行第一次公演。“当时梅先生八年没演戏,场面盛况空前,热闹得不得了。在黑市上已经炒到一张票一块黄金。”他回忆,刚巧有人送了几张票给他们家,他就跟母亲一道在上海美琪大剧院欣赏了梅先生的昆曲表演。
白先勇说:“我当时也不懂戏,只是觉得昆曲音乐很‘奇怪’的,尤其是《游园惊梦》中那一段婉丽妩媚的唱腔,深深地印在记忆中。后来到了台湾,也很少再接触真正的昆曲演出,再度欣赏时已是1987年,同样是在上海,却已经是39年之后的事了。”
那一次白先勇没有想到,经过了这么长的坎坷岁月,昆曲艺术依然还能大放光彩:“戏演完,观众都走了,我还在激动地拍手。真是令人感动,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白先勇早年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去美国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教书。在异国他乡,他看歌剧、听古典音乐,学习了很多西方文化,反过来重新再看本民族自己的文化时,他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觉得应该“抢救”我们的文化。
他认为,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就面临着不小的危机,本来早就开始衰退,好不容易遇到转机,又受到90年代商业文化的冲击。“第一线的老师傅们渐渐到了退休年纪,中间有断层,人才也跟不上。这门艺术不是说学就能学的,它是靠口传身授保留下来的。如果老师傅不能教了,这个艺术就失传了。”
“不仅是我,当时很多人都在关注推广昆曲这件事。”白先勇说。他们着手两方面准备:一方面以《牡丹亭》这一经典剧目,训练年轻演员接班;另一方面以新演员吸引新观众来欣赏昆曲。
当时两位主演都是“璞玉”,白先勇请来昆曲名家张继青、汪世瑜手把手地“磨”。“老师们平时都很和蔼,训练新演员时非常严肃认真,女演员经常被‘训’哭,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反复打磨,以至于很多人戏服都是斑斑血迹。”
白先勇说:“看了他们的训练,我对昆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
借着昆曲启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为了推广昆曲,十多年来白先勇奔波于世界各地,和各个年龄段不同肤色的观众宣传昆曲,自称为“昆曲义工”。
白先勇直言:近代以来国家内忧外患,为了救亡图存,开始推广西学,好像整个国家的教育史都在追逐西方的科技史,并把大部分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理工、医学等领域,把中华传统文化忽略了。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要“静下来检讨,这一个世纪以来的荒废造成多大的后遗症”。
白先勇在思索:21世纪西方掌握着文化上的发言权,他们说这个音乐好,我们就跟着唱,他们说那个戏剧好,我们便跟着看。中华文明在面对最严峻的考验,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再站起来?
白先勇对同学们说,当前全世界的华人很渴望寻求自己的文化认同,这涉及到如何去定义自己是中国人。英国人可以说自己有莎士比亚、牛顿,意大利人可以说自己有文艺复兴、歌剧,他们的文化传承比较完整、丰富。而我们的民族文化从19世纪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就被斩断了。经过内忧外患,国家经济已经崛起,下一步要做的肯定是文化复兴。
他说,自己所倡导的昆曲演出就像是青铜器展览,是一种文化展示而非商业活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已经演出232场,90%是满场的,即便是这样依然赔本。“八九十人的团队,吃住都需要消费,很多演出完全就是义演,不售门票。这样一演十几年,自己也累得要死,就是想要维持住一种文化。”
“我现在转向昆曲教育去了,在一些高校开设了昆曲课,我希望昆曲在校园里扎根,取得应有的学术地位,就像欧美对待西方古典音乐的研究一样。”白先勇说。
“我们这个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怎么可能不回头去看我们过去的辉煌?年轻一代一定要重估传统文化,评估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当今世界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地位。”白先勇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
“我的悲愿就是希望在这个世纪,我们能够进行一次‘文艺复兴’,这是我们民族自我救赎的方式。”77岁的老者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告诉年轻人他对传统文化的展望。演讲后有人看到,助手给他买了不少止咳药。
白先勇: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自我救赎的方式
【中国新闻网
2014-05-12】记者:张道正
“我自己的梦想,希望在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能够来一次文艺复兴,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自我救赎的方式,救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力量!”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日前在天津南开大学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期许。
近十年来,白先勇一直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广昆曲,他的热情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华人。但谈起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境遇,白先勇还是会摇头:“现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书本里全没有戏曲、书法之类的课程,这怎么能行?西方文化有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学习研究,但是先要顾本,自己不知己,哪能知彼?”
“全世界的华人很渴望寻求自己的文化认同的,到底怎么去定义自己是中国人?”白先勇说,英国人说自己有莎士比亚、牛顿,意大利就是文艺复兴,是歌剧,它的文化传承比较完整、比较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从19世纪以后被斩断了。”
白先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衰微,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缘故。因循守旧是不对的,要跟随时代的审美;但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从古至今文化有两种,一种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一种是通俗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不悖的,各行其道,都很重要。”
“精英文化需要政府支持,因为精英文化一定是少数人的,不是大众的。”白先勇指出,昆曲就是一种精英文化需要,不是拿来赚钱的,它跟中国的瓷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应该被保护。
白先勇告诉记者,此前在美国教书,在外面久了看了很多文化,再看自己的文化有比较的看法,会更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推广昆曲,正是借着这个媒介,启发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美的认知。
“我们这个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怎么能够不往回看?怎么可能不去看我们过去的辉煌?”白先勇说,以前中国人为了生活、生存,忽略了对文化的发展,经过内忧外患,经济强大了,下一步肯定是对文化的发展。
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发展,白先勇笃定地说,中华文明在21世纪是接受最严峻考验的时候,中华文化在这个时代能够再起来,在世界上找到发言权,这是最关键的时期。
“五四以来,为了赶上西方,救亡图存,学堂变学校,完全是西式教育,以致现在的文化全是西方世界发言的。”白先勇表示,大家要坐下来静静地检讨,这一个世纪以来的荒废造成多大的后遗症,小孩子不懂得昆曲,不知传统的文化。
白先勇说,毁坏很容易,一夜之间就毁掉了;要建立起来却很难,需要长期积累。“大家都要来抢救传统文化,这一代一定会为了我们重新去评估文化,评估我们的文化在现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完)
著名作家白先勇做客南开公能讲坛-“昆曲义工”讲述十年旅程
【渤海早报
2014-05-13】记者:邵隽 通讯员:陆阳
白先勇做客南开公能讲坛讲述青春版《牡丹亭》十年之旅渤海早报记者游思行
摄
2004年白先勇第一次造访南开,那时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刚刚起航。这一回旧地重游,5月10日晚,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做客南开公能讲坛,为大家讲述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
适逢叶先生90岁寿辰,77岁的白先勇开讲第一句话便是“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生日快乐”,并行了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一见到南开师生,白先勇便打开了话匣子,话题始终围绕《牡丹亭》,他说:“这幕戏和南开很有缘。”十年前初到南开时,白先勇就承诺:如果场地条件允许,他将率领青春版《牡丹亭》剧组为南开学子现场表演。他没有食言,随后的两年内,他两次率团来南开为同学们义演。
白先勇感到,同学们的热情是真的,不是来看热闹。白先勇回忆,当时南开学生的状态就像参与文化仪式一般,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前年,昆曲《牡丹亭》在纽约演出,几十名在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特意前去观看。在同他们聊天时白先勇得知,其中有两人是南开大学毕业生。当年他们在南开欣赏过《牡丹亭》的表演,从此就爱上了昆曲。
他认为,回顾这十年的“旅程”,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绩—他播撒下很多昆曲“种子”,让很多年轻人开始乐于接受这个不被人熟知的文化瑰宝。
他说,昆曲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国剧”。它的美学在中国所有表演艺术中是顶尖级的,影响了京剧在内的众多剧种,并与小说、传奇一道代表了明朝最高的文化成就。
回忆起自己和昆曲《牡丹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是抗战胜利以后,梅兰芳先生回到上海举行第一次公演。白先勇就跟母亲一道在上海美琪大剧院欣赏了梅先生的昆曲表演。再度欣赏时已是1987年。白先勇没有想到,经过了这么长的坎坷岁月,昆曲艺术依然还能大放光彩:“戏演完,观众都走了,我还在激动地拍手。真是令人感动,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白先勇早年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去美国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教书。在异国他乡,他看歌剧、听古典音乐,学习了很多西方文化,反过来重新再看本民族自己的文化时,他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觉得应该“抢救”我们的文化。
为了推广昆曲,十多年来白先勇奔波于世界各地,和各个年龄段不同肤色的观众宣传昆曲,自称为“昆曲义工”。
白先勇对同学们说,当前全世界的华人很渴望寻求自己的文化认同,这涉及如何去定义自己是中国人。他说,自己所倡导的昆曲演出就像是青铜器展览,是一种文化展示而非商业活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已经演出232场,90%是满场的,即便是这样依然赔本。
“我现在转向昆曲教育去了,在一些高校开设了昆曲课,我希望昆曲在校园里扎根,取得应有的学术地位,就像欧美对待西方古典音乐的研究一样。”白先勇说。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预告(十三)
北 京 大 学 与 昆
曲
陈均老师 主讲
5/22(四)18:40-20:30 /
北京大学理教107
文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出版有论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空生岩畔花狼籍——京都聆曲录》、《也有空花来幻梦——京都聆曲录Ⅱ》,昆曲艺术家传记《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诗集《亮光集》等,编有《新诗讲稿》、《京都昆曲往事》、《梅兰芳》、《李长吉评传》等。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经典昆曲欣赏
主 持 人:白先勇
时 间:2014年春季下学期每周四第10-11节(18:40-20:30)
地 点:北京大学理教107
洽 询:kunqu@icipku.org
主 办:北京大学
承 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 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赞 助: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SA
选课信息:本课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通选课,占2个学分,
北京大学本科生可登陆校内门户艺术学院本科选课单中进行选课。


文學相對論 / 三個孽子 哪吒、賈寶玉和龍子 - 白先勇vs.奚淞
三個孽子 哪吒、賈寶玉和龍子
白先勇vs.奚淞
白先勇(右)與奚淞對談。圖/聯合報記者鄭超文攝影
【聯合報 2014-05-12】陳宛茜記錄整理
1971年9月,奚淞在白先勇主編的《現代文學》雜誌裡,發表短篇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震動文壇。但他隨後赴巴黎念美術、鑽研佛經投入宗教世界,極少動筆創作,看似斷了文學俗緣。
去年奚淞為《文訊》雜誌義賣白描觀音,意外撿到一尊哪吒神像,竟將他這四十年來從哪吒到觀音、從文學到宗教的摸索過程串在一起。他認為生命的感觸不止通向文學,也會提升至宗教境界。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白先勇的《孽子》,是文學也是宗教。這次的文學相對論,便請白先勇與奚淞對談「三個孽子:哪吒、賈寶玉和龍子」。
人的生命就像種子
奚淞(以下簡稱奚):多年前我母親生病。深夜我坐在母親病床前,拿起白報紙寫〈哪吒〉,筆下文字就像一串珍珠,一個拉一個。一夜之間,我把對文學的嚮往傾瀉而出,經歷寫作的狂喜。發表後,我從此不再看這篇作品,再也抓不住這種感覺,轉到巴黎念美術。這篇小說成為我的棄嬰,一棄就是四十年。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沒想到,奚淞和哪吒其實結了一輩子的緣。
奚:母親去世後,我一直在佛法中摸索。我畫了卅年的觀音,畫觀音對我來說就是禪修。幾個月
前,我畫了一尊觀音,身體趺坐、側身看著岸邊一朵蓮花。我畫觀音時,覺得人生真是奇妙。
我當年寫〈哪吒〉的頭尾,是哪吒的師父看著岸邊的蓮花,說哪吒就是蓮花化身。我那時怎
知道,四十年後我居然摸索佛學還在畫這朵蓮花。
人初生的生命就像種子,努力迸發萌芽時,可能會預見到未來的樣子。我覺得先勇年輕
時所寫的小說就是這樣,他所寫的世界不是年輕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他用生命爆發出來,
所看到的世界。
去年我接到《文訊》雜誌的信,希望我捐一些書畫義賣,我準備捐這幅觀音像。第二天
早上,我騎著腳踏車經過一間廟,發現廟前的垃圾堆裡放了一尊木雕。一看,竟然是哪吒。
廟裡的人說不是他們的,我便將神像放在車籃中帶回家。洗去塵灰後,發現這尊木雕年代悠
遠,可能是出自大陸唐山雕刻師傅之手。
上網查資料,才發現三太子在台灣很紅。傳說《封神榜》裡的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
兒子,因為誤殺龍王之子,龍王到玉皇大帝前告狀。李靖回去教訓兒子,哪吒回道:我來到
這世上不是自願的,既然犯了天條,我便剔肉還骨,償還這罪便是了。
但網路上一直追問:哪吒是不是印度人?原來哪吒的身世也一直有學者在探究。我這才
知道,哪吒是唐代大乘佛教盛行時,隨印度神話一起進入中土。哪吒原本是護持佛法四大天
王中北方毘沙門天的第三個兒子,這個故事後來演化成道教的神話,哪吒也成為道教最年輕
的神,在台灣擁有普遍的信仰。我在這裡找到哪吒和佛教的淵源。
難怪我老覺得「剔肉還骨」不是中國的故事,中國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會編出這
麼離譜的故事。我還請印度的師父幫我查,他說這也是一個印度遺失的神話故事,但經典的
確記載毘沙門天有個名叫那吒俱代羅的兒子。再繼續追查下去,才赫然發現《普門品》中談
到觀世音菩薩的變化身時,毘沙門天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
阿彌陀佛和觀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信仰,尤其觀音代表慈悲心,被中國人逐漸轉化成女
性,以一個母親的性格出現。進入歷史期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男神主宰、表面理性卻充滿了
戰爭和經濟掠奪的社會,底下卻潛藏著愛與慈悲的女神所支撐、不可思議的世界。其實,早
在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女神的社會,卻被人類文明壓制下去了。
卅年來,我追尋母親慈悲的容顏,走了這麼大一圈,從哪吒找到觀世音菩薩。我這卅年,
就像認祖歸宗,又像苦兒流浪記,終於找到家門。
我家中供奉哪吒像,上面是他父親毘沙門天,底下供著《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裡頭記
載觀音可以化身為毘沙門天的經文。下面有一張照片,是我捐給《文訊》拍賣的「觀蓮菩
薩」,旁邊有一張三太子當初被棄置時蒙在臉上的紅紙。底下寫著「花開證法,歸根成靜」
偈句,意為蓮花的開放象徵著覺悟,當他認識自己的本源時,心裡是安靜的。哪吒雖然腳踏
風火輪、拿著武器,只要找到本源,心裡卻是沉靜的,因此我畫的哪吒,手裡拿的不是武器,
是一朵蓮花。
文學最高的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
白:像哪吒對奚淞一樣,《紅樓夢》對我來說也是一生一世。我九歲在上海聽廣播電台講《紅樓
夢》,看《紅樓夢》的連環畫、小人書,還集了好多賈寶玉、林黛玉的公仔牌。我退休前教
了廿九年的書,以為自己可以不再教書了,沒想最近因緣際會,又在台大開《紅樓夢》課程。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人願意從頭到尾好好讀《紅樓夢》。這本書是「天書」,不能不看
的。我上課講到賈寶玉出場時,說他帶了一身裝飾,「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長
得就像是神的樣子。我到奚淞家看到三太子的神像,一驚,這不就是賈寶玉!
賈寶玉是神瑛侍者,到賈家十九年還滿俗緣便走了。他就像哪吒轉世,離開也像哪吒剔
肉還骨,肉身給賈府留下一個孩子和功名,佛身則走了。
哪吒和賈寶玉,都是中國神話文學中的孽子系列。他們都是叛徒。哪吒是天庭的叛徒,
儒家社會容不下賈寶玉。他們被制式社會趕除,遭到流放的命運,不同的是賈寶玉選擇的是
自我流放。
奚:賈寶玉非常敏感,他經歷大觀園中眾生的悲苦,這不就是白先勇嗎?
白:《紅樓夢》在某方面就像是佛陀傳,寶玉就像悉達多太子,經歷生老病死。
奚:悉達多太子的敏感,跟他從小失去母親有關。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蓮花池邊生下悉達多,
七天後便去世。他的生命中有一種惘惘然的缺失沒有補上,讓他會去關懷世間的苦。
白:悉達多太子、耶穌和賈寶玉,他們都看盡世間的苦,想要找一種救贖。
奚:他們想翻轉這種苦,苦成為一種入道之門,藉苦去看生命的真相。一般人養尊處優,沒有這
種敏感去體悟生命之苦。
白:救贖一直是文學的主題。我在《孽子》中寫龍子也是如此,他死過一次回來後,想在阿青、
跛腳小孩的身上,找回生命的救贖。
奚:生命的大痛不止會通到文學的深處,也會提升至宗教的境界,這也是連結宗教和哲學、文學
之處。
白:文學要達到很高的高度,必須觀照整個人生,必須跟宗教有所結合。文學最高的境界,也是
宗教的境界。
《紅樓夢》對女性的尊重,沒別的小說比得上
奚:很少有一部文學可以像《紅樓夢》一樣,把世間的繁華盛景,架構在宗教、神話的結構之下。
白:《紅樓夢》用燦爛華美的文字,表現「空」的哲學,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奚:年輕時看到《紅樓夢》結尾,賈寶玉穿著大紅猩猩斗篷在雪地中匆匆三拜,會感到一種惆悵,
那是因為年輕的心對堆金砌玉的世間繁華還有留戀。現在活到一把年紀,開始感到浮生若夢,
夢不是假的,而是把真實的東西翻過來,讓你看到真相。現在再讀賈寶玉雪地三拜,不再感
到悲愴,而是看到一種開悟的境界。《紅樓夢》不是追憶似水年華,而是把有和無翻轉過來,
把東西翻轉給你看是空的。
白:奚淞的畫室有一個對聯:「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夢人間幾度續黃粱」,我在台
大開課時,就用這副對聯來說《紅樓夢》的境界。
奚:這是在絲路張掖古廟裡的對聯。我們一群人走絲路時,一名學佛的人突然有了靈感,找到了
一間斑駁美麗的古廟,裡頭有一座臥佛。廟裡的對聯都是斑駁不清,只有這對是清楚的。它
是西夏國的對聯,但用的是中文。在戈壁沙漠那種茫茫然的天地線下前進,你會產生「天
問」:問天地之間我的存在是什麼?人們在黃沙中不斷追逐地平線、永遠不會抵達,就像世
間人都在尋找幸福,卻永遠不會找到。我們都活在時間和空間的幻覺中,就像史特林堡的《
夢幻劇》或柏格曼的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裡所傳達的精神。
白:就像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所言,夢中之情,未必非真。
奚:《紅樓夢》一開場便出現「女媧補天」的故事。這跟我這卅年追尋有關,祂是一個女神、女
性世界的復活。曹雪芹在大觀園的女性中尋找愛的本質,是一種「女性」的探尋,就從女媧
補天開始。
人類文明的表象世界,是一個理性邏輯的社會,充滿政治、經濟、戰爭和掠奪,得靠女
性來扭轉。就像天庭男神吵架把天柱弄斷了,要找女媧來補天,因此永遠會有一個「大地之
母」的神話。
白:《紅樓夢》跟《水滸傳》所代表男性的世界,形成兩種極端。《紅樓夢》對女性的尊重,沒
有別的小說比得上。
奚:《孽子》裡圍著新公園團團轉的一干主角,都在追尋父親的認同,但他們所踏的土地,卻是
清代天后宮的遺址,供奉女神媽祖。
白:「親子」之間的關係很神祕的,父母給你生命,中間卻是一連串問號。龍子這麼怨他父親,
根源是對自己存在的惶惑與追尋。
奚:「孽子」代表生命中的受傷與受苦的人,以及他們生命的可能性,他們所發出的「天問」與
可能的翻轉。在這點上,我和先勇很能共鳴。
白:我雖然沒有研究宗教,但心境上卻是。我對佛教的興趣,便來自《紅樓夢》給我的文學的引
導。(四之二)


昆曲大师蔡正仁、华文漪清唱雅聚
风华绝代 仁者清音
昆曲大师蔡正仁、华文漪清唱雅聚
时间:2014年6月3日(周二)19:00
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
票价:30元(凭北京大学有效证件购买)、60元
5月20日(星期二)9:30开票
主办: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协办: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昆曲《牡丹亭》《雷峰塔》《长生殿》名曲选唱
(具体曲目以当日演出为准)
主持人:陈均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 华文漪
《牡丹亭•惊梦》【山坡羊】 / 华文漪
《牡丹亭•惊梦》【山桃红】 / 蔡正仁
曲牌演奏《万年欢》
《雷峰塔•断桥》【山坡羊】 / 华文漪
《雷峰塔•断桥》【前 腔】 / 蔡正仁
《雷峰塔•断桥》【金络索】 / 华文漪
《雷峰塔•断桥》【前 腔】 / 蔡正仁
《贩马记•写状》视频
《长生殿•惊变》【石榴花】 / 蔡正仁
《长生殿•惊变》【泣颜回】 / 华文漪
《长生殿•惊变》【斗鹌鹑】 / 蔡正仁
《长生殿•惊变》【扑灯蛾】 / 华文漪
曲牌演奏《朝天子》
《长生殿•惊变》【泣颜回】(携手向花间) / 华文漪、蔡正仁
乐队
笛师:钱寅(上昆),琵琶、二胡、笙、鼓、小锣(北昆)
更多资讯请关注讲堂网站:www.pku-hall.com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为丰富校园昆曲活动,增加学生欣赏昆曲清唱的机会,以及对昆曲唱功的认知,特邀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华文漪于端午时节清唱雅聚于北大。风华绝代之华文漪,仁者清音之蔡正仁,携手向花间,演绎燕园佳话。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由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退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策划人白先勇教授倡导建立并主持,是致力于北京大学的昆曲教育、推动昆曲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与学术研究的校级科研机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高校成立的第二所专业昆曲研究机构。
在科研方面,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努力促进以昆曲为核心的戏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制定了昆曲出版计划。一方面搜集、整理与昆曲相关的口述史及文献资料,开展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专门研究,以文字、图像等手段记录、展现及传承当代昆曲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并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策划与协助昆曲研究的专著出版,以将最新的昆曲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认知。
在社会服务方面,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将推动昆曲艺术和昆曲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与普及,不仅支持校园昆曲社团的相关活动,致力于培养青年昆曲人才,资助各高校爱好昆曲的学生继续深造,培养昆曲的未来;而且推动昆曲院团及昆曲艺术家在校园里的艺术展演和传授,并通过网络、影像等手段促进昆曲对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目前承担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为北京大学通选课程,邀请昆曲研究专家及昆曲表演大师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经典片段表演欣赏,让学子们接触昆曲、欣赏昆曲、学习昆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将在北京大学、白先勇教授和美国FCCH基金会的支持下,肩负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使命,通过昆曲传承,引起社会关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昆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蔡正仁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工小生,尤其擅长官生戏。师承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及传字辈沈传芷、周传瑛等名家。代表剧目有《撞钟分宫》《惊变埋玉》《迎像哭像》《太白醉写》《八阳》《贩马记》《见娘》《乔醋》《评雪辨踪》等。主演大戏有《长生殿》《琵琶记》《牡丹亭》《白蛇传》《风筝误》《连环记》《班昭》《桃花扇》等,塑造了昆剧小生中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各种行当的不同人物。
1986年因演出《乔醋》《见娘》等剧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主演《长生殿》荣获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1993年主演昆剧《牡丹亭》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昆剧电视剧《牡丹亭》获1997年全国电视戏曲片“飞天奖”和“金鹰奖”,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及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等奖项。2009年6月因主演精华版昆剧《长生殿》而荣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
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
华文漪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于1941年。华文漪是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她从小受教于朱传茗“传”字辈艺术家及俞振飞、言慧珠等名师,主工闺门旦,技艺精湛、才华出众,20世纪60年代就享有“小梅兰芳”的美誉。华文漪扮相端丽、身段婀娜、姿态高雅、嗓音华美,表演含蓄而有爆发力,情感丰富而不失闺秀身份,她追求自然的风格,把程式不落痕迹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中,“歌时曲惊四座,舞时精彩纷呈”。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墙头马上》《钗头凤》《蔡文姬》,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韵味悠长、隽永脱俗的美丽形象。
于1986年演《偷诗》《断桥》等剧目,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移居美国。在美组“华昆社”,参加洛杉矶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国际艺术节等演出,先后在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讲学。1992年荣获美国林肯中心亚洲最佳艺人奖,1997年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艺术学者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