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Viewing all 4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梁谷音让世界分享昆曲的美丽/端木复、李鹤

$
0
0

梁谷音让世界分享昆曲的美丽
【解放日报 2005-5-27】 端木复、李鹤

“我不是盆中花,要人精心调养;也不是园中叶,令人万般怜爱。我只是深山中的一株草,乱发粗饰,虽有一丝柔情和半点娇媚,更有那一霎那的狂野。”—选自梁谷音《红尘有爱·人间有情》


《西厢记》 红娘 / 梁谷音

 

  一个明媚丽日的上午,笔者敲开了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的家门。一抹鲜绿跃入眼帘,迎接我们的是身着绿色中式上衣的梁谷音。杏眼含笑,但那明亮的目光却分明透射出几分坚毅。恍惚中,眼前幻化出她随笔中那个山中小草的形象。

 

童年的万福庵记忆

  梁谷音喜以野草自比,因为野草柔弱的身躯中蕴藏有顽强的品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更像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万福庵童年记忆,一直深藏在她的心底。8岁那年,父死母离异使无依无傍的梁谷音被迫走进庵堂,为万福庵一位老疯尼收养。在4年上千个清冷的日子里,本该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淹没在晨钟暮鼓中。
4年后,一则来自大上海的招生广告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顶开压在身上的巨大石块,纤纤小草终于破土而出。1954年,年仅12岁的梁谷音考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昆曲班,从此走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并最终成为昆曲界的名角大家。

 


《孽海记》 本无 / 刘异龙   色空 / 梁谷音


《潘金莲》 潘金莲 / 梁谷音


《烂柯山》 崔氏 / 梁谷音

 

正旦、花旦、泼辣旦均能应工

  聚光灯下,一婆娑女子翩然入目,杏眼低敛,明眸闪动,煞是动人。看她碎步点点,徜徉回环,粉妆玉琢之下,颦笑顾盼之间,几点婀娜,几许轻盈,几多梦幻。于是朱唇微启,幽幽的甜润的浸着味儿的昆曲就传了出来,钻入耳里,飘入心中,不温不火地把你拉入邯郸梦境……
  在逸夫舞台刚刚上演的新戏《邯郸梦》里,那个有着少女般眼眸的女子,正是梁谷音。
  从艺50年,梁谷音日日与昆曲为伴,昆曲成了她身体不可割舍的部分,成了她永远的梦。在昆曲这条芬芳但却充满艰辛的艺术之路上,她忘情地吸吮着前辈的雨露滋养。
19岁,刚刚毕业的梁谷音即跻身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十大金牌之列。虽然文革期间曾一度被下放做工,但她对昆曲的迷恋丝毫没有衰减。回沪后,重操旧业的她艺术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听见丝竹就想展歌喉,听见锣鼓就想跑圆场,同学们嘲谑她道:“梁谷音得了戏癌,等她死了,给她盖上一件袍子,她就瞑目了。”
  《思凡》中朦胧羞涩的小尼姑,《烂柯山》中不安清贫的崔氏,《潘金莲》中妩媚风骚的潘金莲,《婉容》中凄楚可怜的婉容,《描容》中孝感动天的赵五娘……50年来,一位位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在她的演绎下活灵活现,活色生香。


以昆会友雅士云集

  在梁谷音家客厅,有3幅水墨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两幅为著名画家谢稚柳、陈佩秋所送,另外一幅是上海中国画院老院长程十发所赠《烂柯山》中梁谷音的崔氏造像,该画在法国获奖后就由梁谷音亲自珍藏,程十发曾评赞梁谷音的舞台上一颦一笑,都翩翩入画。
  以昆为媒,以昆会友。梁谷音家一直雅士云集,并因此留下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轶事趣话。
  画家谢稚柳与陈佩秋夫妇,在梁谷音十几岁时就开始迷她的昆曲,但却无从谋面。直到1978年他们回到上海,通过刘异龙的“中介”才正式相识。梁谷音回忆,那时她常住画家家中,先排给他们看,得到认可才在团里演。她每次演出,画家不仅场场不落,往往还要买上几十张戏票送亲友。画家夫妇还在《艺术世界》撰文说:“梁谷音的戏是千百张仕女图。”
古园林专家陈从周从小喜欢昆曲,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学生不唱昆曲他居然就不给及格。虽然他与梁谷音相识很晚,但几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一次,梁谷音在同济演出,陈从周几个星期里忙前忙后,大事小事一概亲自操办,说交给别人不放心。演出时,台上的灯晃了晃,台下的陈从周就坐不住了,他箭步冲上舞台,大骂工作人员失职,好好的演出就被他这么一搅整个乱了套。

 


朱传茗(左)为梁谷音授艺(摄于1958年)

 

师恩难忘师德相传

  早已两鬓染霜的梁谷音总是念念不忘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等“传字辈”老师的关怀帮助和提点教诲。
  50年前,孤身一人的梁谷音看着同学节假日兴高采烈地回家,忍不住想家想娘。一次为排解寂寞,她跑到传达室帮老伯开门,正巧碰到了沈传芷和薛传钢两位老师。“空着帮开门,浪费大好光阴,还是来唱一段吧!”沈老师拿起笛子要她唱一段《藏舟》里的“山坡羊”:“泪盈盈做了江中的花片,惨凄凄做了天边的孤雁……”刚唱了两句,梁谷音就泪水哽咽,再也唱不下去了。老师急问原因,她抽泣着回答:“我不知为什么,只是我与剧中人邬飞霞一样是无父的孤儿,恰恰也是14岁。”上个月刚刚痛失爱女的沈老师霎时两眼发红,在薛老师的撮合下当即收了梁谷音做义女。
  从此,在学校的八个春秋,但凡周末,沈老师总要陪着梁谷音。他白天课堂上教小生,晚上自修教梁谷音旦角。还为她添衣置鞋,关怀备至。自然灾害时,他自己的儿子吃青菜,梁谷音却每天保证两个荷包蛋。
对恩师的感怀之心不知不觉中转移为对弟子的谆谆关爱。现在,梁谷音仍然在上戏戏曲舞蹈分院任教,每周三次,一丝不苟。众多的昆曲后生都受过她的指点。私下里,也常有学生登门拜访。去年10月,苏州昆剧团的青年演员吕佳、施远梅,还正式成为她的入室弟子。此外,她还欣然接受了上海同济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昆曲社的艺术顾问,并长期执教昆曲的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介绍昆曲知识。

 

让世界分享昆曲的美丽

  英国、丹麦、瑞典、美国、日本……各种交流演出应接不暇。从1987年至今,梁谷音已先后赴美国10次、赴日本16次,各种出国演出50余次。长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她用她那优美的唱腔和生动的肢体语言,让昆曲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与异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2001年7月,华盛顿索米四博物馆,在中国文化节上,她受邀表演两位古人祭奠先人的戏:一个是《琵琶记·描容》,赵五娘公婆死了,她描公婆的容祭奠他们;一个《浇墓》,乔小青祭奠苏小小。那一次让梁谷音感触颇深:“哎呀,那是我演戏演到现在成本最少、效果最好的一次。”博物馆内陈列的祭台成了现成的最好舞台,堆满了死者照片的展览厅里那哀哀怨怨、凄凄惨惨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个外国人都看得眼泪直流。“就三个人,也没有麦克风,笛子和鼓由在美国的昆曲演奏员担当,也没有字幕,就是给观众一张剧情说明书。我说你们懂吗?他说我们不懂,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意思。”梁谷音沉浸在激动的回忆中。她一个人的戏,一天3场,一演就是3天。
  外国观众的喜爱,使她那份要与世界一同分享昆曲美丽的愿望变得更加近了。

 

妇“唱”夫“随”不羡天上仙

  “中午我给你们做椒盐小排,再煲个汤,怎么样?”采访的空隙,梁谷音的老伴王济生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询问。“可以的。”梁谷音温柔地应了一句,“往常都是他买菜,我烧饭,今天有客人来,就只能让他忙活了。”说话间,脸上挂满幸福。
  外面的梁谷音是奔波忙碌的;家中的梁谷音则如一叶停靠在港湾里的小舟,安详而静谧。
  她唱曲,有人给她拍曲;她排戏,有人帮她品评;她踌躇迟疑时,有人为她出谋划策……这位闺中良友、艺术高参不是别人,正是她的老伴王济生。
王济生曾经做过上海昆剧团的团长,也做过上海文艺创作中心的领导,从上海越剧院艺术总监的位子上退休。对戏曲,对昆曲,他自有自己精到的理解和独特的参悟。昆曲不仅是两人的“月下红老”,更给了他们永远都说不完的共同语言,以及那份长久的默契。

 


《水浒记·借茶》 阎惜姣 / 梁谷音

 

梁谷音简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首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得主。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师承张传芳、朱传茗、沈传芷等名家,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娇媚动人,飘逸轻盈。主演花旦,但正旦、闺门旦俱能胜任,誉为昆剧界的“通才演员”。代表剧目有《借茶》、《活捉》、《烂柯山》、《思凡下山》、《琵琶行》、《蝴蝶梦》、《潘金莲》、《西厢记》、《牡丹亭》、《描容别坟》、《剪发卖发》、《阳告》、《渔家乐》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侯少奎:舞台上的“盖世英雄”/刘磊

$
0
0

舞台上的“盖世英雄”
“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对昆曲的未来充满希望
【现代快报 2014-05-28】 刘磊

在昆剧界,“北昆”作为其中的一个艺术流派,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豪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谈到“北昆”,就不得不说到“国宝级”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嗓音条件的上佳,让他的尚派戏一向被赞具有“尚和玉的功架,杨小楼的嗓子”,堪称一绝。戏迷更赞誉其为舞台上的“盖世英雄”。


《单刀会》 关公 / 侯少奎

 

  一声石破天惊的“啊嘿”,慑住了上千名的观众,剧场中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清脆的打击乐引出了气宇轩昂的豹子头林冲,立体形象的出现,使观众从惊呆中醒了过来,随着林冲的一个威武亮相,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段媒体的描述让侯少奎饰演的《林冲夜奔》经典场景跃然纸上,并让人回味悠长。
  确实,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侯老主演的《单刀会》《千里送京娘》《麒麟阁》《倒铜旗》《闹昆场》等等剧目,在行内外无不受到好评。今年,76岁的他又与其他昆曲艺术家一起,将阔别舞台53年的昆曲《五人义》再现舞台。近日,快报记者打通了侯老家的电话,听其讲述了他与昆曲的故事。

 

入行 / 出身戏曲世家,却到16岁才学昆曲


  查阅资料,有关侯少奎的履历用时髦的词说,简直是“亮瞎了眼”。他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侯益才,著名昆剧演员。父亲侯永奎,京、昆剧表演艺术家,素有“活林冲”之称。女儿侯爽(侯爽晖),著名昆曲演员、影视演员;二女儿侯小奎(侯晓牧),舞蹈演员。
  “我们家算是梨园世家,从事戏曲事业有四辈儿了。”说起自己的家学渊源,侯老言辞间颇为骄傲,“像我们家四代从事戏曲的,在整个文艺圈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虽然长辈都是昆曲大腕,但侯老真正走上昆曲艺术的道路,却是在他16岁那年。“因为我们家族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行当,大家看到名家名角在台上的风光,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辛酸。而这一点,爷爷、父亲他们都是深有体会。所以他们一直不赞同我学戏曲。”侯老告诉记者,在16岁前,他一直在学校读书,当时喜欢绘画、书法的他,还想报考美院,将来成为美术家。
  “但我最终还是学了昆曲。”侯老告诉记者,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但是又顺理成章。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前夕,全国却找不到多少学习昆曲的人。于是当时北方昆曲代表团的负责人金紫光跟侯老的父亲说起接班人的事,就让侯少奎去试了试嗓子。结果,金紫光听了很高兴,马上动员侯永奎,说这样的嗓子不唱戏可惜了。
  “父亲最终同意了,但因为我当时16岁了,没有从小练过基本功,父亲有许多担忧,问我行不行。我说试试吧。但父亲告诫我,要是学习昆曲,就不能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就说行,心里想着不就是多吃点苦吗。”
  于是,在这个机缘下,侯少奎走上了昆曲艺术的道路。

 

荣耀 / 曾为毛主席演出昆曲,获赞“后继有人”

  可以说,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就注定了侯少奎的成功。侯老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的是,自己在长安大剧院第一次正式演出,演的是《倒铜旗》。“当时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也来了。演出结束后,马先生就对他说:‘你演得很好,嗓子也好,扮相像你爸爸,脚底下好,这出戏挖掘出来了,跟老师学得好,后继有人了。’”


《林冲夜奔》 林冲 / 侯少奎

 

  自此之后,侯少奎练习得更加刻苦。虽然这中间也有过许多曲折,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而且,让侯老终身难忘的是,他还得到过毛主席的夸奖。侯少奎表示,其父侯永奎被誉为“艺兼京昆的大武生”,曾数度为毛主席和国外嘉宾表演《林冲夜奔》,而自己也有过为毛主席表演的经历。“那是1975年的深秋,上级通知我,毛主席点名要看我父亲演的昆曲《林冲夜奔》,因当时我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要我来演,用录像机录下后,送给主席看。当时主席的病也已经很重。后来听莫宣导演说主席看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后继有人’。”
  这些夸奖,足见侯少奎对父亲技艺的传承,而且在这些传承中,他也融入了不少自己的特色,《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义侠记》《四平山》《铁笼山》《艳阳楼》等剧都成为经典。因为这些剧中,侯少奎塑造了林冲、关公等一个又一个经典英雄,所以戏迷誉其为舞台上的“盖世英雄”。

 


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 / 侯少奎  赵京娘 / 洪雪飞

 

传承 / 看到昆曲的希望 年轻人爱上昆曲

  虽然继承了父亲侯派武生的精髓,但是侯老却表示:“父亲走的时候,把他身上三分之二还多的戏带走了,我只继承了不到三分之一。”言辞间有颇多的遗憾,而虽然女儿侯爽也曾在昆曲舞台上熠熠发光,但现在也告别了舞台。“到孙子这一辈就没有人学昆曲了。但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我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全国各地,条件都不错。我会的戏,只要学生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一直教到我不能动为止。”
  侯老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越发替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感到欣喜,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它。“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表演讲课,我的许多戏迷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不仅有这些年轻的观众,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昆曲事业,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成绩,让人对昆曲充满信心。”
虽然信心满满,但是侯老也有自己的担忧,因为有许多传统剧目,都多年没有登台了,很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像《五人义》,从1961年后,就没有人演过。今年我就和72岁高龄的王德林一起,把它排了出来。如果这时候再不把它捡起来,恐怕真的要丢了。”正是这样的心态,侯少奎透露,现在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把自己的一些表演录下来,“录了很多了,哪怕现在不能搬上舞台,最起码还能留存下来。”
  传统剧目的传承,侯老相当上心,而对于昆曲的创新,他也是相当支持。“我从来不反对创新和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能离开了传统的根。”侯少奎表示,他与父亲,父亲与他的师父表演的《单刀会》都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没有脱离艺术的本身,让人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侯派武生。这就是传承与发展的完美融合。“包括新编的剧目等,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一定要搞出好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单刀会》 关公 / 侯少奎

 

侯少奎简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9年,祖籍天津。北方昆曲剧院著名武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历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方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研究会理事、北京振兴京昆协会理事等。
  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侯益才和父亲侯永奎均为昆剧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师承侯永奎、侯炳武、傅德威、赵松想、王瑞芝等名家,在代表剧目《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中,出色地饰演了林冲、关羽和赵匡胤等人物,以魁梧、豪迈、英武、嗓音高亢、吐字清晰、韵味纯正等特点称誉昆曲界。
  1984年,获北京市中青年会演优秀表演奖;1985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年,以戏曲电视剧《南唐遗事》荣获电视剧飞天奖;1987年以《宗泽交印》荣获北京市新编历史剧会演优秀表演奖;1996年以《水淹七军》荣获北京市新编历史剧会演优秀表演奖。
  他继承的剧目有《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麒麟阁》、《倒铜旗》、《闹昆阳》、《夜巡》、《武松打虎》、《五人义》、《钟馗嫁妹》、《挑华车》、《铁龙山》、《四平山》、《艳阳楼》,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受到内外行的好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没什么比真相更能让他们的伤口愈合/长江商报

$
0
0

没什么比真相更能让他们的伤口愈合
继《父亲与民国》后,白先勇再为父亲写书《止痛疗伤》
【长江商报 2014-08-22】特约记者 李怀宇

 
  曾以《台北人》、《纽约客》、《孽子》等经典小说为人熟知的作家白先勇、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继《父亲与民国》之后,再写了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止痛疗伤》。台湾、香港版本的《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已经推出,白先勇上月曾携新书出席香港书展。据了解,不久此书将出简体字版。
  《止痛疗伤》重寻白崇禧1947年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后赴台宣慰的历史。白先勇说,在台湾至今还有很多冲突是由“二二八事件”这个历史根结引起,没有什么比真相更能让他们的伤口愈合。“别人都没有把这些资料好好整理过并且写出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对二二八要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得知真相。”白先勇称,写此书是为了还原历史、填补空白,让人们了解真相,最终走出伤痛。
  白先勇专门找了研究民国史的青年学者廖彦博合作,廖彦博此前编过关于“二二八事件”的书。他还一直努力收集其父亲宣慰台湾时的相关函电、广播、演讲、文告资料,采访了“二二八事件”幸存者。幸存者之一萧锦文,如今已89岁高龄,提起往事不禁老泪纵横,直言当年被押赴刑场枪决路上,因白崇禧一道特赦令而逃过一劫。
  本报特约记者李怀宇独家对话白先勇,解读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事件”背后的故事。

 

对话白先勇
■ 白崇禧与“二二八 事件”
当时很多台湾人对父亲处理“二二八”的方式很感念

锐读周刊:白崇禧将军生前有没有专门跟你讲过“二二八”事件?
白 先 勇:他跟我谈过。“二二八”事件在台湾历史上重要得不得了,如果不了解“二二八”,

     就不可能了解台湾人的心态。但对于我父亲的整个事业来讲,这不算一件大事。他参

     加过武昌起义,北伐也是他完成的,还打了八年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国共内战,都是几

     十万人的大场面,带过上百万大军,因此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在他看来是很容易处

     理的一件事情,用不着这么大动干戈。所以他去了之后就打电报给中央,说不必再派

     军队来。那时候陈仪还要求再派一个师过来,多了一倍军队就更麻烦了。我父亲就说

     用不着,在他看来台湾也没发生什么大暴动,也没有到全台湾的人一起造反的地步,

     少数抢劫枪支的人也只是一般民众而已。所以他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

     无。
       我书里提到一篇文献,四月二日他回到南京之后心里还很挂念台湾的这件事和那

     些受刑的人,他向陈仪发的很重要的一道命令就是所有被抓的人和要处理的案子通通

     报给国防部,要呈上来给他看。因此,我父亲虽然离开了台湾,但最后一批受刑的人

     的名单和审判过程还是呈给了我父亲。那一批有十三个案子,涉案人有二十九个,其

     中有十八个被判死刑。现在看来很令人诧异,因为死刑的原因都是抢劫。因为,戒严

     时期,抢劫是唯一死刑。早期我在台湾的时候还是这样,抢不可以,偷可以。可能在

     我父亲他们看来,抢劫大概只是趁机作乱,所以他把那十八个死刑通通改成徒刑,呈

     给蒋介石。蒋介石就批了个“可”字,等于是一道救命符,影响了那十八个人和他们

     的家庭一辈子。所以那篇文献很要紧,现在还在国史馆,被我找到了。
       后来我父亲过世,很多人来祭悼,有上千人,其中很多都是台湾本省人,我们不

     认得。我这本书最后记录了写给我父亲的挽联和挽诗,写的人各种阶级、各种身份的

     人都有。有议员,也有一般人,还有知识分子。这些挽联挽诗就足以代表当时台湾人

     民对我父亲的看法,对于他处理“二二八”的方式很感念。既然这么多人都感念他,

     说明他做这件事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那个时候我父亲在台湾人心中是很有人望

     的。我们到了台湾之后,士绅阶级经常到我们家来,送兰花、送戏票,逢年过节还给

     我们红包,有些和我父亲变成了很好的朋友。但这些都是犯了大忌的。政府担心有权

     力、有影响力的外省人和台湾的士绅勾结起来,像雷震就是这样,跟李万居他们常在

     一起,组反对政党,并且批评政府。1960年雷震被抓起来,就是因为他跟本省人李万

     居他们来往过密。后来我看到蒋介石的日记提到,他对我父亲是很忌讳的。

 

他在“二二八”中做过的事,在官方文件中被一笔抹杀了

锐读周刊:你专门看了蒋介石的日记?
白 先 勇:对,去斯坦福大学看的。蒋介石的日记我都看过。按理说,我父亲在台湾没有兵权,

     也没有政权,跟外面的桂系也没有联络,非常谨慎。写封信给黄旭初还要托人带到香

     港去,不敢直接寄。我们家二十四小时都受特务监控着,他们实行三班倒制。我也在

     想,为什么要那样子猜忌我父亲呢?我父亲完全不构成威胁啊。他去台湾的时候讲明

     了是向历史交代,跟台湾共存亡。而且是蒋介石要他去的。怎么到了那边要受特务监

     控,还步步设防。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父亲在台湾民间的声望太高,这是大

     忌。那些台湾人还经常到我们家里来。我父亲也没想到会被这么忌讳。上世纪五十年

     代初,他去台湾的乡下,那些民众跑出来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拉的白布条写着“欢

     迎白部长莅临本镇”。在国民党的军人和高官中没有一个像我父亲受到这样的待遇,

     所以是忌讳。
       我父亲在“二二八”对台湾的贡献在官方文件中被一笔抹杀,或者含糊带过。我

     写这本书很重要的目的除了把我父亲做过的事记录下来,还想把“二二八”几块空白

     的真相填充起来。“二二八”到现在也没有很全面、很客观的叙述,很多叙述都是带

     有政治立场的。因为我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倾向于本土意识或者是绿营方面的,还

     有一些民间的学者,他们也写了很多,但是也不提这件事。因为他们对国民党和“二

     二八”是完全一边倒的批判,我父亲是蒋介石派去的,也是国民党的一员。虽然救了

     很多台湾人的性命,但很难有人对我父亲作出很公平的叙述。所以两边都不提我父

     亲。但是资料文献都在的,我这本书就是把所有的资料文献都整理出来,进行一个完

     整的叙述而已。


这是六十七年的悲剧,讲清楚真相才能和解

锐读周刊:你觉得“二二八事件”对今天的台湾还有多大的影响?
白 先 勇:影响还很大,一到选举就暴露出来了。因为之前的叙述都是一边倒的,没有全面的真

     相,所以人民的心中总是有很多猜疑。从事后看,确实不少台湾人被残害了,但起因

     是什么就没有人说得清。这已经是六十七年的悲剧,现在台湾应该让这个伤口愈合,

     最要紧的就是讲清楚全面的真相。如果人民不明白历史事件的真相,如何作出判断

     呢?而了解全部真相之后,人民也许会从了解到理解到谅解,最后才会和解。

 

锐读周刊:所以这本书的书名是《止痛疗伤》?
白 先 勇:这也是我父亲当年去台湾的目的,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止痛疗伤”的事情。现在我

     也是秉承了我父亲当年的目的。

 

锐读周刊:这本书里面用了很多你采访“二二八”当事人的资料。
白 先 勇:对,我去采访的人中有亲自涉案的,有些是对这件事有所了解的。尤其像萧锦文先

     生,还有台中的陈永寿先生一家,他的父亲陈长庚是台中地方法院书记,他在的法院

     连院长在内都被逮捕了。后来他父亲被放出来以后常常跟他讲,因为白崇禧来了,他

     们才有公开审判的机会。是陈永寿先生来找我的,他觉得应该把事情讲清楚,也是他

     父亲的交待。

 

■ 白崇禧与蒋介石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持续了四十年

锐读周刊:我们曾经谈过你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你也看了蒋介石的日记,从“二二八事件”之

     后,蒋介石看待你父亲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
白 先 勇:他们的关系很复杂,分分合合的。后来关系变化是从选副总统开始,那时候是一九四

     八年。蒋介石内定了要选孙科,李宗仁也跑出来要选副总统。我父亲劝李宗仁不要

     选,败了当然很难看,胜了也不行,中央和广西又要分裂了。果然如他所料,蒋介石

     面子上挂不住,等于是在政治上重挫了。蒋指定的人选不上副总统,让一个桂系的人

     胜了。我还记得当时竞争激烈得不得了,造成的裂痕很深。蒋就怪我父亲,可是我父

     亲是没办法的,因为他和李宗仁的关系很深,李宗仁要竞选,他只好帮他。也是因为

     我父亲帮了李宗仁,他才选得上。蒋介石明里暗里都和我父亲讲不能选李宗仁。但最

     后把孙科给选下来了。有几千个代表投票,蒋介石面子上实在挂不住。后来又因为徐

     蚌会战(淮海战役),他们两个人意见又分歧得更厉害。

 

锐读周刊:此前和蒋介石的种种摩擦是不是导致1949年之后你父亲在台湾的处境?
白 先 勇:是。蒋介石觉得让你指挥你不肯,还说这一仗会败,觉得我父亲不听话,可能蒋介石

     自己也后悔。后来我父亲打了两份电报过去,外界谣传他要逼蒋介石下野。其实父亲

     打电报给他是要催他快点做决定。但是蒋介石是真的怕他,总要防着他。

 

锐读周刊:蒋介石的日记里写到你父亲的内容多不多?
白 先 勇:有,写了很多。

 

锐读周刊:在日记中他提到你父亲时的心态是比较防备的?
白 先 勇:不光是我父亲,本来他就是比较多疑的一个人。不过他们俩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后来才

     变化的,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持续了四十年。蒋介石是很重用我父亲的,否则“二二

     八”也不会派他去了。那时候是一九四七年,关系还没恶化。一九四八年选副总统那

     件事之后关系开始恶化了。当然更远之前的北伐战争中他们打过仗,但后来在抗战八

     年之后又和好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台灣大學2014白先勇文學講座/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

$
0
0

台灣大學2014白先勇文學講座
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


 

  白先勇老師在今年春天於臺灣大學文學院開設的「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課程,生動且深入地介紹了博大而幽微的紅樓世界,備受好評;在各界叫好又叫座的殷殷期盼之下,今年秋季,白先勇老師將再次於臺大文學院開設「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課程,繼續講授義理精深,情感深邃的《紅樓夢》美學和思想。
  在日前結束的臺大第一階段選課中,有高達上千名學生登記選課,本課程人數上限的四百人一下子額滿。不過向隅的同學,或者無法到課的朋友請別失望,「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課程將在「臺大開放式課程」全程播放;錯過上一期課程的朋友,也可以在線上補課喔!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2S206
  秋季課程將在10月13日(一)開始上課,請大家準時到課/收看喔!

 

《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續探 Introduction to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I
開課學期:103-1
授課對象:學程 經典人文學程 
授課教師:白先勇 
學  分:3
全 /半年:半年 
必 /選修:選修 
上課時間:星期一7、8、9
上課地點:博雅101 
備  註:領域:文學。
     (1)本學期10月13日起正式上課,開學時請至課堂辦理加退選事宜。
     (2)102-2學期未選修「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的同學可至臺大開放式課

       程網站http://ocw.aca.ntu.edu.tw/ntu-ocw/ 瀏覽課程,並自行閱讀《紅樓夢》

      四十回。
     (3)本課程本學期亦將全程錄影並置於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
       總人數上限:400人
核心能力關聯: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本課為通識課程,對象為本校大學部學生,其宗旨在於引導學生如何解讀中國文學經

     典小說《紅樓夢》。《紅樓夢》不僅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之最高峰,亦是中國傳統文

     化在十八世紀集大成之藝術作品。兩百多年來,《紅樓夢》對中國社會影響之大迄今

     未衰。經典閱讀乃大學人文教育重中之重,以《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之

     重要地位,應該在大學人文教育計劃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紅樓夢》導讀課程首先

     從小說藝術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紅樓夢》作為小說作品其美學上之成就,分析小說

     架構、人物刻劃、小說語言運用、神話設計等多方面切入。除此之外,《紅樓夢》內

     容思想涵蓋中國哲學傳統:儒、釋、道三家,精深博大。本課亦試圖將《紅樓夢》

     置於中國思想傳統中,檢視其文化意義及人生觀照。
課程目標:預計全學期教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
     每週導讀八回,修課同學務必預習當周進度。 
課程要求:1、確實閱讀文本,每周八回 
     2、閱讀相關參考資料
     3、於ceiba參與討論,撰寫閱讀心得

參考書目:白先勇教授「文學表現與歷史情境─紅樓夢導讀」課程參考書目 
     王國維: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俞曉虹:俞曉虹,《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箋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俞平伯:俞平伯,《紅樓夢辯》=《紅樓夢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 
     胡 適:胡適等著,《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1961年及1985年。 
     夏志清: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譯,陳正發校,《中國古典小說導

         論》,合肥:新華發行,1988年。 
         夏志清,《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2007

         年。 
         C.T. Hsia.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林語堂: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臺北:文星,1966年。 
     趙 岡:趙岡,《漫談紅樓夢》,臺北:經世,1981年。 
         趙岡、陳鍾毅,《紅樓夢新探》,臺北:晨鐘。 
     潘重規:潘重規,《紅學六十年》,臺北:文史哲, 1974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辨》,臺北:三民, 1990年。 
         潘重規,《紅學論集》,臺北:三民,1992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解》,臺北:三民,1992年。 
         潘重規,《紅樓血淚史》,臺北:東大,1996年。 
     余英時: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198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年。圖書館電子資源(全文檔

         案):http://goo.gl/KK01p5 本書收有〈近代紅學發展與紅學革命──一

         個學術史的分析〉(1974)、〈紅樓夢 的兩個世界〉(1973)和〈關於紅

         樓夢的作品和思想問題〉(1974)) 
     臺大圖書館:「紅樓夢研究資料庫」(含「小說文本」及「研究論文」) 
     錄影資料: 中國央視版「紅樓夢」(1987)  
指定閱讀:指定教材:《紅樓夢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 

評量方式:(僅供參考)  
     1、Ta評分 10%
      以(一)出席率.(二)課程心得作業撰寫.(三)CEBIA討論為主要評分依據 
     2、期末考試  60%  本課程無期中考,期末考試採open book. 
     3、期末報告  30%  字數1500~3000 
課程進度:第 一 週 9/15 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9/22 第 三 週 9/29 第 四 週10/6 加退選
     第 五 週10/13 開始上課
     第 六 週10/20 第 七 週10/27 第 八 週11/3 第 九 週11/10
     第 十 週11/17 第十一週11/24 第十二週12/1 第十三週12/8 
     第十四週12/15 第十五週12/22 第十六週12/29 
     第十七週1/5  總複習與繳交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1/12 期末考 

 

睽違教職20年首度開講《紅樓夢》
白先勇:人生是大觀園,興衰過程皆自然
【2014年7月號《遠見雜誌》第337期】作者:王美珍 攝影:陳之俊

 

離開教職20年,文學大師白先勇首次在台授課,課程正是經典名著《紅樓夢》!到底大師口中的《紅樓夢》有何不同?《遠見》帶你一探究竟。



  台大課程中,剛剛暑假結束的這學期,藏著一個小祕密。已經離開教職20年的文學大師白先勇,竟然悄悄回台大開課了!課程名稱,正是中國文學第一經典名著《紅樓夢》。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之後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書的白先勇,已退休20年。睽違校園多年後,首度回台灣任教。雖然大師開課,校方卻特別叮嚀,千萬別宣傳,以免要來旁聽的人太多,學生坐不下!

 

白先勇開課董娘也瘋狂

  沒想到,提供給校內的400多個名額,一開放報名就吸引1300多名學生選課。第一堂課時,不止座位全滿,連走道、地上都坐滿了人,等待加簽。堪稱台大最紅的一門課。
  台大農經系學生張韻潔笑著說,剛選到課時,馬上PO臉書發炫耀文昭告天下:「我選到了!」不只學生瘋狂,連許多企業界的夫人們,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人張淑芬、雲朗觀光集團董事長辜懷如、金石堂董娘顏薰齡等都來旁聽,搶坐在第一排,勤勤地抄筆記。
  而促成此次課程的推手,也是一位女性企業人,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怡蓁。
  談起這個講座的緣起,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故事。原來,白先勇在美國教書時,曾經教過一個白人學生。白先勇告訴他:「你的頭腦很清楚,但文學方面沒什麼天才,不如去讀商吧!」結果,這個學生真的到了華爾街工作,事業非常成功。為了感謝白先勇,捐了100萬美元給學校,成立了白先勇圖書館,收藏了所有白先勇的手稿。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的陳怡蓁說,多年前當她知道此事時覺得很懊惱,「為何我們台灣人,反而沒有替白先勇做什麼事呢?」於是,從2007年開始,趨勢教育基金會就每年捐贈20萬美金連續八年,在白先勇的母校台大開設「白先勇文學講座」。
  前幾年,曾由馬悅然、李歐梵、葉維廉、李渝等不同學者與創作人擔綱授課,這次,終於由白先勇親自上陣,獻出他在台灣正式教學的處女秀。

 

沒想過再當老師講義全扔了

  其實,白先勇之前在美國教授的招牌課程就是《紅樓夢》。因此,陳怡蓁不斷說服,就是希望他可回來台大重新開課,順便請他找出過去的筆記與講義,或許可考慮出書。
  沒想到,白先勇在1994年退休時,心想終於自由了,瀟灑歡樂地把所有教書的東西全扔了!他回憶,當鎖住學校研究室門的那一刻,他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回到校園。
  「我雖然很愛教書,喜歡學生,但是教書29年也夠了,我想換個人生跑道,做好多我想做的事!」白先勇說。之後,白先勇奔走於崑曲的推廣,製作《青春版牡丹亭》。近10年也投入收集與父親白崇禧將軍有關的民國史出版了《父親與民國》《止痛療傷》兩本著作,還協助《孽子》舞台劇的宣傳,一刻不得閒。
  然而,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張淑香的一句話打動了他,「現在學生很少有耐性,可以把《紅樓夢》這本書從頭到尾看完。如果你能教,對這些學弟學妹,終身受用。」這一番話,觸動了白先勇的使命感。他說,若要選世界三本最偉大的小說,必定會選《紅樓夢》。「無論從文字到哲學,都是一座喜馬拉雅峰,到現在都還很難超越!這麼美的東西,學生怎麼能不知道呢?」

 

連站兩小時講課生動如戲

  算是「被動」開始,但白先勇自己也沒想到,一旦開始教,他的興致又來了!每週兩小時的課堂,即便白先勇已經76歲高齡,仍全程站著講課,來回走來走去。端午節補課時,甚至要站上3小時。難道不累嗎?白先勇說,「腿麻啊!可是,坐下來我就講不出話來了……。」
  有時,他其實不像講課,而是音調跟著情節高低起伏,彷彿自己陶醉入戲了。他想了想,笑自己:「哎呀,我畢竟天生還是個教書的人哪!」
  從台下看見白先勇拿的紅樓夢讀本,夾頁中貼滿了螢綠色的長條便利貼,每一處都是重點提示,反倒像是準備考試用功的學生。詢問從小讀《紅樓夢》,對內容早已滾瓜爛熟的白先勇,還需要備課嗎?他拔高聲音,立刻回答:「當然要喲!我很緊張的!」
  金石堂董娘顏薰齡說,上了一學期,從來沒看過白先勇遲到、早退。記者旁聽這日,甚至上課鐘還沒打完,鐘聲還有餘響,他就已經站在講台上,雙手拄起麥克風,迫不及待要開講。

 

解讀中國出世入世的掙扎

  到底,白先勇講授的《紅樓夢》,角度與其他老師教的有什麼不一樣?陳怡蓁說,白先勇是以「作者」的高度去看這部小說。他總是要問,「為什麼曹雪芹這邊要這麼寫?」
  許多文學評論家曾分析,白先勇是受紅樓夢影響最深的作家之一。對此,他不否認,笑著說:「曹雪芹是我的老師傅!影響我最多的是對話,每個人一張口,就要表現出個性,這很要緊。」
  在哲學層面,白先勇認為,《紅樓夢》中存在著兩股力量。一是重視世俗成就與理法的儒家思想,以賈母與賈政為代表。而賈寶玉則是佛道思想的代表,重視性靈,看來一無所成,卻有對眾人的悲憫之心。
  「《紅樓夢》,就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價值觀的一本小說。許多人得意時是儒家,不得意時就偏向道家。進可攻,退可守,中國民族沒有垮掉,就是靠這些價值在支撐,」白先勇說。
  此外,白先勇解讀《紅樓夢》,可以分為兩個主軸。一是賈府從繁華走向衰落的過程,二是賈寶玉歷盡紅塵,最終走向出家的過程。他告訴學生,「人生就是一座大觀園,由興到衰,都是自然的過程。」台大外文系三年級選課生蔡辰敏說,在往後人生中,都會記得老師說過的話,面對興衰更迭、生老病死,或許更能淡然處之。

 

借喻李大仁與學生有共鳴

  白先勇談《紅樓夢》,表達方式也很不同。台大中文系學生李秉樞表示,別的老師多以結構性的方式歸納主題,白先勇是按照章回逐章說故事,像個說書人。台積電董事長夫人張淑芬聽得興致盎然,她表示:「聽白老師講《紅樓夢》,不像在看一本書,反而像一部生動的劇本!」
  問起許多修課學生對白先勇的印象,同學均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好可愛噢!」口吻宛若在稱讚一個少年。原來,某次上課,白先勇以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舉例,「有些女生會喜歡賈寶玉,有些不會。會喜歡的就是因為希望男生可以細心體貼,就像李大仁!」結果,全班都驚喜大笑,意外白老師也會看時下偶像劇!
  大家都以為國學底子深厚的白先勇只看純文學作品,沒想到流行文化也難不倒他?他笑著答,「我什麼都看,好玩嘛!」話匣子一開,才知道原來從《大長今》到《後宮甄嬛傳》,這位文學大師都沒錯過。連有點搞笑的當紅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白先勇也笑開懷地說,「也看啦!(男主角是)金秀賢嘛!」這樣的文學大師,難怪與學生沒有距離。

 

教出興致下學期還會開課

  這學期的最後一堂課,下課鐘響前夕,白先勇對著300多位同學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有讀過《紅樓夢》的人,和沒讀過的人,恭喜你們成為前者!」學生們再度笑了。他們心裡知道,上這門課,除了可以聽白先勇眉飛色舞地說故事,更重要的是由這部經典,修習人生的學分,增添幾分智慧。
  學生有多麼愛這堂課呢?據說,學運期間,講座主持人台大台文所教授柯慶明,曾經告知白先勇,很多學生參加學運,可能課堂人數所剩不多。沒想到,那一天白先勇走進教室時,竟然還是全滿。
  只是,白先勇實在太多體會要分享,對人情事故、對話角色的解讀,像是精細的繡針活兒,《紅樓夢》共有120回,目前還講不到1/2。白先勇已同意下學期繼續開課。他知道,課堂亦人生,許多故事急不來,精采留待下回分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尋找物質文明中失落的桃花源

$
0
0

白先勇、奚淞的小客廳
尋找物質文明中失落的桃花源

 

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向西方取經。中國的大學教育史,就是一部追趕西方科技的奮鬥史,所有的資源都放在科技,拚命追趕,卻永遠落後、永遠追不上。我們只重科學,人文簡直奄奄一息,人文教育的師資、資源、出路、學生,弱化到不行……


《孔夫子》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聯合報 2014-09-07】陳宛茜

  2009年,由《小城之春》大導演費穆執導的電影《孔夫子》,失蹤六十年後,重新在香港上映修復版,勾起白先勇一甲子前的記憶。《孔夫子》1948年二度首映時,白先勇和家人一起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觀賞。當時十一歲的他,便對片中孔子周遊列國、向弟子傳承禮樂的浩然正氣感動。
  此次本刊邀請白先勇與藝術家奚淞,以《孔夫子》、《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這兩部電影為主題,暢談中西社會在面對戰爭蹂躪,如何藉電影中顯示的教誨修復毀壞的人心,尋找在物質文明中失落的桃花源;並討論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老師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不久前,公視剛播放過老電影《萬世師表》。

 

跟娛樂性無關,跟教化有關

白先勇:八一三保衛戰後上海淪陷變成孤島,知識分子躲到租界去,激起愛國情緒。其中一位電

    影製片家金信民,看到南京大屠殺後,全國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希望拍一部電影喚起愛

    國的熱情。如何凝聚民族的感情?他想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不能摧毀,決定拍《孔夫

    子》。
      金信民和拍《小城之春》的大導演費穆一拍即合,合作完成《孔夫子》。他們拍

    《孔夫子》不為商業價值,而是為了文化使命。金信民毀家紓難,投入所有金錢拍這部

    電影,費穆也很講究。當時拍一部電影配樂成本約為三千銀圓,《孔夫子》配樂卻花了

    三萬銀圓,在那時是很不得了的。聽說為了拍天上的雲飄過,就等上好幾天;當時上海

    很少下雪,為了拍大雪夜,又等了好幾天。
      《孔夫子》1940年第一次在租界放映,1948年第二次上映時,改名《萬世師表》在

    大光明戲院上演,相當轟動,這可能跟戰後的氣氛有關,當時整個社會瀰漫「中華民族

    正氣」的氣氛。
      我是在《萬世師表》於大光明首映時,跟家人一起去看的。日後我跟金信民的女

    兒、香港翻譯家金聖華談起這部電影,她也是在大光明首映會上看到這部電影。當時我

    是個十一歲的小男孩,卻一輩子都能記得這些鏡頭、畫面。
      有幾個畫面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個是「顏回之死」,孔子弟子顏回過世後,他很痛

    心,站在窗口邊呼天搶地,說:「天喪予!天喪予!」

 

奚 淞:語調是舞台劇式的。(白先勇:但是讓人感動)現在這種電影沒人會看了,因為它是一

    種禮樂的儀式,純儀式性的,那種莊重、沉緩與簡樸,是現代觀眾無法接受的。

 

白先勇:還有一個畫面,孔子在一個樸拙的地方彈古琴,我真是感動,那就是禮樂啊。

 

奚 淞:這部電影是把舞台劇和禮樂發揮到極致。它跟娛樂性無關,而是跟教化有關。

 

《萬世師表》,影響白先勇執教鞭的關鍵

白先勇:最後一幕,孔夫子爬上杏壇,舉步維艱。往下看著孫子子思,要他傳承「正心、誠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畫面好動人。他講這幾句話時,分量之重,擲地有聲。

    我覺得這就是「民族正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靠這些原則支撐。

 

奚 淞:「正氣」的另一個涵義是「心性之學」。其實就是心靈的原則,被兩千多年前的聖人擬

    定成原則,這些原則極簡單,卻又能打動人心。

 

白先勇:一開始就是要「正心」,從心開始。《孔夫子》中的「師」就是傳承,把心性之學,也

    就是心靈的價值,一代代傳承下來。

 

奚 淞:文革過後,記者跑到歷經浩劫的山東曲阜,採訪孔子後代,問:「孔子哲學的核心原理

    到底是什麼?」老先生戰戰兢兢,用猶豫的聲音說:「這個……孔子思想的核心嘛,應

    該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能為他人著想,這份「仁」也就是心性之學的根

    本。其實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從希臘、印度到中國的先賢哲人,對心性之學的詮釋都非

    常清晰。

 

白先勇:儒家最重要的哲學是樂觀進取,對「人性本善」堅信不移。儒家不是看不見人性的黑暗

    面,而是更著重於「人之初,性本善」的光明面,希望喚醒人心中的善念。禮樂崩壞

    後,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沒人理他,但「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這幾句話,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
      抗戰時南京大屠殺後,全國陷入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需要《孔夫子》這樣一部

    莊嚴的電影激起觀眾的信念和使命感。春秋是禮樂崩壞的時候,現在又到了禮樂崩壞的

    時刻。


《萬世師表》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奚 淞:我們下一部要談的電影,是1969年彼得奧圖主演的《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

    這恐怕也是影響先勇選擇教書的關鍵。電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食糧。以前看《萬世

    師表》就很感動,現在重看,愈老心愈軟,感懷那個時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能夠拍出

    那樣的電影,滋養我們的心靈。

 

香格里拉,戰後世外桃源的象徵

白先勇:《萬世師表》最後一幕,白髮蒼蒼的彼得奧圖,問學生:「我教過你爸爸吧?」學生回

    答:「不,他是我爺爺。」年紀這麼大了,還是繼續傳道授業解惑。卅年前,卅多歲的

    我第一次看到這幕,想到:有一天,我大概也會變成那樣一個老教師吧。那時的我還很

    年輕,教書才五年,卻想到要當一輩子的老師。我退休廿年後,最近回台大又當老師,

    教起《紅樓夢》來,覺得我現在的學生,應該是孫子輩了,而我卻真的到了《萬世師

    表》中那位老教師的境界了。
      這電影讓我感動的,還有老師和學生的互動。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彼得奧圖許多學

    生死了,他上課還為亡魂點名。看到那一段,我的眼淚一直掉下來。彼得奧圖是我最喜

    愛的男演員之一,他有一雙充滿悲憐的眼睛。他的演技深刻動人,但他終身沒得過金像

    獎,我想他根本不需要。

 

奚 淞:這部電影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1939年發行,是黑白片,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彼得奧圖拍的是第二個版本。是1969年發行,背景晚了卅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
      《萬世師表》原著作者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是英國作家,其成名作是

    《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書中的香格里拉,是戰亂中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

    的象徵。
      工業革命後,人類本來覺得可以走向一個生產和富裕的天堂。科技飛快進步,用機

    器取代人力,幸福與快樂彷彿唾手可得。沒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飛機、炸彈代表

    的科技文明,竟然迅速變成人類的噩夢。《失落的地平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書和電影都轟動一時。
      《失落的地平線》描述男主角的飛機失事,迫降在喜馬拉雅山區,發現那裡有一個    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居民過著一種不過度、不偏激、維護心靈寧靜「中庸之道」的

    生活。男主角拜見當地兩百歲的喇嘛,喇嘛告訴他,人類未來還有更重大的噩夢災難,

    科技將毀掉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瘋狂、盲目與粗暴,會把人類長久的文明毀於一旦。他

    們的使命就是要將人類好的藝術和文物,拿到山谷裡藏起來;而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仁愛

    之心(BE KIND)。

 

如果不能認識自己,如何推己及人?

      居住於香格里拉的人,永遠年輕,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由《失落的地平線》來看

    《萬世師表》中Mr. Chips執教的中學,也是同樣一座桃花源,這裡永遠都是年輕的學

    生。
      過去人類優秀文明的核心是「BE KIND」,也就是中國的「仁」。在物質文明飛躍

    的時代,這種心性之學常遭忽略。但在《萬世師表》裡強調的還是這種「心性之學」。
      《萬世師表》第一版中,男主角Mr. Chips和女主角相遇的地方,是一個雲霧繚繞

    的山峰,象徵人類精神的高度。他們相遇相戀後,女主角嫁給這位具有教學熱忱的

    Mr. Chips,開始桃花源般的教學生活。
      卅年後的第二版《萬世師表》,彼德奧圖演一位教希臘古文明的歷史老師,認真、

    嚴格,不被學生喜歡。他感到失望,跑到義大利旅行,在龐貝城遇到厭倦演藝生涯的歌

    舞女郎。兩人在廢墟中相遇,在阿波羅神殿裡,他向女主角解說阿波羅,用拉丁文誦念

    神殿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電影到了尾聲,退休後垂垂老去的Mr. Chips自問:「我這一生教學生希臘哲學、

    文學,對他們到底有什麼用?」沉吟半晌,他肯定道:「至少我教會了他們懂得如何對

    待彼此。」
      你如果不能認識自己,如何能夠推己及人、對待別人?蘇格拉底時代哲學的精華,

    就是「認識你自己」;銘刻在阿波羅神廟中的箴言之一,也是「認識你自己」。

 

禮就是要「彼此合宜地對待」

白先勇:這就是古文明的傳承,古文明的價值,就是做人的道理。英國的教育,和《萬世師表》

    中的中學一脈相承,學生要學「Classics(經典)」,也就是做人的道理。英國人的紳

    士之風,就是人與人之間有一個「禮」字、有一個底限,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踐踏。

 

奚 淞:禮就是要「彼此合宜地對待」。首先要認識你自己,然後能夠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你能克制自己,克己復禮,天下便能澄清。這麼一個簡單的心

    性之學,我要到了這個年紀才豁然領會到其中深妙之處。但是現代社會幾乎不談、也看

    不見這份「心」了。心的存在固然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長久忽略、疏於教養的話,

    它粗暴起來是會很恐怖的,讓我們看看每天報紙上的新聞就知道了。

 

白先勇:這跟教育的制度有關。台灣的教育制度大部分抄襲美國,在美國當教授,Publish or

    Perish,要不是出版,就是滅亡。老師上有論文壓力,下有學生幫你打分數,弄得焦頭

    爛額,你只能討好學生、不能糾正學生,也不敢講你的信仰,失去修身、以身作則的能

    力。

 

奚 淞:現代教育最大的失落就是古來師道傳承的心性之學。現代人只顧著滿足自己的私慾,如

    果能夠推己及人,懂得人性、人倫,把心性修得夠透徹,知道自然、天地之性,便是

    「知天命」了。你只要懂得養心性,一層層養透,自然便會產生與天的連結,也就是對

    天的尊敬和侍奉。這也就是孔夫子祭天之意。心性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分分明明存

    在我們的內心,你如果能掌握自己的心靈、心性,就會擁有一片桃花源。這就是《失落

    的地平線》裡的「香格里拉」,一個從容不迫、不過度的生活。

 

人心不是物質,要修復談何容易

白先勇:儒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桃花源、大同世界。我相信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幾千年來,有意

    或無意,儒家的教誨已經滲透進入我們的心靈。

 

奚 淞:《孔夫子》一開頭的字幕就說,我不能描繪孔夫子的事蹟於萬分之一,如果觀眾覺得得

    到了什麼好處,那完全是奠基在你的情感與了解。這部電影是要透過儀式般的畫面,喚

    醒觀眾心中的民族魂。

 

白先勇:文革把孔夫子鬥臭了,人心也毀壞了。中國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但人心不是

    物質,要修復談何容易,必須潛移默化、一步步慢慢來。
      中國大陸現在知道要把孔夫子「請回來」。他們把孔子的雕像放在天安門廣場十九

    天,又搬走了。這暗示大陸現代社會的尷尬,他們不知道該把孔子放在哪裡,不管是外

    在世界的位置,還是人心的位置。

 

奚 淞: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是無法在小孩心中埋下仁愛種子。中國傳統的教育,以背誦的方

    式讓小孩子記下「人之初,性本善」等心性之學的道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會慢慢了

    解字句中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生受益無窮。

 

白先勇: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向西方取經。中國的大學教育史,就是一部追趕西方科技的奮鬥

    史,所有的資源都放在科技,拚命追趕,卻永遠落後、永遠追不上。我們只重科學,人

    文簡直奄奄一息,人文教育的師資、資源、出路、學生,弱化到不行。

 

奚 淞:這個時代太重視物質,把所有的價值放在外在,而忽視心靈世界,也就是心性之學。廿

    一世紀,應該是要把這個過度物質化的世界轉化成心靈「轉物為心」的時代。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白先勇、廖彦博: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

$
0
0

白先勇、廖彦博: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

 

摘要:二二八事件在台湾是有政治意味的,每一年2月28日台湾的政党都会借此斗法;而大陆要理解为什么台湾省人对外省人还有仇视,根源也是在二二八事件。

 

编者按:白先勇与廖彦博合著的《止痛疗伤:白先勇与二二八事件》于2014年3月在台湾问世,经过理想国的引进,这本书在大陆也得到了出版的机会,更名为《关键十六天》。二二八事件与白崇禧随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的遭遇,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要理解曾经的“美丽岛事件”及近日的“台独”分子,都需要从了解二二八事件开始。为此,共识网专访了作者白先勇与廖彦博。


《止痛疗伤:白先勇与二二八事件》共同作者廖彦博先生与白先勇先生合影(资料图)

 

【2014-09-07 共识网】作者:白先勇、廖彦博/述刘一非/采


和平解决二二八事件,白崇禧功不可没

刘一非:您这本讲述您父亲二二八事件期间赴台宣慰的书,在台湾出版后反响如何?
白先勇:尽管二二八事件发生在67年前,但是在台湾史中是重大又重大的事件,影响了台湾好几

    代人,可以说这件事直到今天仍然对台湾的方方面面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政治原

    因,由于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政治斗争把这件事情政治化了,这样一来历史的真相反而有

    时被掩盖、被扭曲了。每次选举,二二八事件都会被民进党用作攻击国民党的工具。例

    如2004年陈水扁选连任,2月28日那天发动台湾全省人民手拉手(“手拉手护台湾”),

    唤起民众对国民党曾经的暴行的谴责。所以二二八事件本身,甚至于受害者和他们的家

    属都被拿来做政治利益的筹码、宣传工具。所以我觉得我父亲在二二八事件发生以后大

    约两个礼拜的时候,1947年3月17日到达台湾,在台湾停留了16天,这16天里面他做了很

    重要的措施,因为他是蒋介石派下去做善后、停损、止痛疗伤的工作,做宣慰。为什么

    派他去呢?因为他是国防部长,对军队有一定的拘束力,同时因为抗战,他的民间声誉

    很高很有公信力,能镇得住场。第三,那个时候蒋介石和我父亲的关系还不错,还很相

    信他,信任他的危机处理能力。
      这16天真的非常重要,那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已经是全岛沸腾了,军队也已经去镇

    压过了,而且真的是有人被逮捕甚至于丧命。其实二二八事件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台湾

    省人民把怨气都发泄在外省人身上,上街游行,甚至去侮辱外省人、攻击外省人。于是

    就派军队去镇压,报复性地滥捕滥杀,那几天死了不少人,我父亲去的时候已经完全沸

    腾了,人心惶惶。我父亲第一安抚人心,第二对那些被逮捕的人从宽处理。他赴台第一

    天就以国防部的立场发布宣字第一号布告,宣告“从宽处理”,这个对岛民而言很要

    紧。这16天他从北到南再到北走了好多地方,到处广播、演讲、接见,三令五申下去

    “停止滥杀、公开审判”。那时候很多人秘密被逮捕了,没有经过审判就被枪毙。那个

    时候陈仪政府和陈仪的手下柯远芬他们那一派,是鹰派,主张镇压大开杀戒,手段很残

    酷,柯远芬曾经在清乡会议上公然说“有些地方上的暴民和土匪成群结党,此等暴民淆

    乱地方,一定要惩处,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我父亲马上制

    止他,那个关键的时候,我父亲的态度最要紧,他手握生杀大权的,如果他判断错误或

    者迟疑,那要多出多少人头落地?如果他听信陈仪,那就糟了,幸好我父亲很果断地制

    止他们,救了好多人。
      我亲自访问了一位萧锦文先生,当年已经被蒙着眼睛押赴刑场了,走到半路,他还

    以为自己会被枪毙的,吓死了,我父亲的命令到了救他一命,他当时21岁。我访问他的

    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跟我说“你父亲的命令让我多活了66年!”一边说的时候老泪纵

    横。这一类的不知道有多少,很多人现在在外国,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是我父亲救

    的他们。你看,那时候跟萧锦文同时拉出去的有五、六个,那五、六个人一起释放的

    嘛,其他的人后来都不知道是为什么会得救。其实我父亲自己都不知道他救了多少人。

 

还原历史真相,方能达成和解

刘一非:由于蒋介石和您父亲不合,所以官方刻意要抹杀他在二二八事件当中的作用,淡化这段

    历史;而民间的注意力恐怕不在这件事,而在于当时国民党杀了多少人,还有其他原因

    导致您觉得有必要还原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吗?
白先勇:还有原因,民间现在很多对二二八的研究,很多都是反国民党的人士,他们的认知就是

    国民党是罪魁祸首,蒋介石是元凶。我父亲既然是蒋介石派来的,跟蒋介石一伙的,那

    也不是好人。其实他们也知道我父亲救了多少人,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那儿的,有一个

    文献是有18个被判了死刑的人,我父亲给他们改成徒刑,文献都在那里的,他们视而不

    见。那些学者,因为有政治立场,他们没办法改口说“国民党也救了好多人”。所以我

    父亲这段历史,当时那一辈的人还讲还记得的,现在很少人知道了。这本书最后,我父

    亲1966年过世的时候,有上千人来祭奠他,其中有好多台湾本省人,我们不认识的,什

    么乡长、里长、校长,扶老携幼来祭奠。这本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写的挽诗、挽联,

    充分地反应了当时的台湾人对我父亲的感念。二二八距离当时快20年过去了,他们都还

    记在心中。

 

刘一非:现在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人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白先勇:还是觉得那时候杀了很多人,而且是中国人杀中国人。那时候台湾人对祖国寄予了很高

    的期望,因为二二八事件,直到现在他们对外省人、对国民党还有阴影。一到选举,一

    戳那个伤口,那个族群因素一直都在那里,一提起来还是会“流血”。所以我觉得这本

    书很要紧,国民党也真是蠢,自己好不容易做了一点好事儿,可以平衡一下民怨的,自

    己不讲。你看现在,国民党对于二二八事件已经没有叙述权了,不敢讲,讲了别人也不

    信了,还要骂。民进党对这件事情有话语权,但是他们讲起来就有很多偏见了,比如外

    省人被打死他们就不讲了,我父亲做的这些事也不讲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要紧,就是

    还原历史真相,这67年前的悲剧,因为没有好好讲清楚,所以在很多人心里面留下一个

    问号。如果你讲的清清楚楚的,那个时候国民党也想办法要停损,要善后,要救人,也

    救了很多人的,不是一味的要屠杀,那么可能化解这件事情会容易得多。我觉得在台

    湾,还原二二八的真相,把这个空白补起来,这本书要紧;在大陆,也要紧。我感觉一

    般人对二二八不是很理解,也不是太关心,有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不晓得来龙去脉,

    也不晓得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是很清楚,我父亲赴台宣慰就更不知道了。大陆人要了

    解台湾,现在不是台湾跟大陆交流吗?你会奇怪,诶为什么台湾省人对外省人还有仇视

    啊?就是这么来的嘛,所以说这个二二八事件应该著书立传,也有这个原因。
  
刘一非:二二八事件对台湾人对大陆人有排斥心理这个现象,是有影响的?对现在的台湾年轻人

    来说也是这样吗?
白先勇:当然有关系咯,年轻人受其他人鼓动啊!政治人物会去鼓动啊,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所

    以说这本书能在大陆出版也很要紧。让大陆人民也了解历史真相,有了了解、理解,可

    能最后才能够由理解,从而达到谅解。

 

刘一非:从70后、80后开始和台湾人民开始了解,逐渐努力去追求理解、和解,您觉得可能实现

    吗?
白先勇:我想完全可能,把真相铺开,讲明了,我想和解是很有可能的。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二

    二八事件太遥远了,祖父辈的事情不能算到今天来。今天的外省人又没有罪的咯,而且

    还有通婚的,但是一到了选举他们就又吵起来了,又把从前恩怨放大,从头来过。还有

    一个事实,当时外省人也死了,一起挨打了,而且军队为什么镇压,就是因为他们打伤

    打死外省人呐,等于是暴动了。

 

白崇禧功高盖主,引来蒋介石的猜忌

刘一非:陈仪后来因为劝国民党投降,所以被枪毙,那么柯远芬后来怎么样了呢?
白先勇:柯远芬后来好得很,他后来没有受到重罚,虽然我父亲建议对他撤职查办。柯远芬是黄

    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属于黄埔系,陈仪和很多黄埔系的人都保他,所以蒋介石没有重

    罚他。他后来又到台湾去了,做得还蛮好的,很有钱,听说是搞房地产炒地皮。在洛杉

    矶过着寓公生活,过得很好。有人去访问他,他承认他讲过“宁可错杀九十九人”这段

    话。

 

刘一非: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廖先生和您合著这本书?
白先勇:第一,他对民国史很熟的,他的硕士论文做的是陈诚,所以他对我父亲那一代的历史是

    很熟悉的。第二,他也参加过二二八的梳理编撰,对二二八他也知道的。第三,《父亲

    与民国》那本书出来的时候在台湾办影像展,文字当时是他写的,所以他对我父亲也有

    了解的。后来他对还原二二八真相这件事情有很大的热忱,和好奇心,还受过历史研究

    的训练。他有翻译过很多本书,自己也写过关于民国史的书,蛮优秀的,知道得很多,

    很用功,所以我就跟他一起合作。

 

刘一非:在史料和相关资料的发掘、梳理方面您和廖先生合作的成果吗?
白先勇: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那些史料都是我们商量的,大部分都是他去国史馆之类的地方找来

    的,这个电脑他熟我不熟的,我电脑最不行,所以我查史料很吃力的。

 

刘一非:您父亲1947年赴台宣慰结束之后,回到南京有跟家人提过这件事情吗?
白先勇:他当时跟我讲过,陈仪他们的确是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人,父亲到台湾之后处理这件事的

    态度基本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他同情那些被无辜累及的人。他也说,即使有

    一些人是涉案的,但是罪不至死,有些只是人趁乱抢劫罪不至死,尤其很多学生,他下

    令对学生既往不咎。不过有一点后遗症,因为他处理二二八事件,在台湾太得人望,反

    而引得蒋介石方面的嫉妒。我的结论是后来蒋把父亲看得那么严,特务24小时一直跟随

    他,就是因为他在二二八事件的处理当中得到很高的威望。我后来跟我父亲的一个乡

    亲——粟明德聊过这事,他跟我父亲常在一起,也曾经在情报机构做过事,他也认为我

    父亲就是因为声望太高,功高盖主,犯了大忌。在台湾最忌讳的就是有名望的外省人士

    跟台湾本省的士绅“勾结”,像雷震那个案子那样,但是这个忌讳,我父亲自己也不晓

    得。我们家到台湾去以后,好多士绅带着礼品来见他,他们因为父亲在二二八事件中的

    表现,所以很尊重他。他们送来兰花、戏票,过年过节送礼,他们也不知道我父亲有特

    务跟着,他们如果知道估计就吓得不敢来了。很多人一直来的,我父亲交了几个台湾朋

    友,尤其台北瑞芳李家,对我父亲像自己家里人一样,亲近的不得了。我感觉他对那些

    二二八的受难者,是心存同情的。台湾人可能觉得二二八这个事情不得了了,但是我父

    亲他经历过大风大浪,他认为这件事情不是那么严重,因为事件里面没有大冲突应该很

    快就能平复,他后来果然是一下子就平下来了。

 

刘一非:所以说在您父亲赴台之前,就已经很有信心了?
白先勇:很有信心,比这个严重得多的问题他都处理过,事关国家存亡的事情他都经历过的,所

    以在他看来这件事情不是那么严重,而且那些被逮捕的人也都不是要判死刑那么严重。

    暴乱以后很多人趁火打劫,趁乱抢东西,惩罚一下就行了,哪里至于要置于死地呢。

 

刘一非:您父亲平时也会跟家人讲他工作上的事情吗?
白先勇:东北四平那场战役他讲了半天,对我讲了不下四五次,每次讲的时候都扼腕顿足,说功

    亏一篑。都把林彪打出哈尔滨了,但是没有去追他们的部队,扼腕顿足。还有徐蚌会

    战,就是淮海战役,别人说他按兵不动,见死不救,所以国民党败了。真实的情形不是

    这样的,本来徐蚌会战是让我父亲统一指挥的,但是蒋介石对我父亲不是很信任,把华

    中一分为二,指挥权就被分离了,徐州方面让刘峙指挥,把原订计划打破了。结果后来

    打了败仗,蒋介石就怪他按兵不动。后来蒋介石一直抽他的兵,抽调到后来,竟要调走

    华中仅存的张淦兵团,父亲才拒绝的。

 

刘一非:在您心目中您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白先勇:我小的时候,他难得回家就会把我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他这种一个慈父跟孩子玩的一面

    也有的。还有很好玩的一点,我小的时候会在我耳朵边上悄悄地问“你爱爸爸多一点还

    是爱妈妈多一点?”我就不出声,其实我妈妈也很爱我,而且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多一

    点。

 

刘一非:那您父亲和您母亲的感情呢?
白先勇:我父亲在家里面是让我妈妈几分的,在家里面是我妈妈说了算。他一直都蛮尊敬我妈妈

    的,因为这个家是我妈妈一手把他撑起来的,我父亲一直很感激她,我母亲跟着我父亲

    吃了不少苦,风风雨雨的。

 

刘一非:在您研究过您的父亲,为他写了书之后,他在您心目中的形象有变化吗?
白先勇:有,他的处境有多艰难,“疾风知劲草,板荡试忠臣”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特别恰当。他

    的处境其实很艰难,夹在毛与蒋之间,那时候毛泽东也劝他投降,说给他30万军让他留

    在大陆。他在这种艰难的情境之下能够全身而退,能保住一生名节,是了不得的,名节

    很要紧的。虽然最后他保护民国的大业失败了,但是他个人的名节保住了,他后来到了

    台湾也没有抱怨。他可能心里有怨,但是他不讲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写了一封长信

    给蒋,责问他为什么,为什么我为你打了一辈子仗,你还让特务来看着我,他很悲愤

    的。

 

刘一非:您父亲在您心目中好像没有缺点?
白先勇:缺点一定有的啦,有时候对我们可能过于严格,我们有点吃他不消。他自己是一个自律

    甚严的人,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他喜欢能干、认真又聪明的人,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如

    果笨一点、缓慢一点,那吃不了兜着走。我们家里的兄弟也是啊,我那时候书念得好就

    逃过去了,我弟弟书念得不好,哎呦,那个受罪啊,被我父亲逼的走投无路。他就整天

    盯着他,成绩啊、学校啊,严格得不得了,我弟弟吃他不消。我父亲对我们是非常严格

    的,我们小的时候,上小学上中学,除非是狂风暴雨才让我们坐他的车子,坐一下,平

    时都是不能做的,他不准我们有特权。他是英雄我们都知道的,是抗日英雄,我们都蛮

    崇拜他的。他的确有时候过于严格,他要求很高,生活蛮严肃的,不过他有幽默感的,

    会跟我们讲笑话,我妈妈也有幽默感的。

 

刘一非:您现在爱好文学有没有受到家人的影响?
白先勇:这个没有,是我自己喜欢的。我父亲古文根底蛮好的,他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古书,

    而且他年纪大了以后我跟他聊天,聊起古文来他都可以的。

 

刘一非:我看到您之前接受的采访,有批评台湾的媒体是吗?
白先勇:嗯!他们会乱讲,他们有的时候真的会乱讲。关于我父亲也是,讲我父亲的死,说我父

    亲是被蒋介石毒死的,还有说派女特务去下毒,乱讲一顿。媒体乱写,电视乱播。

 

刘一非:那您会纠正吗?
白先勇:他们讲这种八卦的东西的时候,我如果去讲,那台湾的媒体会吵得更凶,关注的人更

    多,更加会拿这个事情来做文章。所以我等到我的书出来的时候我再纠正他,而且我现

    在有一个最好的证据,铁证——蒋介石日记。我父亲过世的时候,举行很隆重的国葬

    的,蒋介石去祭悼我父亲,这一天在日记里面还写到悲伤啊这样的情绪。到了第二天,

    他就觉得心不平了,他就写白崇禧是这个国民政府失败的大罪人,他能够在台北善终,

    也算他运气好。从这段日记可以看出来,蒋介石肯定没有毒死他。

 

刘一非:您对北京的媒体印象怎么样?
白先勇:北京的媒体对我很好,我在做昆曲的时候他们都很捧场,他们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

    的文化事业,北京的这些报纸、媒体都很正面的报道。我父亲这本书也很出乎我意料,

    首先这本书能够在大陆出版,就表示大陆对这个民国史的态度转向了,要不然这本书出

    不来的。我父亲的那本书在北京发布的时候,上百家媒体报道,非常出乎我意料。北京

    特有少数的媒体,还在说我父亲是被毒死的,但是大部分是好的,我看到有好大的头

    条,说“白崇禧不是蒋介石毒死的”。

 

还原历史真相,也要兼顾可读性

刘一非:您和白先勇先生和合作是怎样开始的呢?
廖彦博:我在念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后来担任出版社的编辑,她介绍

    我去白先勇老师那边帮忙做一些事情。白老师当时在办他父亲的身影展,有一些民国人

    物的照片辨认工作,我就去帮忙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后来白老师发现我的文笔还行,就

    让我帮忙做一些撰稿工作(图片说明等相关工作)。

 

刘一非:您今后的规划是怎样的?
廖彦博:今后呢,首先白老师可能想要叫我继续替他整理一些关于白崇禧先生的资料,我们发现

    一个题目还没有被严肃正经的对待过,就是“蒋介石和白崇禧将军的关系”,白老师甚

    至连书名都已经在考虑了。所以接下来我可能会帮助白老师整理一些白将军的史料。

 

刘一非:听说白老师会把白将军生前的一些文章以及演讲的文字记录结集出版,目前在搜集资料

    阶段?
廖彦博:对,因为白将军的资料分散在海峡两岸,广西、重庆、南京、台北,都各有留下一部

    分,如何找一个机会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

 

刘一非:如果要做这方面的工作,您和白老师是不是会在大陆一段时间?
廖彦博:对,我们有这样的想法。目前似乎广西师范大学也有意愿,我们还在商谈的阶段。

 

刘一非:下一步还是会先做白将军和蒋介石关系的这本书?
廖彦博:对,我晓得市面上已经有一些类似的书出现,但是那都有点是演义式的写法,而且都不

    太严肃,有些东西没有根据的。我们希望兼顾可读性和史料,把他写出来,悲欢离合恩

    怨情仇,秉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理念来做这件事情。

 

刘一非:《关键十六天》这本书的前半部是由您撰写的,这部分写作持续了多久呢?
廖彦博:从搜集资料到成书,大概十一个月,已经是比较赶的情况,好在台湾方面二二八事件的

    史料都已经大部分都公开了。只是相当的零散,关于白将军的角色和作用都没有人提到

    过,我的任务就是把资料尽量的搜集起来,按照每个小时、每天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来

    还原。

 

二二八事件,台湾的集体伤痛

刘一非:在您开始搜集、研究二二八事件之前,二二八事件在您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廖彦博:二二八事件在台湾是集体的伤痛,因为很多我们这代人的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许多人

    都曾经被捕,或者受到创伤。我虽然是台湾本省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是关于白将

    军的记忆几乎是没有的,就是几乎完全不知道白将军在二二八事件当中来过台湾宣慰、

    做过这么多重要的事情。我自己是历史专业都不晓得,更不用说那些平常的民众,有些

    人甚至知道白先勇老师,但是不晓得他父亲就是白崇禧,更不要说白将军和台湾有这样

    的一段联系,完全是不晓得的。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教科书里面有两句话,大意是二二

    八事件时,国府蒋介石主席派白崇禧部长来台湾宣慰,就这样就完了。台湾本地的历史

    学界是这样,研究中国史的会说,那这是你们台湾史的东西,有政治争议我们尽量不'

    碰。那么研究台湾史的学者会说,白崇禧来台湾是蒋介石两手策略的其中一种,不重

    要,就是走一个过场。如果蒋介石是元凶的话,那么白崇禧就是帮凶,都是这样说。21

    年前有一位曾经访问过白将军的台湾学者,叫做陈三井,他写过仅有的一篇白将军赴台

    宣慰事记,叫做《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他的结论是说白将军在台湾的宣慰当中,精

    神抚慰的作用居多。但是我在20多年后重新看这段资料之后发现,白将军所做,绝对不

    止精神抚慰,他做了很多重要的、关键的决定。我向白老师报告之后,他就决定把书名

    取做《关键十六天》。我觉得写这本书出来,可以让海峡两岸的读者晓得,白将军来到

    台湾所做的事情,对台湾六百万岛民来说是危疑震撼的时候。白将军到了台湾,军统和

    中统都在监视他,当时在台湾的陈仪、柯远芬,很多事情都瞒着他,但是他在这种情况

    下还是做了他最大的努力,救了好多好多人,这个事情要让后世的、海峡两岸的人都知

    道。

 

刘一非:我觉得这本书对大陆这边来说也很有意义,就在于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二二八事情的

    了解很少,也不知道二二八事件对于台湾人民来说是一件这么重要的事情。
廖彦博:到他离开台湾为止,算算他大概救了七八百人。往后的一年,他是1948年卸任国防部

    长,在他卸任之前还救了许多人。当时陈仪已经审判了那些台湾人,很多人是被冤枉

    的,你可能是家里面有块地,然后他们觊觎你那块地,就说你是参加暴动把你抓起来,

    然后就被判死刑了。但是白将军到台湾宣慰期间,就是3月28日的时候,他发现陈仪和

    远芬他们还在私下里暗地捕杀,所以他发了一道电文,这份电文在书里面有,他以国

    部长的身份对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的陈仪下了严命,就是你之前抓了多少人全部要

    造册呈报,杀了多少人也要告诉我,往后除了警备总司令部之外,任何单位都不得逮

    捕。因为当时很乱,什么工兵团啊、警察局啊、公安啊,还有陈仪自己组织了别动队都

    可以抓人,非常可怕。之后陈仪就只好遵办,但是之前杀了多少人他是不会如实呈报白

    将军的,所以有了3月28日那道命令之后,他就只好把警备司令部办理过的案子都报上

    去。所以才有了之后白将军把许多人的死刑都宽免掉的情况出现。

 

刘一非:在二二八事件当中由白将军来出面善后,对台湾人来说可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廖彦博:白老师在访问那些二二八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家属的时候,我亲耳听到,很多人

    都说“当时白将军如果要大开杀戒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以国民党的角度来说,这些

    人确实是暴民,但是白将军没有这么做,他对台湾的原住民和这些涉案的民众都特别宽

    容。就像他的一位旧部的儿子粟明德先生说的,白将军心里面装着百姓。粟先生那篇访

    谈特别的动人,因为他澄清了白将军晚年的一个流言。因为有一个军统的特务谷正文

    说,白将军是被一个蒋介石派的女特务下毒害死的,有的说得更不堪,说他是全身赤裸

    死在了床上。粟先生那篇访谈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谷正文根本就不是国民党监控白将军

    的小组领导人,确实白将军是一到台湾就被监控了,可是白将军的下场并不是那样。他

    就是心脏病突发过世,蒋介石并没有去害他。

 

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

刘一非:其实我更多的是关心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些事情的记忆。在台湾,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记

    忆,是怎样传下来的呢?
廖彦博:在台湾的话,因为从1990年代开始,资料就已经公开了,但是一般人不会去看档案材

    料,大多数还是口耳相传。就是说当年二二八的时候那些从大陆来的人多么可恶啊,国

    民党多么可恶啊,你的祖父你的叔公曾经被怎样的诬赖、安上罪名拉去关等等。并且二

    二八事件在台湾是有政治意味的,每一年2月28日台湾的政党都会借此斗法,绿营就是不

    让这个伤口结疤,会把这个伤口再撕裂一遍,然后蓝营就百口莫辩,唾面自干等等,比

    方说马英九每年都要鞠躬道歉,可是大家都不领情,反正每一年都会这样吵下去。所以

    在这个时候白老师出这本书就特别有意义,这本书台湾版的书名就叫做《止痛疗伤》,

    他希望承接他父亲67年前的心意——不要再撕裂伤口。白崇禧将军当年到台湾就是来止

    血的,所以白先勇老师就希望67年之后就不要再撕裂这个伤口,能够开始疗伤。

 

刘一非:您认为马英九的道歉是非常必要的吗?
廖彦博:其实他自己的想法是他代表国民党,他也承接了这个政府,所以他有义务去道歉,他曾

    经有一套他诠释台湾历史的理论,他希望藉由这样的道歉来实现和解。可是事实证明,

    这么多年道歉下来大家只会认为你是做贼心虚,国民党是真的杀了人、做了很多不好的

    事情,所以你才需要每年出来道歉,所以其实这样的做法应该是行不通。

 

刘一非:您不认可马英九这种做法是吗?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呢?
廖彦博:我觉得白先勇老师这样是对的,把事情都说出来,国民党里面是有好人的,他来台湾是

    做了好事的,不是说国民党全部是凶手。看过这本书就会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白部长

    他确实可以大开杀戒,把乱党一律处死,但是他没有,他心里面装着百姓,他救了很多

    很多人。虽然也有没救到的,但是那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他能力之所不及他没有办法。

 

其实国民党有一点笨

刘一非:那么有没有官方的数字,在二二八事件当中外省人的伤亡情况是怎样的?
廖彦博:这个也是这本书的一个贡献,在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一份封藏在台湾国史馆里面的档案,

    就是蒋介石的档案里面有一份白部长呈给蒋介石的《宣慰台湾报告书》。他里面有特别

    提出“台湾人伤亡,一千八百多人”,这是3月31日的所统计的数字。但,他另外说“官

    民伤亡,八百九十四人”,刚开始乍看之下不懂,已经提出一个台湾人民的伤亡数字,

    为什么还要提一个官民伤亡的数字?后来发现,这个八百九十四人是指内地赴台人员的

    伤亡,所以说事件刚开始的时候到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一师上岸开始镇压的时候,这中间

    大概有十天的时间是本省人追打外省人,很多外省人被打伤甚至打死,还有孕妇被杀害

    的。这些人是最最冤枉的,后来台湾方面对外省开放赔偿的时候,他的条件非常宽松,

    你只要能提出一丝一毫的证据,证明你的家人是死于二二八事件,就可以获得数百万台

    币的赔偿金。但是这些在台遇害的人,他们的家人在大陆,他们的家人并不晓得他们

    1947年以后的遭遇,生死都不晓得,也不晓得可以申请赔偿,所以这部分人的死是最最

    冤枉和可怜的。当时在内地还有很多地方产生跟二二八规模差不多的暴乱,那时候国民

    党的统治已经产生很大问题,也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去镇压,只是因为国民党后来退到台

    湾去了,所以事情变得很难处理。很多长辈都会说,那些外省人很可恶,残杀我们台湾

    人。国民党其实有一点笨,因为白崇禧也是国民党,他替国民党做了很多好事,可是因

    为他不是黄埔嫡系,他的功绩就被抹掉了,因为大陆也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提他,所以他

    等于是被海峡两岸共同抹掉的一个民国历史人物。

 

刘一非:当时白将军到台湾宣慰的时候,蒋经国是跟他一起到台湾的,请问白崇禧和蒋经国之间

    的关系如何?
廖彦博:白部长到台湾的时候,蒋经国只是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一个处长,当然谁都知

    道他是蒋介石的儿子,是太子爷。陈仪当时是千方百计不让白将军来,白将军本来是准

    备3月12日赴台,陈仪说希望是3月17日,柯远芬甚至说希望是3月20日。蒋介石也有各方

    情报的例如中统、军统,他后来发现不对,所以派了蒋经国陪白崇禧一起去台湾查明事

    情的真相,这样陈仪就挡不住了。但是蒋经国到台湾以后三天两夜就被叫回去了,他到

    台湾主要的是调查三青团涉案的情况。因为在台湾光复时,三青团是最早来到台湾的,

    接下来才是国民党,但是台湾人不晓得国民党内派系斗得厉害,统统加入了三青团,等

    到国民党的省党部来的时候发现,人都被抢光了。所以省党部是CC系,三青团是团系,

    还有军队的黄埔系,陈仪是政学系,他们一直斗来斗去。但是台湾人不太晓得国民党这

    种复杂的党内关系,后来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了,很多精英、知识分

    子都因为这个原因送掉一条命。因为陈仪是政学系,他在二二八事件中就专门抓三青团

    的人,他把名单交给部队说这些都是暴乱分子,里面全部都是台湾省三青团的重要干

    部,很多事到大陆参加抗战回到台湾之后参加三青团的,都被抓去了。蒋经国是来调查

    到底三青团有没有涉案。
      一九四九年后,我们相信实际主导监控白崇禧的人就是蒋经国,蒋介石确实有授意

    派人去看住白崇禧,但是实际执行的是蒋经国。到了后来,白将军在台湾因为二二八事

    件得了很高的人望,把这个事情告诉蒋介石的也是蒋经国,他们很担心白崇禧这么有人

    望、有战功的小诸葛,和本省的士绅联合起来。从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国民党

    的高级将领,比如说薛岳,陈济棠(有反蒋的历史),阎锡山都到台湾去了,但是他们

    都没有受到监控,只有白将军受到监控。白将军手上没有兵又没有政权,现在来看就可

    以解释了:因为他和台湾有这段二二八事件的关系。
      我给你说一个我自己家里面的经历,我父亲的表哥,在二二八事件当中是行政长官

    公署的编译,当时还很年轻,是延平学院的大学生(延平学院在二二八时间之后被查封

    了)。他因为在二二八事件期间,每天都到中山堂那边去发表意见认为政府应该怎样改

    革,结果就被特务暗中登记下来,后来开始抓捕学生的时候他就被逮进去了。白将军到

    台湾之后对学生特别的宽赦,他说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有兄长或者家中的长辈来领他

    就可以回家。我的爷爷当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是我那位伯父的四舅,他去把那位伯父

    领出来,等于就是被白将军所救。我在查档案的时候,得知我们家居然就有人是被白将

    军救得,我就特别激动,连忙和这位伯父联络上,他已经高龄90了,现在住在美国的老    人公寓。可是他回答我:“我绝不承认我被国民党狗官救过,我被放出来是因为我贿赂

    国民党狗官,就算是(被白将军搭救)我也不会承认的”,因此我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

    写在书里面。只是我觉得从这件事情可以具体的看出,台湾人在这个事件中被伤害的程

    度有多么深,同样因为这件事情才能证明白部长疗伤止痛的作用有多么的大。从二二八

    事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支持台湾独立,就是因为讨厌国民党,连带讨厌国民

    党背后的大陆他们都很不喜欢。我想大陆这边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支持台独,

    根源其实就在二二八事件。

 

“小诸葛”名不虚传

刘一非:请问白老师采访的对象是怎样甄选的呢?
廖彦博:他曾经在一段视频里面看到萧锦文先生,萧先生在视频里面说要不是白崇禧来台湾,发

    布“公开审判,停止滥杀”的命令的话,他早就已经死掉了,白老师听到以后特别兴

    奋,就要我去联络那位萧先生。因为萧先生是那种台籍日本兵,是在东南亚作战的那

    种,日本战败以后就回到台湾,所以他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而白老师不会讲闽南语,我

    就在中间当翻译。访问到后来,萧先生就非常激动地握住白老师的手说,要不是你父亲

    那道命令我没有后面这67年,讲完就落泪,白老师也差点哭出来。

 

刘一非:这本书在台湾出版之后,对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廖彦博:本来许多人都是冲着白先勇老师的名气来的,很多人不晓得白将军和台湾有关系,他们

    都以为白将军是1949年来的台湾,他们不知道他在两年多前他就来过了,然后在那么关

    键的时候做了很多重要的决定。他们也是看了那本书才对历史有一些了解,才跟中国大

    陆建立一些关联。我在台湾的时候,常跟台湾的读者说,很奇怪,广西人和台湾人有一

    种莫名其妙的联结存在,比方说在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时

    候,台湾官民组织了台湾民主国抗日,第一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竟是广西桂林人,唐景

    嵩,读者就觉得很微妙。然后在二二八台湾血流成河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的时候,来台湾

    救大家的又是一个广西桂林人。这是巧合吗?也未必。我觉得广西人特别有一种感同身

    受的心态,因为他们也是边疆,也是被中原压迫的地方,所以他们比较知道台湾人的心

    理。我觉得白将军在战场上叫“小诸葛”,他来台湾的那十六天,即使以现在的交通条

    件来看的话都是很不简单的,我在书里面画了一个地图,他是这样跑上跑下的(从北至

    南,再从南至北)。他注意到的事情非常非常仔细,连67年后的我都看不懂,后来才明

    白原来他已经注意到那么深的地方了。当时台湾光复之后,日本人留下十五万吨的蔗

    糖,行政院长宋子文说这十五万吨蔗糖要全部收归中央,这是造成台湾民怨的其中一个

    原因。后来,二二八事件的时候,台北处委会的三十二条要求,提到糖要还给台湾人,

    不了解背景的人在数十年后看来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但是白将军到了台湾之后,

    几天的时间他就知道了,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就是按照台湾六中央四的比例,

    运到上海去的蔗糖还给台湾六成,当时十五万吨蔗糖已经被运到上海了,台湾人就服气

    了。我觉得陈仪他们鼓捣了一年多都没处理好,搞得民怨沸腾的事情,白部长花几天的

    时间就处理好了,他真的是一个小诸葛。在台湾民众当中口耳相传白部长是带兵来平乱

    的,其实没有,白部长只带了十三个人来台湾,这十三个人都是文职人员,三两下就把

    事情摆平了。当然,白部长不能完全制止杀戮的,现在很多绿营的学者说,在白部长走

    之后还有很多人被抓的,包括白部长在台湾的时候陈仪和柯远芬他们私底下还是在抓

    人,可是白部长已经尽到他的力之所能及来挽救这些人了。

 

不能由仇恨书写历史

刘一非:在二二八事件爆发的前十天,是台湾本省人排挤外省人的运动,台湾本省人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过反思吗?
廖彦博: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因为政治正确的观点就是外省人是占据权力核心的,他们迫害

    本省人,但是台湾人确实应该要反思。因为他们真正打死打伤的外省人,其实并不是贪

    官污吏,那种奸商巨贾他们打不到。一些可怜的学校教师抱着一颗为台湾服务奉献的心

    来到台湾,结果莫名其妙被打的事情很多。我们看档案里面,很多外省人因为二二八事

    件就回大陆去了。但是反过来也有本省人保护外省人的,他们的情操也是非常非常可贵

    的,当然台湾关于二二八的论述也有提到这一块,但是总是不被作为最主要的论述,仇

    恨书写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法。

 

刘一非:假如您现在提倡台湾人应该反思自己在二二八事件中的作为,会受到抨击吗?
廖彦博:现在不会,现在遭遇到的做法就是冷处理,绿营学者因为找不出这本书可以挑剔的地

    方,他们就装作没看见。因为白老师之前一直在等待台湾的学者写他父亲在二二八事件

    当中的贡献,但是发现他们全部都按下不表。

 

刘一非:二二八事件和美丽岛事件有关联吗?
廖彦博:有关联,因为在美丽岛事件之前,二二八事件是一个禁忌,是不能提的。到了美丽岛事

    件的时候,等于是算旧账的感觉,台湾的反对势力把1947到1979这三十多年中许多遭受

    压迫的情绪在美丽岛事件中爆发出来。蒋经国当时已经掌权了,他看到这里就知道本土

    化和对台湾人民开放政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他的政府就有完蛋的可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巾生今世”汪世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0
0

“巾生今世”汪世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南方日报 2012-09-21】记者:周豫 实习生:张莹莹


“尴尬”导演 “拖”进青春版《牡丹亭》


    汪世瑜在2003年年初受白先勇邀请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其实两人早在1988年相识,并成为昆曲上的知音。但是说到2003年的邀请,汪世瑜却表示“非常尴尬”,“被判上阵”的他,决意把青春版《牡丹亭》做到美得极致,“我们把青春与昆曲,青春与《牡丹亭》完美结合,让看惯外国时尚电影、电视连续剧的年轻人,也来迷醉一下自己传统艺术的小生、小旦,也证明青春的诗情是不分古今中外,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2002年底,汪世瑜刚好去台湾演出,“我一下飞机就被他(白先勇)接进了咖啡厅,他就跟我聊了很多关于昆曲的事,并邀请我年初五去看戏。”到了春节,他俩就去苏州看戏,“我总觉得他们的戏还比较嫩,演员还不够成熟,排这么大的戏可能还承受不了。他马上就说,好的!要集训,要训练。”在汪世瑜看来,白先勇总是这样在公开场合有什么说什么,常常把人弄得有些尴尬。但让汪世瑜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星期,集训就弄成了。“我想,哎哟,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但既然上阵了,我就要把它搞好。做导演呢,无非是把大家统一在同一个目标上。”汪世瑜笑着说。
    白先勇经常说,汪世瑜对青春版《牡丹亭》居功至伟,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众多创新,并以青春搭桥,并将古典与时尚结合,缔造一个昆曲舞台的新形象,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意,归结就是“青春”两个字。在汪世瑜看来,以青春靓丽的演员演绎青春美丽的古典爱情神话故事,才能够吸引青春时尚的年轻观众,让他们获得愉悦和共鸣,满足他们对生命美的渴求,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热情。
  “我的构思是从古典中发现现代,以遵循昆曲艺术精神的表演原则为前提,再对音乐、歌唱、舞蹈、戏情、诗词等作出新的整合和调配。根据现代舞台的需要,以及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围绕着昆韵展开一系列的求新,不断增添新元素,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制作一出既古典又现代,合乎21世纪审美要求的昆剧,赋予它青春的生命。”在传统方面,汪世瑜根据白先勇的要求,严守“正统、正宗、正派”的原则,在创新上,重塑折子戏、加强梦梅戏、突出情感戏、注重过场戏、增添舞蹈戏、排好空场戏和音舞渲染戏。


                 汪世瑜(右)向俞玖林(左)授戏            摄影/许培鸿

 

    汪世瑜用现代人的理念来设计场景,“首先要好看好听,我大胆地根据每一个曲牌和唱词的内容去设计舞蹈、动作、造型、场景、表演、调度乃至细小的手语,都让它具体化,重新梳理,再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修改、推翻、再设计,然后再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教给年轻人。”令汪世瑜惊喜的是,通过无数次实践磨练,再吸纳年轻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其他专家和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一遍一遍地彩排,一出一出折子戏终于就这样“捏”出来了,活在舞台上,“这样做既达到传承的目的,又为创新提供了素材。”他对记者说道。

 

巾生魁首因眼睛结下师生缘

  汪世瑜有“昆曲巾生魁首”之美誉,这个“单项冠军”至今不动摇。汪世瑜的恩师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传瑛,两人的“伯乐与千里马”故事更是传诵一时。对于周传瑛对自己的赏析,汪世瑜表示,“这辈子练习和演出的时候总是记住不能辜负老师,不能辜负自己的志向。”


周传瑛(前排左一)为“世”字辈演员说戏前排左二为汪世瑜

 

    他和周传瑛的缘分来自于彼此的眼睛,“他让我学他的戏,也是看中了我的眼睛,说我的眼睛会说话、比较活。我就看中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当时的他,无论是少年翁还是官生还是巾子生,在舞台上都是那么灵活而吸引人。”曾经有老师认为汪世瑜的眼睛大、声音粗,让他演花脸,但他坚决不愿意。“但是周老师坚决把我留在他的身边,他说,这是将来能够学出来的。由此看来,我们的缘分和师生缘,来源于双方的眼睛。”
    在少年时的昆曲学习是非常苦闷的,但汪世瑜放弃的想法却是没有过的。“在苦练的同时,周传瑛跟我说,自己要加一点文学修养,因为演的多是古代才子。”于是,汪世瑜看书、学唐诗,不断地写心得体会。做一个真正对昆曲有用的人才,这是汪世瑜当时下的决心。
    汪世瑜教了很多年书,也接触了京剧、绍剧、婺剧、昆剧等多个剧种,在他看来,一个年轻演员要成材,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天赋、勤奋和机遇。天赋是先决条件,以表演艺术来说包括五官、形象、灵敏度和神韵,一旦能把身上的天赋挖出来就能实现飞跃。至于勤奋和机遇,在他眼中分别只占20%。“天赋好的青年,一旦有了机遇,再懒的人,也会勤奋起来。如果没有天赋,再努力勤奋也是空的。天赋是先决条件,当然有天赋却没有机遇,也是枉然。有了天赋,却不勤奋,也不行。机遇一旦来了,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是上不去的。”


《西园记》 张继华 / 汪世瑜

 

昆曲传承观众要年轻化,也要知识化

    与白先勇一样,汪世瑜对于昆曲的教学和发展相当热心,并提出了昆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想法。而谈到保护昆曲文化时,汪世瑜从文学、音乐与表演艺术上分析了昆曲作为“百戏之母”,确实当之无愧。
    在他看来,现在昆曲的理论都是不成熟,“一到图书馆去看,关于昆曲的书是要比任何一个剧种多,尤其是大学里面写的关于《牡丹亭》的就非常多。关于昆曲的研讨会也很多,但是都是专家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研究跟具体的舞台表演是格格不入的。”他认为,舞蹈、音乐,都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实践又提炼成为理论,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是表演归表演,研究归研究,是不正常的,讲了一大篇,结果跟表演格格不入。我想要我们的表演理论能够对表演起真正的作用。”
    昆曲的做、念、唱、打,手的舞动、眼睛的运用如今都已经比较成熟,行当也分得很细很固定,它的小生、大小官生、巾生、林子生、娃娃生都影响了许多地方剧种包括京剧。“京剧也在昆曲里面寻找一些东西,它的行当小生、青衣,曲牌,都是来自于昆曲。梅兰芳自己也唱过很多昆曲戏,昆曲有不少演员留在各个省市,然后再去演出,形成了各个地方的一种昆曲,比如广东粤剧里面有不少采用昆曲,也有很多戏都是从昆曲改编过去的。”汪世瑜介绍说。
  汪世瑜曾在世界各地讲学,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听众,或许这些学生未来会来看昆曲,但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对昆曲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我认为,从表演上来看,自我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好好地总结。白先勇提到过,要传承需要两个方面,一是演员的传承,像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还在演少年就有一点怪。二是观众也老化了,退休之后有空就看看昆曲,退休之前都忙于工作,心情都比较浮躁。”所以,汪世瑜认为,我们现在的演员要年轻化,观众也要年轻化,而且要知识化,“表演工作者不仅仅演一个戏,而是要懂得这个戏为什么要这样做。演员不仅是一个戏剧家,也是一个舞蹈家、音乐家、昆曲家,那样培养出来的好演员才能够是长久的。”汪世瑜说道。


《玉簪记·琴挑》 潘必正 / 汪世瑜

 

汪世瑜简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参加全国昆曲展演,被文化部表彰为“有显著成就”的艺术家。现为浙江昆剧团名誉团长,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委员会委员,浙江文联委员,中国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昆曲研究会副会长。
  他十四岁随团学艺,师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工小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经五十余年舞台磨练,蜚声海内外,获“昆曲巾生魁首”之誉。汪世瑜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颇具名家风范。他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候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记》中的赵文清等诸多光彩的艺术形象。《拾画.叫画》、《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戏的表演更是丰采独具,令人叫绝。
  他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受聘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驻校艺术家,近年任青春版《牡丹亭》、厅堂版《牡丹亭》总导演。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青年小生演员,京昆、越、婺、绍、欧出类拔萃的人才都经过他悉心指导。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黑澤明 為人生而藝術

$
0
0

白先勇、奚淞的小客廳
黑澤明為人生而藝術


對作家白先勇和畫家奚淞來說,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不只是「大師」,更是影響他們性格與創作的靈魂人物。此次,他們攜手對談黑澤明的四部電影:《羅生門》、《生之慾》、《紅鬍子》、《夢》,分析黑澤明電影中的人道主義,以及他所承受的痛苦與突破、衝突與和解。


日本電影巨匠黑澤明。圖/取自網路

 

【聯合報 2014-10-05】陳宛茜

奚 淞:黑澤明是人道主義大師,他和那個年代的電影,塑造了我們一代人的性格。黑澤明的傳

    記《蛤蟆的油》,書名和他的電影哲學相當貼切。日本民間傳說,山上有一種蛤蟆不止

    長相醜惡,還多長了好幾隻腳。人們把牠抓來放在玻璃缸裡,牠從玻璃反射看到自己的

    醜相,會嚇出一身油。鄉民拿這種油來治療燙傷。
      「蛤蟆的油」是黑澤明面對人生與戲劇最好的隱喻。他面對人性的歪曲和醜惡,受

    到驚嚇,不斷思考未來要怎麼走下去,「人道主義」由此發展出來。
      黑澤民的文學背景跟我們很貼近。我最喜歡的作家是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和俄國的杜

    斯妥也夫斯基,在我們的時代裡,他們的作品是最重要的文學課程,非讀不可,但現在

    好像少人讀了。

 

羅生門 

《羅生門》劇照。圖/取自網路

 

奚 淞:黑澤明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藪中〉、〈羅生門〉。〈羅生門〉

    描述兵荒馬亂的世界裡,城門半毀,難民躲在羅生門中,只能剝死人的衣服、甚至拔死

    人的頭髮謀生,完全不顧人性尊嚴。原作者芥川龍之介對人性是悲觀的,黑澤明卻抱一

    分樂觀。他電影的結尾翻轉原作的悲觀,成為人道的世界,對未來產生光明與希望。這

    也開展黑澤明未來的作品系列。如今重看,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羅生門》前半段描述人們出於無明和貪愛,不自覺的說謊、隱蔽事實,真相因此

    曖昧不明,結尾卻將故事的悲觀基調整個翻轉。
      電影結束前,傾頹的大殿後面傳來嬰兒哭聲。乞丐發現棄嬰身上裹著袍子,便衝上

    前去把袍子剝下。樵夫跟和尚趕緊跑過來,指責乞丐的行為。乞丐說:你們別假惺惺

    了,世界上沒有誰是好人。和尚把棄嬰抱在懷裡,樵夫也上前準備接住孩子。和尚嚇得

    向後直退,以為樵夫還想要剝除嬰兒殘餘的衣服。此時志村喬所演的樵夫卻眼露哀憐的

    說:我家有六個小孩,不差這一口飯,請就交給我吧。和尚聽出了他的誠意,向他道

    歉,將嬰兒交給了他。這時候羅生門前的雨停了,樵夫懷抱嬰兒,躬身走在陽光灑下的

    道路上。
      這個結尾就像是「蛤蟆的油」,你在驚嚇中看清楚人類的弱點,也知道如何用蛤蟆

    的油來治療人的傷痛。《羅生門》是亞洲第一部得到世界性榮譽的電影。

 


《羅生門》劇照。圖/取自網路

 

白先勇: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念書時,當地有藝術電影院,黑澤明的《羅生門》、《生之慾》都

    是在那裡看的,〈羅生門〉還是和同學歐陽子一起看的,看完我們討論了一夜的〈人心

    惟危〉。芥川龍之介對人性是悲觀絕望的,黑澤明的翻轉卻很厲害,他的電影都在找人

    性的救贖,幾乎是一種宗教的信仰。

 

奚 淞:黑澤明電影中還有一種現代失落的美學:為人生而藝術,而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不

    只是為了探索感官世界,而是為了思考生命。

 

白先勇:那時的日本電影包括小津安二郎,每部電影都是在講出人性的一面,引領觀眾認識你自

    己。當時拍電影很艱困,黑澤明還為此曾自殺過。他視電影為透徹人性的藝術,電影對

    他來說是一種傳道。
      《羅生門》上映兩年後,黑澤明拍了《生之慾》。這部電影讓我嚇出一身油來。

 

生之慾


《生之慾》劇照。圖/取自網路

 

白先勇:廿七、八歲時,我一個人去看《生之慾》。那是一個大雪夜,看完電影,我在雪地中哭

    著回去。我從電影中彷彿看到今天的自己,看到老的自己、看到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想

    到自己到了年老時,突然發覺一生可能是白活了,就會嚇出一身冷汗。我年輕的時候就

    有一個老靈魂。
      《生之慾》描述在市政廳工作的渡邊勘治(志村喬飾),是卅年全勤的模範公務

    員。妻子早逝,他將所有寄託都放在獨子身上,為獨子儲蓄一輩子養老金,某天突然發

    現自己身患絕症。
      他想告訴獨子生命所剩無多時,卻無意中聽到媳婦批評自己是守財奴,計算他的養

    老金。他的希望破滅,覺得一生白活了。開始運用生命最後的幾個月,反省生命的意

    義。
      他原本想拿錢尋歡作樂,卻不知道要去哪裡。一位偶然認識的作家,帶渡邊即時行

    樂,追求感官的快樂,他卻不覺得快樂。在音樂酒吧裡,老先生要求琴師奏一曲老歌,

    他哼唱這首歌,眼睛充滿人生的哀愁。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紅唇還沒褪色前/趁熱情還沒變冷/誰都不知

    明天事/誰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黑髮還沒褪色前/趁愛情

    火焰還沒熄滅/今天一去不復來/今天一去不復來」

 

奚 淞:渡邊遇到一位離職的女同事,像抓住最後一根稻草般,渡邊追問她:你為什麼可以這麼

    快樂?你到底找到了什麼?女孩告訴他:離開了那死氣沉沉、白混日子的公家機關,到

    玩具工廠工作,說著便從手袋裡掏出一個可以在桌上蹦跳的玩具兔子。
      渡邊忽然彷彿領悟到了什麼。他想到:自己服務的地區有一塊臭爛的沼澤地,一群

    當地婦女希望把沼澤地變成兒童可以嬉戲的公園,到市政廳申請,卻遭官員們互踢皮

    球,不能成功。靈光乍現的渡邊決心促成此事,他回到辦公室拿著公文一關關讓官員們

    簽署,官員不簽,他便賴著不肯走。中間還遭遇黑社會阻攔、恐嚇,渡邊卻豁出性命,

    以勇氣震懾了黑道老大。整個簽署過程讓我想起耶穌背上十字架走苦路—這是一個背著

    胃癌十字架的基督。電影結尾,渡邊一個人來到他爭取完成的公園,在鞦韆架上快樂的

    唱〈生命多短促〉。

 

白先勇:這首歌在電影中出現兩次,代表男主角截然不同的心境。第二次哼這首歌時,渡邊找到

    了生命的意義,接受了死亡,完成了身為公務員的使命,生命也圓滿了。他唱這首歌

    時,聲調是歡悅的。

 

奚 淞:《生之慾》就像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區之死》,故事描述一個法官平步青

    雲、準備大肆布置新房時,卻得了怪病,被迫面對死亡。在面對赤裸裸的生死大疑和大

    痛中,他發現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成規與體面竟如此不堪一擊、竟都化為虛誑。甚至質疑

    自己有什麼資格審判別人?

 

白先勇:中產階級有一種自私、自滿與自傲,《伊凡伊里區之死》出版時,撼搖了整個中產階級

    自以為是的價值,《生之慾》亦是如此。

 

奚 淞:伊凡伊里區面對病痛,最後邁向死亡。《生之慾》裡渡邊面對死亡的恐慌的轉變,卻與

    托爾斯泰截然不同。
      這些電影、小說都在告訴我們,我們能不能從個性中活出人性,從人性中看到天

    性?
      我們的教育都在教明天會更好,教我們如何追求快樂與幸福,卻沒教我們如何面對

    死亡與痛苦、面對生命的真相。但在傳統教育裡,這方面的教育是清清楚楚的。在大家

    庭的結構下,大家處於生死場中,生老病死都可以預習。

 

紅鬍子


《紅鬍子》劇照。圖/取自網路

 

奚 淞:《紅鬍子》描述剛畢業的年輕醫生保本,來到一個位於貧民窟的小醫院實習,老師是一

    位被稱作「紅鬍子」的古怪醫師。紅鬍子由三船敏郎飾演。年輕醫師原本想快快完成實

    習,轉到為貴族服務的醫院工作。然而在實習過程中他接觸了雛妓、小偷等中下階層的

    人,經歷了種種生老病死苦,最後決定留在貧民窟,堅持一個作為醫生的使命。
      這部電影講一個愛的問題,包括因為愛而產生的心病,以及如何治療心病。紅鬍子

    和保本治療的疾病,不只是肉體的疾病,還包括心靈的疾病,包括瘋狂、面對死亡,雛

    妓被凌虐。這一群被汙辱和損傷的人,該如何治療與復健。

 

白先勇:《紅鬍子》描寫的族群,也是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想用小說描寫的中下階層,這是

    最受傷和受汙辱的一群人。

 

奚 淞:這群人,你給他溫暖他也未必接受,你要如何讓他們從受屈辱的世界慢慢爬出來。醫生

    不止要治療身體的疾病,還必須治療心靈的損傷,把底層的人從受屈辱的地獄中慢慢拉

    出來。

 

白先勇:保本出身有教養的中產階級,貧民窟給他很大的震撼,讓他知道人生有這麼多痛苦、屈

    辱。他原本不願脫掉中產階級的衣服,經歷一次次震撼後,他終於卸掉原來的衣服,穿

    上醫院給他的制服,找到成為醫生的使命感。

 

奚 淞:現代心理學有一個謬誤,以為快樂是健康的,痛苦便是病。但痛苦不一定代表生病。佛

    法說,煩惱是病、痛苦不是病,痛苦甚至可以成為入道開悟之門。就像日本傳說裡:蛤

    蟆照見自己的醜模樣嚇出一身油,這油反而成為治療心靈燙傷的良藥……快樂反而會讓

    你看不到生命的真相。現在大家只要不快樂,就認為得了憂鬱症;只要躁動不安,就說

    得了躁鬱症。

 


《夢》劇照。圖/取自網路

 

奚 淞: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福島核電廠核能外洩時,我正好在朋友家裡,馬上聯想到黑澤明

    最後一部電影《夢》中的〈紅色富士山〉段落。我在網上查到〈紅色富士山〉,朋友嚇

    壞了,以為這個電影場景就是災害現場。片中的人們逃到海邊,問:為什麼當時建核電

    廠的人都說沒問題?很奇怪,《夢》是廿多年前的電影,福島事件也三年多了,卻很少

    有人提到兩者之間的關聯,以及《夢》的預告性,太怪了。

 

白先勇:〈紅色富士山〉讓我想到奚淞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裡的畫作〈火宅〉,燃燒的

    火焰其實是人心。

 

奚 淞:佛陀曾領著一群弟子登上伽耶山,俯看山下的野火。佛陀便問弟子:這世界是怎麼燃燒

    起來的?
      佛陀說:世界上的火種,藏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外在的色聲香味

    觸法中。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就點燃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容易撲滅,但也可因為貪嗔

    癡的助長而蔓延成燎原的熊熊大火。每次星星之火燃起時,如果人們以為是外界的火,

    就會任由煩惱心助長讓火焰蔓延到全世界;但如果你能用安定的心看待不順心的事、馴

    服心中的煩惱與貪念,你就可以成為撲滅世界大火的勇士。我們不能夠光從外界事物尋

    找答案,而是要回歸到自己的心靈,從根本處做起。
      《夢》分為八個片段,在說黑澤明自己一生最重要的經驗。他跟心理學家榮格一

    樣,不是用具體的事來寫自傳,而是用夢來寫自傳,夢比現實還要真實。
      在第一段〈太陽雨〉中,母親警告小男孩,下太陽雨時不可以隨便跑出去,因為狐

    狸在此時嫁女兒。若是被狐狸發現,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但小男孩很好奇,躲在樹後偷

    看到狐狸娶親。
      小男孩回到家,母親告訴他:你犯了禁忌,狐狸來這裡留下一把刀,說你必須為此

    償命。我現在無法救你,你必須自己到狐狸所住的彩虹之地,向牠們求取原諒。
      〈太陽雨〉講的是人的出生,我們出生不知是為了什麼?我們有原罪嗎?我們怎麼

    樣才能得到生命的諒解?而我們都必須面對死亡。拿著刀的小孩走到繁花遍野之處,看

    著遠方的彩虹,這就是人的「出生」。
      在〈暴風雪〉段落中,人類的文明登到高峰,卻是災難的開始。一群登山隊伍在風

    雪中掙扎,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許多人都倒了。其中一個人倒下時,天空飄下一身

    銀白的「雪女」,手中拿著閃亮的銀裘,想要蓋住他的身體。雪女說:「雪是溫暖

    的」。這代表死的慾望。那人在迷迷糊糊中,突然睜開眼睛、推開雪女,雪女瞬間變成

    猙獰的鬼臉消失。他趕緊拉醒身邊的人,天也亮了。
      〈暴風雪〉隱喻曾經自殺的黑澤明,他經歷死亡的誘惑,最後選擇活下去。

 

白先勇:人們經常浮沉於掙扎於生與死之間。

 

奚 淞:〈隧道〉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返鄉的軍官走過黑暗的隧道回家,在隧道中居然

    遇到曾經死在他懷中的小兵鬼魂,小兵說:「我要回家,我想吃母親親手為我做的

    餅。」
      在那麼一個科技輝煌的時代,人類想以此創造富裕的物質文明,科技卻變成了四面

    八方來的摧毀武器,讓無數人變成無主冤魂。

 

白先勇:這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有強烈的批判。

 

奚 淞:喜歡黑澤明電影的人多半不喜歡《夢》,覺得這部電影沒頭沒腦,以為老先生不行了,

    滿口道德教訓、缺乏藝術性。其實《夢》就是自傳,是年老的黑澤明不吐不快、對後世

    人的忠告。我剛看時也不喜歡,但到了「蛤蟆嚇出一身油」的年齡,我終於看懂了。

 

白先勇:從《夢》中可以看出,黑澤明的晚年,與自然、生命取得和諧,早年電影中的衝突和懷

    疑,找到了和解與答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张继青 六十载昆曲人生

$
0
0

张继青 六十载昆曲人生
【《瞭望》新闻周刊 2012-05-02】文/韩冰

“昆曲要有人欣赏,到了大学里,我感觉和学生们找到了共同语言”


张继青老师在北大课堂上示范《牡丹亭‧惊梦》【山坡羊】唱段 / 2012.04.12

 

  4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的课堂上,74岁的张继青为现场300多位学生讲解昆曲旦角的表演。她现场表演了《牡丹亭》中《惊梦》《寻梦》的两支曲子,演唱、舞蹈动作一丝不苟,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
  “对不起,我要稍微休息一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两支曲子唱完,张继青满头大汗。她一边擦汗,一边坐到讲台旁的椅子上。
  “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张老师现在教学生,也有点力不从心了。”张继青的丈夫、著名昆曲演员姚继焜对本刊记者说,“张老师今年74岁,从1952年到2012年,从艺整整60年了。”
  张继青本名张忆青,1939年初出生于苏州的一个戏曲世家。1952年,14岁的张继青进入民锋苏剧团,开始了戏曲生涯。她先后师从昆曲名家尤彩云、俞锡侯、沈传芷、姚传芗等人,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继字辈”中的佼佼者。1985年,张继青在德国柏林海贝尔剧场演出《惊梦》《寻梦》,在没有使用字幕的情况下,她的表演感动全场,谢幕达15次之多。
  当时的西方评论者认为:“张继青女士的艺术表演有一股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她把歌舞、手、腿、身、步等高度结合在一起的表演,是西方观众罕见的,不愧为中国艺术的精品。”她的表演让人感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理解”。
2004年退休后,张继青投入到昆曲的传承和教学中去。她在课堂上休息片刻,又示范了《痴梦》中的一段。她对学生说:“我想让大家尽快理解我的意思,你们看这样讲行不行?”

 

名师启蒙

  1951年3月,由苏剧艺人吴兰英个人集资,邀请华和笙等40余人,在上海成立了民锋苏剧团,张继青的大姑母张惠芬也在剧团。
  1952年,张继青的祖父、苏剧演员张是吾去世。张继青的祖母带着张继青投亲靠友。家境困难的张继青小学四年级都没有念完,为了能吃饱饭,祖母将14岁的张继青送到了张惠芬所在的民锋苏剧团。
  张继青向本刊记者回忆说:“苏剧是江浙沪流行的地方剧种,和昆曲在很多演出剧目方面都是相通的。苏剧只有唱腔,表演动作没有昆曲丰富。从谋生的角度说,苏剧更加雅俗共赏。一般在码头上演出,我们先演苏剧,最后才演昆曲。”
  在剧团帮忙之余,苏剧著名演员华和笙成了张继青苏剧唱念的启蒙老师。1953年3月,剧团在杭州排演《鸳鸯剑》。张继青第一次被安排有四句唱词的角色,扮演一个跟着父亲逃难的小丫头。“当时,用飞马牌香烟外盒的纸片写了唱词,‘随便哪里不肯去,情愿饿死在家里’。那是我第一次上台。”张继青说。
  1953年,民锋苏剧团落户苏州,更名为苏州市民锋苏剧团。苏州市主管部门派文联戏曲改进部部长顾笃璜兼管剧团的政治思想和艺术工作。
  张继青说:“顾笃璜出身苏州世家,解放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喜欢芭蕾和传统戏曲,对民族戏曲和西方戏剧都很熟悉。”
  顾笃璜认为,苏剧必须向昆曲学习,提出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1954年3月,顾笃璜聘请昆曲著名旦角尤彩云来团任教。
早在1922年,尤彩云就被苏州昆剧传习所聘为教师,主教旦行,“传字辈”中的朱传茗、张传芳、华传萍、姚传芗、刘传蘅、王传蕖、方传芸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牡丹亭》 杜丽娘/张继青

 

  张继青跟随尤彩云学习了第一个昆曲折子戏《牡丹亭·游园·惊梦》。“尤彩云老先生为我开蒙昆剧,是我的幸运。当时尤老师70多岁了,每天早晨,他拿一个盛了凉开水的茶缸,带了油条、点心,教我学戏,我唱得好就奖励我吃。”张继青说,“我当时对昆曲也不懂,觉得不好听,句子也太深奥了,不敢问老师,只能硬记。”
在无锡青阳镇演出期间,张继青将自己的本名张忆青中的“忆”字改为“继”字,以“继承发扬昆曲传统”明志。

 

“要胜于蓝,必先入于蓝”


《牡丹亭》 杜丽娘/张继青

 

  1955年末,民锋苏剧团开办“苏州市戏曲训练班”,招收了六男四女十名学员,都取了中间是“继”字的艺名。
  训练班的学员苏、昆兼学,除苏剧团本身的老师外,还聘请了宋选之、宋衡之、吴仲培、俞锡侯等在昆剧艺术上造诣很高的老师授课。在学戏的同时,由剧团编剧吕灼华(顾笃璜夫人)负责,开设了政治、历史、文化、修辞课,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
  姚继焜是这批学员中的一位,他和张继青恋爱了,并于1965年喜结连理。
  1956年3月,民锋苏剧团更名为苏州市苏剧团。当年4月,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演出昆曲《十五贯》,周恩来看后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引发全国昆曲热。
  1956年4月,周恩来说:“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有的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可以先多演些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昆曲的一些保留剧目和曲牌不要轻易改动,不要急,凡适合于目前演的要多演,熟悉了以后再改。改,也要先在内部试改,不要乱改,不要听到一些意见就改。”
  1956年10月,苏州市苏剧团改建为江苏省苏昆剧团。顾笃璜继续为剧团学员和年轻演员请来教戏和文化知识的老师,先后在苏昆剧团任教的各类专业老师达48名之多。
  在此期间,张继青师从俞锡侯学习南昆旦角唱念。俞锡侯是清末被称为“江南曲圣”的俞粟庐的学生,精于旦角唱念。张继青跟随俞锡侯,一天三次拍曲练唱。张继青说:“俞老师上课,每支曲子都要唱20遍,他将20根火柴棍放在桌子上,每唱一遍,移动一根火柴棍,直至全部移完才能下课。”
  截至1958年,先后共有43位进入剧团的学员取了中间是“继”字的艺名,其中多数人长年活跃在舞台上,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被称为“继字辈”的昆、苏演员。
1961年9月,京昆艺术家俞振飞写文章表扬“继字辈”的艺术成就,同时告诫他们不要自满:“今天江苏省苏昆剧团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尽管不过学了六七年的戏,然而他们现在的成就,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四十年前我所达到的水平……年轻人演戏,以规矩第一。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严肃认真的习惯,才能发挥创造,才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胜于蓝,必先入于蓝;如果‘蓝’还没有‘蓝’透,就想成‘青’,等于在‘而立之年’而想‘随心所欲不逾矩’一样,肯定是办不到的。”

 

感动世界的“张三梦”

  张继青学习了《游园·惊梦》之后,1960年,向沈传芷学习《烂柯山》的《痴梦》。1979年,张继青再向姚传芗学习《牡丹亭》的《寻梦》。她的外号“张三梦”,就是指她演出的《惊梦》《寻梦》和《痴梦》。


《朱买臣休妻·逼休》 朱买臣/姚继焜 崔 氏/张继青

 


《朱买臣休妻·痴梦》 崔 氏/张继青

 

  上世纪80年代初,姚继焜开始整理和改编《烂柯山》,定名为《朱买臣休妻》。全剧分《逼休》《悔嫁》《痴梦》《泼水》四折,讲述朱买臣贫穷,妻子崔氏难耐家贫,逼其写休书改嫁,后朱买臣做官,崔氏恳求破镜重圆,朱买臣以覆水难收拒绝,崔氏羞愧自尽的故事。姚继焜扮演朱买臣,张继青扮演崔氏。1981年6月,剧团在无锡洛社化肥厂彩排时,全剧演完,工人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纷纷说,昆剧也看得懂,这个戏好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中年夫妻离婚的故事,雅俗共赏,到国外翻译成‘朱买臣夫妇离婚’,也很受欢迎。”姚继焜说,“从古到今,人性和情感有相通之处,今天的观众看这个戏,感觉又好笑又难过,仍然有很多感触。”
  张继青说:“崔氏是市井妇女,虽属‘正旦’行,但是叫‘雌大花脸’,表演夸张、外向。要表现出崔氏可怜、可悲、可恨之处,我下的功夫比演杜丽娘时还要多。”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看过《朱买臣休妻》后撰文说:“一人在场,满台是戏。《朱买臣休妻》剧本没有多少字,矛盾也就那么一个,情节也不复杂,人物两三个,但到了张继青那里,却显得那么丰富,有波有澜,起起伏伏。”
  1981年,昆剧院决定排演《牡丹亭(上)》,该剧根据汤显祖《牡丹亭·题记》中“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分《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五折,表现杜丽娘对爱情执著,由生到死的过程。
  《写真》《离魂》二折,就连“传字辈”老师也没有传承下来,需要导演和演员的全新创造。张继青说:“都说传字辈老师口袋里装的都是正宗的昆曲牌零件,装配出来准合适。吸收、借鉴都要不留痕迹,否则就显得别扭。”
  1985年,张继青在德国柏林海贝尔剧场演出《惊梦》《寻梦》,现场没有使用字幕,她凭自己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她说:“我谢幕一次,观众还是鼓掌呀,我只好换一个动作再谢幕,这样换了不同的动作谢幕,竟然谢了十五次。”
在意大利演出时,当地媒体评价:“张继青视觉可见的表演,有一种静态的文雅,更多的是不断舞动衣袖,而手和手指却时隐时现……最少的舞台布景,最美的演出服装,豪华气派的头饰,长得难以想象的发辫,但是整个故事,整个表演,整个伴奏,都可以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我们简直无法理解,这种只能连续表现最少的音调抑扬顿挫变化的五声音阶,怎么能创造出如此美妙动听的音乐……要重视中国传统戏剧的存在,而她的音乐史,有着西方音乐史远远无法比拟的广阔天地。”


起一个“导看”作用

  张继青说:“在欧洲演出,感觉观众的欣赏水平确实高,能理解,让演员都觉得很自豪。回国以后,这种感觉反而没有了。”她感到了昆曲传承推广的必要。
  张继青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昆曲的状况时说:“当时昆曲有危机,没有人看,只靠演出昆曲养不活剧团。有时演出一个礼拜,苏剧演了六天半,最后半天演昆曲,没有人看也就落幕了。”
  1958年,为了配合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纪念活动,江苏省苏昆剧团按原本演出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张继青和章继涓扮演窦娥,姚继焜扮演窦天章。为了尽量体现元曲的风貌,谱曲者们下了极大的苦功,整套北曲仿佛一气呵成,获得了许多研究戏曲音乐的专家的认可。
  《窦娥冤》叫好不叫座,公演时,观众和台上演员的人数差不多。剧场的座位是木制的,空的座位多,大家开玩笑说是“木器厂包场”。
上世纪90年代,张继青和同事们将《窦娥冤》中《斩娥》一折戏作为配合高中课文教学演出,得到了南京师生的支持。“说实在的,700多年前的关汉卿和90年代的青年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学生们两个多小时能坐得下来,也真不容易,尽管有溜号的,有交头接耳的,但事后大家回想起来,不应该责怪他们,这些新观众都是第一次看昆曲,甚至不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戏曲。”张继青说,“要使学生们接受戏曲的表演程式,绝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取得效果的。只要多排出适合他们的好戏来,不断加以诱导,最终他们是会喜欢昆曲的。”


                 2004年3月白先勇老师与张继青在苏州           摄影/许培鸿

 

  2001年5月,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著名作家白先勇请张继青到苏州,请她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张继青跟随剧组到处演出,指导年轻演员。她和姚继焜也走进大学课堂,讲解昆曲的表演艺术。
  “昆曲要有人欣赏,到了大学里,我感觉和学生们找到了共同语言。”张继青说,“昆曲进校园绝对是正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剧团在这样做。”
张继青在课堂上表演杜丽娘,逐个讲解表演动作代表的含义和反映的人物心理。她说:“演员要理解人物,把人物内心的感觉演出来,演丰满,有深度。我演杜丽娘,脑子里一定要像放电影一样,我心里一定要看到牡丹亭。”
姚继焜说:“类似‘导游’,我们起一个‘导看’作用,告诉你这个戏好在哪里,看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表演,为什么要有这个动作。明白这些,就懂得如何欣赏昆曲了。”

 


《牡丹亭》 杜丽娘/张继青

 

张继青简介

上海市人,原名忆青。江苏省苏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总监。1938年生,工闺门旦,先学苏剧,后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参加苏州民锋苏剧团。1956年入苏州市苏剧团。后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江苏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58年后,专工昆剧,又得到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朱买臣休妻》等。1984年获第一届戏剧梅花奖。
其所扮演的《朱买臣休妻》的崔氏、《牡丹亭》的杜丽娘、《渔家乐》的邬飞霞、《长生殿》的杨玉环、《白蛇传》的白娘子、《窦娥冤》的窦娥、《关汉卿》的朱廉秀、《蝴蝶梦》的田氏,以及《跃鲤记·芦林》的庞氏、《西游记·认子》的殷氏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尤以“三梦”:《惊梦》、《寻梦》、《痴梦》著称。演唱倾倒无数海内外观众,被誉为南昆“张三梦”。她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享有昆曲“旦角祭酒”之盛誉。曾出访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并多次受邀请赴台湾讲学。近年来积极投入昆剧传承工作,为培养下一代昆剧旦角人才作出了优秀业绩。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香港中文大學「崑曲之美」網上課程開課預告

$
0
0

香港中文大學「崑曲之美」網上課程開課預告

 
 
  香港中文大學與全球知名的公開網上課程平台 Coursera 結成合作夥伴,為全球人士免費提供中大網上課程。我們非常榮幸,「崑曲之美」被挑選為其中一個課程。課程以崑曲的歷史文化、文學、音樂、表演、美學為核心主題,透過學者與表演藝術家的解說示範,提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與表演藝術之鑑賞能力。
  經過一年半的時間籌備,「崑曲之美」網上課程將於10月31日開課!有意修讀者可點進以下網址免費註冊。另外,本課程導師之一的白先勇教授早前亦為我們錄製了宣傳片介紹本課程的特色。想了解多點的朋友,快去看看吧!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kunqu
 
崑曲之美 
  本課程以崑曲的歷史文化、文學、音樂、表演、美學為核心主題,透過學者與表演藝術家的解說示範,提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與表演藝術之鑑賞能力。 (A shorter English version will be launched in 2015. The exact date is to be announced.)
 
课程概述
本課程以崑曲的歷史文化、文學、音樂、表演、美學為核心主題,透過學者與表演藝術家的解說示範,提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與表演藝術之鑑賞能力。
 
學生透過本科的學習,可以:
(1) 增進對中國歷史及其文化瑰寶「崑曲」的認識
(2) 加深對中國古典文學、美學與表演藝術之鑑賞能力
(3) 加深對中國人文精神的感知
(4) 增加學生文化素養,對個人及社會的感悟
 
授课大纲
1.崑曲演出簡史(臺灣大學王安祈教授)
2.崑曲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經典劇目(香港城巿大學鄭培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華瑋教授)
3.崑曲與抒情詩的意境:從平面到立體(香港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白先勇先生)
4.崑曲音樂與崑唱藝術(蘇州大學周秦教授、香港崑曲研究者張麗真女士)
5.崑曲表演藝術:巾生與小官生(上海崑劇團岳美緹女士)
6.崑曲表演藝術:大官生與窮生(上海崑劇團蔡正仁先生)
7.崑曲表演藝術:老生(上海崑劇團計鎮華先生)
8.崑曲表演藝術:閨門旦與正旦(江蘇省崑劇院張繼青女士、上海崑劇團張靜嫻女士)
9.崑曲表演藝術:貼旦與破格的旦行(上海崑劇團梁谷音女士)
10.崑曲表演藝術:武旦(上海崑劇團王芝泉女士)
11.崑曲表演藝術:紅淨與武生的融合(北方崑曲劇院侯少奎先生)
12.崑曲表演藝術:丑角(上海崑劇團張銘榮先生)
13.崑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香港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白先勇先生)
 
先修知识
講學語言:普通話 / 繁體中文
 
参考资料
將配合課程主題,選取學者專家論文,供同學研讀討論,深化思考。
 
授课形式
- 課堂錄像 (每課總長約1小時,約15分鐘一節)
- 功課:選擇題
 
班次
2014年10月31日- 2015年1月29日
 
课程信息
13周课程内容 1-2 小时/周 中文(繁体) 中文(繁体) 字幕
 
授课教师

Prof. Hsien-yung Kenneth Pai 白先勇
Wei Lun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Pai is currently Wei Lun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Pai is a world renowned writer, playwright and producer of Kunqu. His many highly acclaime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were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film, television and the stage. Prof. Pai has had a long and fruitful collaboration with CUHK. He was an adjudicator of a literary award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a guest speaker at literary workshops. Prof Pai was conferred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Literature, honoris causa, by the University in recognition of his excep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literary arena as well as his unfailing support to the University.
 
  白先勇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兼「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崑曲研究推廣計劃」蒙宜高科技創業集團主席余志明先生及夫人余陳麗娥女士捐助,於2012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啟動。「計劃」致力於崑曲文化遺產的研究、整理,並配合「崑曲之美」課程的開設,邀請崑曲表演藝術家及學者專家到訪,參與「計劃」的研究與教育推廣。
  白教授1937年生於廣西南寧,不足周歲遷回故鄉桂林。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赴香港,52年到台灣。1960年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期間,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對台灣文學的發展與演進極具貢獻。1961年他畢業後赴美深造,1965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1994年退休。
  白教授乃國際知名的中文小說家,創作小說無數,多篇膾炙人口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並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他的小說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現代小說技巧,並滲透中國文化與西方哲學思想。近年白教授積極推廣崑曲及傳統文化,於2004年製作推出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至今於海內外演出達兩百餘場;2009年白先勇又帶領原班人馬製作新版《玉簪記》,影響深遠。他在2012、2013、2014年春季於香港中文大學開設《崑曲之美》課程,並親自講授:「崑曲與抒情詩的意境──從平面到立體」以及「崑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
 

Prof. Wei Hua 華瑋
Professor and Division Head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Hua is currently Professor and Division Head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essor and Division Head
BA (National Taiwan U.); MA, PhD (U.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esearch Interests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Ming-Qing Literature
Women's Literature
 
  華瑋教授出生於臺灣臺北,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崑曲研究推廣計劃」主任。之前曾在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兼副所長,在中央大學中文系任合聘教授,並曾受聘至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擔任訪問教授。學術興趣以中國古典戲曲、明清文學與婦女文學為主。目前是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理事、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分會理事。
  近十餘年來,華教授積極籌辦並參與戲曲研討會及崑曲活動,如於1997年召開「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規劃「明清崑曲折子戲專場」,特邀張繼青、計鎮華、梁谷音等演出〈痴夢〉、〈彈詞〉與〈佳期〉;2000年籌辦「案頭與場上:《長生殿》的文學、音樂與表演藝術研討會」。2003年受白先勇教授之邀出任青春版崑劇《牡丹亭》劇本整編小組成員,並於2004年4月配合該劇之世界首演,籌辦「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出版《湯顯祖與牡丹亭》。2007年10月青春版《牡丹亭》入選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演出劇目,因此又參與籌辦「面對世界:崑曲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出版《崑曲‧春三二月天──面對世界的崑曲與牡丹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謫仙記 / 白先勇

$
0
0

謫 仙 記  白先勇
【2014-10-23 中國時報】

  林青霞的名字取得好,青霞兩個字再恰當不過,不容更改。青色是春色,象徵青春,而且是永遠的。霞是天上的雲彩,是天顏,不屬人間。青霞其人其名,讓我聯想起李商隱的〈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青女乃主霜雪之神,冰肌玉骨,風鬟霧鬢,是位孤高仙子。林青霞是台灣製造出來的一則神話,這則神話在華人世界裡閃耀了數十年,從未褪色。


林青霞。(時報文化提供)

 

  我第一次看到林青霞的電影是一九七七年李翰祥導的那部《金玉良緣紅樓夢》,她的第一部電影《窗外》,倒是後來在美國看到的。我自己是紅迷,林青霞反串賈寶玉,令人好奇。說也奇怪,這些年來,前前後後,從電影、電視、各類戲劇中,真還看過不少男男女女的賈寶玉,怎麼比來比去,還是林青霞的賈寶玉最接近《紅樓夢》裡的神瑛侍者怡紅公子。林青霞在她一篇文章〈我也夢紅樓〉中提到她與《紅樓夢》的緣份,覺得自己前世就是青埂峰下那塊大頑石。《紅樓夢》寫的是頑石歷劫,神瑛侍者下凡投胎,是位謫仙,所以寶玉身上自有一股靈氣,不同凡人。林青霞反串賈寶玉,也有一股謫仙的靈氣,所以她不必演,本身就是個寶玉。這是別人拚命摹仿,而達不到的。

 

大氣風度 絕代佳人

  一九八七年,隔了三十九年,我重回上海,上影廠的導演謝晉來找我商談改編我的小說拍成電影的事,謝晉是當時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他的《芙蓉鎮》剛上演,震動全國。謝晉偏偏選中了《謫仙記》,這多少出我意料之外,這篇小說以美國及義大利為背景,外景不容易拍攝,謝晉不畏艱難,堅持要拍這個故事,因為他看中了故事中那位孤標傲世,傾倒眾生的女主角李彤,他欣賞她那心比天高,不向世俗妥協的個性,也是一位在人間無處容身的謫仙,最後自沉於海,悲劇收場。這樣一位頭角崢嶸,光芒四射的角色,哪位女明星能演呢?謝晉跟我不約而同都想到:林青霞,就是她。我們認為林青霞可以把李彤那一身傲氣、貴氣演得淋漓盡致。林青霞有那個派頭。謝晉去接觸林青霞,據說她已有允意,而且還飛到上海去試過鏡,但那時台灣對大陸剛開放,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林青霞大概在諸多考慮之下,到底沒接下這部片子。《謫仙記》後來改名為《最後的貴族》,李彤一角,落到潘虹身上,男主角是濮存昕。攝影組到紐約拍攝,拍到酒吧中李彤買醉那一場,林青霞突然出現,到現場探班。據武珍年的記載,林青霞「穿著黑色的上衣、裙子,黑色的大氅,飄逸的走到了我們大家面前」,她擁抱了潘虹,而且又「握住謝晉導演的手久久不放」,林青霞是在祝福潘虹,向謝晉致歉。林青霞大氣,有風度。
  潘虹是個好演員,最後李彤在威尼斯自沉的那場演得很深刻。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換成林青霞,踽踽獨行在威尼斯的海邊,夕陽影裡,涼風習習,絕代佳人,一步一步走向那無垠的大海──那將是一個多麼淒美動人的鏡頭。

 

丰姿依舊 熠熠發亮

  其實我在八○年代初就跟林青霞會過面,八二年我的舞台劇《遊園驚夢》在台北上演,轟動一時,製作單位新象的負責人許博允興致勃勃,想接著把《永遠的尹雪艷》也搬上舞台。他把林青霞約在一位朋友家裡,大家相聚。尹雪艷是另一個遺世獨立的冰雪美人,許博允大概認為林青霞就是永遠的尹雪艷吧,那時林青霞紅遍了半邊天,可能頭一次見面,有幾分矜持,坐在那裡,不多言語,一股冷艷逼人。後來跟青霞熟了,才發覺原來她本人一點也不「冷」,是個極溫馨體貼的可人兒。二十多年後,一次在香港機場,等機時我買了一些日用品,正要到櫃檯付錢發覺已經有人替我付了,回頭一看,青霞微笑著站在那裡,很隨便的穿了一件白襯衫,揹了一個旅行袋,她跟施南生一夥正要到吳哥窟去。青霞已經退出影壇多年,看她一派輕鬆,好像人生重擔已卸,開始歸真返璞了。可是濃妝淡抹總相宜,丰姿依舊。
  二○○七年十月北京國家大劇院落成,開幕第一齣戲邀請的便是青春版《牡丹亭》三本大戲。青霞在好友金聖華的慫恿下,也一起到北京去觀賞《牡丹亭》。她沒看過崑曲,只想試一試看第一本,那曉得一連卻看了三天,完了興猶未盡,還邀請《牡丹亭》的青年演員去吃宵夜,她一下便被崑曲的美迷住了,而且由衷的愛惜那群努力扮演《牡丹亭》的年輕伶人。十幾個《牡丹亭》裡的花神把青霞團團圍住,女孩子們興奮莫名,做夢也沒想到居然能跟她們崇拜的偶像東方不敗坐在一起,她們對青霞的電影如數家珍,原來大陸的電視常年在播放她的戲。青霞取出了一疊簽名照片,給了那些女孩子一人一張。香港大學同時在北京舉行了崑曲國際研討會,在國家大劇院七重天的花瓣廳開了一個盛大的晚會,那晚文化界冠蓋雲集,青霞盛裝出席,我挽著她進場時,全場的注意力,當然又集中在這顆熠熠發亮的星星身上了。

 

憶想小鄧 哀而不傷

  這幾年青霞生活的重心之一是寫作,她很認真,有幾次跟我討論,問我寫作的訣竅,我說:寫你的心裡話。她的第一本書《窗裡窗外》果真寫下了許多心裡話,可說是本「青霞心語」,我寫下這樣的感想:
  你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你對人的善良與溫暖。
  「真」與「善」是你這本書最可貴的特質,因此這本書也很「美」。
  這些話用在她第二本散文集《雲去雲來》上,也一樣正確。第二本書還是以人物畫像刻劃得最好。〈印象鄧麗君〉是一幅很動人的速寫,鄧麗君是另一則「台灣神話」,她的甜美歌聲,響徹大地,曾經是多少人的心靈雞湯,尤其是飽受文革創傷的大陸同胞。林青霞、鄧麗君在一起,一對麗人,倒還真像青女素娥,月中霜裡鬥嬋娟。難為兩位「神話人物」,竟能彼此惺惺相惜,青霞寫這篇紀念文章,極有分寸,寫到兩人的友情交往,含蓄不露,寫到鄧麗君香消玉殞,則哀而不傷,這都由於她對鄧麗君的敬重,不肯輕率下筆的緣故吧。其實鄧麗君不好寫,她是個神祕女郎,她的聲音在你耳邊,可是她的人卻飄忽不定,難以捉摸。青霞幾筆速寫,卻把這個甜姐兒抓住了,勾畫得有稜有角。

 

追思哥哥 相知相惜

  青霞跟張國榮的交情匪淺,兩本書中都提到他,而且筆調都充滿了憐惜與哀惋。二○○三年四月一日張國榮從文華酒店跳樓自殺,香港人為之心碎。此後青霞每上文華酒店,總要避開Clipper Lounge的長廊,因為生前,張國榮常常約她在那裡聊天,青霞與張國榮之間似乎有一種相知相惜的心靈之交,張國榮事業鼎盛,滿身榮耀,但無論在演唱會上或是電影中(《胭脂扣》、《春光乍洩》、《霸王別姬》),他的眼神裡總有一痕抹不去的憂傷,青霞了解他,同情他為憂鬱症纏身的痛苦。張國榮的孤獨,她懂,因為她自己也有過同樣的感受。同一篇文章中,她寫到有一回拍完戲,深夜回返公寓,遠眺窗外,一片燦爛,如此良夜,香港的美景當前,青霞突然感到孤單,不禁傷感哭泣起來。藝人爬到巔峰,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寂寞,往往也就隨之而來。
  寫到不同個性的人物,青霞的筆鋒也隨之一轉。楊凡與張國榮兩人南轅北轍,形容楊凡的調皮任性,瀟灑豪放,青霞的筆調變得輕鬆活潑,〈醉舞狂歌數十年〉,她把楊凡寫活了。甄珍與鄧麗君又是一個強烈對比,她把甄珍寫成〈一個好女人〉,她筆下的賢妻良母,變得有點詼諧,但看得出來,甄珍的賢惠,她是真心欽佩的。七○年代,甄珍剛冒紅,我見過她,到過她家,甄珍少女時代就是一個乖乖女。

 

清純玉女 永恆常青

  書中有幾篇是寫她的心路歷程,青霞皈依佛教,〈法王與你交心〉記載她二○○八年到印度新德里去參拜大寶法王的神祕經驗。起源是青霞的母親因憂鬱症不幸往生,青霞經常夢裡見到母親愁容不展,因此憂心忡忡,希望參謁法王,指點迷津。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確氣勢非凡,青霞見到他似乎感到地在震動,耳為之鳴。她如此形容:

 

大夥兒蹲跪在法王跟前,這時飛來兩隻黑色的鴿子,
站在窗外的欄杆上,望過去恍如停在法王的肩頭,守護著法王。
法王撐了撐眼睛,嘴裡發出一個聲音,感覺就像是龍在嘆息,
彷彿有萬千的感傷和肩負著沉重的壓力。
匍伏在菩薩面前,佛門弟子林青霞感動得淚如雨下。

 

  林青霞拍過上百部電影,扮演過人生百相,享盡影壇榮華,也歷盡星海浮沉。演藝生涯,變幻無常,有時不免令人興起鏡花水月,紅樓一夢之慨,一個演員要有多深的內功定力,才能修成正果,面對大千世界,能以不變而應萬變。我不禁納罕,青霞是憑著一股甚麼樣的內在力量,支撐著她抵擋住時間的消磨,常常不期然在她身上,我又彷彿看到了《窗外》那個十七歲的清純玉女。美人林青霞,是永遠的。

 

(本文係作者為林青霞新書《雲去雲來》所寫的推薦序,時報文化出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时代骑士”授勋 “年度致敬”白先勇

$
0
0

“时代骑士”授勋 “年度致敬”白先勇


2014年第八届中国杯蓝色盛典暨时代骑士授勋仪式25日晚在华侨城欢乐海岸的椰林沙滩星光开启

著名文学大师、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先生获得“年度致敬人物”。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庞杂、浮游又不断变化的现代中国断代史。比起传奇人生,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更令人尊重,他是当代华人文学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作品集小说、散文、论述、舞台剧、戏曲等于一身。他以中西文学技法,将新旧价值观的对撞,以及中西文化冲击下的人物心理贯穿到整个大时代的变革潮涌中,处处充盈着大世沧桑感,塑造了古今融合的美学典范。如果说他的前半生以文字成就天下,晚年之际则凭一己之力擎起振兴昆曲的大旗,他甘做传教士,培育新人,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230多场,巡演海内外,令这一古老艺术重回时代舞台。与其说他是借昆曲一缕魂魄,不如说他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留下了一枚火种。他就是著名文学大师、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先生。


获奖感言

白先勇:今晚能够到深圳这座城市来,的确有许多感想。我记得2006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

    (媒体)对我的介绍是“昆曲传教士”,而2006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又是把我最新的青

    春版《牡丹亭》带到了深圳。我听说深圳从来没有昆曲演出,那个戏是三天的戏,一共

    九个小时,我不禁有一点犹豫。我们把民间这么古老的,但又那么优美,高雅的艺术到

    深圳来,深圳又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这里的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么古老而高雅的艺术呢?

    (然而)三天下来,三天呐,看到场场满座的情形,这下子我就放心了,这也给了我很

    大的鼓励。我想在深圳这个地方,昆曲如果能够满座,那别的地方更应当受到欢迎。后

    来我们这个新版《牡丹亭》又巡回到全国、然后到全世界去。我们在北京演出14轮,到

    现在为止一共演了230多场。尤其在很多大学里头,我们去了三十多所高校,在北京大学

    演完的时候,北京大学那个礼堂一共有两千多个座位,几千个学生待我们演完后拥到了

    前台,和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像参加一个文化仪式一样。完了以后,他们在网上写:

    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种是没看过的。就这一

    点,我觉得给了我们传统文化很大的信心。我们曾经是一个有着辉煌传统的民族,我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隐痛,在十九、二十世纪,毋庸讳言的,我们的文化经历了一

    个衰落的时期。我们心中都会想,有一天,我们曾经如此辉煌的传统一定要将它复兴起

    来,让它恢复它应有的光芒。昆曲的演出就恰逢这个时间,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热爱

    我们的传统文化。


“时代骑士”授勋 “年度致敬”白先勇
【深圳商报 2014-10-27】记者:谢晨星

 

  10月25日晚,第八届中国杯蓝色盛典暨时代骑士授勋仪式在欢乐海岸举行。现场颁出十位时代“逆锋”骑士得主及三位蓝调生活家,还特别增设“年度致敬”人物。
  主办方介绍,本届中国杯蓝色盛典以“逆锋”为关键词,“逆者,逆势破局;锋者,锐意革新”,在这个信息被不断刷新、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危难与机遇,唯有具备创新精神且深具逆风行舟能力的人才能巅峰永恒、颠覆历史、重塑价值观。最终,演员刘烨,“例外”、“方所”创始人毛继鸿,百度副总裁李明远,《新周刊》创始人、社长谢冕,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跨界艺人蔡康永等十位获得时代“逆锋”骑士称号。文学大师、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获得“年度致敬”人物。

 

白先勇:《牡丹亭》演了十年,我自觉使命完成
【晶报 2014-10-30】姜梦诗/文 金羽泽/图


白先勇

 
  10月25日晚,第八届中国杯帆船赛蓝色盛典暨时代骑士授勋仪式在欢乐海岸举行,著名作家、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获颁“年度致敬人物”勋章。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白先勇。谈起《牡丹亭》,白先勇感慨良多。他为十年来观众对《牡丹亭》、对昆曲的热情感到欣慰,也认为重视文化建设的当下,是我们倾听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观众能坐九个小时说明戏真的好”

  白先勇说,自己正式开始欣赏《牡丹亭》是在2003年。“在2002年的冬天,11月左右,香港政府请我去做昆曲演讲,我觉得只是演讲很枯燥,就请了一些演员去做示范演出,请来的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年轻演员,他们演出的是《惊梦》这一折。”彼时,男主角俞玖林刚刚出道,年仅20余岁,其气质演柳梦梅相当合适。白先勇又找到了与俞玖林同班的沈丰英演女主角杜丽娘。“从那时候开始,我跟朋友们下了一个决心,要制作一个青春版的《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首演后,一路蔓烧到香港、苏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也吸引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新枝。
  “可能刚开始来看戏的很多人是我的读者,抱着好奇、捧场的心态来的,但是我们这是三天的大戏,观众要坐九个小时。这么持续性的、不分地域、不分时间演到现在,可见还是戏本身好看。”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第一是因为昆曲美学价值高,超越了一切文化阻隔;第二是因为汤显祖的剧本本身写得太好;第三则是因为制作用心,演员选择得当,服装和舞美都是花了心思的。

 

西方观众也很喜欢昆曲

  “美国、英国、希腊我们都去表演过了,去过了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谈起这些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历程,白先勇很是感慨。
  青春版《牡丹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除了在国内演出,还远赴重洋,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校区演出时,场场满座,有时候非华裔的观众能占到一半以上。
  白先勇特别强调,青春版《牡丹亭》是分三天共九个小时的大戏,“观众要看九个钟头,这很不容易,而且票还相当贵,两百美元一套。愿意来观看的观众都是学术界、文化界的,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千万别说他们不懂,他们能够理解的。西方人欣赏的角度可能和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对昆曲的舞蹈特别感兴趣,我们的水袖动作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那么丰富、那么优雅。西方人很少接触到中国的戏曲,最多是京剧,昆曲的历史比京剧还要早三四百年,这么古老的一个剧种有那么成熟那么精美的一套美学,这是他们吃惊的地方。”伯克莱校区在演出后的第二年就开了昆曲课,这让白先勇很是感动,“不能不佩服美国人的精神,他们看到其它文化里的一些比较有高成就的艺术,会很尊敬并好奇地研究。” 

 

昆曲适合传统文化启蒙

  这些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受到了极其热烈的关注。从台北首演到现在,已有十年的时间。白先勇说,演出十年,让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活力,自己“使命完成”。
  现在,白先勇在高校重开昆曲课,他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恢复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大学生重新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发掘自己传统文化的美。“北大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在台大更出乎我的意料。台大第一次开昆曲课,居然有2400人来选课,要知道台大一共不到三万学生。”白先勇说,他能感觉到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渴求,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渴求。“现在社会比较安稳,经济条件也有了,下一步就是文化建设,是我们重新来学习、重新来发掘、重新来倾听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好时机。昆曲作为一门传统文化类别,非常适合作为启蒙课程,因为它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是一个综合艺术。”
  在历史上,昆曲有过很高的成就。昆曲演出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苏、安徽、浙江一带。昆曲曾一度成为中国的国剧,在晚明到前清时代的两百多年间,独霸中国剧坛。“而如今,昆曲却没落到大家不认得它,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在做的,只不过是恢复这个老传统。”

 

白先勇:父亲做过不少止痛疗伤的事
【深圳商报 2014-11-09】记者:谢晨星 摄影:韩墨

 

引言:日前,第八届中国杯蓝色庆典暨时代骑士授勋仪式在深圳举行,台湾著名文学大师、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获得“年度致敬”人物。下周,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也将在深圳上演。借此机会,深圳商报记者对白先勇进行了专访。



白先勇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已经为大众所熟知。提到昆曲,又少不得提到多年来致力于推广昆曲艺术的白先勇,他自2004年起,献身于筹办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公演多达230场。正是这昆曲的盛名让人渐渐忽略了他作家的身份,也让人忘记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白崇禧。近年,白先勇几度提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父亲,今年7月,白先勇曾带着新作《止痛疗伤》来到香港书展,更是填补了白崇禧来台宣慰这段历史的空白。

 

对第三性世界的细腻刻画

  年近耄耋之年,白先勇依然带着抹不去的优雅。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第五个儿子、昆曲推广者,这些身份和经历让白先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身居台湾的旅美作家,白先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的许多作品为当时的人们耳熟能详:《台北人》、《玉卿嫂》、《永远的尹雪艳》,长篇小说《孽子》和系列小说《纽约客》等等,其中不少作品被相继改编成影视剧:谢晋的《最后的贵族》改编自其《谪仙记》;陈冲主演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2003年,改编自同名原创小说的电视连续剧《孽子》在当年台湾金钟奖上,一举囊括六个奖项,小说原作也在出版17年后重登畅销书榜。
  白先勇对于第三性世界的情绪特征是最有经验、最有体会的,自然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使得白先勇的同性恋作品,充满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和细腻深刻的情绪体验。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以第一人称叙述,聚焦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恋沦落少年,细腻描述了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和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先勇曾表示,《孽子》也并非狭窄地只讲同性恋的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台湾的历史现象、架构,是另外一大主题。两者结合,才是《孽子》真正想表现的。

 

帮父亲还原历史真相


1963年1月,留学美国前夕,台北松山机场,先勇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影。(资料图片)


1952年,白先勇(右一)与父母兄弟合影于台北。(资料图片)

 

  除了致力于推广昆曲,白先勇近些年也投入很多精力用在为父作传上。继2012年推出《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之后,白先勇又出版了一本有关父亲的新作《止痛疗伤》。在该书中,白先勇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披露白崇禧上世纪40年代奉命处理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他所了解的事件真实细节。
  《止痛疗伤》记述台湾“二二八”事件后,白崇禧由南京飞往台湾,进行为期16天的宣慰工作。白先勇指出,由于后期父亲与蒋介石关系转差,对父亲来台宣慰这段历史的记录甚少,于是引发他为这段台湾重要的历史著书,希望能“还原真相、填补这段空白的历史”。白先勇说,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四十年间分分合合”、“他们的个人恩怨无足轻重,但两人的意见分歧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兴衰,才值得研究”。他认为父亲在二二八事件中“做了不少止痛疗伤的事”,当年白崇禧将军一到台湾,就颁发了“停止滥杀,公开审判”令,并对涉入“二二八”事件的学生表示“既往不咎”保证他们的安全,还将不少被判死刑的政治犯改判徒刑,救了不少人。
  白先勇认为自己父亲虽一生经历北伐、抗战,但奉命赴台处理“二二八”善后的问题上“父亲是怀着悲怜之心的”,白崇禧将军很早就意识到台湾将面临族群问题以及这一历史事件所带来的伤痛,因此经常对白先勇提及要为台湾“止痛疗伤”。
  白先勇提到,在写书的过程中,他四处寻访幸存者,其中一位年届89岁的老先生,当年无辜被判死刑,在送往刑场途中,因白崇禧的一道特赦令而逃过一劫。老翁见到白先勇,提起往事老泪纵横,对白将军感激万分,也让白先勇再次肯定父亲的功绩。

 

昆曲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白先勇

 

  在今年的香港书展上,白先勇除《止痛疗伤》之外,还带了新作《牡丹情缘》。在这部书中,白先勇回忆了过去十年推动昆曲传统艺术的点滴。自10岁起初识昆曲,白先勇就和这个有着精致唱词、华美的服饰与唱腔的古老戏曲结缘至今。他提到2002年曾受邀到香港一所中学演讲,向学生介绍昆曲。那年月,很多年轻人并不观赏戏剧,如何让这些中学生不打瞌睡、不玩手机,专注听演说?于是他特意请来几位年轻漂亮的演员作现场示范,结果学生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于是他明白要推动昆曲艺术,就要让演员及观众年轻化。因此,自2004年起,白先勇献身于筹办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这出长达九小时、分三天演出的昆曲,场场爆满,引起轰动,让白先勇喜出望外。
那么,观众对昆曲的热捧是不是偶然的现象?白先勇告诉记者:“当然刚开始来看这个戏的很多人是我的读者,是冲着我的名气来的,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来看好奇,可是我们这是三天的大戏,要捧我的场,坐九个小时是难的,而且我们演到现在有200多场,大陆向西远到西安、兰州,南部到厦门、广州、深圳,这些地方的观众反应一样热烈,北京、上海更不用说了。在美国西岸旧金山的湾区、伯克利大学,洛杉矶旧金山四个校区演出12场,也是场场满的,有时候那些非华裔的观众占一半或者是七成。”
  白先勇说,一个昆曲的剧目持续了十年演了两百场也是破纪录的,而且这两百场中我们算下来80%是满座的,能这么持续性地而且不分地域不分时间能够演到现在,可见还是戏的本身好。第一昆曲美学价值高,超越了一切文化阻隔;第二,汤显祖这个剧太强太好;第三,我得说我们的制作包括我们选的演员恰当,我们的服装和舞台、制作、编剧现在看起来算是相当成功的。”白先勇也表示,《牡丹亭》曾在深圳演出,看到台下的观众大多为年轻人,觉得十分欣慰。
  到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整整十年,白先勇告诉记者,现在的演员已经成熟,《牡丹亭》的剧目也被视为典范,希望能成为保留剧目。而新剧目《玉簪记》经过50多场的演出也非常成功,白先勇介绍,近期重点在推广昆曲教育上,他在北大、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都设立了昆曲课,他认为,昆曲应该变成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巡迴展

$
0
0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巡迴展


  在今年2月份幻化永恆的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過後,“文化部”歷時8個多月,製作完成白先勇與王大閎兩位得獎人的紀錄片《驀然回首臺北人》及《沉默的建築詩人》。已於臺灣北中南東4所生活美學館,進行得獎人紀錄片巡迴放映。希望藉由影像紀錄,宣揚與彰顯得獎人對臺灣文化的卓越貢獻,並傳遞得獎人豐厚的人文底蘊。 

 

第 33 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宣傳片欣賞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首映
【“文化部”文化新聞 2014-11-13】

 

  在今年2月份幻化永恆的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過後,“文化部”歷時8個多月,製作完成白先勇與王大閎兩位得獎人的紀錄片《驀然回首臺北人》及《沉默的建築詩人》,於11月13日晚間7點,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辦首映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洪孟啟、得獎人白先勇與王大閎家屬皆出席觀賞兩部作品。首映會結束後,為了宣揚與彰顯得獎人對臺灣文化的卓越貢獻,並傳遞得獎人豐厚的人文底蘊,“文化部”將於臺灣北中南東4所生活美學館,進行得獎人紀錄片巡迴放映。


“文化部”洪孟起政務次長致詞時表示製作得獎人的影像紀錄是為了在歷史留下刻痕

 

  “文化部”政務次長洪孟啟致詞時表示,為了將“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對文化的貢獻,留給臺灣文化界甚或是全臺灣各行各界的後生晚輩們,一個美好的努力目標與記憶,“行政院”文化獎皆會在頒獎典禮過後,進行得獎人的影像紀錄,目前已經拍攝多屆,得到許多迴響,雖然觀眾們很難有機會親自與得獎人接觸,但透過影像,讓人得以重溫得獎人勤耕臺灣文化半世紀來的終身成就,並且藉由白先勇與王大閎的事蹟,激勵下一代開出文學、建築藝術的燦爛花朵。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白先勇致詞期望影片對青年人有所啟發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王大閎侄兒王志堅很開心自己的叔父的身影能夠被紀錄下來

 

  得獎人白先勇也在百忙中抽空出席,除了表達對“文化部”的感謝外,也希望透過影片對文學有興趣的年輕人現身說法,期望對青年人有所啟發。此次,另一位得獎人王大閎,年事已高無法親自出席,由其同為建築師的兒子王守正,及與王大閎共事多年的侄兒王志堅代表出席,王志堅致詞時除了感謝“文化部”的用心與製作團隊的努力外,並表示很開心自己的叔父的身影能夠被紀錄下來,而王守正則現身在影片中,親自向觀眾導讀自己敬愛的父親。
  “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之一《驀然回首臺北人》,由白先勇親口娓娓道來自己童年成長、海外求學、跨界崑曲的生命流轉,由於白先勇的特殊成長背景,在戰爭中、在東西思潮的衝擊下,白先勇的故事,恰巧呈現了大時代的動盪。而另一得獎人紀錄片《沉默的建築詩人》,則是一部建築界後輩對前輩的尊崇,透過許多知名建築師親口向自己心目中的王大閎致敬,清楚呈現王大閎不同時期的建築代表作品,如何巧妙將西方建築元素納入東方式建築,及對臺灣建築的貢獻。

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首映會圓滿落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台灣大學86年校慶 白先勇獲傑出校友表揚

$
0
0

台大86年校慶 表揚白先勇、張照堂


                                                    攝影/許培鴻


                                                    攝影/許培鴻

 

台大86年校慶 表揚傑出校友
【中央社 2014-11-15】


  台灣大學15日舉行慶祝創校86年校慶活動,表揚傑出校友白先勇(前右)、張照堂(前右2)等人。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台大86年校慶 表揚白先勇、張照堂

【中時電子報 2014-11-15】季志翔


  台灣大學15日慶祝創校86年校慶,包括名作家白先勇(右一)、攝影家張照堂(右二)等傑出校友到場,接受台大校方的表揚。(季志翔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作家身影 / 桂林

$
0
0

作家身影 / 桂林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与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                        摄影/许培鸿


                    与中山高中同学们                摄影/许培鸿


广西师大独秀大讲坛
白先勇先生《我的十年昆曲之旅》专题讲座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白先勇返乡呼吁传承推广桂林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14-11-18】许青青 杨陈

  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18日在其故乡广西省桂林市出席“十如论坛”,呼吁各界不仅仅要保护桂林的山水自然环境,更要挖掘传承推广桂林的文化。
  “桂林山水甲天下,但也正因为桂林仙境般的自然环境盛名,掩盖了桂林其实也是文化名城的另一面”,白先勇说,中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崛起,如今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起来了,下一步怎么办?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在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发展起来之后,下一步就必须发展文化,因为其他的东西一夕之间就可以毁灭,而文化却是永续流传的”。
  白先勇介绍了桂林从古代秦朝开始就有建郡,到唐宋时期,众多文人、书法家、艺术家的重要作品都在桂林产生。他透露了自己最喜欢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晚晴》中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他认为是桂林的美丽山水给了李商隐灵感,从而写出了这样绝美的千古绝唱。“作为桂林人,我很骄傲”,白先勇说。
  到抗日战争时期,桂林就更有了“文化名城”之称,因为桂林地处偏远,为躲避战争,很多的文化名人相继到桂林,从而使得桂林在战争时期保存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抗战时期,至少有六年的时间使得在桂林有一个小小的‘文化复兴’”,白先勇列举了诸如当时田汉等戏剧名家在桂林创作多个优秀作品。
  白先勇还用PPT展示了现代画家徐悲鸿在桂林创作的两幅作品,一幅是“广西三杰”(白崇禧、李宗仁和黄旭初)马上照,除此之外,还有一幅徐悲鸿的字,“徐悲鸿很少写那么大的字,‘雷霆走精锐,行止关兴衰’。“那个时候抗日,我父亲第一个响应。所以,他写了这幅字”。
白先勇说,桂林的山水与桂林的文化交相辉印、息息相关,没有桂林的文化,桂林的山水就不会永恒流传。他表示,桂林的文化遗产值得骄傲与保存,比如出版著作永久流传。白先勇表示,“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没有过去与现在的结合,未来就是虚的,而怎样结合过去与现在是值得思考的”。(完)

 

赵乐秦会见白先勇一行
【桂林日报 2014-11-20】记者赵忠洪


会见时,白先勇(左)将自己的作品集赠予赵乐秦(右)。 记者何平江摄

 
    11月19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在桂林香格里拉大酒店会见了桂林籍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
    赵乐秦热烈欢迎白先勇回家。他说,白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在海内外颇具影响,也是我们桂林的骄傲。当前,桂林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白先生是当代文化名人,对家乡非常了解,自小受到桂林地方文化熏陶,希望您常回家看看,对桂林的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多提宝贵意见。
    白先勇是个地道的桂林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桂林话。他说,自己的童年是在桂林度过的,那时的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特别是榕湖一带的景象,记忆非常深刻。家乡的山山水水对自己影响很大,自己十分眷念故土,有着深深的桂林情结。他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写了桂林的风土人情。
    白先勇向赵乐秦表达了在桂林建立白先勇展览馆的初步构想,赵乐秦赞成他的构想,并表示桂林市将大力支持配合。
  市领导陈丽华、张晓武、叶兆泉,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参加会见。

 

李康分别会见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和著名作家白先勇
唐琮沅等参加会见
【桂林日报 2014-11-21】记者赵忠洪

 
    11月19日下午,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在榕湖饭店分别会见了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和桂林籍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
    会见杨敏德时,李康感谢她为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她说,杨敏德女士作为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很多合作事宜,为广西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与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深入合作,得到快速发展,正准备升格为学院。溢达集团进驻桂林后,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模式,令人期待。杨敏德表示,溢达在广西不仅会全力发展好产业,还将一如既往推动广西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会见白先勇时,李康称赞他不仅是桂林的骄傲,也是广西的骄傲。她说,白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很深,作品在海内外反响热烈,特别是倾心倾力推动推广昆曲的举动,让人钦佩。“我在北京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真的很棒!”广西师大拟筹建白先勇研究中心,这是一件大好事,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大学人文学科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治区政府将大力支持。白先勇说:“(榕湖)这一带我很熟悉,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里。
  我6岁以前在桂林生活,童年的记忆很深,小时候在桂林看过的话剧现在都记得。”他坦陈自己与广西师大也有很深的渊源,近10年来,他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全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广西师大要筹建白先勇研究中心,他本人觉得很荣幸,将全力做好相关工作。“年纪大了也想落叶归根,我打算把生平作品、有关资料整理好,全放在桂林。”
  桂林市市长唐琮沅,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吴建新,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郭连科,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陈巧燕,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副校长白晓军参加会见。

 

王枬书记会见白先勇一行(图文)
【广西师范大学宣传部 2014-11-22】作者:宣传部 王董 大学生通讯社 谢小龙


王枬书记会见白先勇先生

 

    11月19日晚,校党委书记王枬在榕湖饭店会见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一行,并就成立白先勇研究中心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我校副校长白晓军参加会见。
    王枬书记和白先勇就成立白先勇研究中心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王书记表示,我校之前就进行了白先勇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做了许多筹备工作,希望能实现几个目标:一是把白崇禧故居作为研究中心成果的展示平台,把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级研究白先勇的高地;二是以研究中心为平台,继续推动桂系历史研究,拓宽研究思路,增加影响力;三是能够在学校开设台湾文学的系列讲座,增加师生知识,开拓师生视野。王书记希望白先勇能够时常予以指导,能够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共同为研究中心的建立、发展努力。
    白先勇表示,在桂林成立白先勇研究中心是一件好事,但要把这件事情永远做下去,这个研究中心应该是永续的。研究中心的性质要以学术为主,学术地位一定要高,达到国际标准。在其基础上,整合国内外的资源与力量,搜集关于桂系历史、广西历史的珍贵照片,做好协调各方的工作。利用出版社的优势,不断出版研究的丛书。
双方就成立白先勇研究中心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表示要尽快制定详细计划,逐步推进相关工作。

 

重译经典,《牡丹》再放
白先勇先生做客独秀大讲坛讲述“我的十年昆曲之旅”
【广西师范大学校团委 2014-11-23】
共青团独秀新媒体中心 文/韦苏芹 魏迎春 吴欣桐 罗玉莹 蒋利秀 摄/梁锦云

  11月22日下午,白先勇先生莅临我校雁山校区音乐楼三楼演艺厅开展专场讲座——“我的十年昆曲之旅”。白先生的到来使师大学子十分欣喜,当天下午,座无虚席。台湾著名摄影师许培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楠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教授出席并聆听了讲座。
  白先勇,台湾旅美文学家,出生于中华民国广西省桂林临桂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父亲白崇禧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除去白先生的作家身份,他还是一位昆曲的忠实爱好者和推广者。2004年,由白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演,大获成功,台湾公视录制全程实况并多次转播,巡回公演已超过200场,涵盖英国、美国等全球多国。
为欢迎先生归乡,我校艺术团排演诗朗诵《少校离家老大回》、《满江红》等具有桂林乡土气息的节目。
  讲座开始,白先生讲述着他与昆曲的结缘,当时是在上海,他还是十岁的孩子,第一次在上海看到梅兰芳跟余正飞出演的一则《游园惊梦》,刚好是《牡丹亭》里面的一则,还是小孩子的他并不很懂,但当时的音乐、服装让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了1987年,他再次回到上海,观看了在上海戏剧院上演的《长生殿》,经历了十年文革,昆曲魅力依旧,依然能够焕发其独有的光彩,这让他看到了昆曲的生命力,也坚定了先生复兴昆曲的想法。“昆曲这么了不起的艺术,绝对不能让它衰落下去。”白先生感慨的说道。
  “如何使昆曲复兴?”白先生思考着。当时昆曲的一把手演员大都年事已高,首要的就是赶紧扶持年轻演员接班,为此他千挑万选,最后相中了俞玖林及沈丰英两位小生,让二人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并请出著名昆曲大师汪世瑜及张继青对二人进行指导。接着,他选取《牡丹亭》作为底本,在保持原作古典韵味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得年轻人能从中发现美的地方。随后便是演员为期一年的培训,白先生也不辞辛劳,跟着演员们排演、训练。直至2004年,经过时间的积淀,《牡丹亭》终于在台湾上演,同年六月,白先生携剧组来到苏州大学,进行内地首演,2600座位的大礼堂,设备简陋,而结果却让白先生感到惊喜。“在苏大演出的时候,没有想到上海、南京、杭州的学生闻风而来,把那个苏大塞得满满的,三天(人)都满满的。”白先生激动地说道。
  走过苏州大学,白先生将《牡丹亭》带到西北、东北、平津等地方,甚至广西的各个高校,均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其中,白先生讲到在北京大学演出的趣事,他笑着感慨道,“现在昆曲在北大至少是变成一种时尚了。北大的学生很好玩的,他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看过的。”
  白先生给在场观众播放了《牡丹亭》演出期间的部分照片和视频,除了在中国各大高校作巡回演出,白先生也将目光投向了外国。2001年,昆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且位居首位。白先生也带着昆曲踏出了国门,到美国多个高校进行演出,同样大受好评。其票价曾经飙升到200美元一套,仍然一票难求,演出现场一半以上是非华裔观众,不少美国观众曲罢感动落泪,更甚者要追着看第二场。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是昆曲十年之旅之后,白先生发出感慨。十年过后,《牡丹亭》演员自己不是“青春版”了,但是演员们“感觉共同完成了一件文化事”,“心里很安慰”。如今白先生在北大、香港都开设了昆曲课,他希望昆曲“在学术上成为重要项目”,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和传承者,使得昆曲文化经久不衰。
  由爱好进而发展为一种文化担当,由个人情感衍生为弘扬民族精神,白先生不遗余力,将这“经典中的经典,爱的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给昆曲文化再次注入新的生机,使其走到年轻观众的面前,再次以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而正如白先生所言,年轻人也应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思考应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这一辈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节目表演:白崇禧《征兵!我愿意》


白先勇先生


白先勇先生的签名现场

 

白先勇作客独秀大讲坛畅谈十年昆曲之旅(图文)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2014-11-24】作者:大学生通讯社蒋正春

  11月22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作客我校独秀大讲坛,畅谈自己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我校党委书记王枬、副校长白晓军等校领导一齐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黄伟林教授主持。
  当天,我校雁山校区音乐学院三楼演艺厅内座无虚席。“我是白先勇,我是桂林人。”白先勇以一口桂林话开场,赢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讲座上,他首先讲述了个人与昆曲的悠久情缘。童年时,听戏曲大师梅兰芳唱昆曲,中年时,重回大陆再度看到久违的昆曲演出,巧合的是,这两次演出唱的都是《游园惊梦》。“在大陆再次看到昆曲演出我特别激动,当天演出都结束了,我一个人还站在那里使劲鼓掌。”相隔数十年的这两出昆曲,一首在白先勇心中埋下种子,另一首则促使种子最终“破土”,“后来我终于对推广昆曲这件事‘动心起念’了。”
  与任何一项抢救文化的工程一样,要推广昆曲,白先勇首先面对的是昆曲的危机,“昆曲本身及其演员、表演方式、观众都在老化。因为节奏太慢,年轻人把昆曲叫成了‘困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为白先勇及其身后团队的重要课题。在一次面向香港中学生的讲座中,他给讲座起名为《昆曲中的男欢女爱》,并大胆启用了来自苏州的年轻演员演绎《牡丹亭》,因为“俊男靓女肯定能让人关注。”而这也便成为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起点。
  讲座中,白先勇还回忆起青春版《牡丹亭》的编排过程。用他的话来讲,那便是一个草台班子在1年的时间里用“血、泪、汗”给生生磨出来的。2004年,这个年轻的队伍在台北完成了2轮共6场的首演。“整个剧目有9个钟头,首演时我一直担心这些年轻演员会忘词。”白先勇笑着说道。
直至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了十年。十年间,剧组总计出演200多场次,在国内他们到过如兰州这样几乎没有昆曲基础的城市,在国外他们也征服了美、英等国挑剔的戏剧同行与观众。讲座中,他还将演出期间积累的珍贵照片为到场观众完整地展示了青春版《牡丹亭》从无到有、最终走遍天下的“十年之旅”。
  “昆曲并不是拿来赚钱的,它的演出完全不能考虑商业价值。”白先勇说,“每一次昆曲演出,我便视同展示青铜器这样珍贵的文物一般。”青春版《牡丹亭》先后走进国内的3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观众,这已是十年间的最大收获。而在《牡丹亭》之后,《玉簪记》等昆曲作品也都在陆续恢复中。
  作为自封的昆曲推广“义工队长”,近年来白先勇的关注重点已从昆曲演出转向昆曲教育,他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台北大学开设了昆曲课。据白先勇介绍,其在北大的课程已开办5年,课程以欣赏为主,并邀请昆曲名家现场演绎。“我感到很高兴的是,学生们已经开始自己组台演戏,并且演得很不错!”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白先勇作了详细解答。就“如何将桂林的桂剧结合到高校的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在校园推广”这一问题,他回答道:“首先得要挑出几幕经典的、有影响力的剧,然后对同学讲解剧本。从课堂上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来,最好可以将有趣的几幕剧进行临场演绎,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讲座结束后,白先勇为到场的师生签名留念。

白先勇先生签名现场


白先勇先生与我校年轻的演员们


广西侨联主席拜会桂籍作家白先勇冀常回家看看
【中国侨网 2014-11-24】


广西侨联主席韦干(左六)、桂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叶兆泉(左四)以及相关部门领导与白先勇先生(左五)一行在白崇禧故居前合影。

 

  中国侨网桂林11月24日电据广西侨联消息,广西侨联主席韦干近日专程赴桂林,拜会桂籍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白崇禧孙女白法贤女士及孙子白法尧先生。
  韦干热烈欢迎白先勇先生回家并邀请他到广西南宁高校讲学。他说,白先生是当代文化名人,是著名作家,在海内外颇具影响,是桂林、广西的骄傲,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白先勇表示,他自己的童年是在桂林度过的,那时的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故居一带的景象,记忆非常深刻。每看到一处,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站立许久。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写了桂林的风土人情。
  白先勇对韦干为在桂林争取成立白先勇展览馆及白先勇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桂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叶兆泉、广西侨联顾问白先经等参加活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白先勇与青春版》访谈录/总导演汪世瑜访谈

$
0
0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总导演汪世瑜访谈
访问人:陈均 记录:孟聪


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汪世瑜

    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参加全国昆曲展演,被文化部表彰为“有显著成就”的艺术家。现为浙江昆剧团名誉团长,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委员会委员,浙江文联委员,中国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昆曲研究会副会长。
  汪世瑜十四岁随团学艺,师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工小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经五十余年舞台磨练,蜚声海内外,获“昆曲巾生魁首”之誉。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颇具名家风范。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侯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记》中的赵文清等诸多光彩的艺术形象。《拾画·叫画》、《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戏的表演更是丰采独具,令人叫绝。
  汪世瑜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受聘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驻校艺术家。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青年小生演员,京昆、越、婺、绍、欧出类拔萃的人才都经过他悉心指导。

 

陈 均(以下简称陈):您参与青春版《牡丹亭》大概是什么时候?
汪世瑜(以下简称汪):这个《牡丹亭》应该讲,是白先勇先生早有策划的一件事情,所以,我

      感觉到,白先生做一点事情,都考虑的比较周密。前因后果,如何策划,如何进行,将会

      有什么结果,他都设想的非常周全。

 

陈:一开始会有设想吗,还是逐步的?
汪:我觉得他一开始就有设想,他排这个戏,昆曲最经典的戏是《牡丹亭》,经典里面需要有两

  代表,新的人物:杜丽娘,柳梦梅,为了演活人物,必定是两个非常可爱、非常有魅力的、

  类似柳梦梅、杜丽娘的人才,所以他走遍了全国,找了很多地方,最后找到了俞玖林。第一

  次见到俞玖林是在香港,他让苏昆院的青年演员们(包括俞玖林)去香港演了一点戏。他觉得

  俞玖林很符合柳梦梅这个形象,有一个天生的好嗓子,又是非常俊美的男生,外部条件非常

  合格,所以他先找了这一个演员。
    然后,呈现这个戏,要找一个导演,也就是说找一个能够体现这个戏的正宗,又是正统

  的,又是得到真传的,这么一个导演,他当初设想是选汪世瑜。选人,这是第一步。他要搞

  这个戏。他在台湾已经组织了一些人,在那里编剧本。在汤显祖五十五出的《牡丹亭》里选

  出几出戏,也可以合并,也可以把前面拿到后面,把后面拿到前面,但是不要增加新的,保

  持它的完整性。他在台湾已经搞了。
    然后,他需要我参与这件事情,应该说我做导演,他看的很重。为什么?我没有做过导

  演,也没有上过一天的导演课,也没有跟导演去排戏。这么一个三本的大戏,他相信我,让

  我做。原因也就是:我尽管没有做过导演,但是我演了几十年的戏,是演柳梦梅,所以昆曲

  的巾生,昆曲小生当中演年轻的才子,我演的最多。
    我当过七八年的语文教师,又当了十几年的院团长,也教了很多的学生。不管京剧、苏

  剧、昆曲、越剧,学生教的很多。他分析了以后,觉得我可以做导演。所以我也说,他不仅

  培养了两个演员,同时也培养了一个导演,昆曲导演。

 

陈:现在您也排了很多戏。
汪:现在我变成名正言顺的导演,其实这个导演完全是不合格的导演。第一次跟我见面也是非常

  有趣的见面,他就在台湾,我们去演出。我们到了以后,已经12点了,他一直等,一直等到

  我到,到了之后跟我谈,谈到天亮四点半,就是谈昆曲的发展。怎么把俞玖林培养出来?怎

  么排一个戏?他也不说。

 

陈:那是哪一年?
汪:2003年。

 

陈:在建组之前吗?
汪:这个早了,他已经完全筹划好了,他先给我灌输俞玖林什么形象,他又灌输排《牡丹亭》的

  思想,然后问我是怎么演这个柳梦梅的。你演《惊梦》的柳梦梅,下面的戏那么好,怎么没

  演过?他给我灌输这个戏,必须要进行排练,而且这个戏也必须你来参与。又必须要俞玖林

  来排柳梦梅。无形之中在我的头脑里灌输了这些。
      他也讲巾生需要培养。你是不是考虑收他为徒?那时候还没有见过,再讲我们昆曲不讲

  收徒。昆曲就是什么人、只要是前辈都是我的老师,我的下辈都是我的学生,我向任何人都

  可以学,以前向周老师学,也可以向俞振飞老师学。我教,上昆的可以教,北昆的也可以教,

  南昆的也可以教,都可以教的,我们没有收徒这一说。他感觉到还没有能够说服我,所以他

  说,春节过后,我们在苏州看苏州的戏。就这样,我们谈到四点半就定下来,过年以后的初

  五,就到苏州看戏。我想他是一个昆迷,又是一个昆曲的义工,对我们昆曲做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关心昆曲,邀请我看戏,我也不能推辞,所以跟他一起去了。
      到了看戏的时间,他看来看去就是看中两个人,一个是俞玖林,一个是沈丰英。当时我

  对沈丰英还是有一定的看法,我觉得,作为对杜丽娘的要求,好像她还不是太水灵。但是他

  看中她的两只眼睛,认为她两个眼睛传神,能够说话,因此他就看中了。
      在那个时间,他跟宣传部长讲,让他排一个什么戏。因为苏州当时在排《长生殿》,

  《长生殿》也是台湾人做的,再抽出一班人马排《牡丹亭》,好像没有力量的。但是年轻的

  演员在《长生殿》没有戏。有一次,在周向群部长宴请他的时间,他就把这个事情公开提出,

  说明年4月份要到台湾演出,他就把自己的设想都谈了。当时周部长也一口答应,你设想这

  么周密,要排。
    我在旁边想,这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的前辈们,包括我们这一代都没有演全过《

  牡丹亭》。上一次排过《牡丹亭》,陈士争排过《牡丹亭》,那是全本的,但完全不是按照

  昆曲老路子搞的,把五十五出戏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很多民俗民风都放进去了,这是讲故事,

  讲五十五出的一个剧本的故事。
      但是我们现在呢,还要排一个纯昆曲的,要使昆曲里面的经典唱词完整保持下来,唱

  段、所有曲牌都要保持,在舞台上这么呈现,而且要呈现柳梦梅跟杜丽娘的爱情主线。我想,

  这两个人有点困难,因为他们基础还没有那么高。当时,就是完整的几折戏,他们还没有好

  好的演好,不要说这一个全部的《牡丹亭》了,全部的《牡丹亭》,二十几出,我觉得有困

  难。
      我提出困难,当然也不能完全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说恐怕他们的基础还不够,像以前

  “小百花”,——浙江“小百花”也是从各地招来的,将近有三十个学生,这三十个学生都

  是剧团里面的。来了以后,我们为了他们一年以后到香港演出,整整培训了一年,请浙江省

  最好的老师和导演,一天三班在那里培训。当时省里下了大决心,拨了专款,下了文,把我

  们这些在一线的演员调去当老师。这样子才出来一个“小百花”。我说就是凭他们这个,没

  有很好的搞一系列集训,根本达不到。

 

陈:然后就是“魔鬼式训练”。
汪:当时我谈过以后,无非想把他阻止了,不要把这件事情进行下去了。我想他们也搞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请示报告拨专款,哪里来?这个请示报告不是一天两天能请示好。我回去以后,

  想这件事情也了了,没有了。结果一个星期不到,接到通知说,马上召集,组织一些老师来,

  进行培训,按照你的要求。就是把所有人集中起来,闭门集训。我当时都傻了,这个事情下

  个月马上就要开始。这个使我看到了白先勇他做事情,都是一竿子到底,想做这件事情,非

  做不可,他这一点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意念,非要做。所以,我在杭州筹划,找了一些

  老师,下个月赶到。下面就是魔鬼式的训练,整整四个月,早上七点钟到晚上十点,不停的,

  外边报道很多,我不跟你细讲了。


                汪世瑜老师(右)向俞玖林授戏(左)           摄影/许培鸿

 

      从这里看出来了,他是一个有心人,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他来说就是喜欢。他

  不止喜欢,他想做事,这是我的体会到的。你看他一步一步,教你收徒,逼着你收,让我收,

  让张继青收,这是他的步骤,又是他成功路上的一步棋。
      为什么?第一场到台湾演出,尽管我们打磨了将近一年,不晓得彩排多少遍,但是毕竟

  都没有经过舞台实践,就直接就在台湾演出了。那么,人家说三道四的话肯定有,我跟张继

  青在台湾影响力还是有的,大家都还是公认的。因此,把我们两个人牌子先牵出来,张继青、

  汪世瑜磕头徒弟,他们一手教的,你们批评就是批评张继青和汪世瑜,把人家的嘴巴先堵了,

  我感觉他是有这个用意。
      因此,到了台湾以后,大家一片叫好声。叫好声的原因在哪里?一大半都是,汪世瑜有

  学生,张继青有学生了。在我们苏州排戏的时间,彩排时,带几个人来,就说好话,不说批

  评,原因是先要鼓励,先让他们有自信心。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他的做法也是对的。

  为什么?毕竟他们幼稚,幼稚的话就没有一种自己的信念,到底会演什么样子?他们都不晓

  得。所以首先是,他用这种方法,保护他们两个,使他们两个一点不受伤害。反正他们不对

  的地方,老师肯定纠正,不需要人家说三道四再说了。这样一来,能够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

  这也是他的一步棋。


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与老师们合影

前排左起:蔡正仁、张继青、汪世瑜;后排左起:沈国芳、沈丰英、俞玖林

 

    在整个排戏的过程中间,他要组织一支最强的创作队伍,比如舞美,舞美要请台湾最好

  的舞美设计,最好的灯光设计,最好的服装设计,所以我们的服装,应该说也下了很大工夫。
    白先生确实是慧眼。像我这样的导演,一般人怎么会敢用?我可以把里面三分之一的戏,

  重新译出来,给人家感觉像个昆曲,跟前面的《游园》《拾画》《叫画》基本上一致,不会

  露出很深的痕迹来。这一点,一般新的导演、正规导演,排不出来的。他就让我去排。
      比如服装设计,这个人不是搞服装的,是搞电影导演的。但有一种线条感,一种色彩

  感,辨别能力,又对事情负责。他就抓住了这个人的特点。这个人来了,泡在苏州,连绣娘

  一个一个挑,一根线都看绣娘绣。很认真,又懂得色彩,所以这些东西就在舞台上相当的鲜

  艳、亮丽,这也是他用人用的得当。
    为什么又要用舞蹈呢?这也是他的一种想法。他想这个戏怎么搞与众不同?舞蹈的元素

  在里面,确实对这个戏增添了光彩。他请了台湾的舞蹈老师进行舞蹈设计。舞蹈的演员必须

  挑的非常美的,全场演员也要挑的非常有特色,不仅会翻,而且还会表演。
    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小道具,他都考虑到了。小道具不能用常规的小道具,让人家在不知

  不觉当中看出你的创新,你在变,符合今天人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的桌子都加高加宽。因

  为是大舞台。道理也对,大舞台上还用我们的椅、桌子,太小,观众的视线觉得有点不协调,

  需要加宽加高。小道具精致到一把扇子、一面镜子,这些小道具都要非常的精致。这些都是

  白先勇的完美主义在那里,体现在舞台上。你看看,三次出现经幡,第一次出现是绿色的,

  像杨柳枝,杨柳表现生命和青春。到《离魂》时,又出现,这时变成白色的,像招魂幡。到

  《回生》时,第三次出现,经幡变成红色的,代表杜丽娘的“回生”。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离魂》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回生》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花神,以前从来没有用过三个男花神。为什么用三个男花神?这在舞台上表示阴阳的平

  衡。十二个女花神和三个男花神的用法,成为一个戏的点缀。而且由于男花神出现,这个戏

  的阳刚之美就呈现了。因为在这里面,柳梦梅是男性,其他的人物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不是在里面起一个核心的作用。男花神的出现,烘托了戏的分量。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众花神             摄影/许培鸿

 

    为什么一定强调《冥判》,冥判的强调也是一个男性美,不仅仅是《冥判》为了要说明天

  上人间都是真善美的,不仅仅表现这一点,而且表现了这个戏的分量。所以我感觉他都设想的

  非常完美。


             青春版《牡丹亭·冥判》杜丽娘/沈丰英 判官/唐荣         摄影/许培鸿

 

      当然,他提出一个理念,我们实施,说明他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有的时间跟我一打电

  话,要打两三个小时。我有一次在香港,我买了两百块钱的一张卡,一次给他打光,打没了,

  他在美国打过来。他脑子想到一点,马上给你灌输。比如这个时间给你灌输什么?《惊梦》

  跟《幽媾》再跟《如杭》这三个,一个是体现它的“梦中情”,第二个体现他的“人鬼情”,

  第三个体现他的“人间情”,这三种爱、三种情,怎么表现它的不同?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幽媾》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如杭》杜丽娘/沈丰英 柳梦梅/俞玖林               摄影/许培鸿

 

    尽管这三种爱、三种情在舞台上,只有柳梦梅杜丽娘,三个戏都是两个人,但是一定要

  搞出三种表现爱的不同的方式,第一种表现出性,我们的剧目就是表现性,跟其他的剧目就

  不一样了,因为这是杜丽娘的梦,她梦中向往什么?向往的男女情感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性爱。

  那么传统舞台,尤其昆曲舞台上怎么体现一个性爱,这个是比较难的。所以他就出了难题,

  你去实现,实施,你必须按照他去做。我思想通了,我对了,因为这里表现的性爱,第二个

  人鬼的爱就可以有区分了。这个性爱呢,昆曲怎么表现?难道昆曲把衣服脱掉?曾经有一个

  《牡丹亭》,他们台上一件一件衣服脱掉,郭小男有一个,也是脱衣服的。
    那么,我们不应该有这种表现,我们用什么?用水袖,用眼神,用一种姿态,用一种舞

  蹈。总而言之,还是用一种比较传统的,一种舞蹈的,一种造型、姿态,一种水袖的勾搭,

  用这种形式表现。由于他的这一个理念,我们才能够去实施。这也说明,我就是讲,他做事

  情,前面有思想理念,下面有直接指导,最后他预测结果,这一点我认为都是做的比较好的。

 

陈:您谈到您担任总导演,以前没做过。青春版《牡丹亭》里和原来的舞台演出样式有不一样的,

  有一些调整,对吧?您有创新吗?您是怎么看待您的创新的?
汪:我还是举一些白先勇的例子,他就是说要保持传统的,一定要是昆曲的。就是正宗、正派、

  正统。也就是说,要有据可查,这是来自于昆曲。当然昆曲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这一代学习

  的过程中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老一辈的“传字辈”,在全福班继承下来的时候,他

  们也已经有了变化。这个变是肯定的,不变是奇怪的。我是这样子想的,以前说什么原汁原

  味,原汁原味,那昆曲原来是什么样子?谁都没看过。大家都是看的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必定是变化的。变才是硬道理,不变这是秩序没落。因为你离开了当代的观众,离开了这

  个时代,你本身就不能生存。当然你把传统东西全部去光了,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出来,那也

  不行,也不能存在的。所以白先勇的意思就是说用现代的架构去完成传统的理念,用现代人

  的眼光和审美再现传统的东西。也就说命脉还是传统,但是呈现的东西要有时代感。
    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舞台体现,比如说舞台上他要求美,但是求统一,线条的统一,色彩

  的统一,样式的统一,他要做到统一,所以我们这个舞美的色系,无论现在用的投影也好,

  或者用高平台也好,——从第一本他是两个台阶,第二本的是中间平台,但是我们绝大部分

  的时间表演,我们生穿的厚底还是都不到平台上去,——它的服装讲究颜色,还有款式。它

  的款式不像老的传统,因为老的传统都是直线条的,现在有一点样式,尤其是女性的服装,

  把女性的身材也体现出来,这个有变化。


                青春版《牡丹亭·寻梦》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比如唱腔,唱腔完全按照曲牌,这个曲牌是不变的,就是有些戏,唱必须要强化的,有

  的节奏拉慢了一点,然后在拉慢的过程当中也悟出来一种没有伴随音乐的清唱。人们一致认

  为昆曲的唱腔四平八稳,所谓的水磨腔,就是已经磨的很细。但是我们在舞台上表现人物,

  又是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一种情绪,有的事情是要非常平静,唱腔也有变,就是从这种唱腔

  的变化,从强弱的变化,来适应这个人物的心理需要,这个也是有变的。
    表演上的东西当然我们遵循正统、正宗、正派,巾生就是巾生表演的一种套路,闺门旦

  就是纯闺门旦的。花判是判官,那是纯大花脸。像李全,就是纯白脸,就是二花脸。有些小

  花脸就是小花脸,这些没有去变大。
    整个戏的发展有变化,有的是时间该放在前面就放在前面,该放在后面,比如说《言

  怀》,《言怀》原来是放在第一出,这个是最传统的。为什么呢?传统戏是生放在第一出的,

  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尤其是传奇,传奇的戏大部分都是写生出场,因为生出场,就变成是

  《言怀》放在第一出,《标目》下来就是《言怀》。这样子,今天的人就看不懂了。因为什

  么看不懂呢?他们还没做梦呢,《惊梦》里面才做梦。那时候还没梦,他提前把梦做掉。这

  对今天的观众,感觉上也是比较困难。另外一点,我们这个戏的改变,要动什么?原来人们

  理解,柳梦梅是杜丽娘的梦中情人,杜丽娘需要时召之即来,杜丽娘不需要的时候挥之即去,

  这个人物感觉上不是很重要。一般的是恋爱、情爱、婚姻都是男女的东西,没有一个男主角,

  光是一个女主角,这个戏就敲掉了。我们觉得柳梦梅要赋予他一定的行为,所以我们放在《

  惊梦》后面就是《言怀》,说明柳梦梅也同时做了这一个梦,这个《惊梦》是双梦,不仅仅

  是杜丽娘做,柳梦梅也是做梦,柳梦梅也梦见了这么一个人,在花园里面他们发生的这一幕

  情。这样子一来,把柳梦梅这个人物也介绍给观众,他的《言怀》也就序幕的开始,他的戏

  剧这样子发展,就比较顺了。序幕以后,他又是继续寻梦,为这个梦,向往杜丽娘,他不怕

  艰辛,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也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中的梦。这样子,柳梦梅这个人物在舞台

  上就已经活了,所以到后来《拾画》《叫画》,这个戏剧发展就比较有基础了,不会让观众

  觉得很突然。这一点,我们尽管说本质没变,还是汤显祖里面的东西,但是我们由于需要,

  就把它前后调换。

 

陈:就是把它的叙事给重新理了一下。
汪:这样柳梦梅的人物就鲜活了。这也是我几十年的一个愿望,因为我也演了那么多年的柳梦梅,

  但是我演的就两个戏:一个是《惊梦》,一个是《拾画》,后面戏就没有。现在搞了三本,

  在“人间情”里,他担负了非常主要的任务。为了实现跟杜丽娘的这一段婚姻,他可以去战

  乱的地方去见他的岳父,也忍受了岳父对他的不理解,对他拷打,然后他自己据理力争,不

  信这个邪。他非要去战胜这个。这样子一改以后,柳梦梅的一条线索也就贯穿了。杜丽娘戏

  本身是很顺的。以前张继青的《牡丹亭》,基本是杜丽娘的一条线理顺了,但是柳梦梅这条

  线以往一直是没有的,现在通过我们这个戏来改编,就把柳梦梅的戏突出来,也完成了我跟

  周传瑛老师两代人的心愿。本来我们一直想写一个柳梦梅为主的戏,这次通过这三本,——

  就是把这个,比如说双“游园”、双“寻梦”。双“游园”,前面《游园》是杜丽娘的“游

  园”,后面《拾画》是柳梦梅的“游园”,一个是喜悦的、姹紫嫣红的,一个是荒凉的、悲

  惨的;杜丽娘的《寻梦》,梦醒了以后“寻梦”,以后她走向了死亡。柳梦梅就通过《言

  怀》、《旅寄》、《拾画》去“寻梦”,“寻梦”以后,就是唤醒了杜丽娘,把杜丽娘从死

  亡中间挽救过来,变成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两个终成眷属。这是双“寻梦”,尽管时间从本

  质上没有那么明确,但是我们现在把它前后变一变以后,把他这一条线明确起来。这也是根

  据今天观众的欣赏心理去变。


                青春版《牡丹亭·言怀》柳梦梅/俞玖林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旅寄》柳梦梅/俞玖林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拾画》柳梦梅/俞玖林            摄影/许培鸿

 

    在这个变的过程中,我排戏都追求什么呢?追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柳梦梅的出场。他

  有十二个出场,十二个出场都不一样。当然规定情景也是不一样,但是我的舞台处理让他也

  不一样,把巾生的表演静静地挖出来,比如说第一个出场,他是梦中飘跃感,第二个出场是

  《言怀》。“言怀”是什么?他是在寻思,为什么我是一个在广州城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才子,

  今天落魄到还要一个老园工来养活自己,供自己念书?所以他也要发愤图强,拿了本书,在

  看书,这个出场是慢悠悠的、但是又带一点愁思的出场。第三个出场就是《旅寄》,他要去

  “寻梦”,风雪不动,就拿了一把伞,用伞舞来表现柳梦梅跟这恶劣的天气搏斗。第四个出

  场就是《拾画》,《拾画》就是在石道姑的照料下,他大病初愈,又是客居异乡,所以心情

  非常压抑,所以这个出场,因为他身体不是那么好,尽管也像巾生的小方步出场,但是他有

  一种病态;但是病态又不能完全是一个病人的行走,要带一点巾生的小方步。反正每一个出

  场,把他的人物、他的规定情景,用巾生的表演、巾生的台步、巾生的手段去表现这个人物

  此时此地的这个形象,这个方面相对来讲,比较多元一点。也是根据白先勇的指示,把它一

  个一个弄出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这三情都要有不同,都要能够抓住

  观众的一个思维。今天我要的就是观众的眼球,那你怎么来抓观众的眼球?既要是昆曲的东

  西,人家一看全是昆曲,但是你要有变化。
    比如在《如杭》里,这个“人间情”,两个人新婚燕尔的喜悦感觉,所以用两把扇子来

  体现他们比翼双飞,比喻他们如胶似漆的感情,这是表现的手段,其实都是传统版的。但是

  现在的人看来,是种美的享受,但是又能表现这一个故事情节,这些应该基本上符合了白先

  勇所要求的。这方面因为白先勇指示的比较具体,所以我们去展现这个东西,展现的应该还

  比较好。


            青春版《牡丹亭·如杭》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陈:有评价说,因为您是一直在昆曲里面,所以您再怎么变也脱离不了昆曲那些东西。
汪:也对,因为新的元素无非是什么,——我们认为有老的根底,新的元素无非是给人们一种崭

  新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传统的观念,然后有新的现代手段去表现它。

 

陈:您在排这个戏,设计身段的时候,因为是现代的大舞台,为了符合舞台的需要,变化得比较

  的是哪一方面?
汪:我的变化并没有大。是什么?原来是用少量的舞姿,现在我用大量的舞姿,这个舞姿也是传

  统的。比如说你首先看这个戏,他的舞蹈性比较强的。这些舞蹈原来都有的,就是我现在给

  它强化了。强化以后,——我们现代的舞台很大,观众席也很大,像昨天你看的,有1700多

  个人看戏,你根本就看不清他的眼睛,后面的观众已经看不清他的眼睛,你要有很多的柔美

  的姿态来表现这个任务,表现他的身份。比如说杜丽娘是闺门旦,是大家闺秀,是千金,这

  些由她的身段去舞动来表现这个人物。两个人的见面、两个人的情爱,没有很多舞姿造型去

  表现它,只是唱,昆曲的唱比较含蓄的,比喻性的比较多。就要考虑舞台的调度。
      我觉得这是今天人们的需要,所以动作、调度比较大,以及身段比以前的要强化。一般

  的情况下,小动作是少量点到,大动作为多,这样子便于解决后边的观众都看的见。我坐在

  观众席前面,我也到后面去看了一下,后面根本看不见了。如果光是听唱,一般不是完全看

  舞台的,但是观众也听不大懂的,所以需要有一点变化。

 

陈:《春色如许》里,有对您和马老师的访问。你们提到当时和台湾的团队,主要是美术、服装

  什么的,和您一开始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您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汪:舞台上的东西应该统一在导演的位置下,但是我们这次舞美全部在台湾做,台湾做了以后,

  我们这里排戏,排完戏到台湾去合成。他设计的东西,设计两个水池,上面有很多灯笼下来。

 

陈:后来还是取消了吧?
汪:后来取消了。这个对表演有妨碍。我们说这个是太现代,太现代以后往往妨碍表演,所以把

  这些去掉。其它的,比如颜色有过分强化有些颜色,跟我也有些想法不一致,大部分我还是

  比较尊重他们,因为每一个门类的创作都有他的一种理念,而且有他的一种构思在里面,完

  全符合你的想法,这个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创作也需要互相争论。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还

  是比较尊重他们台湾方面的设计,尤其他们的服装,我非常欣赏的。有些矛盾,主要还是在

  整个舞台设计,他的想法肯定跟我们这个舞台上的呈现不是太一致,后来也统一了。现在这

  个舞台是经过双方的,大家都是朝一个梦想前进。第二个,也吸收他们一些创作好的地方,

  尽量吸收。有些也需要我们适应他的舞美,我们也应该很好的去适应他,演员去配合他们。

  发生过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还是解决了,比较好的解决。

 

陈:在巡演过程中也反复修改过?
汪:对,当时修改还比较多的。白先勇有自己的总体规划以及设想,但是好多的东西也是通过慢

  慢实践以后,一点一点跟上去。现在你看三本要改成一本,还不是要改的吗?原来的有些戏

  是比较长的,也把它去掉,在演出过程当中,根据观众的检验,以后还会有一种新的体会。

 

陈: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我看到一般的评价都不一样,有的认为不错,有的认为不太

  传统,您怎么看?
汪:音乐应该说主要是唱腔,唱腔这是代表一个剧的音乐,但是这个音乐,我们是彻底是昆曲,

  全部都是曲牌,这个曲牌是一点没有动的,原封不动的保持。当然唱法上是有变化的,但是

  他们笼而统之就讲音乐是好音乐,不好的音乐,我认为这个也不是太搭。应该讲唱腔是完全

  不动的,但是配乐,舞蹈音乐,相对来讲是比较新的,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的,就看它衔接得

  好不好。衔接的好,我认为这也是在发展,也是可以的。所以有的人认为好像这音乐太新了,

  包括我们音乐里面也有配器,他们听起来不像老昆曲,老昆曲是没有配器的。

 

陈:配器营造了在现代剧场演出的气氛?
汪:对,这个气氛怎么造?这么大剧场,没有配器,没有气氛,还是像以前四大件?什么叫四大

  件?一个笛子,一个笙,一个三弦连琵琶都是后来加进去的,二胡也是后来加进去的,扬琴

  也是没有的,最多还有一个箫。就这么几大件的东西,在这个舞台上用,那根本就不行。所

  以有的人批评也好,自己的观点也好,我认为不是很客观。绝大部分都还是承认这个音乐的,

  所谓这个音乐就是这个唱腔,这个唱腔应该说是把昆曲最经典的唱段都放在这里面。


汪世瑜老师在北京大学授课

 

陈:您认为就是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原因是什么?
汪:用白先勇的话讲就是美,它这个美包含了很多方面,它的台词,昆曲本身台词很美、很华丽,

  这个故事很美,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有特点的神话爱情故事,人家说爱的死去活来。这是

  字面上的东西,真正在戏里体现的恐怕就是戏,以前的戏有“还魂”,但不是本人。这里讲

  她为了爱可以死可以活,爱的死去活来,就是这种,所以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舞

  台呈现又是非常美,我们用了青春靓丽的演员,而不是像以前用我们这种年纪大的人来演,

  都是用青春的人,在舞台上一派青春气息,大家都是非常美的。那么舞美,从色调、从各种

  线条,都是一种美感,我们的戏的舞台色调刚好和昨天剧场的氛围,跟剧场的颜色色调一致,

  非常融洽,所以昨天的感觉我认为是很好的。有的舞台跟剧场形成了非常反差的颜色,就是

  非常不协调、不舒服,但是昨天很舒服。舞台上确实也是呈现出了一种美。总而言之,青春

  版《牡丹亭》是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景象,所以才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年轻观众。年轻观众

  对昆曲也不懂。他为什么喜欢?他无非是看到一种美。美,大家都是喜欢的,我认为白先勇

  的追求,青春版的《牡丹亭》就要美。我认为这是吸引观众的一个最主要的点。

 

陈:好,谢谢您!

 

载《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傅谨主编陈均执行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简介:

  本书为“太极传统音乐奖获奖文库”之一,由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谨担任主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担任执行主编。本书通过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演出团队的采访,以及部分研究文章,揭示青春版《牡丹亭》走过的历程及其成功的“秘密”。本书所用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全新的。尤其是欧美主流媒体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评论的翻译、大量当事人的访谈,以及青春版《牡丹亭》“大事记”,都是首次与中国观众和读者见面。这些文章和访谈均围绕白先勇先生及青春版《牡丹亭》被授予首届太极传统音乐奖的获奖而展开,在当代文化史及昆曲史上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香港中文大學2015《崑曲之美》第一講預告

作家身影 / 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

$
0
0

青春版《牡丹亭》十周年庆演
2014/12/10-12/12 / 中国昆曲剧院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春香/沈国芳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香/沈国芳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离魂》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拾画》柳梦梅/俞玖林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淮警》杨婆/吕佳 李全/唐荣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回生》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如杭》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遇母》杜母/陈玲玲 杜丽娘/沈丰英 春香/沈国芳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圆驾》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成果展演
《跃鲤记·芦林》、《吟风阁·罢宴》、《西厢记·佳期》、《千里送京娘》
2014/12/12 / 苏州昆剧院厅堂〈满庭芳〉


摄影/许培鸿

               《跃鲤记·芦林》姜诗/柳春林 庞氏/沈国芳          摄影/许培鸿


           《吟风阁·罢宴》刘婆/陈玲玲 寇准/屈斌斌 寇夫人/陈晓蓉       摄影/许培鸿

                  《西厢记·佳期》红娘/吕佳             摄影/许培鸿

《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唐荣 赵京娘/沈国芳

                 专家学者、嘉宾、工作人员合影              摄影/许培鸿

 

苏州昆曲讲堂首讲 / 白先勇:《我的昆曲十年之旅》
2014/12/10 / 中国昆曲剧院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新书签售会
2014/12/10 / 苏州昆剧院体验空间展厅(东区二楼展厅)


傅瑾老师、白先勇老师为《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读者签名


青春版《牡丹亭》十周年及昆曲的发扬与传承座谈会
2014/12/11 / 苏州昆剧院多功能厅
出席学者、专家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林萃青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吴新雷 南京大学教授

      江巨荣 复旦大学教授    叶长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 秦 苏州大学教授
      陈为蓬 清华大学教授    陈学凯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邹元江 武汉大学教授
      刘 俊 南京大学教授    华 玮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洪惟助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姹紫嫣红开遍·许培鸿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
开放时间:2014/12/9-2015/1/19(每周四至周日)12:30-17:30
地点:苏州昆剧院体验空间展厅(东区二楼展厅) 洽询:0512-67535255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白先勇老师、华玮老师参观姹紫嫣红开遍·许培鸿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

 

苏州昆剧院 / 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
魏良辅座像揭幕仪式

2014/12/9 / 中国昆曲剧院B1楼大厅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源远流长、盛世流芳”
2014/12/9 /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首演
《千里送京娘》、《连环记•小宴》、新版《玉簪记·偷诗》、《长生殿•小宴》
大师清唱:《长生殿·哭像》
蔡正仁、《玉簪记·琴挑》梁谷音、《玉簪记·琴挑》汪世瑜
“继”“承”“弘”“扬”“振”五代演员合唱


摄影/许培鸿


摄影/许培鸿



俞玖林工作室揭牌仪式
2014/12/13 / 昆山巴城老街


摄影/许培鸿


                    俞玖林与白先勇老师                摄影/许培鸿

 

俞玖林工作室揭牌暨昆曲老街发展恳谈会
2014/12/13 / 昆山巴城老街醐途楼
 



记者采访
2014/12/10 / 苏州昆剧院思源书吧


白先勇追忆“牡丹”情缘细数悲欢离合(图)
【中国新闻网 2014-12-11】王思哲 杨露


白先勇现场分享“昆曲十年”。 王思哲 摄


白先勇现场为粉丝们签名。 王思哲 摄

 

  依旧是一袭唐装,一贯委婉的微笑。10日,白先勇从后台缓缓走上苏州昆剧院新院的舞台时,台下观众即刻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温和地向观众问好,并深深地鞠躬,感谢因为昆曲、因为《牡丹亭》而来的观众。
  白先勇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和《牡丹亭》走过的路程,细数这些年来的悲欢离合。白先勇直言,自己与昆曲《牡丹亭》的结缘是命中注定,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和昆曲的缘由,源远流长,很早很早。”白先勇说自己10岁左右,在上海,看到了战后梅兰芳和俞振飞演的昆曲。那晚他们恰好演的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就这样,冥冥之中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之所以现在变成昆曲义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2000年,白先勇生了一场病,突发性心脏病。紧急开刀,做了手术,活了下来。他感慨,上天要他再活下来,可能是要他再做一些事情。他最关注、最忧心的就是昆曲,自己是不是可以替昆曲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机缘巧合,才有了后来的青春版《牡丹亭》。
  “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个时代观众的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观。”白先勇认为,昆曲有一套表演呈现方式,不好随便改动。汤显祖的词句不好去改。那就只有在现代舞台呈现上下功夫。“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灯光、舞台等等,都是一点点地在修。”
  让白先勇颇感欣慰的是,张继青老师和汪世瑜老师的加入。“我看过张继青老师怎么磨沈丰英的,一个水袖动作30多次,不行,再来,不美,再来。磨得沈丰英两眼含泪。俞玖林给汪世瑜老师操练得要跪了,戏服血迹斑斑。他留作纪念了,膝盖都出血了。我们这戏真的是血、泪、汗,磨了一年才磨出来。”
  2003年开始,《牡丹亭》制作团队和苏昆“小兰花”磨了一年,从早到晚,朝九晚五。白先勇也陪着他们磨。看着这些“小兰花”的进步,让白先勇对昆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时隔十年,再回忆首演的盛况,白先勇用“美不胜收”来表达《牡丹亭》的美。
  忆2009年,《牡丹亭》第三次进北京大学。“那个晚上零下九摄氏度,冷得不得了。演完学生不肯走,几百个人把我围住,也不放我走。我发现学生脸上都是发光的。他们非常急切地告诉我,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我要听的就是这句话。这也是我们排练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我希望,年轻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正接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重新认识它,从此以后亲切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的根”。
  “美国、英国、希腊我们都去表演过了,去过了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谈起这些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历程,白先勇很是感慨。
  青春版《牡丹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除了在国内演出,还远赴重洋,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伦敦,在希腊,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每一场演出都受到外国观众的追捧。
  “美的艺术具有普世的价值。美的东西应该全世界分享。”白先勇透露,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十年间已上演200多场,演出足迹遍及大陆近30个城市及港、澳、台三地,献演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舞台。
现场还播放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演的盛况图片和短片,白先勇一张张地与观众分享每张剧照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整个演讲过程中,77岁高龄的白先勇都是站着讲述《牡丹亭》,未喝一口水。他谦逊地说,“坐下来就不会说话了”。或许讲到昆曲、讲到《牡丹亭》,白先勇先生就会心生敬畏吧。(完)

 

苏州昆曲讲堂昨开首讲
【姑苏晚报 2014-12-11】记者:李婷 责任编辑:千里草

  昨天下午,苏州昆剧院“苏州昆曲讲堂”举办了开堂首讲,苏州市荣誉市民、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讲述了他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从昨晚开始,全本青春版《牡丹亭》也在中国昆曲剧院内拉开了连演三场的帷幕。  
  白先勇在讲座中回忆了自己从小与戏曲,特别是昆曲的奇妙缘分。从9岁时第一次看到梅兰芳先生演出的昆曲,到39年后在上海再见昆曲,他觉得自己此生与昆曲的结缘是命运的推动。与苏州昆剧院、与“小兰花”演员们的合作,使得白先勇从文学创作转入了戏剧舞台艺术的实践,也使他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有了难忘的经历与感受。一边讲解着现场播放的图片和短片,一边滔滔不绝地回忆自己和青春版《牡丹亭》十年之路的点滴心得,白先勇对昆曲的挚爱与热诚,深深地打动了全场听众。  
  据悉,昨晚开演的全本青春版《牡丹亭》是新落成的中国昆曲剧院首部连台大戏。

 

“昆曲义工”白先勇苏州昆曲讲堂开讲
“像对待文物般呵护昆曲”
【苏州日报 2014-12-11】记者:梅蕾

  昨晚,青春版《牡丹亭》上本在中国昆曲剧院的舞台上绽放光华。在接下来的两天中,青春版《牡丹亭》的中本和下本也将如期演出。
  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距离当年首演已有十年之久,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昆曲,而此次全本青春版《牡丹亭》的三场演出票全部售罄,更是展示了人们对昆曲的热爱。
昨天,苏报记者专访了亮相中国昆曲剧院苏州昆曲讲堂的“昆曲义工”白先勇。

 

梅兰芳版《牡丹亭》一张票价等于一根金条

  昨天亮相中国昆曲剧院苏州昆曲讲堂的“昆曲义工”白先勇颇多感慨,“第一次看昆曲,还是我年少时。第二次看昆曲是1987年在上海,我也以为自己只是昆曲的观众。没有想到后来我和昆曲结下深厚的情缘,如今我和青春版《牡丹亭》已相携走过了十年。”
  白先勇在苏州昆曲讲堂的演讲题目是《我的昆曲十年之旅》,而这也是苏州昆曲讲堂的第一场演讲。白先勇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和昆曲、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白先勇说,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昆曲是梅兰芳的《牡丹亭》,当时一张演出票竟然被炒到了一根金条的价格。得了票的白先勇初次和昆曲相逢,就对其一见倾心,觉得昆曲“大美”。1987年,白先勇在上海的一所大学担当客座教授,花3个小时看了蔡正仁的《长生殿》。“结束的时候,我基本上是跳起来拍手的,这么多年过去昆曲依然光彩依旧,在我看来这实在太神奇了。”也就是那个时候,白先勇感觉,像昆曲这种艺术是绝对不应该衰落下去的。昨天,在演讲时,白先勇笑言,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会那么努力地为昆曲“吆喝”、“卖命”。“青春版《牡丹亭》不是一个晚上想想就出炉的,我们花了很久酝酿,又花了很久制作才让它面世。”白先勇说。

 

青春版《牡丹亭》尊重昆曲歌颂青春

  对于为什么要叫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则表示这都是有寓意的。在他看来,青春版正暗合了整部戏都启用了年轻演员挑大梁,此外《牡丹亭》原本就是歌颂青春和生命的,叫青春版更是寓意要唤回昆曲的青春活力。
  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是正统、正宗的昆曲,尽可能地保留了文词优美的段落和观众熟悉的经典折子,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我们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更多是在制作模式上。”白先勇说。他在演讲时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便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更加符合21世纪观众的审美,但都是在原汁原味的传承精神的指引下,“昆曲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往通俗的方向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美学价值。”
  白先勇认为,昆曲如同文物,不可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衡量它的价值。“我们要像对待文物那般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尊重昆曲。”白先勇表示,他希望今后和昆曲相关的活动越来越多,让更多人关注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昆曲义工”白先勇“这是一个收获的十年”

  谈及自己和昆曲的十年情缘,白先勇还在演讲现场展示了一张照片。今年秋天,他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两位主演沈丰英、俞玖林重游沧浪亭,两位主演即兴来了一段《游园惊梦》,而这个美妙的瞬间被定格了下来。白先勇说,十年前,两位主演青春年少还是璞玉,为了让他们寻找到演绎《游园》时的感觉,自己特意带着他们游览了沧浪亭。
“十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两位主演的演技日益精湛,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落成,中国昆曲剧院更是拔地而起,这是一个收获的十年。”白先勇表示。

 

“昆曲义工”白先勇:
“年轻人不了解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
【中国青年报 2014-12-22】记者:吴晓东

人物档案:
    白先勇,台湾旅美作家、昆曲制作推广人。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策划、总制作人。

 

对话背景:
    站在刚刚落成的苏州中国昆剧院的舞台上,77岁的“昆曲义工”白先勇感慨很多:“10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两位主演的演技日益精湛,作为全国唯一的昆曲当代完备体验空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也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这是一个收获的10年。”
    作为登上这所剧院昆曲讲堂的第一人,白先勇率先和众多昆曲爱好者分享了他的昆曲10年之旅,现场回顾了他和《牡丹亭》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白先勇用“美不胜收”诠释昆曲《牡丹亭》,他希望年轻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去真正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青报:从1980年代起,你就为推广昆剧做起了“义工”,在海内外推崇“昆曲之美”。昆曲最

    让你痴迷的地方是什么?
白先勇:昆曲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是一种综合的精致的优雅艺术,难度很

    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在19

    个项目里,昆曲被排为第一项,它已经是全人类的文化成就了。一种表演艺术超越文化

    和语言的总则,变成全人类的,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

    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中青报:于是10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就成了你推广昆曲的一个着力点?
白先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活态传承,不能只在博物馆里展示。昆曲本来就

    是立体生动的艺术,如果不努力进行活态传承,那就太可惜了。把昆曲这个历史悠久的

    剧种传承下去,一定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它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现古典美的光芒。

    制作昆曲《牡丹亭》,主要是想借一两部经典大戏来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昆曲最大的危

    机就是演员的断层,这中间当然有“文革”的关系,老一代演员都上年纪要退休了,而

    昆曲最讲究的就是口传心授,一旦断层就接不上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年轻人推上一

    线。

 

中青报:我们知道你对昆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把传统跟现代结合方面遇到了哪些挑战?
白先勇: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个时代观众的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

    观。昆曲有一套成熟的美学,一套严格的表演呈现方式,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唱腔、

    身段,这些基本东西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不是昆曲了。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

    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一切现代元素都是为表演服务。在编

    剧、排演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灯光、舞台等,都是一点点地在修。要跟随时代的

    审美,但不能将文化遗产完全交给市场。昆曲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往通俗的方向

    走,就可能丢掉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看过无数失败的例子。

 

中青报:当年取名青春版《牡丹亭》,除了暗合整部戏都起用年轻演员挑大梁外,还寓意要唤回

    昆曲的青春活力,让观众年轻化。目的达到了吗?
白先勇:我们第一次到北大演出是2005年3月,那次演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去之前,有人就跟我

    说,北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表演得不好,他们站起来就走。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

    座位,票一下子都卖光了,到后来还要加座位。那时候天还很冷,演完都晚上11点多

    了,学生们不走,我在台上都感觉到他们冲上台来的那股热浪。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

    他们好像经过了一场文化的洗礼。我觉得“昆曲进校园”这条路走对了,要继续走下

    去。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引导他,没有给他设

    立课程,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现在的大学生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血脉

    是相通的,年轻人身上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个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中青报:《牡丹亭》演了10年,你认为昆曲传承今后应该怎样继续下去?
白先勇:10年前,我想得很单纯,这么美的东西,我想带给更多的人看看。从挑演员,到创意,

    到编排,到磨合,到世界各地巡演238场的不断成熟,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了10年。

    找一批这样敬业又合适的演员是很难的,可遇不可求。10年中间有很多人帮忙,我非常

    感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有人出来扶一把,又走过去了。我觉得我尽力而为了,

    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告一段落了。在北大演出以后,我觉得一定要在校园里边

    开课,这样才能生根。

 

中青报:小时候的一次偶然接触,昆曲成了你半生的追求,可见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教育非常重

    要。你怎么看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
白先勇: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再教自己的音乐、戏曲、戏剧,毛笔不用了,山水画没人

    学了,都去画石膏像,笙萧管笛没人吹了,都去弹钢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

    东西丢掉,根就没有了。如果让法国的中学生、小学生画中国山水,让德国孩子吹中国

    笛子,他们一定觉得非常不能理解,可我们就这样做了多少年,而不去思考偏废传统文

    化课程给整个民族文化造成的后遗症。在美国我所任教的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有一

    门课大家都要念,就是西方文明史。为什么要丢掉自己最好的而去学习他人的文化呢?

    没有中国文化的底子,就看不到西方文化里的好东西。

 

中青报:有一种说法,把昆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方式,就不用“抢救”了。你觉得让昆

    曲自己养活自己现实吗?
白先勇:现在什么都爱讲市场,可是昆曲这种东西没法市场化,昆曲并不是拿来赚钱的。每一次

    昆曲演出,我的心情都像是在展示青铜器这样珍贵的文物,不可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

    衡量它的价值,它是无价的。在西方也是如此,歌剧、芭蕾舞这样的高雅艺术都是靠政

    府或者民间基金资助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国内的3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的年轻观众,这是我10年间的最大收获。

 

中青报:为了传承昆曲,身为作家你每年都要亲自募资。有什么感受?
白先勇:我不仅仅自己做“昆曲义工”,还组织“义工大队”。我出来做这个事情,有一个优

    势,我在文化界很多年了,有一大批文化界的朋友,有作家、艺术家、书法家、音乐

    家,还有搞设计的。开始筹备昆曲演出的时候,我说:“你们一定要来帮忙。”10年

    里,已经募集到了3000多万元,我现在的人情支票开得精光。我始终抱着抢救文化、保

    存文物的心情来做昆剧,赞助商们也一样。很多企业是自己来找我的,既不为打广告,

    也不为盈利。这件事,触动了大家的文化使命感。

 

中青报:你期待昆曲以什么样的状态活在当下?
白先勇: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从明朝发展至今,有大量的文人、音乐

    家、表演艺术家投入昆曲创作,昆曲的音乐、表演方式等各方面已达到高度的精美、精

    致。无论是实景版昆曲,还是厅堂版昆曲,我觉得,很多都是旅游伴宴性质的演出,更

    偏重于休闲娱乐。我还是想将昆曲还原为高雅艺术,将昆曲本来的艺术面貌呈现给当代

    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10年上演逾200場
【新华网 2014-12-14】记者:刘巍巍

  作家白先勇近日在苏州介绍说,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10年间已累计上演200余场,演出足迹遍及大陆近30个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并登上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
  “我与昆曲的缘由,源远流长。”白先勇回忆,10岁时自己在上海看到了战后梅兰芳和俞振飞演出的昆曲,那晚他们恰好演得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就这样,冥冥中与我结下不解之缘。我想,之所以现在变成‘昆曲义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观。”白先勇认为,昆曲自有一套表演呈现方式,不宜随便改动,只有在现代舞台呈现上下功夫。“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时隔10年,追忆首演盛况,白先勇用“美不胜收”来形容《牡丹亭》的美。白先勇如是解释青春版《牡丹亭》的寓意。在他看来,青春版暗合了整部戏都启用了年轻演员挑大梁,此外《牡丹亭》原本就是歌颂青春和生命的,青春版更是暗示着要唤回昆曲的青春活力。

 

“昆曲义工”白先勇
【工人日报 2014-12-22】吴晓东

  “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次文化的展示。”


2012年10月28日,武汉,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剧院精彩上演。孙新明/东方IC

 

  站在刚刚落成的苏州中国昆剧院的舞台上,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感慨很多:“10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两位主演的演技日益精湛。作为全国唯一的昆曲当代完备体验空间,苏州昆剧院新院投入使用,也是一件可贺的事情。”
  10年里,白先勇亲自上门去请最专业的昆曲老师手把手教授青年演员;他放下“名作家”身段,“支光所有人情支票”去筹款,10年来共筹到3000万元;他将绝美精彩的演出带到各大高校,带到年轻人中间。

 

我和《牡丹亭》冥冥中有缘

  “第一次看昆曲,还是我年少时。第二次看昆曲是1987年在上海,我也以为自己只是昆曲的观众。没有想到后来我和昆曲结下深厚的情缘,如今我和青春版《牡丹亭》已相携走过了10年。”如同白先勇小说里的那些因缘宿命,谈到他与昆曲,白先勇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缘”。
  1946年,9岁的白先勇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看到了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大师出演的昆曲《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当时并不懂戏,只是深深被昆曲的美打动了,戏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地印在记忆中。而真正“动心起念”去传承昆曲艺术,却是在39年之后。1987年,白先勇阔别多年后回到大陆,正赶上上海昆曲团上演《长生殿》。同年在南京又看了江苏昆剧团张继青演的“惊梦”和“寻梦”之后,“我激动地跳起来鼓掌,其他观众都走了,我还愣愣地站在那里。震撼,不只为当天的演出,更是感慨这一有着500年以上的历史、从晚明到乾嘉独霸中国剧坛200多年的‘国剧’,虽经历种种磨难还能浴火重生的生命力。”白先勇说,除了两次在大陆和昆曲的偶遇,28岁那年,他在台湾还曾以昆曲为背景写下了意识流小说《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代昆曲名伶的故事。但是这故事“当时完全是无意写的,完全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昆曲戏痴、传教士,不顾一切地为昆曲奔波卖命”。
  2000年,白先勇突发心脏病,手术后他感慨,上天让自己活下来,可能是要他再做一些事情。
  说起昆曲,白先勇招牌式的动作就是双手合十,眉飞色舞:“昆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给昆曲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它是把我们的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而对于《牡丹亭》,白先勇更是情有独钟。“《牡丹亭》的词很美,语言优美,无出其右。故事也动人,我觉得除了《红楼梦》,中国的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对情的诠释,没有哪个能像《牡丹亭》有如此丰富、深刻的层次,包括梦境与现实、阴阳两界、门第观念、对情的考验、最后爱情胜利后对爱情的礼赞。”
  2003年,白先勇有了改编《牡丹亭》的想法。那年,他在香港大学做昆曲艺术演讲时,刚好是苏州昆剧院的演员去做示范,由此他认识了苏昆的青年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当时他就想,《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都有了,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运作了。

 

年轻人不喜欢就没有持续性

  为什么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这是白先勇10多年来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昆曲之前的状态是‘三老’——演员老、观众老、演的戏也都是老戏码。而我要做的就是‘三新’的工作,就是用新演员,演出耳目一新的剧目,来争取新的观众。”白先勇说。
  与任何一项抢救文化的工程一样,要推广昆曲,白先勇首先面对的是昆曲的危机。昆曲本身以及演员、表演方式、观众都在老化,因为节奏太慢,年轻人把昆曲叫成“困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了白先勇及其身后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白先勇还想借制作《牡丹亭》来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昆曲最大的危机就是演员的断层,老一代演员都上年纪要退休了,而昆曲最讲究的就是口传心授,一旦断层就接不上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年轻人推上一线,也以这些青春焕发的演员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白先勇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昆曲名列其中。非遗保护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活态传承,不能只在博物馆里展示。昆曲本来就是立体生动的艺术,如果不努力进行活态传承,那就太可惜了。”在白先勇看来,一定要赋予昆曲新的生命力。
  白先勇认为,昆曲的表演是最重要的,舞台、道具都是辅助性的,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于是青春版《牡丹亭》尽可能地保留了文辞优美的段落和观众熟悉的经典折子,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我们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更多是在制作模式上。”白先勇说,即便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更加符合21世纪观众的审美,但都是在原汁原味的传承精神的指引下。
  经过一年时间的打磨,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首演成功,之后一路蔓烧到香港、苏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
  昆曲是追求写意、抽象、抒情、诗意的舞台艺术。与传统昆曲相比,青春版《牡丹亭》更把美发挥到了极致,连戏服都是特殊定制的淡雅苏绣,没有了以前大红大绿的热闹,“选料是很考究的,丝质轻不得,也厚不得。轻了,太过浮;重了,又甩不起来。”白先勇说。
  “可能刚开始来看戏的很多人是我的读者,抱着好奇、捧场的心态来的,但是我们这是3天的大戏,观众要坐9个小时。这么持续性的、不分地域、不分时间演到现在,可见还是戏本身好看。”白先勇说。
  白先勇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大学演出是2005年3月,那次演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我还没来之前,有人就跟我说,北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表演得不好,他们站起来就走。”白先勇回忆说,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座位,票一下子都卖光了,到后来还要加座位。那时候天还很冷,演完都晚上11点多了,学生们不走,站在台上都感觉到他们冲上台来的那股热浪。他们非常急切地告诉我,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白先勇说,从那以后就认定“昆曲进校园”这条路走对了,要继续走下去,“昆曲没有年轻人喜欢就没有持续性了”。

 

每次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展示

  青春版《牡丹亭》最神奇的地方,就是除了在国内红火,还远赴重洋让国外观众着迷。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伦敦,在希腊,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每一场演出都受到外国观众的追捧,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
  白先勇记得在美国演出时,有一个律师在旧金山看完后追到洛杉矶又看3场。在伦敦演时,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教电影研究的教授,每天坐两个钟头火车来,一连看6场,看了两轮,最后一天又带了学生来看,让他们受启发。
  10年前,白先勇想得很单纯,“这么美的东西,我想带给更多的人看看”。从选演员到创意,到编排,到磨合,到世界各地巡演200多场的不断成熟,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了10年。“再找一批这样敬业又合适的演员是很难的,可遇不可求。我觉得我尽力而为了,我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白先勇说。
  作为“昆曲义工”,近年来白先勇的关注重点已从昆曲演出转向昆曲教育,已经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台北大学开设了昆曲课,想让昆曲这门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生根,让一直被西洋文化滋养着的大学生学会亲近自己的文化。
  既然有电影欣赏、交响乐欣赏,为什么不能有昆曲欣赏呢?让白先勇感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演出后,第二年伯克利大学就开了昆曲课。对此,白先勇的心情很复杂:为什么出去演出一次,他们就知道昆曲是美的,立刻主动开课去研究?而在昆曲自己的国度,我却要一遍一遍去演讲去介绍,反复告诉你它是美的呢?他一直觉得,昆曲应该变成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不只是职业培训,也应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早在上个世纪初,吴梅和俞平伯教授就曾在北大开设过昆曲课,这本来就有传统的。把这个传统连续起来很重要,昆曲是美学、美育的一部分”。
  “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次文化的展示。”白先勇说。
  身为作家的白先勇,以前总是尽量避开公众的视线,他说只要用作品与读者交流就好了。自从成为“昆曲义工”,这个处于半隐居状态的作家不得不从书房中走出来,四处游说募捐。
  “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张口。记得第一次和几个朋友吃饭,我鼓起勇气很多次还是说不出来。最后我的助理实在忍不住了,说白老师就是想让您掏钱!哈哈,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身边这些同样有着文化使命感的实业家,他们每一次的慷慨都让白先勇离他的昆曲梦又近了一步。
  今天,77岁的白先勇谈起昆曲依然手舞足蹈,一脸光彩。
  不过白先勇有时候也会“抱怨”:“做昆曲把我的时间扯太多了,我写作也受到了影响。我恨不得有接班人马上接班。”对于接班人,白先勇的要求是要有热忱、有能力、有眼光,关系也要广,也要有资历,到了这个资历还要看愿不愿意做昆曲。“当然也要年轻一点,我这么大年纪,都跑不动了。现在我做的事情比年轻人还多。实际上,比我能力高的人很多,比我懂昆曲的人更多了。”

 

苏州昆剧院新剧院落成让传统昆曲薪火相传
【中新江苏新闻网 2014-12-10】周建琳 杨露编辑:钟升

  9日晚,苏州桃花坞,曲笛悠扬,水袖柔婉,一场风雅的昆曲盛会如期举行。位于平门校场桥路9号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正式落成,并举行了开台首演。
  苏州昆剧院新院位于桃花坞的深巷之中,整个建筑分东、西两部分。东区主体是一座有300多个座位的专业昆曲演出剧院—中国昆曲剧院,用于剧院排练、剧场演出、传承保护、教育培训、公益推广。西区以苏州昆曲传习所为核心,开展昆曲厅堂演出、实景演出,同时以展览陈列的方式展现昆曲传习所的历史,进行当代昆曲活态传承展示。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前身为成立于1951年的上海民锋苏剧团,1953年落户苏州,1956年10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2001年11月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苏州昆剧院是昆曲发源地的职业院团,如今第六代振字辈演员正在茁壮成长。其中,王芳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优秀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双双获得“梅花奖”……昨天晚上,由这些优秀演员领衔,众昆曲名家让戏迷们过足了瘾。
  “昆曲是中国表演艺术中美学成就最高的一种艺术。”站在台上的“昆曲义工”白先勇坦言,走到这个剧院来,有一种梦幻的感觉。自己一直希望在苏州,昆曲的发源地,有一个剧院,专门演昆曲的,而且是多功能的。今天终于圆梦。
  据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剧院落成系列活动从2014年12月9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1月12日,活动包括苏昆六十年院史回顾展、苏州美术书画印章展、青春版《牡丹亭》曲谱首发式、昆曲讲堂、经典剧目展演等。(完)

 

白先勇为俞玖林工作室揭牌
【新民晚报 2014-12-14】记者:朱光

  著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昨天在昆山巴城为著名昆曲小生俞玖林工作室揭牌。昆山正是昆曲的发源地,俞玖林的成名作青春版昆剧《牡丹亭》10周年系列庆贺活动也正在北京、苏州等地如火如荼地举行。
  白先勇在2002年发掘了俞玖林,认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柳梦梅。”2004年白先勇一手策划、制作、推广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俞玖林扮演男主角柳梦梅就此红遍两岸三地。如今36岁的他在得到巴城镇政府赠与他的一幢二层院落时表式,将在厅堂里上演“厅堂版”昆曲;在后花园里上演“庭院版”昆曲——让更多走过路过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免费欣赏到昆曲的雅致与唯美。白先勇也鼓励他继续做好昆曲传承,有意建立一所昆曲学校,继续把中国第一个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单且位列榜首的项目,更加发扬光大。

 

“昆曲王子”俞玖林
在昆曲故乡巴城创办工作室
明年“十一”开放,将打造实景版《牡丹亭》
【现代快报 2014-12-15】王玲玲

  前天下午,著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在昆山巴城老街为“爱将”俞玖林的工作室揭牌。十年前,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一炮而红,而俞玖林饰演的柳梦梅一角也俘获无数“昆虫”,获封“昆曲王子”。现在的俞玖林已经成长为昆剧界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目前他最想做的便是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欣赏昆曲。

 

打造实景版《牡丹亭》

  俞玖林工作室选址巴城老街中段,古老的建筑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风格。据俞玖林介绍,他计划在工作室的后花园打造实景版的《牡丹亭》,届时只设少量座席,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昆曲,感受雅致的慢生活。
  另外,他还会根据居民需求,积极开展昆曲培训、惠民表演等活动,欢迎昆曲老街居民全民学习昆曲;并定期举办昆曲雅集、昆曲沙龙等,为当地人及游客提供一个感知昆曲、学习昆曲、欣赏昆曲的专业去处。据了解,俞玖林的工作室有望于明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正式开放。

 

因使命感创办工作室

  俞玖林,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第二十三届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师从汪世瑜、岳美缇、石小梅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记》、中日版《牡丹亭》、《南西厢》等。
  说起这些成就,俞玖林谦虚地表示,自己是运气好。“最早被选中饰演柳梦梅时,白老师告诉我,我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起初并不懂,随着见到的事物越来越多,这句话的分量之重我终于体会到了。”正是这股使命感,促使俞玖林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室。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巴城更是昆曲的源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巴城人,俞玖林认为,在家乡成立自己的昆曲工作室,十分有意义。

 

建议建一所昆曲学校

  揭牌仪式上,从北京应邀赶来的青年诗人周清印即兴赋诗三首,评价俞玖林回家乡巴城创办工作室的意义,其中一首绝句写道:“复兴文脉看今朝,玉笛吹寒过石桥。古镇来年春色满,家家争唱皂罗袍。”
  “这是件令人喜悦的事,因为昆曲的根在这里,我们要把根深深地扎进去。”白先勇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俞玖林是一名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希望他能够发挥个人特长,把昆曲的保护、传承之路一直走下去。“另外我建议在这里建一所昆曲学校,这里的师资、语言环境、文化底蕴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昆曲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的重要保证。”白先勇也殷切地期待着,昆山能够扛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白先勇为昆曲小生俞玖林工作室揭牌
【东方早报 2014-12-16】记者:潘妤 录入编辑:张珺

  上周末,作家白先勇特地赶到昆山,为青春版《牡丹亭》里扮演柳梦梅的昆曲小生俞玖林的工作室揭牌。恰逢苏州昆剧院新落成了大剧院,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昆剧剧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作为开幕大戏上演,10周年系列活动又在北京苏州展开。
  白先勇忙碌之余显得颇为高兴:“当年做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想要培养年轻观众,10年过去了,没想到影响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昆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昆剧。俞玖林的这个工作室,也可以说是我们这10年的一个小小成果。”
  工作室坐落在昆山巴城的老街上,一座古朴的院落充满水乡韵味。站在冬日阳光下,白先勇回忆说,自己2002年第一次在香港遇见俞玖林,正巧他为自己的讲座做示范演出,当时就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柳梦梅”。此后,白先勇和苏州昆剧院一起制作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柳梦梅的扮演者就选定了当时籍籍无名的俞玖林。1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演出了200多场,尤其在国内培养了众多年轻观众,使得昆剧艺术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大众认知。
  今年36岁的俞玖林为此也感慨自己的“幸运”,在收获包括梅花奖在内的众多荣誉之后,作为土生土长巴城人的他又在家乡的老街拥有了一个可以自己耕耘的小天地:“白先勇老师十几年前就一直和我说,你要对昆曲有历史责任感。当时我其实不懂这句话,现在年纪大了慢慢明白了白老师的意思。昆曲给了我很多,所以现在我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回报昆曲。”
  据俞玖林介绍,未来他会在工作室开展昆曲培训、曲社活动、公益性演出等活动,并且会策划厅堂版的演出以及小型的昆曲雅集和沙龙形式的演出。让更多人能够在这里感知、学习和欣赏昆曲。
  对于俞玖林工作室的揭牌以及苏昆大剧院的落成,做了十几年“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备感欣慰和高兴,他把这些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觉醒”。但对于未来的昆剧推广和普及,白先勇依然有很多建议:“我一直觉得昆剧是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的最好教材,因为它是古典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和绘画的集大成者。应该让昆剧走进中小学,成为美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他同时觉得,昆山作为昆剧艺术的发源地,将来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昆剧团,更应该成立一所昆剧学校,培养更多的昆剧演员,“现在年轻演员还是有断层的危机,趁着我们昆剧老艺术家都还在,应该赶紧把他们身上的宝贝传下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香港中文大學2015《崑曲之美》第二講預告

香港中文大學2015《崑曲之美》第三講預告

Viewing all 4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